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乡村振兴力作
2023-09-23陈思雨王迅
陈思雨 王迅
随着中国社会进入新时代,主旋律题材报告文学创作方兴未艾。社会热点进入文学视野,尤其以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为题材的作品层出不穷。张国云长篇报告文学作品《中国有个理想大地》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作品讲述来自台湾的世合团队披荆斩棘推进乡村振兴的典型事迹,在众多反映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是新时代报告文学领域的重要收获。
赓续红船精神血脉,谱写“乡村振兴”新篇
茅盾在《关于“报告文学”》一文中明确提出:“每一时代产生了它的特性的文学。‘报告是我们这匆忙而多变化的时代所产生的特性的文学式样。因此,报告文学是一种应时而生的文体。洞悉生活、介入现实、记录时代就是这一文体的基本功能和特长。由此可知,报告文学与时代主题的关联程度要比其他文体更密切,服务时代的政治性也更突出。就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有个理想大地》来看,张国云怀有开阔的新时代新视野,心系民族复兴伟业,能精准捕捉新时代的热点问题,热忱地描绘了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
精准把握脱贫攻坚的时代热点,展现乡村振兴、全面小康的新成果,是新时代文学创作的重要主题。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思想。2015年,中央召开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吹响扶贫攻坚全面脱贫的冲锋号。因此,精准扶贫,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就成为了新时代的重大主题。而《中国有个理想大地》正是描述了新时代嘉兴南湖利用外资开发“三农”项目,率先推动新农村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的故事。嘉兴南湖从一个小渔村变成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理想大地”,正是我国乡村振兴的成果体现。
2020年是中国决胜全面小康、决战扶贫攻坚收官之年,对嘉兴南湖来说,也是世合项目建设的第十个年头。世合项目在十年里经历万般磨练,终于成就了口口相传的“理想世界”。“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南湖百姓心之所向的“理想世界”,也终于在政府与富美鑫集团的合作下建成了。在世合这片净土上,人们老有所养,幼有所教。世合不仅拥有完善的养老设施,为老年人打造一个舒适的养老环境,同样也拥有中国绿色建筑三星的学校校舍,引进国际化教育新理念,建成一所普通人都能上得起的双语学校。世合实践着‘再穷也不能穷教育的教育理念,切实解决了“三农”问题的核心。这部作品的选题角度十分精妙。大背景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热点问题,但却与以往“三农”题材的报告文学不同。例如:浙江金华作家李英“三农”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品《大国治村》中,从农村脱贫治理的角度切入,对浙江省后陈、塘里、花园、下姜和上田这五个典型村落的脱贫路径进行走访、调查与记录,总结出五种农村治理路径与模式。而张国云在选题视角上则是另辟蹊径,他对“三农”题材的处理中,着力于台湾富美鑫集团投资世合项目的初心,甚或项目成功后新农村的美好面貌的描写,同时没有回避实施中的种种困难,从项目实施的角度展现了“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政策精神的贯彻,推进中新时代浙江农村的崭新面貌。
传承红船精神,助力乡村振兴,是这部作品的核心思想和主题指向。红船精神属于红色革命精神的一部分。红船精神内涵丰富,它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又是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还是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红船精神不仅在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红船精神作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在乡村振兴推进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当然,红船精神在《中国有个理想大地》中并未停留在口号上,而是体现在人物群像的建构中。具体来说,这部作品呈现了两组人物形象:善于谋划、敢于担当、一往无前的公仆形象和世合团队无畏艰苦的奋斗者形象。
嘉兴世合项目的落成,正是这两拨人扎根大地、赓续红船精神的最新成果。在嘉兴南湖这片灌注红色血液的土地上,富美鑫集团传承红船精神中的创新精神,打造了首个乡村振兴的中国样本;世合团队继承红船精神中的艰苦奋斗精神,顶着巨大舆论压力,脚踏实地,切实做好改善自然环境的工作;世合团队继承红船精神中无私奉献精神,甘愿投资高成本低回报的“三农”项目,致力于为南湖百姓打造一个幸福家园的梦想。在传承红船精神的基础上,世合项目又是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榜样。在世合项目恢弘的规划版图上,刘家墩遗址显得格外显眼。世合为刘家墩遗址建造博物馆,建设相关文化设施。因此,就在嘉兴这个既流淌着红色血液,又蕴含着传统文化气脉的土地上,世合首次提出“田园综合体”的概念,将这片土地打造成集休闲度假、农业景观展示、民俗文化为一体的新型娱乐景区。正是世合的开创性实践,让我们看见了一幅美丽生态、美好经济、美妙生活有机融合的——新世合“富春山居图”。也正是世合的创举为乡村振兴开辟了新路径,让我们对未来中国乡村新气象充满期待。
从作品主题和创作特色来看,张国云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有个理想大地》紧跟时代浪潮,书写新时代农村新气象。作者通过对世合十年来大胆创新、励精图治的精神风貌的描写,呈现了中国乡村在新时代所发生的变化,传递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强音。就创作特色来看,这部作品体现了作者饱满的政治热情和敏锐的艺术洞察力,发挥了报告文学政论性的文体功能。
新时代报告文学的美学特性
报告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文体命名已经表明了它是一种以“报告”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在传统的报告文学中,它的基本特征包括新闻性、文学性和政论性等方面。随着时代审美的不断发展,报告文学的创作理念也相应的发生了改变。而近年来的报告文学,不仅满足了传统报告文学作品需要有报告性和政论性的要求,在创作时更注重非虚构性、叙事性和文学性等文体特征。而张国云的《中国有个理想大地》以非虚构性的写作视角、鲜明的叙事性以及艺术化的语言,充分展现出新时代报告文学的美学特质。
首先,作者以见证者视角来书写时代主题,并充分发挥自己的在场意识,彰显创作主体本真深切的现实关切。同时,因报告文学是非虚构文学中的主要类型之一,所以强调“内容的真实性”,更要求作家对社会生活原貌的高度尊重。当然,“内容的真实性”不仅需要作者尽力发掘事实和收集信息,更需要作者细致的观察和持续深入的调查研究。基于文体的本质规定性,张国云在创作《中国有个理想大地》时,不辞辛劳深入调查、走访、研究,掌握新鲜的第一手资料。更重要的是,书中所描写的世合田园小镇非凡的十年成长历程,包括世合项目的引进、审批和最后项目的成功实施,都是作者所亲身经历的。而第一视角的写作使文本内容蕴藉着强烈的“在场”意识,让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實在文本中达到了有机统一。单以写作视角来说,《中国有个理想大地》与其他同类作品相较而言是有所差异的。例如,在贺享雍的长篇报告《大国扶贫》中,作者通过采访人的讲述,以及翔实材料和准确数据的整合分析,完成了对巴中地区农村精准扶贫的书写。同时,作者以见证者和思考者的视角书写了巴中大地上乡土社会精准扶贫的伟大实践,深度还原事件原貌。但因视角的差异,《大国扶贫》跟《中国有个理想大地》相比缺少了鲜活的“在场感”。因此,张国云第一视角的采用,赋予讲述的“在场感”,让读者切实感受到南湖“理想世界”。
其次,叙事性是这部作品的重要特征。历史叙事的延伸使叙述充满了审美张力,变得深邃厚重,颇具时间纵深感。从新时期到新世纪,报告文学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其叙事性不断强化。2012年非虚构写作兴起后尤其如此。从报告文学的基本类型来看,它属于再现性文学样式,是叙事文学的一种。因此,人物、情节(故事)、环境(社会的、自然的)等构成了这一文学类型的要素。报告文学作品《中国有个理想大地》聚焦于人物,讲述丁家父子、世合集团成员以及世合田园小镇居民(如乔奶奶、徐姐、王月华等)的故事。从叙事结构来看,将人物的命运与世合田园小镇的发展史交织在一起,揭示了乡村振兴进程中国民可歌可泣的奋发精神。当然,类似将“人”融于“事”的作品还有很多,如徐剑的《大国重器》,该作将与导弹事业相关的人物作为纽带,展现了一段富有灵性、温度和厚度的大历史。张国云的叙事特异之处在于,他除了将人物作为叙事纽带外,《中国有个理想大地》把视线伸入历史的航道。作者首先讲述著名投资人丁善理先生投资越南胡志明市“富美兴”项目的故事,从中可以发现嘉兴南湖“世合”的前世渊源。在投资胡志明市期间,丁善理不仅开辟沼泽地,还亲自设计“丁庞犁头”进行造林绿化,并改良土地,建造发电厂,修建公路,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回报较低。这让读者产生疑问,他们到底为了什么而付出那么多?后来,我们从丁善理先生口中得到答案,他曾说过:“到一个地方投资,不是在意我们能带走什么,而是我们能留下什么,对我们而言,当地人民与政府的需要,才是投资最重要的依据。”其次,丁广鋐外婆作为曾国藩曾外孙女的故事,让我们了解到她与外婆相处的经历。历史叙事不仅让我们了解到丁老先生的创业理念对丁广鋐的影响,还能感受到曾国藩优良家风的传承对丁家父子事业的内在影响,这样一来,就理顺了整部作品的叙事逻辑和叙事伦理。
张国云的语言并不华丽,而是朴实自然胜出。在经历了“视角多元、反思大胆”的改革题材报告文学的爆发式复兴,新世纪的报告文学在体式和叙述上开始趋于稳定与成熟。新世纪的报告文学更加强调它作为文学文体的审美艺术潜力,即文学性。首先,作者巧妙地援引《红楼梦》中的片段來描述‘至善里,同时引用了古代文人骚客陶渊明、苏轼等人的名作,使得文本中氤氲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韵。其次,作者还善用反问、设问、排比、拟人、顶真等修辞手法。尤其是排比的应用,在文中比比皆是,例如:“像那映山红,这是革命的本色”“像那稻谷黄,这是历史的成色”“像那庄稼绿,这是发展的亮色”“像那草色青,这是人的底色”“像那工装蓝,这是和谐的底色”。五个排比句,描绘了世合大地上五彩缤纷的“三农”景象。第三大特点就是富有诗情画意的标题。众所周知,标题是文章之“眼”,好的标题会让读者眼前一亮。即使在每一章节的标题上作者也做了精密的构思。例如:第四章的标题‘人间有味是清欢,第七章的‘田园里长出的最漂亮学校等。再加上每章标题下都引用了一首契合题意的古典诗句,这无疑是对古典小说范式的借鉴。以古典笔墨渗入现代叙事,拓宽了文本的表现张力,塑造了作品浑然天成的美学气韵。
作为新时代开风气之先的报告文学作品,《中国有个理想大地》不仅真实记录了乡村振兴的发展进程,充分发挥了政论性的文体特长,同时,也将其审美性与艺术性发挥到了极致,实现了报告文学中“现实”与“艺术”的有机统一。
写作启示:作为“三农”题材报告文学的“样本”意义
新世纪以来,报告文学的题材范围不断拓展和深化。其中,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尤为突出。聚焦“三农”问题的创作成为近年来报告文学界的热点,在文学界形成了一股创作热潮。报告文学创作的题材之集中与社会影响力之广泛,可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中后期的以“问题”为中心的报告文学热相媲美。近些年来,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带有前瞻性的报告文学作品自然层出不穷,如何建明的《根本利益》,陈佳棣、春桃的《中国农民调查》等。众多“三农”题材报告文学或揭示领导阶层的不作为,或反思中国农村贫弱原因、或是探寻底层人民的出路,而张国云《中国有个理想大地》则以独特的叙述视角脱颖而出。作者以“乡村振兴”为大背景,讲述嘉兴南湖政府如何成功引进台湾资本,投资“三农”项目的过程。同时,在政府的支持配合下,世合团队通力协作,解决“三农”问题,推进乡村振兴。而这一系列举措最终打造了大陆最大的台商投资“乡村振兴”项目,为全面小康生态底色的绘制做出了贡献。世合田园小镇的打造,不仅为浙江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也为全国解决“三农”问题和实施乡村振兴项目起到了示范作用。
首先,新时代报告文学创作应该紧紧围绕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时代主题,进一步拓展题材范围,注重文学的审美价值。中华民族在新的征程中奋进,为新时代实现中国梦建功立业。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助力必不可少。
具体而言,文学的创作必须与时俱进,作家更需立足于时代,以敏锐触觉发现问题,开拓新的审美视野。张国云《中国有个理想大地》紧紧抓住了时代的热点问题,展示了嘉兴南湖借力外资、成功解决“三农”问题的成果。为此,作者热在传统“三农”问题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新的时代内容,绘制了共同富裕的宏伟蓝图。同时,作者巧妙地选择了适合描写对象特征的文学表现手法,对其进行艺术化的呈现,使文本内容既具有纪实的非虚构性,又不乏文学的审美性。
其次,新时代的报告文学呈现出日常化、生活化的创作趋势。作品原生态呈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拓宽了报告文学的叙写空间,形成了颇具特色的日常美学。张国云采访了住在世合田园小镇上的吴奶奶、姜叔叔等人,通过他们讲述自己小镇生活中的琐事,让读者了解到世合项目给他们带来的切实便利和幸福感。此外,作者还采访了在世合田间地头工作的程鹏、郑洲、金佳耀等当代大学生。他们讲述了大学毕业后参与世合家园有机农业园的故事,并认为在这里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大学生返乡务农的“后撤”,让我们看到世合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大学生“凤还巢”式的返乡归田,必然使乡村焕发出了青春昂扬的生机。嘉兴南湖从“旧”到“新”的嬗变过程,象征着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乡村振兴项目带来的美好生活,让我们深信新时代新农村建设将是这片红色土地上最有前途的事业。
第三,“典型论”是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基本观点。新时代报告文学所反映的对象同样应具有“典型论”的普遍价值和示范意义。《中国有个理想大地》是叙述外资投资“三农”项目并获成功的首例,在中国乡村振兴推进中无疑具有示范意义。这个项目的实施中关涉许多新的政策,如“两分两换”、“4+2+X”产业体系以及“田园综合体”等。同时,作者深入挖掘了项目实践中合作双方所体现出来的奋发精神。世合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正是当地政府和世合团队精诚合作、开拓进取所打造出来的。因此,《中国有个理想大地》不仅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生动案例,也为其他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参照。同时,作品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揭示乡村振兴推进中“模式”的多种可能性,激励着那些仰望星空、为实现全社会共同富裕而努力奋斗的中国人。
总体来看,《中国有个理想大地》是一部反映宏大时代主题的报告文学创新之作。它不仅记录了现实,完成了关注当下的现实主义使命,而且具有蕴藏智慧、彰显经验、启迪未来的精神价值。在文体创新意义上,它昭示出新时代报告文学的发展趋势,在写作中巧妙缝合“现实”与“艺术”,既高度尊重现实,又颇显艺术风采。不能不说,这部作品所记录的嘉兴南湖新农村改造事件,为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启示,具有样本意义。
作者简介:
陈思雨,硕士研究生;王迅,博士,评论家,浙江财经大学中文系。
责任编辑/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