APP下载

多媒体技术助力高校民族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2023-09-24

中国电化教育 2023年9期
关键词:民族音乐助力多媒体技术

立足高校音乐教育视域,“多媒体”属于常用信息化工具,它在各类音乐教育场景中呈现出普及态势,俨然成为民族音乐教育向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等方向发展的重要“助力引擎”。但长期以来,高校传统音乐教育思维、模式、途径等已然固化,这严重影响了民族音乐教育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发展与教育实践场域的进一步拓宽,民族音乐教育主体及客体对于多媒体技术的认知,主要滞留在它的“工具价值”层面。诚然,利用多媒体工具取代现场演奏、演唱,不仅可以减轻民族音乐教育任务压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能够将民族音乐教学内容演绎的更生动、表现的更全面。然而,基于“工具价值”的多媒体技术应用方式,并不足以助力民族音乐教育实现“质的飞跃”,因为多媒体技术只是被定位成一种“高科技教具”而已,它在民族音乐教学过程中可有可无,也与民族音乐教学内容貌合神离,整体上,多媒体技术处在一种“有则锦上添花、无则不伤大雅”的尴尬境地。

为了真正实现多媒体技术对高校民族音乐教育发展的助力作用,就需要引入“互联网+”思维,促成多媒体技术与民族音乐的深度融合。《高校音乐教学与多媒体技术应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8年7月第1版)一书由崔雅编著,该书立足高校音乐教育宏观视野,全面阐述了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内涵、特性等内容,通过实际调查了解了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现状。在此基础上,该书阐释了多媒体技术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必要性、积极性、消极性,进一步通过创新性思维,提出高校音乐教学创造性策略,可助力高校民族音乐教育发展。

首先,该书重视调研、实事求是,深入剖析多媒体技术对音乐教育的影响,助力高校民族音乐教育摆脱“工具化陷阱”。从高校教育现实维度出发,“多媒体”早已脱离了新颖技术的概念范畴,图片、视频及音频文件、PPT课件等多媒体教育元素的应用十分普遍。然而,考虑到专业、学科及课程内容的差异性,该书仍然采取了客观、谨慎态度,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实事求是地反映出多媒体技术在高校音乐教学方面的现状。一言概之、优劣参半,一方面,多媒体技术确实对音乐教学产生了积极作用,例如,将音乐教学内容表现的更加生动,将音乐教学过程演绎的更加有趣,将教学资源拓展的更加丰富多元,这将有助于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对民族音乐形成更全面的认知。但另一方面,多媒体技术的价值发掘力不足、认同感不强,根据调研结果分析,多媒体技术被定位在“高科技教具”上,音乐教育主体未能实现多媒体技术与音乐教学要素的深度融合。民族音乐教育不仅强调知识、记忆,也强调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理解、创新与弘扬,从更现实的角度说,高校民族音乐教育要考虑学生就业平台的拓宽、创业创新素养的提升,因此,不能局限于多媒体技术的“浅层应用”,必须探索民族音乐教育摆脱多媒体技术“工具化陷阱”的方法。该书通过对高校音乐教育多媒体应用“不足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民族音乐教育过程中摆脱“工具化陷阱”的思路,一是要加强学生“互联网+”思维的塑造,使其充分认识到多媒体的价值,例如多媒体除了能够将音乐素材表现的更加生动、具象外,也是进行音乐欣赏、音乐分析的媒介,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更好地解构、解读民族音乐文化要素。二是要强化多媒体技术的“音乐桥梁”作用,直观上看,多媒体技术的基本功能是演示教学内容,基于该功能展开当代音乐、外国音乐、民族音乐等交叉对比,有助于实现不同音乐文化的碰撞、不同音乐元素的融合及不同音乐艺术的借鉴,在“音乐桥梁”的作用下,能够有效地扩宽民族音乐教育视野,激活高校学生在民族音乐领域的开拓精神。三是要将多媒体技术定位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助力引擎”上,民族音乐作为高校音乐教育体系的一个分支,长期以来存在教学封闭性、教材局限性性、教法单一性等缺陷,由此培育的音乐人才职业出路较少,主要输送到戏曲剧团、民俗表演团体等,应用多媒体技术实施民族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同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增强在“互联网+”文化生态中的创业就业能力,如网络直播、动画配乐(音)等领域;整体上,该书通过深入剖析多媒体技术对音乐教育的影响,提出一系列创新思路,能够指导高校民族音乐教育摆脱“工具化陷阱”,且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其次,该书独具卓识、富于创新,系统论证多媒体技术对音乐教育的价值,助力高校民族音乐教育与多媒体的深入融合。立足教育情境,“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这一议题已经是老生常谈,甚至可以说是“相对过时”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更新速度过快,从早期教育情境中的“幻灯片”“PPT课件”等形式,转眼间就进入了“智慧课堂”“AR虚拟课堂”等情形,这导致部分教育工作者产生了“技术性偏执”,即不断地强调利用更先进、更具优势的技术工具,以促进教学模式与途径的优化。但本质上,这种“技术性偏执”是过度依赖教育工具的后果,仍旧属于“工具化陷阱”的认知范围。该书独具卓识,在高校音乐教育实践方面,并没有一味强调技术进步的重要性,而是更加关注身为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认为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创新等更加重要,即便仍然使用相对落后的多媒体技术,仍然可以赋予高校音乐教育强大的发展动能与革新动力。基于此,该书系统地论证了多媒体技术对音乐教育的价值,主要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方面,常规多媒体技术完全可以满足教学资源丰富性、教学方法多样性、教学过程开放性的需要,例如在民族音乐课程教学活动中,PPT课件、微课视频等完全可以满足“翻转课堂”设计与执行的需要。二是学生方面,常规多媒体技术门槛低,对于数字素养较差、信息技术操作能力较差的音乐专业学生而言,能够大幅度降低自主学习的综合成本,同时,注入音频、图片、动画等多媒体素材,完全可以满足民族音乐学习的直观性需要。显而易见,要进一步提升多媒体技术对民族音乐教育发展的积极作用,就不能只停留在多媒体的演示功能层面,应该加强民族音乐教育与多媒体的深入融合效果。该书在第四章“高校音乐课堂引入多媒体技术的探索”中提供了详细路径,具体到民族音乐教育范畴,可以进一步细化融合要素的关系,包括文字媒介与民族音乐文化要素的融合,图片媒介与民族音乐实践场景的融合,视频、音频媒介与民族音乐表演技巧的融合,以及动画媒介与民族音乐作品创新的融合等。整体上,借鉴该书提出的融合观点,有助于进一步延伸民族音乐教育时间、空间,可以在不增加“互联网+民族音乐”教育成本的基础上,显著提升高校民族音乐教育发展效果。

再次,该书策略完整、方法实用,详细设计高校音乐教学的“多媒体方案”,助力高校民族音乐教育迈入“互联网+”时代。从教育主体角度出发,教学实践系统越稳定、教学模式越成熟、教学过程越具体,所取得的教学成果就越显著。现实中,高校民族音乐教学内容、目标、方法等经历长时间的试错与优化,已经形成了十分稳定的教学系统。相对应的,“多媒体”作为一个技术概念,其内涵是不断更新的,尤其实现多媒体功能的技术要素日新月异,可以说是一个极不稳定的“要素集成系统”。基于此,高校民族音乐教育过程中对于多媒体的应用,应该在“变与不变”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学策略才能富有创造性,由此所构建的方法体系也更实用。该书为读者呈现出了完整的教学策略,具体实现方法如下:一是“全过程教学策略”,指出音乐教师在教学计划设计之初,就要全面考虑多媒体技术如何选择、在哪个环节运用、应达到怎样的效果,尤其在民族音乐单节课时教学活动中,必须明确一种多媒体技术为主导,其余多媒体技术为辅助,避免陷入“工具化陷阱”。二是“情境化教学策略”,利用多媒体技术营造民族音乐教学情境,如笛、笙、箫等民族吹奏乐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现乐器发展史、古代乐谱、传统乐队形式、吹奏者服饰及仪态等内容,以此增强民族音乐文化氛围。三是“引导式教学策略”,从某种意义上说,多媒体技术能够一定程度取代音乐教师的职能,如微课教学、翻转课堂教学等方法,教师将复杂、难懂的民族音乐知识处理成碎片化的知识点,再按照民族音乐教育理论安排学习顺序,学生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等工具接受后,可以自行开辟“第二课堂”。综合该书提出的全过程、情境化、引导式三种教学策略,可以促进民族音乐专业学生探索精神,如自行將移动终端设备、音乐编辑APP、AR虚拟设备等引入到多媒体学习场景中,助力高校民族音乐教育迈入“互联网+”时代。整体上,该书内容详实、可读性强,可以作为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指导用书。

(淮南师范学院 林均辰)

猜你喜欢

民族音乐助力多媒体技术
助力成功七件事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助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自能”学习助力有机化学的学习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应用初探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为更适宜的阅读之地助力
多媒体技术在影视动画后期特效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