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球第三极上的坚守

2023-09-23高杉

时代报告·奔流 2023年8期
关键词:孔繁森阿里工作

2023年5月7日下午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温和地洒在他憨厚又带坚毅的脸庞上。即将六十岁的他,中等个头,敦实健壮,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十岁,面色黑红,并不像长期在世界屋脊上生活的人们脸上的那种高原红。一件扎在西裤里带蓝细条纹的白色衬衫,被厚厚的胸脯和浑圆的胳膊撑得紧绷绷的,坐在沙发上,纽扣有些收紧,像要崩掉的样子,让人一眼就能从两颗纽扣之间窥到里边紧身的背心。国字脸上两只大眼睛带着真诚的笑意,整个表情淳厚朴实,普通话里带着明显的鲁西口音。如果事先不知道他是个厅级干部,真的以为他,就是一个山东西部某个县城城中村的村干部。

此刻,我正在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术交流中心8406房間采访他——西藏那曲市人大党组副书记、副主任、一级巡视员、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名誉馆长李玉建,距离上次在西藏阿里和他五个晚上的彻夜长谈,已经过去7年时间。

当年,我以他为主人公撰写的报告文学,以《山东男儿的阿里之恋》为题刊发在2016年7月22日的《大众日报》中国新闻名专栏《周末人物》上,几乎占了整版篇幅,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新闻记者》专门刊发李惠东题为《遍地英雄下夕烟》的评论盛赞:“暖新闻、正能量”的魅力所在,英雄精神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璀璨升华。

7年来,李玉建经历了从阿里地区政协副主席,到日喀则市副市长,又到那曲市人大副主任的职务变动,是什么力量让这位16岁就从鲁西平原踏上阿里高原,从条件相对优越的日喀则,主动要求回到工作和生活条件更为艰苦的那曲,是什么样的感情让他在雪域高原迄今坚守了44年,创造了汉族干部在超高海拔工作的历史记录。按照气候环境划分地区类型,拉萨市、日喀则市属二类区,那曲市4个县属三类区,阿里地区所有的县、那曲市的7个县属四类区,从海拔23米的山东禹城,走向平均海拔4500米的阿里,再从平均海拔4000米的日喀则,走向平均海拔4500米的那曲,这就是一个山东男儿的高原之恋,也是一个共产党员无怨无悔、奉献奋斗的心路历程。

山东母亲专门为西藏养育的“高原版”儿子

1963年10月16日,李玉建出生于山东省禹城县房寺镇西马村,父亲李来友是个当过二十多年生产队长的老党员,母亲马桂英心灵手巧,式样再新的衣服,她只要看上一眼就会做,靠着一台缝纫机给四邻八乡裁做衣服,供着李玉建读完了高中。在故乡成长的十六年里,父母和学校的教育,养成了他忠诚仁义、勤奋扎实、敢于担当、不惧艰难的脾性,左邻右舍、亲戚朋友认定,老李家这个大小子,有志气、学习好、有前途,早晚会飞出农家小院,谁也没想到他后来会飞得那么远,并且留在那么艰苦的地方呆了大半辈子,把等待和思念留给年纪越来越大的双亲!邻居婶子大娘“逗”李玉建的母亲:“你个傻老婆子,这不是为西藏拉巴了一个儿吗!”母亲开通地说:“儿大不由娘,出去得越远,在那里回不来,说明他还有点用,国家需要他。”针对亲戚朋友想借李玉建的关系办点私事,谋取利益的想法,父母首先挡了驾:“孩子一个人在那里无亲无故、单打独斗不容易,咱能想法解决的就个人解决,都别给玉建去添麻烦!”这么多年来,父母和亲朋好友从来没有因为家里的私事扯过李玉建的后腿,影响过他的工作。冀鲁豫边区这片红色土地上的老百姓耳濡目染儒家思想和红色文化,懂得怎样正确处理国与家、公事和私事的关系,这也是李玉建安心边疆的起码条件。

1980年2月,他被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录用为机要干部,在咸阳西藏民族学院培训半年,为提前适应藏区生活,他们开始尝试从来没有吃过的藏餐,同学们望而生畏的糌粑他吃得香甜,别人喝不下去的酥油茶他一饮而尽。同年9月分配进藏之后,由于阿里刚从新疆划回西藏,上级特许优先挑选干部,阿里地区那次挑选了24个人,李玉建就是其中一个。其实,按照专业成绩他已经留在了自治区工作,但为了响应“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他主动要求去了遥远的阿里。

当时的西藏就流传着“美在林芝、险在昌都、苦在那曲、远在阿里”,在拉萨,称阿里和那曲为“山上”,机关上有“宁在拉萨当科长,不到阿里、那曲当局长”的说法,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都比拉萨高平均近千米,在内地,你根本不可能想象高海拔意味着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高原上工作,最稀缺的是氧气,最宝贵的是精神。一般情况下,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气压通常随海拔高度变化,高度增大,气压减小。海拔高度越高,空气越稀薄、气压越低,会导致空气中的含氧量下降。高原地区氧气稀少,气压过低,人身体的承受力十分有限,加之进行体力脑力活动,很可能就会因为不适应低压低氧的高海拔环境,而产生高原反应。因此这里被西方医学界判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生命禁区”。那为什么那么多人还坚守在这里,李玉建的回答很简单:“我们的人民在这里,国土在这里,中国共产党员就应该在这里!”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扎根高原,一干就是44年。

阿里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印度、尼泊尔等国家和地区相邻。这儿很远,距离首都北京5000多公里,距西藏首府拉萨1500多公里,距离新疆最近的县叶城1060公里。最大的一个县,面积就达到13.5万平方公里,地区所在地离所辖最远的县相距800公里,县与所辖最远的村相距300公里;这儿人很少,全地区现在才有12万人,最小的一个乡只有500人;这儿很热,因为离太阳最近,年日照时间最长,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和最强烈的紫外线;这儿也很冷,八级以上大风年平均149天,年平均气温零度。有记载的极端低温曾达零下四十四度,冻土层近两米。昼夜温差大,夏天下大雪,四季穿棉袄,一点都不夸张。空气含氧量最高的时候仅有平原地区的三分之二,比较差的冬天还不到二分之一。

那时的阿里,除了地委、军分区和邮电局,没有几部电话座机,更没手机,对外联系全靠写信和电报,那可真是“家书抵万金”。冬季大雪封山,往来信件中断半年是经常的事。有一年,父亲在元旦的时候写信问李玉建回不回山东过年,他在“六一”才收到。在阿里,两地分居或正谈对象的人由于没法儿及时通信造成误会,最后导致分手的大有人在。现在我们手机关机或者离身一会儿,就感到六神无主,没抓没挠的,你想想半年没有亲人的消息,心里是个啥滋味!

二十世纪末,阿里还是全国唯一没有通柏油路、没有通电的地区,崎岖坎坷,路况极差,对车辆损坏严重。在阿里,学开车先学修车。李玉建到拉萨开了一天半的会,去时坐了个吉普车走了十天,车坏了等内地发来零件,两个月才修好,回去又走了二十一天。茫茫戈壁中,虽然看似路有千条,随处可走,但极易迷路。有时跑上半天,也见不到一户人家,路上看见有辆车,就恨不得招手求人家停下说会儿话。进入山区峡谷还会有山洪、泥石流、塌方、雪崩等,很多人在高原生活工作多年平安顺利,都是在路上出现伤亡事故,路途艰险是最大最揪心的考验,一路平安是那里的人们最美好最现实的祝福和期盼。

那些年,李玉建休假回禹城老家看望父母,路况差,光单程路上就要走一个月,一共才多长的假期,都耽搁在路上了。李玉建说,那时候河水还大的不得了,经常涉水过河。当年水大没有桥,现在修上桥了又没水了!近年来,阿里降水不足,总体干旱且蒸发量很大,山顶上积雪也少多了。说到这里,李玉建显出忧虑的神色。

他于1980年2月告别父母离开家乡,3年后才第一次踏上探家的路。整个八十年代,他只正规休过一次假。有时是利用到内地学习开会的机会,顺便看看老人。44年来,他没有请过一天病假和事假,每年3个月的假期累计起来有60多个月未休,在西藏过了30个藏历新年。父母有病住院,弟弟结婚,他都因工作太忙没能赶到家里。父亲因脑梗塞造成半身不遂,母亲耳聋,在街上被车撞伤导致骨折,他都没能到床前照料。深明大义的弟媳妇放弃打工挣钱,在家侍奉二老。尽管李玉建夫妻俩给家里尽可能多地寄点钱、买点东西,仍不能弥补心中那一份忠孝不能双全的抱憾和对弟弟弟媳的欠疚。

这么多年艰苦的高原生活似乎并没在他身上留下特别明显的痕迹。李玉建说,我的身体天生适应高原生存,好像命中注定该在西藏工作。

2016年9月27日,李玉建接到调任日喀则市副市长的任命,带着恋恋不舍的遗憾离开他工作了37年的阿里。他感谢自治区党组织对他的照顾,体谅到他在超高海拔长期工作的经历,安排他到西藏第二大城市、工作和生活条件优越得多的日喀则工作,尽管他按照时间要求到岗,被委以重任并以务实深入的作风,很快开创了工作局面,但同时对阿里充满留恋与不舍,对自治区领导事先没征求他的同意就下达的调令感到遗憾。

自治区组织部部长到日喀则督导工作,会议间隙李玉建堵住人家,郑重表达重返阿里的愿望。部长惊讶地说,我没听错吧,这么多人都是找我,想法设法从艰苦边远的地方向条件好的地方调动,只有你反着来,组织的好意你不领情!李玉建坚持说,领导的关心我终身不忘,也希望组织考虑我的感受。部长沉吟着,他是第一次遇到提这样特殊要求的同志。这样吧,干部调整是个十分严肃的问题,你写个正式的报告,等候自治区党委研究。

申请报告

自治区党委组织部:

……

本人在阿里地区工作达37年之久,跑遍了阿里的所有村庄和边境一线哨卡,对阿里的干部群众、山山水水有着深厚的感情。阿里是我的第二故乡,是我魂牵梦萦的地方,我无时无刻不在怀念着阿里、牵挂着阿里,与阿里的干部群众一起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和情结。

本人从未有高原反应和失眠等各种问题,精神状态饱满,身体状况适应各种条件,特别是高海拔气候条件。特此向组织申请调回阿里工作,报答组织的培养之恩和阿里人民的养育之情,为阿里的稳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恳请组织帮助本人达成心愿。

申请人:李玉建

2018年3月6日

李玉建认为机不可失,马上打印好送交市委书记,请他转送给自治区领导。书记说:“我们待你这么好,你为啥还要走呢!”有一次,自治区党委书记来日喀则视察工作,当面征求李玉建的意见,关切地说:“多少人找我要求到日喀则来,都没能如愿,听说照顾了你反倒落你的埋怨,你要真不满意,可以回去,可是可别后悔啊!”就这样,自治区最大的官也重新认识了一个甘于吃苦、乐于奉献的李玉建,地球第三极上,有了一个才出阿里,又上那曲的汉族干部,成就了一段孔繁森精神传承人为党分忧、为民奋斗的佳话。

阅读李玉建这份简短的报告,就能透过这些朴实的文字,看到这位高原赤子的耿耿初心、使命担当和对第二故乡深沉博大的情爱。这是份请战书,也是份好教材,它告诉人们,什么才是爱祖国、爱人民的具体行动,什么才是彻底的党性。不足五百字的请调报告,让那些见荣誉就上、见便宜就沾、见困难就躲、见责任就推的某些党员干部羞愧汗颜。

2018年4月25日,李玉建在老家禹城为刚刚去世的父亲治丧后随即到山东省教育厅汇报山东援藏教师在日喀则工作的情况时,接到了市委组织部的电话,才得知自己已经调到撤地设市的那曲了。自己的要求得到自治区批准,复归精神家园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振奋不已的他马不停蹄、连夜奔赴,以最快的时间到那曲上任。

那曲市是全国最年轻、海拔最高的地级市。地处西藏北部,位于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怒江、拉萨河、易贡河等大江大河的源头,幅员辽阔,地广人稀,最主要的原因是这里海拔较高,高寒缺氧,热量不足,气候严寒干旱,典型的高原亚寒带气候,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冷和干,年均气温仅有零下五摄氏度,全年无绝对无霜期,年降水量只有150毫米,大风天加起来却超过了八个月,可谓是“大风刮着石头跑,夏天也要穿棉袄”。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干寒半荒漠草场上,即使这里海拔相对较低且地势平坦,空气含氧量也仅有平原地区的一半,实在不适合人类生存。但那里的党组织带领各族群众在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为建设边疆、保卫边疆进行着英雄般的奋斗,创造着可歌可泣的业绩。能和那里的人民在一起建设新时代的新那曲,创造幸福和谐的生活,实在是一件光荣和自豪的人生经历。

2018年5月,他带着创业的激情和吃苦的决心,赴任那曲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第二年就晋升为一级巡视员。日喀则和那曲的主要领导都对李玉建有很好的第一印象。不少干部面对分工,都以各种理由向组织提条件,不愿分担困难繁重的工作任务。像李玉建这样,以自己“身体条件好,有多年高海拔工作经验”为由主动要求到艰苦县区承担任务,帮包最偏远县乡,挑困难繁重的担子的,非常难能可贵。為证明自己身体的健康状况,他在工作之余,特意到号称“地球第三极”的普若岗日冰川,他以百米冲刺的速度挑战海拔6000米的高原极限,让随行的同事胆颤心惊、后怕不已。但他却把自己跑步的照片,发在朋友圈里,掩饰不住心中的自豪,引发了无数微友对这位“奇人”的由衷惊叹!

这些年,李玉建完全是照着书记样子做的

我第一次和李玉建认识,是担任孔繁森纪念馆馆长之后。当时,他是中共阿里地委的常务副秘书长,他和孔繁森在阿里的几位生前好友,每年都专程赶到聊城,参加每年“11月29殉职日”的祭奠。无论官方是否组织活动,是否接到邀请,他都要到聊城表达悼念并看望孔繁森夫人王庆芝女士。这种真挚的感情,令人钦佩。言谈话语中,他习惯地称孔繁森为“书记”,保持着当年背着小药箱跟着书记下乡走基层、进牧区时候的亲切;他称王庆芝阿姨,这位比孔繁森小十九岁的小同乡,始终对孔繁森夫妇保持晚辈的敬意。

参观孔繁森纪念馆,当讲解员讲到孔繁森第二次进藏,87岁的老母亲叮嘱儿子“多带些干粮,多带些衣裳,路上可别喝凉水”时,李玉建忍不住泪流满面。事后,他对我说:“老母亲哪里会知道,她的儿子下乡有时候连凉水都喝不上啊!你们看到的湖都是盐湖、半盐湖,根本无法饮用,所以,书记吃雪的照片都是真实的生活场景! ”

当时,李玉建是阿里地委副秘书长,他见证了孔繁森在阿里一年零九个月的忘我奋斗,零距离感受孔繁森爱别人、爱人民的人民情怀和大爱境界。孔繁森每次深入基层,大部分时间都是李玉建跟从。孔繁森工作之余为藏胞义务看病的小药箱,也基本都是李玉建背着的。全地区106个乡,不到两年时间,孔繁森带着他们跑了98个。孔繁森在笔记本上悄悄留下遗书的那次抗击雪灾行动,连续十六天全程都是李玉建陪同。他跟孔繁森学会唱的《说句心里话》,见过孔繁森为一位战士垫钱买红塔山烟,看到过孔繁森向漠视群众疾苦的干部发火,见到过孔繁森在寒风里把毛裤脱给一位藏族老人,看到过春节聚餐后孔繁森思乡的泪水。他自豪地对我说,孔繁森纪念馆里好几张书记的照片,里边都有我。

书记待人有多好,心有多细。几个年轻的同事在我家聚会吃饭。书记不知怎么听说了,拿着瓶酒和罐头去了,和大家打完招呼,放下东西对大家说,你们好好玩儿,我还有别的事!然后向大家告辞,自己回宿舍自己做饭。事后,我埋怨他为何不和大家一起聚一聚,书记说,你们年轻人好不容易聚在一块儿热闹热闹,我这书记一去大家就拘束了,不能因为我,你们就放不开了,我怕你们不能尽兴,影响你们的情绪,所以才——我把这事给大家说了,大家感动得了不得。

李玉建成了孔繁森在阿里的亲密助手,孔繁森的一言一行也对年轻的李玉建产生了深刻影响。李玉建坦言从小到大,对他影响最大的人就是孔繁森,他现在说话办事都是在不自觉地仿效他。孔繁森去世后,他的职务多次变动,岗位也不断变化,但无论何时何地,他都学习书记的淡泊名利,始终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老西藏精神激励自己,“孔繁森”三个字已经深深地融入他的灵魂。

当得知孔繁森精神列入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当天,我在第一时间给他打手机,打了老半天那边老是占线:你拨打的电话正在通话中,请稍后再拨!打通之后问他什么原因,他兴奋地说,咱俩心心相通,我寻思你这大馆长可能还不知道,一直在给你打电话呢!

抓实、抓细、抓早、抓小。这是李玉建跟孔繁森学的“抓落实八字诀”。他继承了孔繁森能跑的做法,很少坐在办公室指挥工作,他注重深入基层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工作进度,关注发展过程。他在阿里地委机关工作期间,曾组织协调军地各方人、财、物力抗击狮泉河洪水,带头跳入激流奔腾的冰冷河水里,率领大家齐心协力保住了河堤,保护了狮泉河镇的安全。担任科技局书记时,他千方百计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支持,在阿里实施“光明工程”,建成了全部乡镇的光伏电站,发放户用电源一万多套,全地区农牧民每户一套,让光明和温暖降临牧民的帐篷,比其他地区提前了两年。担任旅游局长的日子里,他从旅游规划、商标注册、景区建设、人员培训、宣传促销等方面入手,向世界推出神山圣湖、札达土林、古格王朝、班公湖等名胜,他积极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开发建设,牵头组织了第六届象雄文化旅游节活动,打造了《梦回古格》并巡回演出,策划、制作《世界屋脊上的王国》并在央视4台“国宝档案”栏目播出,扩大阿里在全国的影响。有效提升了阿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在日喀则市,分管教育体育(含职业技术学校和特殊学校),卫生(含人民医院和藏医医院),食药局,林业局(含珠峰管理局和武警森林大队),环保局,交叉分管文化旅游等工作,后交出林业和环保,又加管政府办公室,法制办公室,外事办公室,新闻办公室,广电局,无线电通信局等工作,联系铁塔、移动、电信、联通等部门,先后担任雅鲁藏布江萨嘎县区域段河长和扎日南木措市级湖长,工作联系县是定日县,4个扶贫户在萨嘎县,联系寺庙是昆仁县邦玉寺。2016年督导定日县一个月,2017年督导白朗县一个月,2018年维稳督导岗巴县,放着条件优越的宾馆不住,在孔繁森当年的藏语翻译、岗巴县委统战部原部长阿旺曲尼家住了一个月。他对自己承担的繁重任务很高兴,兴奋地告诉我:我现在分管珠穆朗玛峰(指珠峰管理局)了!44年来,阿里、日喀则、那曲那些超高海拔的县他都跑完了。

其实,除了工作之外,李玉建也是一个爱生活、有情趣的人,每到一个地方都和同事们“玩儿”得很融洽。他经常参加篮球、乒乓球、象棋、围棋比赛,战绩不错还交了一批好朋友。他还是阿里首位中国摄影家著作权协会会员,并被聘请为协会的首席代表。他到基层除检查指导工作之外,经常通过镜头展示西藏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用摄影助推当地文旅事业的发展。“在照相这一点上,我是从零基础起步,受孔书记影响最大。”他坦诚地告诉我。

关注的所有细节里透着深沉

挚爱和扎实作风

近年来,他多是担任政协和人大的职务,但却从事的都是一线急难险重的工作。在阿里政协,他除分管政协办公室工作外,还分管行署的文化、旅游工作,同时发挥老同志情况熟悉的优势,承担地委中心工作任务,他到阿里最大的县改则县(13.5万平方公里)蹲点两个月,常到海拔5000米的卡点开展工作。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年,他主動要求到全地区最艰苦的措勤县(县城距地区所在地800公里、海拔4700米)下乡蹲点300多天。在阿里地区37年的工作中,他跑遍了所有村庄和1000多公里边境线上的全部哨卡。难以想象他在艰险坎坷的征途上,跑了多少路,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大的累?

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他时刻聚焦主责主业,切实把“份内事”办好、把“责任田”种好。同时,带着对群众的感情和工作的热忱,他把分外事做得也很好。从狮泉河到普兰,我们寻访孔繁森当年到过的学校、敬老院、寺庙和兵站,我在和李玉建同车的途中,通过亲眼目睹他处理随时发现的问题,看出他以阿里为家的真挚情感。在戈壁滩上野餐,他叮嘱把包装盒、塑料袋规整好放在车上带走到有垃圾箱的地方再丢弃,还专门把带着果肉的苹果核儿捡出来丢到远处,说留给那些小鸟吃,让它们也尝尝我们家乡的苹果。一个小小的细节,让我们感受到这个外表粗犷的汉子对这片土地的爱惜之情。经过神山脚下的219国道1314里程碑,李玉建提醒我们下车照相留念。我们每个人以雪山为背景和这块路碑合影,心里也在暗暗思忖着自己的恋情。李玉建也拿着手机为这块路牌拍照,在他看来,这代表着一生一世的1314路碑,不仅象征着他的爱情,也明喻着他对这片土地地执著坚守。

李玉建从一位涉世未深的少年成长为一位工作经验丰富的厅级领导干部,李玉建对阿里始终怀着一种朴素热忱的感情。阿里人民是他的衣食父母,从培养成人成才成功的角度出发,在一定程度上,他对阿里的感情已经超出对家乡的挚爱。在那里,他从一位农家子弟成长为一位国家干部,找到了终生相伴的爱人,遇到了人生导师——他的“书记”。见证了阿里从4万人发展到10万人,眼看着、欣喜着狮泉河从一个300多人、土屋错落的小村庄变成一个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城镇,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的变化。每一座山坡上的树,每一条河上的桥,每一条路上的标牌,他都如数家珍,熟悉得如同手心的掌纹。在古格王朝景区,他都能叫出每个导游和管理员的名字,走在宽敞的街道上,他能说得出修建的年份、具体的投资。

与这片土地有着特殊深厚感情的人,一旦突然离开,难以割舍的留恋之情,外人很难理解,他对阿里有感情,本来打算干到退休。在日喀则的一年多里,他经常回忆阿里的人和事,谈及阿里时,李玉建都从内心深处向外透出一种由衷的自豪。往往说着别的话题,扯着扯着就归到阿里的“好”上来。阿里干部樸实善良,人际关系简单,藏族同胞淳朴好客,能歌善舞,阿里丰富的物产、奇美的风光、独特的民俗、古老的传说,那种讲述都带着感情,洋溢着自豪和骄傲。对于少小离家的他来说,仿佛多年背井离乡的所有含辛茹苦的阅历,都成了一种幸运,一种福分,一种唯我独有的优越。

对李玉建来说,眷恋阿里其实没有多么复杂的原因,理由只有一个:有感情。多少年来,很多老同志父辈一样地关爱着他,老西藏精神激励着他,孔繁森的榜样和作风引领着他,善良淳朴的藏族干部群众都把他当做亲人,培养着他、关怀着他、温暖着他。那些无微不至的厚爱,帮他战胜了生活的艰难和感情的痛苦,他也在工作和事业中找到了被需要的幸福和成长的快乐,更加坚定了扎根的决心。“这里的人好,真诚、实在,对我有恩。”

2016年4月,他和中共阿里地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广电局原局长刘京府陪我到狮泉河烈士陵园祭奠孔繁森。路上,刘京府局长告诉我,他的退休手续办好了,过几天就去珠海和儿子一家团圆。他在那里买了房子,并且做好了定居的准备。今年才52岁的他,因患多种高原疾病,不得不提前离开工作岗位。一向不笑不说话的李玉建此时显得有些落寞,他带着惜别的感伤说,这是我在阿里唯一的“老乡加同学”了,他这一走,就剩我自个儿了。岂止是在阿里,他们一块儿分来的九十二名同学,回内地的回内地,退休的退休,在西藏上班还有十个人,而在地区和县里工作的,只有李玉建一个人了!

其实,了解李玉建的人,都知道他有多次离开阿里的机会,但他都放弃了,一往情深地在这片土地上坚守着。他是1984年的全国机要技术能手,1985年全自治区业务比赛名列前茅。当年自治区组建安全厅,急需他这样的人才,主动谈话要调他,他没去;被誉为“西藏江南”的林芝是全自治区气候条件、生活工作环境最好的地方,林芝地区成立时把他作为商调人选,他慎重思考后放弃了。一位老领导调任自治区“一江两河”办公室负责人,要他到拉萨工作,他谢绝了老上级的好意;孔繁森去世后,山东省委组织部专门召开了部长会决定:李玉建是孔繁森的战友,在西藏十多年,为山东人争了光,回原籍工作随时接收、从优安排,但阿里党组织从工作大局考虑极力挽留,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留下。自治区党委书记杨传堂十分关心这位小老乡,但他从未向杨书记提出任何要求。

这位逆行者,谈到在高原上的坚守,李玉建说,自从踏上高原那一天起,我就没有中途退却的想法,有了跟随孔繁森书记的经历,就更加坚定了我的决心。我不能给他抹黑,让别人戳山东人的脊梁骨!李玉建声音不大,却透出心底里蕴藏的那一种异常的坚定。地球的第三极上,有了一个才出阿里,又上那曲的汉族干部,成就了一段孔繁森精神传承人为党分忧、为民奋斗的佳话。

在日喀则,不情愿到岗的他对工作却是毫不含糊。他主动找到市委主要领导,说明自己长期在高原工作,有一定经验,身体素质好,希望多分担一些急难险重的任务。领导感慨地说:“我参加工作这么多年,主动要求干苦活累活的,李玉建是第一个。”他分管的十四个部门每季度开一次调度会,各部门每月一次调度会,各科室每周开一次调度会,每季调度会他坚持次次参加,月会、周会实行“四不两直”不定期旁听,认真听取汇报,认真捕捉每一组数字,每一句话,不时插话提问,问题准确又尖锐,让没有认真准备的人如坐针毡。第一次,他听到某个单位汇报应急预案:1—15日一级戒备,15—30日二级戒备。他马上叫停问道:15日到底是一级戒备,还是二级戒备,这个月的最后一天去哪了,还有戒备吗?汇报者答不上来。他用半个小时的时间,严厉批评了这种不负责任、形式主义的作风,要求树立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接着,他针对汇报中存在的计算、语句、逻辑等方面的错误,一一进行点评,一个会下来,大家领教了新来的、看起来大大咧咧、豪爽粗犷的副市长的“厉害”。临散会,李玉建指着机关门口摆放的一面镜子说,看到上面的错字没有。大家都摇头不语,李玉建说这就是管理细节,“形像镜”三个字中的像字多了一个单立人,表面看来是个小事儿,但暴露了机关很多人的粗细大意。往小里说是不注意小节,往大里说是影响机关形象。政府机关的形象镜上都有错别字,那是什么形象,纠正一个错别字,教育在场一批人。还有一次,他在车上看到路边有个警示牌上赫然写到:整治超载,祸从“货”出。他马上给有关部门打电话纠正:车辆超载你不去劝诫装货的人,而去指责超装的货,难道货会自动飞到你的车上?作为辽宁路的路长,他在工作之余都不放松监督检查,发现从辽宁南路、中路至北路重点路段存在垃圾堆积清理、清运不及时,路标指示牌涂鸦不文明现象的问题,马上打电话向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反馈,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在日喀则,他对教育工作最为关注。三天的高考,他带领教育局的干部三个中午跑了三个学校,和考生一起就餐,询问他们的考试情况,了解他们对饭菜的意见,缓解他们的紧张情绪。很多考生都高兴地告诉家长,市长爷爷和我们一起吃的饭。他分管教育期间,江孜、定结、谢通门3县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评估验收,全市小考、高考成绩全区第一,市第二中等职业学校和第四高级中学完成招生开学;“民族团结节(每年6月1日至7日)”期间,他竟然不去陪同来市里视察的自治区副主席,却和40多位放假不能回家的吉林省援藏教师过林卡节(林卡节,藏语称“赞林吉桑”节,意为世界快乐日。每年藏历五月一日至十五日的半个月里,人们走出家门来到浓荫密布的郊游野餐、欢歌曼舞。民主改革后,日喀则人约定俗成地把林卡节定在公历6月1日,与儿童节合并欢度。)宽慰他们的思乡之情;在与小学生和家长座谈中,他了解到孩子上学太早,有的路太远,送学生到校天还很黑,晚上放学太晚。他安排教育部门通知学校早上、晚上少上一节自习,另外,能在课堂上完成的作业尽量完成,适量课外作业,保证孩子的睡眠时间。他爱西藏爱得有些“偏激”,他到学校问学生们家里有几口人、几亩地、几头牦牛、几只羊,看到孩子们茫然的样子,他忧虑地说,如果一个孩子连这个都不知道,他怎么会关心家庭,如何知道父母的不易;看到小学德育室墙上挂满了外国名人的画像,他对管学校的负责人说,为什么不换成我们国家的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最要紧的是让他们了解西藏,热爱家乡,他建议换上四个内容:伟大祖国,美丽西藏,本地概况,学校简介,要把那些西藏的杰出人物、道德模范的画像挂出来,把创新创业、造福家乡的校友照片挂出来,这不是更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吗!说起这些,他喃喃自语:“我现在离开日喀则了,不知他们更换了没有!”他心里牵挂的,还是孩子们的教育!

李玉建对其他分管工作同样认真对待。推进“健康日喀则行动”,市人民医院成功“创三甲”,包虫病、结核病等地方传染疾病筛查救治工作扎实有效,初步实现了小病不出县、中病不出市的目标;完善环保体制机制,出台“禁塑禁白”等多项法规规章,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珠穆朗玛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十年评估专家组验收,获批珠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功能调整区划;推进实施入城景观大道、市区“四绿工程”、重要湿地保护等生态工程,新增绿化造林面积30多万亩。他经常说:“细节里面看作风,小事都做不好,怎么做大事?”还不到一年时间,大家就都对这个工作较真的副市长刮目相看了。

在那曲市,他分管人大常委会党建党务及人大选举联络工作。身为人大党组副书记的他,具有很强的“一岗双责”意识,上任伊始,发现了财务未单列党建和意识形态工作专项经费预算,党员活动形式单一,存在以学习来覆盖活动现象。发展党员速度慢,每月党员活动开展不及时的问题,立即着手建立工作机制,确保履职到位。中国海拔最高的县就在那曲,这个叫双湖的县平均海拔超过了5000米,他在那儿一呆就是一个月。他担任申扎县马跃乡吴如错市级湖长,每年巡湖至少一次。作为那曲市辽宁路的路长,发现从辽宁南路、中路至北路重点路段存在垃圾堆积清理、清运不及时,路标指示牌涂鸦不文明现象的问题,马上向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反馈,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抉贫攻坚联系县是巴青县,联系寺庙是比如县恰如寺、巴青县贡日寺。2020年2月,在疫情防控最吃紧的时候,他负责把守海拔5200米、位于唐古拉山口的雁石坪检查站,和值守人员一起检查进藏人员和车辆,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细致的工作,把守住了109国道上的西藏北大门。

一头永不停蹄的藏牦牛

去过青藏高原的人,都会对那一头头体格健硕、吃苦耐劳的藏牦牛产生深刻的印象。据资料了解,牦牛胸廓大,心胸发达,气管粗短,红细胞大,血红蛋白含量高,呼吸、脉搏快,心指数为0.45~0.63,肺指数为0.96~1.40,适应高原缺氧环境。能适应海拔3200~4800m,大气压68420.85~55435.28Pa,氧分压14505.43~11679.01Pa,含氧量14.9%~11.44%的生态环境。寒冷季节,牦牛长着密而厚的绒毛,极其耐寒冷潮湿。在海拔3800m 的草甸草场上日放牧9.5h,牦牛日采食鲜草27.86±1.42kg。嘴巴宽大、嘴唇灵活,在牧草缺乏季节,长而灵活的舌,舐食灌丛、落叶、根茬以及残留在凹处的短草,极耐艰苦,并具有宜于爬山的四肢和似马蹄铁样硬质蹄壳,善走陡坡、沼泽、雪山、激流;性情温顺,反应灵敏,建立的条件反射比较巩固,容易调教;抗病力强、抗逆性强、合群性强、食性广、耐饥渴、耐粗放的饲养管理条件。同时,牦牛浑身是宝,具有其他动物没法相比的产肉、泌乳、采毛、役用功能,不少的文学藝术家都用藏牦牛来象征那些高原人的精神。这藏牦牛的形象,不正是老西藏精神(孔繁森精神)的践行者李玉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思想境界的生动写照吗!

他今年十月份这次退休,其实是按政策规定的第二次退休。因为超高海拔工作环境的特殊性,二十多年前,自治区就明文有关规定,在超高海拔地区工作干满20年就可以退休并且享受比在岗时还高的工资特遇,拿60岁时100%的工资。“超期服役”23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奉献和牺牲,不能不让人钦敬这种“特别的爱”、对祖国和西藏人民的大爱。

他为我讲述了易地搬迁的故事。面积30万公里的羌塘自然保护区位于藏北无人区,阿里、 那曲各占一半,为了保护藏北脆弱的生态,保护自然资源种类丰富且具有唯一性。同时为了改善极高海拔居民的生活,近年来实施了多批次的高海拔牧民生态搬迁。双湖县多年前因开发藏北无人区迁徙于此而设立,人类又逐步撤离无人区,搬迁后,随着人类活动及牲畜数量的减少,这些地方将逐步回归到野生动物的怀抱中,当地生态也将逐渐得到恢复,广袤的草原将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藏羚羊等野生动物在羌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里自由自在地奔跑。但那些藏族老百姓出于生活习惯和对新搬驻地不了解啊,大都拒绝搬迁,盖好的房子、配齐全锅碗瓢盆也不去。我们就得一户一户地动员,租用大客车拉着他们到新的居住点参观,耐着性子,千方百计解决他们提出的一个个难题,磨破了嘴、跑烂了鞋,先启发年轻人,号召党团员带头,动员老百姓搬家,把家园、牧场让出来,还给大自然、让给野生动物,阿里的牧民搬到羊八井,那曲的搬到山南,从居住地到新村800到1000公里的路程,所有花费都有公家出钱。光双湖县就整体搬迁了三个乡镇,从藏北高原新一轮高海拔生态搬迁的近万名牧民,迁往位于千里之外雅鲁藏布江北岸低海拔地区的新家园开启新生活。你想这得多大工作量,上级得花多少钱,古今中外哪有这样的政府!几年来,搬到较低海拔的老百姓都尝到了甜头,挣钱的项目多了,高原病少了,体格棒了,专家说,这些人们的平均寿命都能增加十年,孩子们的学习成绩好了,每人平均上升100多分。啥叫人权,这就叫人权啊!我下到各个县乡讲党课,到学校进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都坚持这样反复讲,理直气壮地引导干部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这些年,他多次讲党课,足迹踏遍全国各地。孔繁森真的有这么好吗?孔繁森事迹是不是编出来的?他要用他的宣讲和自身例子,把这些问号变成感叹号!临近退休的他,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教育,弘扬传承孔繁森精神作为自己的使命,就像那一匹不知疲倦、勇往直前的藏牦牛,向着新的更高的目标,开始新的奔波。先后在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延安干部学院等大中学校、国家部委以及上海、广东、广西、海南、山东等多地作弘扬孔繁森精神报告,尤其是在西藏各地为党政军机关干部、企业员工、学校师生等作过多场报告,在孔繁森精神升华的地方,孔繁森事迹被越来越多的人传颂,赤诚、担当、大爱、无我的孔繁森精神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他结合自己成长和工作经历谈体会、谈感想、现身说法,让人深受感动,但更多的是讲孔繁森、讲先遣连、讲他的阿里老领导,讲藏二代、藏三代在高原的奋斗故事,宣传扎根边疆、艰苦奋斗、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无数聆听者仿佛置身地球第三极,看到雪域之巅、边防要塞、山川草场处处闪耀的理想信念之光。

韩东,山东省第一批教育组团式援藏领队,担任日喀则市第一高级中学校长,率50名援藏教师,开拓创新,创造了高考双百(文科考生百分之百、理科考生百分之百)录取的奇迹。听了李玉建所作的孔繁森事迹报告之后,在援藏两年任务完成之际,放弃校长职务,留校做一名普通教师与24名教师继续援藏工作。李玉建专门到山东省教育厅汇报山东援藏教师的感人事迹,握着厅长的手一再表示歉意。当初,我们承诺这批教师平平安安地去,一个不剩的归来!没想到,有一半的人没有按时回来,我们食言了、违约了!厅长说,这是好事,是好事,援藏教师精神可嘉,值得提倡和发扬!

李玉建说,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短短几十年,跨越几千年。共产党领导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西藏从封建农奴制直接跃入社会主义社会,这些过着牛马不如生活的人们开始走上光明幸福的大道。他用自己的亲眼所见、亲身感受、亲自经历了新西藏的历史变革和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就是要用这些生动的数字和活生生的事实,告诉人们,这一切离不开党的领导和改革开放的好政策。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五十六个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是一项艰巨伟大的工程,需要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带着感情的、高质量的有效沟通,团结和谐,目标一致,风雨同舟,同向同行,生死与共,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教育工作十分迫切,任重道远。”在孔繁森精神教学基地召开的孔繁森精神与筑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研讨会上,李玉建说出自己的思考。

凡是接触到李玉建的人,都认为他吃苦奉献精神强、工作兢兢业业、劲头足,精神状态饱满,善于做干部群众思想工作。李玉建告诉我:“别看咱只是一个普通人,在群众面前我代表的是党员干部形象,在少数民族面前代表的是汉族形象,在外地人面前代表的是西藏人形象,到了过境线上和外国人那里我代表的是中国的形象,可不敢随意乱来。”这也体现出这位平易质朴的党员干部有着多么严格的内省自律和形象意识。

判断一个人的品行和境界,只要看看他对待名利的态度就可以做出评价。李玉建是為了当官吗?他从地委机要员到地区人大副主任的成长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他曾经从地委第一副秘书长的职务调整到地区政协当了排名最后的副秘书长,不久,又下派到革吉县担任副县长,随后担任的地区科委书记、旅游局长、外事办主任,都不是世俗眼光里有权有势的显赫职务。但这些变动,都始终没有丝毫影响他的工作热情和标准,即便是别人看来不受重视、甚至有些被“边缘化”的职务和岗位,他照样干得认认真真、有声有色,一如既往地,劲头不减,标准不降,这种“八风吹不动的淡定”是一般人很难做到的。他有一种相信组织的执着,用青春和生命忧虑着雪域高原的忧虑,奋斗着共产党员的奋斗,快乐着藏族老百姓的快乐。

祖国终将选择那些忠诚于祖国的人,祖国终将记住那些奉献于祖国的人。最后,想起鲁迅那段被许多人经常引用并激励过很多人的话结束本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时间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人代代相传的脊梁。”

“藏牦牛”李玉建应该就是其中的一个!

作者简介:

高杉,山东高唐人,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原党委委员、副院长,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原馆长。现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孔繁森与红色文化研究院特聘专家、高杉英模文化工作室首席研究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会员、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作品曾荣获山东省第十三届“文艺精品工程”电视剧类作品奖等多项省以上文学奖项。

责任编辑/王昌国

猜你喜欢

孔繁森阿里工作
汇聚起弘扬孔繁森精神的力量
——访山东省聊城市社科联副秘书长、聊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理教研部主任王红霞
云上阿里
辰辰带你游阿里
高原上的追寻——沿着孔繁森的足迹
纪录片《好人好官孔繁森》首映
不工作,爽飞了?
阿里战略
大爱是一种圣洁的精神生态
——读柴腾虎《永远的孔繁森》记
我要出舱工作
再说还有工作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