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体成分分析研究住院患者肌少症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
2023-09-23赵思华
万 润 尚 轶 万 滢 赵思华
肌肉减少症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而出现的肌肉质量和(或)力量或生理功能下降的衰老综合征,会增加骨折、跌倒、代谢紊乱等风险,导致失能、身体残疾及死亡等不良后果[1,2],发病率高达11.6%~58%[3,4]。人体成分分析是采用生物电阻抗法(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BIA)评估人体成分的方法,包含了内脏脂肪含量、肌肉含量及基础代谢率等,是近年来广泛使用的非侵入性、便携且廉价、易于重复测量的筛查工具。本研究使用2019版亚洲肌肉减少症工作组提出的诊断及治疗共识[5],对2022—2023年普外科住院患者的人体成分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筛查住院患者肌少症的发生率,并找出其发生的影响因素,为后续的健康干预和预防控制提供参考。
1.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2021年2月至2023年2月甘肃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收治的住院患者进行单中心横断面研究。纳入标准:可以单独站立5分钟以上;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参与。排除标准:无法配合完成相关检查或存在精神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
1.2 诊断工具
本研究采用2019版亚洲肌肉减少症诊断和共识[5]:肌肉减少症需符合肌肉质量减少同时伴有肌肉力量下降。使用生物电阻抗检测方法,检测骨骼肌质量,计算骨骼肌指数。骨骼肌指数(Skeletal muscle index,SMI)(kg/m2)=四肢骨骼肌质量(kg)/身高(m2)。男性SMI<7.0kg/m2,女性SMI<5.7kg/m2为肌肉减少。
1.3 资料收集方法
对于符合入组标准的研究对象,由经过专业培训的研究人员告知研究的目的及注意事项并进行信息保护,研究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的一般资料均从医院的His系统中提取,本研究在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进行,经兰州大学第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2023A-437)。采用SELVAS Healthcare人体成分分析仪,应用生物电阻抗检测方法对研究对象进行人体成分分析检测。研究人员先将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诊断等个人信息录入系统内,进行电阻测量,全程需要5分钟。测量前要求患者空腹,排空膀胱,安静休息5分钟以上,取站位,手臂与躯干成15°左右,稍微分开自然下垂,两腿分开站立在电极板上,根据提示信息触碰电极进行测量。研究人员经过专业的训练,所有检测由同一位研究员进行检测,避免误差。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共有1483例研究对象,年龄最小为18岁,最大为99岁,平均为(56.03±13.16)岁,其中男性995例,女性488例,肌少症450例,患病率为30.3%,其中肝脏疾病151例,胆道疾病240例,胰腺+脾脏疾病152例,胃部疾病553例,肠道疾病230例,其他疾病157例,各类疾病肌少症的发生率在24.8%~35.4%。从表1可以看出,50岁以后,每10年肌少症发生率增加15%左右,在70岁以后肌少症发生率可高达56%。随着年龄的增长,肌少症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加。由表2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肌少症和非肌少症组在性别、年龄、去脂体重、肌肉量、体内水分、蛋白质、无机盐、体脂肪、体质指数和骨骼肌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者对身体的综合评分和腰围、是否有内脏肥胖以及疾病种类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将年龄、体质指数、腰围进一步分组可以看出,年龄和体质指数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不同年龄阶段肌少症的发生率
表2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表3 住院患者肌少症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
2.2 住院患者肌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将住院患者肌少症发生情况作为因变量(1=肌少症,0=非肌少症),将表2中的变量及无统计学意义但既往研究中报道的影响因素(腰围、疾病、是否有内脏肥胖)纳入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赋值情况具体为男=1,女=2;年龄分组18~40岁=1,41~50岁=2,51~60岁=3,61~70岁=4,71~80岁=5,81~99岁=6;疾病分类,肝脏=1,胆道=2,胰腺+脾脏=3,胃=4,肠道=5,其他=6;BMI分组,低于18.5=0,18.5~23.9=1,大于23.9=2;内脏肥胖分组,无=0,有=1;腰围分组,异常=1,正常=0;其余变量为连续变量。将变量纳入分析后,结果如下:男性、胆道疾病、有内脏肥胖、体内水分是住院患者肌少症发生的危险性因素,去脂体重、体脂肪是住院患者肌少症发生的保护性因素。
3.讨论
肌少症是与增龄相关的进行性肌肉量减少和(或)肌肉强度下降(或)肌肉生理功能减退的老年综合征。本研究结果表明住院患者肌少症的发生率为30.3%,略低于老年住院患者的肌少症筛查结果[6]。据估计,目前全球共有5000万肌少症患者,预计到2050年患者人数将达到5亿[7],从40岁开始,每10年肌肉减少3%~5%,50岁以后每年减少1%~2%[8,9]。随着年龄增加,患病率增高,80岁以上老年人肌少症患病率高达67.1%[10]。本研究结果也证实,随着年龄的增长,肌少症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加,50岁以后,每10年肌少症的发生率增加15%左右,在70岁以后肌少症发生率高达56%。年龄增长引起的代谢功能下降,神经肌肉功能退化以及衰老相关的慢性炎症和激素水平下降等均会影响骨骼肌的代谢及功能,导致肌少症的发生[11]。此外,年龄增长引起的生理变化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影响骨骼肌线粒体的活性,进而导致肌肉的萎缩[12]。因此,明确肌少症的发生率以及影响因素在预防肌少症的发生中起到重要作用。
3.1 男性、胆道疾病、有内脏肥胖、体内水分是住院患者肌少症发生的危险性因素
本研究结果表明,男性是住院患者肌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相比较女性,男性更容易发生肌少症(OR=3.984),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似[13]。男性相比较女性更容易发生肌少症可能与性激素的水平改变有关,相比较雌激素,睾酮对肌肉功能和肌肉含量的作用更显著,能够促进肌蛋白的合成[14]。虽然男性的肌肉含量在各个年龄段均高于女性,但是男性的骨骼肌减少更快,并且通常存在性腺功能减退,肌肉也减少的情况,因此肌少症的患病率更高,需要在临床中更加关注男性患者肌少症的识别,预防肌少症的进一步发展。
本研究单因素分析显示,住院患者不同疾病肌少症的发生率为24.8%~35.4%,且疾病之间并没有统计学差异(P=0.100),而在多因素分析中显示胆道疾病是肌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OR=1.118),可能与变量间的混杂因素有关。
本研究结果表明,有内脏肥胖的住院患者肌少症的发生率更高(OR=2.174),这与韩国的一项肌少症肥胖研究结果相一致[15]。内脏肥胖和肌少症的发生是相互关联的作用,脂肪细胞的肥大、增生、活化会导致炎细胞因子的增加、氧化应激、胰岛素抵抗、激素的变化等,导致肌少症的发展[16]。日本一项纳入183例住院患者的研究表明[17],内脏脂肪堆积的患者肌肉质量明显低于没有内脏脂肪的患者,内脏肥胖的患者体力活动下降,能力消耗减少,进一步导致肌少症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表明,体内水分与住院患者肌少症呈正相关(OR=2.485),与刘利利等人的研究结果相反[18]。以前的研究表明[19],细胞外液和体内水分比值是患者水肿的指标并与死亡率有关,一些研究人员发现[20],细胞外液和体内水分比值超过0.385,患有肌少症的癌症患者死亡率会增加,细胞内液与肌少症的发生有关,尤其是与肌肉质量的减少有关。
3.2 去脂体重、体脂肪是住院患者肌少症发生的保护性因素
一般情况下,健康人群中脂肪的增加伴随着肌肉的增加,而本研究表明体脂肪和去脂体重与住院患者肌少症发生呈负相关,与于颖[21]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巴西一项研究纳入了健康绝经后妇女103例,结果表明[22]肌肉质量与体脂肪呈负相关。其机制可能与肌肉质量下降导致身体活动下降、线粒体功能障碍、促炎细胞因子释放和其他尚未确定的因素导致体内脂肪的堆积,尤其是腹部脂肪,同时肌少症性肥胖通过上述过程可以加速肌少症的发生和发展[23]。
4.小结
住院患者肌少症的发生率较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肌少症的发生率也在上升,男性、胆道疾病、有内脏肥胖、体内水分是肌少症的危险因素,而体脂肪和去脂体重则是肌少症的保护性因素。临床工作人员需要早期识别影响肌少症的危险因素,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及机体条件预防肌少症的发生。本研究为单中心横断面调查研究,虽然样本量充足,但仍有部分指标未收集全面,缺少肌肉功能的评估,对不同疾病的患者需要进一步设置具体的疾病类型,未来将会继续收集受试者的相关信息,针对肿瘤及化疗患者的相关数据做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