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乡村教育精准帮扶的实施模式与对策

2023-09-24穆肃周德青胡小勇崔冠利

中国电化教育 2023年9期
关键词:人工智能

穆肃 周德青 胡小勇 崔冠利

摘要:乡村教育振兴的背景下,以人工智能技術支持的双师专递课堂为抓手,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助力教育精准帮扶实施落地,促进乡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振兴乡村教育已成为重要命题。然而区域专递课堂常态化教学的组织与实施方法提炼不足,可复制、可参考的组织实施模式还较缺乏。基于此,该研究在远程智能教学系统支持下,以广东省常态化开展双师专递课堂推动乡村教育帮扶三年来的实践经验,根据专递课堂实践案例分析框架,提炼出了三种常态化推进双师专递课堂教学的实施模式,即“区域统筹”的“两统筹、五统一”模式、“服务外包”的“两对标、一站式”模式以及“区域统筹+服务外包”相结合的“一导三定”协同模式。基于学习测评和访谈数据,研究者从学校、教师、学生层面分析了区域试点的成效,提出了以人工智能技术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健全专递课堂监督与评估机制、遵循因地制宜建设模式、厚植学生乡土教育情怀等四个方面的对策建议。期望这些服务模式和建议能为国内教育界开展基于专递课堂的乡村教育帮扶提供指引和借鉴。

关键词:教育精准帮扶;人工智能;常态开课;专递课堂;实施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3年度一般项目“数字化转型视域下乡村教育服务实施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GD23CJY18)研究成果。

中华民族要复兴,乡村教育需振兴。教育扶贫、教育精准帮扶与教育公平一直深受我国政府、企业、学校等高度重视。乡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的神经末梢,是促进我国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最后一公里”。“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精准帮扶政策的实施有效改善了乡村贫困地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办学条件,然而据统计,至2021年底,广东省乡村中小学在校生有20.95万人,小学教学点9.65万个[1],乡村中小学专任教师有1.44万人[2]。乡村教育质量欠佳、中小学教师结构性失衡、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不足等痛点仍然存在[3],严重阻碍了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与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进程。面对这一问题,我国要实现乡村教育现代化与乡村全面振兴,仍需多方努力,有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等,多途径开展教育帮扶。

为进一步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有效服务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5月教育部等颁布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指出要深化普及“三个课堂”应用,实现依托信息技术的“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优秀教师带普通教师”模式制度化[4]。“三个课堂”是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的统称,是我国推进“公平而有质量”教育的重要实践,其中“专递课堂”强调专门性,基于互联网及其中教育资源、利用智能教学平台和硬件系统,以“互联网+教育”的形式帮扶乡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开出、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促进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5]。专递课堂是促进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也是一种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新方式,当前区域性教学服务组织和统筹方法的提炼不足,可借鉴、可推广的组织模式有待形成。基于此,本研究从教育精准帮扶的视角切入,以区域专递课堂常态化开展为突破口实践,梳理智能技术支持下乡村义务教育精准帮扶的可行实施模式,期望为全国各地常态化、规模化开展专递课堂提供借鉴。

(一)专递课堂在教育精准帮扶中的作用

教育具有反贫困的基本功能[6],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策略。早在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提出要基本普及初等教育,开展成人职业技术教育和技术培训,标志着我国教育扶贫正式开启。2015年6月,为提高脱贫成效,指明精准帮扶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同年11月,刘永富主任指出“五个一批”是精准帮扶与精准脱贫的主要途径,即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从此我国教育精准帮扶历程正式展开,教育扶贫走向教育精准帮扶成为必然。2022年1月,《关于做好二〇二二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巩固教育精准帮扶成果,以“专递课堂”为重要抓手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以乡村教育振兴解决教育扶贫困境、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教育精准帮扶有助于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推进教育公平。1994—2011年,教育扶贫工作主要围绕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两免一补”“特岗计划”等任务展开传统人力资源补充和调配。2012—2019年,我国各地开展了同步和专递课堂教学工作的尝试,但重点仍落在改善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补齐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等上。专递课堂实施中出现了管理部门权责不明、优质师资跨区域统筹教学难、教学工作量和业绩认定不明确等情况,难以保证开课质量和未常态化开展的问题。2020年3月,《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强调各地要以市县为单位加强专递课堂建设,到2022年要全面实现专递课堂在中小学的常态化按需应用[7]。至此,依托专递课堂进行基础教育帮扶进入全面推进与创新发展阶段,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加强“三个课堂”应用实施成为我国乡村教育精准帮扶工作中紧密联系的重要任务,双师专递课堂常态教学也成为实现教育帮扶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方式。

(二)专递课堂已有实践及研究

“专递课堂”作为教育帮扶工程的组成部分,于2012年6月,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正式被提出。2020—2022年,《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关于做好二〇二二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等政策出台,以省级统筹规划、区域整体推进、学校按需使用为原则,推动“专递课堂”常态化建设与规模化应用,形成区域内外“专递课堂”建设的新形态,推动基于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的乡村教育现代化建设与数字化转型成为当下乡村振兴的工作要点。近几年,专递课堂在四川、贵州、云南、吉林、安徽、山东、海南、广东等省市的镇乡得到积极响应与实施,取得了显著实践成果,专递课堂帮扶乡村薄弱学校与教学点已趋于制度化、常态化。在学术研究层面,专递课堂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多维价值审视[8]、教学结构与模式[9][10]、应用模式与机制[11]、教与学行为分析[12][13]、课堂互动分析[14][15],以及专递课堂助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路径与机制[16]等。在实践层面,专递课堂教学场景有“1主讲教师+1听课教室”和“1主讲教师+N教学现场”多种方式;教学形式由以线上主讲教师讲授为主教学走向了线上、现场师生同步多向互动教学[17];资源供给由区域内部教育资源调配为主向区域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与精准推送转变;学情分析与评价由主观经验和质性方法走向基于过程数据分析及教学体验反馈的量性与质性相结合的方法。这些转变是对“扶贫”走向“精准帮扶”的响应与践行。

教育精准帮扶理念根据“打赢脱贫攻坚战”战略目标的实际情况提出,将“精准性”融于教育帮扶中[18]。教育精准帮扶主要涉及帮扶对象、帮扶供给提供者、帮扶供给规划者三位主体[19],专递课堂实施针对开不出、开不足、开不好国家规定课程的乡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区县教育部门、第三方教育服务机构、各省市县级教育部门三位相关主体,教育精准帮扶相关主体与“专递课堂”的落实、质量等关系密切,决定了专递课堂是否能常态、优质的开展以解决当前乡村学校教学的需要,如表1所示。

结合上述教育扶贫、教育精准帮扶的政策演进与价值意义,双师专递课堂政策分析、学术研究与实践探索,以及“专递课堂”含有的教育精准扶贫理念及落地的逻辑分析,发现当前“专递课堂”助力乡村教育精准帮扶的实践广泛,技术平台、教学模式和教学交互等的研究较多关注,但对能有效促进区域常态开展专递课堂教学的实施模式归纳不足、教学服务组织和统筹方法的提炼不足,人工智能技术在专递课堂教学中的赋能不够、应用不深。为此,本研究选取已在广东、贵州常态化开展的专递课堂区域实践为案例,概括提炼区域专递课堂助力教育精准扶贫的创新实践,为各地正在广泛开展的教学实践可提供示范。

(一)区域常态化推进专递课堂案例的选取

2021年9月,《关于编制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规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要稳妥推进乡村教育信息化发展,支持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建设,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20]。据《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21》显示,广东省一年级乡村学生人数2020年为28.6万;2021年,省内小学阶段学校一万余所,教学点6000多个,乡村中小学教师学历结构以本专科为主,其中专科约占比30.44%,硕士及以上比例不足1.12%,小学教师中高中学历所占比例竟达到8.89%。可见,乡村师资结构失衡、扶贫资源配置难优化、城乡数字鸿沟未弥合、乡村贫困文化传递难阻断等为主的教育精准帮扶难题依然突出[21]。

2019年12月,广东省教育厅启动“双师同步/专递课堂”试点项目,设立专递课堂常态化教学试点区,在区域、城镇、乡村各学校间开展结对帮扶,推动乡村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均衡发展。2019—2022年,肇庆市、韶关市、茂名市、惠州市等地市持续在乡村中小学开展了专递课堂常态化教学区域性试点工作,推进专递课堂常态化教学。同时广东省内和跨省教育帮扶中专递课堂教学也广泛开展。多年的实践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调配教育发达地区和社会优质师资破解以上乡村教育发展的难题上,已取得一些成效,并可提炼形成可行的实施模式。基于此,本研究根据以下三个条件从广东省已有的实践中选取案例进行分析:(1)持续三年及以上时间开展专递课堂教学,且每学期都按课表常态排课和教学,而非专递示范课、教研课或观摩课教学。(2)区域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重视专递课堂的实施,组织区域多所学校开展专递课堂教学,并逐步增加参与学校。(3)区域的乡村教育现状和问题具有代表性。

基于以上三个条件,从广东省的试点项目和帮扶项目中,选出了广东韶关南雄(国家级、省级专递课堂试点县)、河源连平县(深圳市南山区对口帮扶)和贵州正安县(珠海市帮扶)为研究案例,收集相关政策文件、教师参与信息、教学记录文件、教学视频、测试数据和调查材料。

(二)实践案例分析的框架

为剖析区域“专递课堂”案例的进行和推动教育帮扶的实施情况,本研究对案例的分析从四个方面进行:线上优质师资的来源与管理、区域行政管理部门的作用、质量监管和常态开课方式。具体分析内容如表2所示。

基于三个区域专递课堂实施情况的分析,这里提炼出以下三个实施模式。

(一)区域常态化推进专递课堂的实施模式

1.“区域统筹”的“两统筹、五统一”模式

专递课堂常态化教学助力乡村教育精准帮扶需要强有力的组织支持、权责分明的工作机制,增强教育精准帮扶与“专递课堂”实施相关主体的协同力度与共生关系。“区域统筹”的“两统筹、五统一”模式是针对本地教育资源能够支持专递课堂常态化开展,施助学校与受援学校协调教务、教学、教研等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探索形成的,基于广东省韶关南雄市的实践提炼形成。该模式实施中,由区域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统筹师资调配管理和信息化双师专递教学环境建设,在专递课堂施助学校和受援学校统一教学资源、教务管理、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和教研活动,如图1所示。在该模式中,国家智慧教育云平台、省数字教育资源平台、互联网、智能物联设施设备等是基座,为区域专递课堂的开展提供课程资源、服务平台、环境建设、技术支持等保障支撑;政府、省市县教育部门、区域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教育精准帮扶供给规划者,专递课堂施助学校为教育精准帮扶供给提供者。

韶关南雄市采用该模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常态化推进专递课堂教学:(1)南雄市教育局整体统筹管理。南雄市教育局研制并发布了双师专递课堂教学实践与应用研究常態化工作方案、双师专递课堂技术标准、双师专递课堂教师工作职责与考核办法等,组织参与试点的中心学校成立了校级教学实践领导小组,并建立了专递课堂教学名师工作室,以保障各项工作有效落地落实。(2)区域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统筹协调。管理部门负责统筹调配试点区域内部师资力量与搭建专递课堂教学环境,指导或协助南雄市各试点学校落实专递课堂教学与教研工作。(3)乡镇中心校和村小以“五统一”为抓手,助推课堂落地。作为施助学校的中心校会与受援村小在市教育局的指导下,确定乡镇中心校与村小的对接流程与方式,统一制定专递课堂的教学计划、统一教师资源安排、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教务管理评价、统一教师研修计划等规范与实施细则。中心校教师根据跨校课程表与村小老师以线上线下混合的形式开展协同备课和教研,共同协商教学设计与实施。(4)教育教学平台支持。市教育局等相关部门鼓励师生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广东省粤教翔云数字教材应用平台”和本地优质数字教学资源等更好地指导和促进专递课堂教学。

“区域统筹”的“两统筹、五统一”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利用本地教育系统内部的资源,通过常规专递课堂教学进行教学帮扶。在区域内信息化建设资金、优质师资和数字教学资源等充足的情况下,这种模式对原有教务管理、教学质量管理等带来的变化最少,让本地教育系统能够更快适应“专递课堂”常态化教学的开展。由于区域教育行政部门拥有统筹协调绝对地位,可能会出现教学组织管理行政化和多层级化,导致教学管理效率不高、专递课堂教学困难反馈与解决不及时等问题。

2.“服务外包”的“两对标、一站式”模式

“服务外包”的“两对标、一站式”模式是针对区域本地教育资源难以满足专递教学需求,需要借助外来教育力量的一种帮扶方式。该模式是由区域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经过需求调研,按照受援学校的实际需求购置第三方机构专递课堂教学服务的一种教育帮扶方式,基于广东帮扶的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的实践提炼形成。实施中,第三方教育服务机构对标课程标准和当地教学质量要求,全面提供师资供给、教学实施、教务管理、数字资源制作、教研组织、教师指导以及技术支持等配套的一站式服务,如下页图2所示。专递课堂教学实施,以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专递课堂教学环境新基建等为保障,由政府、省市县区等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担任帮扶供给规划者,第三方教育服务机构为教育帮扶供给提供者,为开不出、开不足、开不好国家规定课程的乡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提供所需的教育服务。

正安县“服务外包”的“两对标、一站式”模式的实施过程如下。正安县教育局成立专递课堂项目领导小组,通过实地与网络调查了解乡村受援学校的实际需求,利用广东省提供的教育帮扶专项经费,按需选择购置第三方教育机构的专递课堂教学服务。第三方教育服务机构明确受援学校无法开出开好的科目和年级后,对标《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当地教学质量及评估的要求,选派专业教师组成教学团队,与受援学校教师进行协同教学、协同评价与协同发展。除教师和教研外,第三方教育服务机构还提供教务管理服务,追踪教学进度、精准把控学情、管理与维修专递课堂专用设备、落实调停补代课程安排等;在教学中还利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贵州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遵义市教育大数据云平台”等教育资源平台丰富优质教学资源,确保专递课堂教学中资源的多样性和本地化。

该模式的优势在于合理、合规引进市场化机制,调动区域外的优质教学资源,让专递课堂常态化教学服务提供方式更丰富多样,也让教学服务更有弹性,减少了给当地教育系统中有限师资队伍和信息化设备带来的负担。但若过度依靠第三方教育服务机构进行教育帮扶,本地学校和教研部门参与过少,对本地师资的专业发展推动作用、教育教学监管与治理等深入度和及时性也会产生影响。

3. “区域统筹+服务外包”相结合的“一导三定”协同模式

“区域统筹+服务外包”相结合的“一导三定”协同模式,即由区域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主导进行专递课堂教学帮扶的统筹规划,同时调动第三方教育服务机构的资源共同实施专递课堂教学,该模式提炼自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的实践。实施中的“一导”指区域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作为主导,系统调查受援学校师资、信息化设备配置、教学资源等状况,评估专递课堂开展的软硬件基础与条件,确定乡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开课的具体需求;“三定”指第三方教育服务机构要根据区域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要求,定时、定点、定学科为学校提供专递服务,如图3所示。该模式中的政府、省市县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教育精准帮扶供给规划者,第三方教育服务机构为教育精准帮扶供给提供者,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扶贫对象提供精准的专递教学服务,实现了“区域统筹”和“服务外包”的有机结合。

连平县采用该模式实施专递课堂教学已近三年,以参与专递课堂项目时间最长的村小L小学为例进行应用说明。连平县教育局为专递课堂项目的统筹规划者,调查L小学国家规定课程的教学情况后,明确该小学的语文、数学等课程由学校自己的师资教学,并通过区域内部施助学校以名师课堂的方式进行示范教学来引领帮扶。同时,县教育局对无法开出开足开好的课程,购买第三方教育机构的服务,开展定时、定点、定学科的专递课堂常规教学。具体而言,(1)该小学无法开出开足的美术和科学课,由第三方机构全方位、全过程提供专递课堂教学服务;(2)无法开好的英语课,第三方教育机构每周提供一节双师专递课,每周其他课时仍由本校教師执教,通过与优秀教师共同教学的方式提升该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也直接改进该课程的教学质量。“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河源市教育云”“连平县智慧教育云平台”以及教育机构的数字教育资源在教学中都得到了充分运用。

该模式的优点在于可同时调用教育系统内外的资源协同实施专递课堂常规教学,能发挥出区域教育系统与第三方教育机构协同互补的优势。但实施中需注意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定位与关系,以防出现权责不明、配合不佳、协调困难等问题,影响专递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实施效果

随着双师专递课堂试点项目的不断推进,常态化专递课堂教学地区的课程教学、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发展等已经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为全面了解近三年的开展成效,研究团队根据主持编制的《广东省专递课堂试点地区评价标准(自评表)》及历年评估数据、学生测评数据、教师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等对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

1.学生学业水平显著提高

专递课堂教学方案是在对标《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当地教学质量及评估的要求基础上,纳入了乡村学校办学特色与本土优秀文化而编制的,其教学过程和内容较传统乡村学校课堂教学对学生有更大的吸引力。尤其是开展专递课堂常态化教学后,学生们都普遍认同专递课堂在兴趣培养和学习体验上的积极作用,学业数据也显示学生核心素养得到了提升。广东省帮扶的正安县瑞溪镇Y小学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参与专递课堂教学的感受与体验上,97%的学生认为专递课堂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接受并喜欢专递课堂;98%的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适应并满意线上教师的教学。

比较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2022年两个学期期末英语水平统测数据可知,常规开展英语专递课堂教学两年多的L小学三年级学生,第二学期较前一学期,在英语语言能力、思维与品质、文化意识三方面的学业成绩均有提高,且较前一学期的英语成绩提升均达到极其显著的水平(t=4.231,P<0.001),如图4所示。经过一学期专递课堂学习后,该校三、四年级英语期末考试成绩较前一学期平均分分别提高了13.75分、2.84分,在全县小学排名中提升到了第4名。

2.教師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教师问卷对课堂实施情况、教研模式、机制保障、技术支撑、教学体验、学业水平、教师发展以及课程开设等情况进行调查。线上教师调查问卷发放了378份,回收有效问卷378份,有效回收率为100%,乡村现场教师调查问卷发放了299份,回收有效问卷299份,有效回收率为100%。调研显示,受帮扶学校的教师专业知识、教学技能、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学校整体水平等都得到了发展,提升效果显著。

以L小学为例,学校教师掌握了新的信息化教学技能,已经可以独立使用、管理云课堂教学设备。专递教学常态化开展使得线上教师与乡村教师的合作更加紧密且针对性更强。在访谈过程中,该校美术老师表示:“通过一学期的美术专递教学,我开拓了教学方法的视野,在线上老师的支持下还组织策划了学生线上画展、现场作品展,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和成就感。”乡村现场教师应对乡村教育场域、文化、生存和心理的冲击,很多时候无法持续进行专业能力的提升,而专递课堂教学的常态化开展为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契机。一位英语老师表示:“通过一学年英语国际理解课程的专递协同教学,自己练就了更流利和纯正的口语,游戏化、沉浸式的教学方法也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启发。”科学老师表示:“通过一学期的科学课专递教学,我学习了先进的教学方法,对探究式学习有了更深的理解。”

3.学校办学整体水平得到提升

“专递课堂”是线上与线下融合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城乡学校之间形成合力,进而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22]。结果显示,在常态化实施专递课堂教学后,乡村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教师能力、学生学习效果都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学校办学整体水平得到提升。Y小学经过两个学期的英语和科学专递教学后,在2021年秋季期末教学质量评估时,3—6年级英语成绩在县、镇域的排名及平均分较2021年春季学期末都有显著提升,各年级平均分提升了14.21—46.23分之多,相应县域排位最多提升了10位。该学校不仅“开足课”,还迈向了“开好课”,也带动了其他学科教学的改进和发展。并且在2022年春季学期末的全县学业质量评估中,该校学生的各科学业总平均成绩排名均达到3或4名。

专递课堂作为我国教育精准帮扶的重要方式,针对乡村薄弱学校和教学点,以“区域统筹”“服务外包”“区域统筹+服务外包”等实施模式开足、开齐音乐、美术、英语等国家规定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加速缩小了城乡差距、提高了乡村教育质量。然而区域常态化开出开齐开好专递课堂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主体,政策推进、组织机制、实施模式等多种因素。基于以上广东省常态化推进专递课堂助力乡村教育精准帮扶实施模式分析,本研究认为区域专递课堂持续深入发展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努力。

(一)利用智能平台和工具推进教学,保证专递课堂持续推进

在乡村优质师资结构性缺失的情况下,“服务外包”的“两对标、一站式”模式能够解决部分优质师资短缺的问题,但也同时面临着外包机构缺乏体制内健全的统一管理和考评机制的问题,外包服务教学质量和规范性也易受到社会质疑。“区域统筹”的“两统筹、五统一”模式实施中,许多施助学校也同样存在优秀师资数量不足、教师工作繁重的情况,承担额外教学任务时容易产生懈怠、疲乏等消极情绪[23]。在“互联网+”环境下,由于专递课堂中教与学时空分离,线上教师的归属感不强、主动性较弱。这些问题难以保证专递课堂开课的常态化和持续性。因此,可以考虑利用信息化手段、人工智能技术从内部激励和外部扩展两方面加强专递课堂教师队伍建设:(1)健全内部激励机制,基于智能教学分析系统和教学管理平台中的数据,针对有突出贡献的线上与现场教师从工资待遇、专业发展、生活补足等方面给予支持或奖励,激发线上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2)建立外部扩展机制,设立专递课堂专岗教师和制定系列管理方法,基于薄弱学校和教学点的专递课堂教学全过程教与学的数据,开展精准教学评价和精准教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招聘与选拔专递课堂专门教师,鼓励普通教师申请,确保专递课堂专岗教师的待遇不低于普通教师,打通两类教师群体间的业务业绩认定要求。此外,国家和地方政府可对专递课堂专岗教师进行政策性倾斜,对其职称评定、考核评优和发展晋升等方面给予更多关注。例如对有专递课堂专岗经历的教师进行职称优评优聘、在专业培训进修上给予绿色通道。并且,健全专岗教师的培养体系,根据专递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自身情况、技术条件等真实数据设计系统化的培养办法和培训课程,精准帮助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让专岗教师留得住、教得好。

(二)智能技术赋能专递课堂监督与质量评估,确保教学质量

乡村贫困地区教育质量不高一直是我国乡村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实现“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基础上,“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保证教学质量至关重要,这离不开合理健全的专递课堂监督与质量评估。一方面,区域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以教学质量为抓手,建立健全基于数据自动获取和分析的专递课堂教学质量监督机制和智能化监管平台,支持开展基于数据的管理。另一方面,施助学校、受援学校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建立教学保障体系,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共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资源配置、师资管理和帮扶模式与教学体系决策等。同时,可设立专递课堂教学质量与评估中心,将施助学校与受援学校的综合实力提升数据、线上教师与现场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增强幅度、学生音乐、美术等各学科核心素养的进步程度与综合素质发展状况作为评价区域常态化推进专递课堂效果的参考依据。

(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促进专递课堂规模化实施

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特别是一些老革命根据地、少数民族自治区、边境、贫穷落后、地理位置偏远等地区,各地学生情况、信息化基礎设施建设、教育资源覆盖面的实际情况各不相同,因此各省市县区在推进建设和实施专递课堂教学时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专递课堂规划者与提供者应结合区域教育系统内外部优质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水平、师资力量等情况,合理选择实施模式,促进课堂常态化、规模化开展与实施。例如,当区域本地优质师资资源十分匮乏时,区域教育管理部门可引进市场化机制,购买专递课堂一站式服务,灵活弹性地减少了本地教学系统的负担。又如,当区域教育系统在某些学科资源有限,无法开足或开好某学段或某学科课程的教学时,可采用“区域统筹+服务外包”的模式,同时调用教育系统内外的资源,实现协同互补。针对一些地区的特殊情况,还可在借鉴三类模式基础上,积极探索“本土化”的专递课堂常态化实施模式。

(四)厚植学生乡土教育情怀,加大造血式精准帮扶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当下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乡村发展的重要问题。大批乡村青年涌向城市,导致乡村老龄化严重、产业发展缓慢。乡村本土青年是最具发展力的潜在人才资源,对家乡有着浓厚乡土情感并且熟悉家乡的人文地理情况。因此要挖掘专递课堂的外溢价值,培养乡村学生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引导学生学成后回归家乡、建设家乡、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中,助力建设一支乡村“本土化”的人才队伍。为此,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要塑造学生的乡土情感认同,厚植乡土教育情怀。在专递课堂的教学中要充分挖掘乡土人文资源,将乡土文化与学科教学相融合,让本地教师在此方面发挥作用,帮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家乡文化并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乡土情感,增进乡土认同。也要让大学生理解农村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参与双师专递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对乡村振兴事业的历史使命感,从情感认同到实践参与,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中来。

“十四五”以来,我国专递课堂不断创新实践,取得了显著成就,推动了乡村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学变革,促进了乡村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二十大提出要加强建设教育信息化,促进我国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我国教育进入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全方位转型、高质量发展的阶段。为促进乡村基础教育公平与优质均衡发展、响应教育精准帮扶政策,有效整合利用教育系统内外的优质教学资源,基于“区域统筹”的“两统筹、五统一”、“服务外包”的“两对标、一站式”、“区域统筹+服务外包”相结合的“一导三定”协同等实施模式开展常态化专递课堂教学,是一条可行、可靠的途径。在形成信息化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健全专递课堂监督与评估机制、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构建模式、厚植学生乡土教育情怀等四个方面的具体方法和经验后,政府、省市县教育部门、区域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第三方教育服务机构等教育精准帮扶供给规划者与提供者将能发挥各自在统筹、组织、规划与服务的作用,协同高效推进区域常态化、持续性建设与应用专递课堂,不仅能持续提高乡村教育教学质量,还将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助推我国乡村教育数字化转型与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小学校数、教学点数及班数[EB/OL].http://www.moe.gov. cn/jyb_sjzl/moe_560/jytjsj_2019/gd/202006/t20200610_464555. html,2022-10-01.

[2]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21[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 ndsj/2021/indexch.html,2022-10-01.

[3] 李华.信息化助力乡村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与对策[J].教育科学研究,2022,(6):92-96.

[4] 教育部.关于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s7050/202105/ t20210514_531434.html,2022-10-01.

[5][7] 教育部.关于加强“三个课堂”应用的指导意见[EB/OL].http:// www.moe.gov.cn/srcsite/A16/s3342/202003/t20200316_431659.html, 2022-10-01.

[6] 王卫军,韩春玲等.教育精准帮扶对教育信息化的价值求索[J].电化教育研究,2017,38(10):57-61.

[8] 杨丽勤,郭炯.同步课堂的多维价值审视——基于扎根理论的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2,43(12):46-53.

[9] 黄涛,田俊等.信息技术助力农村教学点课堂教学结构创新与均衡发展实践[J].电化教育研究,2018,39(5):47-52.

[10] 沈俊汝,郭绍青等.宽带卫星联校的应用模式及实践效果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10):66-73.

[11] 杨金勇.“三个课堂”县域规模化应用模式与推进机制研究——基于边疆民族山区的实践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21,42(5):26-31.

[12] 陈实,苟杰婷等.专递课堂教学点规模与学习行为有效性相关分析——以湖北省咸宁市崇阳县小学音乐专递课堂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9,(12):47-52+60.

[13] 韦怡彤,王继新等.同步互动专递课堂中教学互动行为案例研究——以一年级美术课“画马路”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12):41-47.

[14] 张伟平,陈梦婷等.专递课堂中师生互动对课堂学习效果的影响——以崇阳县小学美术专递课堂为例[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8):90-96.

[15] 王萱,高婷婷等.强交互专递课堂设计与师生接受度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21(12):95-102+138.

[16] 张妮,穆佳男等.智能时代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路径研究——以“三个课堂”为支撑[J].中国电化教育,2022,(12):18-26.

[17] 邹慧明,贺宇虹.教育精准帮扶背景下的专递课堂:成效、问题及优化[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4):58-65.

[18] 李华,马小璇等.信息化助力深度贫困地区“教育精准帮扶”路径与对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21,42(1):50-56.

[19] 向磊,左明章等.信息化促进教育精准帮扶供给侧改革:作用机理与实施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9,(10):61-66.

[20] 教育部.关于编制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5/ s7052/202109/t20210922_565678.html,2022-10-01.

[21] 聂竹明,施羽晗.“互联网+”促进教育精准帮扶:问题、方向与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2021,42(12):48-54.

[22] 赵雪梅,钟绍春.生态视域下“三个课堂”助力乡村教育振兴:价值意蕴、运行机理、发展路径[J].电化教育研究,2022,43(7):48-55.

[23] 杜玉霞,贺卫国等.“互联网+”环境下区域常态化建设与应用专递课堂的机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2,(4):100-107.

作者简介:

穆肃: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人工智能、远程教育、混合学习。

周德青: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人工智能。

胡小勇: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教育人工智能、信息化教学教研创新。

崔冠利: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人工智能。

Implementation Mode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argeted Assistance to Rural Education Enhanced b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Take the OMO Synchronous Classroom as an Example

Mu Su1, Zhou Deqing1, Hu Xiaoyong2, Cui Guanli2

(1.Institute of AI in Educatio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Guangdong; 2.Schoo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31, Guangdong)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education, it is a vital issue to improve rural compulsory education to a high-quality and balanced way by taking the online merging onsite (OMO) synchronous class supported by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especially on offering national curriculum in required quality. However, the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methods of OMO synchronous teaching on schedule regionally are not refined enough, and models and strategies of organiz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that can be transferable and referenced still are in the making. Thus, based on three years’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Guangdong Province in promoting rural education through the OMO synchronous classroom on schedule under the support of intelligent teaching system and the case analysis of practice, this research extracts three regional implementation modes of OMO synchronous class, named as the "two overall plans, five unified" mode of "regional overall plan", the "two benchmarking and onestop" mode of "service outsourcing" and the "one guidance and three determination" collaborative mode of "regional coordination+ service outsourcing". Based on the data of learning assessment and interview, the researcher analyzed th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teacher and student in the pilot region. It puts forward four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s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teachers with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improving the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OMO synchronous class, constructing implement mode considering local conditions and context, and cultivating students’ local feelings and identity of hometown. It is expected that these implement models and suggestions can be worthy of supporting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more educational management departments and educators to plan, organize and carry out rural education with OMO synchronous classroom.

Keywords: targeted education assistanc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aching on schedule; OMO synchronous classroom; implementation mode

收稿日期:2022年11月29日

責任编辑:赵云建

猜你喜欢

人工智能
我校新增“人工智能”本科专业
用“小AI”解决人工智能的“大”烦恼
当人工智能遇见再制造
2019:人工智能
AI人工智能解疑答问
人工智能与就业
基于人工智能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控制
人工智能,来了
数读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