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强国建设背景下高职教师“五航”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2023-09-23赵明霞
赵明霞
202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质量强国建设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建设质量强国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由大向强转变的重要举措”[1]。面对新形势新要求,一切工作改革发展的立足点必须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强国必强教,强教先强师,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和突破口。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作。2019年10月,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2];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指出,“建立覆盖主要专业领域的交织企业实践流动站、实体化运行的示范性职教集团(联盟)和技工教育集团(联盟)”[3],为高职教师培养提供了具体实践路径;2022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能力提升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提升行动》),要求做好完善标准框架、提高培养质量、健全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模式、畅通校企双向流动等六项职教教师能力提升重点工作[4]。从上述政策审视,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且政策着力点也渐次由团队培养辐射至教师个体及思想道德素质的全方位培养。这不仅彰显了质量强国建设背景下构建职教教师培养体系的时代需求,也充分体现了服务于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关于高职教师培养,目前尽管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培养制度不健全、实践技能匮乏以及专业化水平低等诸多掣肘[5],影响高职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因此,本研究基于质量强国建设背景,结合国家有关高职教师培养具体要求和实践情况,从引航、助航、起航、竞航、远航五个维度探索构建高职教师“五航”培养体系,以期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质量强国建设背景下高职教师“五航”培养体系构建的价值向度
(一)使命价值:满足高职教师全流程一体式培养要求
当前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以岗位匹配为主,即院校负责人才培养,社会负责岗位承接。此类人才培养较为直接,无需考虑个体后续培养及发展问题,更多的突出自主性选择。而高职教师培养体系则不同,其师资构成不仅有师范院校毕业的专职教师,也有自主招聘的“双师型”教师,亦有校企合作的“企业名师”。尽管既有高职教师人才培养途径多样,但其核心本质仍旧脱离不开传统职业教育教师培养途径,且教师来源的复杂性特征亦使得传统职业教育教师培养模式难以与现实需求完全适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师范教育尚未形成体系化的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以致其未能发挥关键支撑作用[6];二是新入职教师缺乏系统性培养,各类在职教师培养项目重名师工程、轻教师基础能力养成;三是高职院校自主招聘“双师型”教师占比少,且聘请的“企业名师”未受过系统师范教育。高职教师培养不单单是人才培育问题,更是走出培养体系惯性思维、转变培养对象的重要手段。因此,构建高职教师“五航”培养体系,脱离教师个体培养“束缚”,转向由招生到入职再到未来发展的全流程一体式培养,有利于提升高职教师专业能力和素养,促使教师履行好“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使命。
(二)个人价值:契合高职教师自身能力塑造要求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人格理想和价值目标。从实际情况看,高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需要从专业实践能力与教育教学能力两方面发力。也就是说,专业能力应用需要辅以教育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实践实现;教育教学能力需充分浸润在专业能力中,通过专业实践实现。2022年10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双师型”教师培养要“突出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考察”,阐明了职业教育教师专业能力与教育教学能力之间的互助共行关系。但既有高职教师培养体系并不能完全实现专业能力与教育教学能力并行的目标,究其原因在于:一是教育教学能力在非师范高等教育中难以充分培养;二是专业能力在非职业师范院校中难以落地[7]。从这一角度看,系统性构建高职教师“五航”培养体系,有利于推进专业能力与教育教学能力的协同并进,有效满足高职教师自身能力塑造要求。
(三)发展价值:落实高职教师培养制度建设要求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健全国家职业教育制度框架”“建立健全学校设置、师资队伍、教学教材、信息化建设、安全设施等办学标准”,旨在完善高职教师培养制度。然而,当前高职教师培养的主要政策思路仍旧以“学历本位”为主,即多数高职院校招聘的第一道关是学历学位[8],辅助以职业资格证书与实践经历。尽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此方式有效解决了高职教育教师人才匮乏问题,但仍难实现高职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虽然这类教师具有丰富的科研知识储备,但是从事教育教学的知识储备不足,以致于出现“学强教弱”现象。同时,这类教师具有提升学历的需求,尤其是非教育学专业毕业的高职教师,要获得教育学研究生学历,就必须再次进行系统性知识储备学习[9],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压力和难度。因此,构建高职教师“五航”培养体系,在落实高职教师培养制度建设要求的同时,践行“学教并重,专非并行”的培养理念,有利于提高高职教师职业胜任力,赋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质量强国建设背景下高职教师“五航”培养体系的构建逻辑
高职教师“五航”培养体系包含“价值观”“人才观”“制度观”“竞争观”与“发展观”五个子系统,各子系统紧密联系且相互作用,进而形成一套完备的、具有人才贯通培养功能的有机整体,见图1。
图1 质量强国建设背景下高职教师“五航”培养体系逻辑框架
(一)道德引航:树立积极的“价值观”
师德是立师之本,更是教师事业成功的根基。在质量强国建设背景下,如何在高职教师培养中使其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夯实道德引航主阵地,是高职教师“五航”培养体系构建的基石。事实上,加强教师“价值观”建设是贯彻落实教育强国、技能强国等顶层战略的重要任务。2018年2月,教育部等五部门印发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落实师德教育新要求,增强师德教育实效性”的目标任务;2021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颁布的《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则在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上,突出“‘双师型’教师个体成长与团队建设相结合指导思想”。此类政策均阐明了培养高职教师“价值观”的重要性。
(二)道路助航:建设完善的“人才观”
如何选拔出合适的培养对象并将其培养成合格的高职教师,是高职教师“五航”培养体系的构建重心,这需要切实完善“人才观”。第一,在培养对象来源上要坚持选拔“更适合的人”成为高职教师的观念。选拔合适的生源是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根基。2012年国务院制定印发的《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选拔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攻读师范类专业”;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再次重申“选拔有志于从教的优秀学生进入师范专业”;2022年教育部发布的《提升行动》进一步指出“鼓励具有推免资格的高校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攻读职业技术教育硕士”。第二,在培养主体上要坚持多元主体协同培养高职教师的观念。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工会和中华职业教育社等群团组织、行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等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参与、支持或者开展职业教育”。因此,坚持政府、企业、行业、院校等多主体协同,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结合等多种方式培养高职教师,是切实完善“人才观”,进而实现道路助航的应然旨归。
(三)扬帆起航:建立明确的“制度观”
高职教师职前培养制度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需要始终跟随经济社会发展脚步,以明确的“制度观”推进职教教师培养。《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关制度的解释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从此含义引申,以“制度观”为指引,渐次制定完善的高职教师职前培训制度,能够更好地规范政府、院校、企业等多种参与主体的权责利,为推进高职教师“五航”培养体系助力赋能。《方案》指出“建设分层分类的教师专业标准体系”,这是紧跟时代深化职业教师培养的重要方向。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指出要“制定双师型教师标准”,“完善教师招聘”。基于上述政策可知,我国高职教师职前培养制度已由宏观性指导框架逐渐向细分层次迈进。而这也昭示着,建立明确可达的“制度观”,做好高职教师职前培养的制度性保障,是高职教师扬帆起航的重要支撑。
(四)沿途竞航:构建完备的“竞争观”
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结构变动迫使高职教师培养体系“不进则退”。近年来,以新兴技术为杠杆的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不仅引致传统就业结构变动,也催生出大量新兴行业、职业。2022年11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其中新增97个数字职业,占职业总数的6%。据《2022中国数字经济主题报告》显示,“数字孪生”“数字化解决方案”相关职业招聘企业3年复合增长率分别高达225%和324%。数字人才的需求扩容,亟待传统高职教师培养体系更新。另一方面,高职教育理念升级需要高职教师培养体系“与时俱进”。“以学生为中心”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理念,高职教师同样也是“学生”,也需要以其为核心实施培养。因此,教育教学主体应继续秉持“以教师培养为中心”的重要理念,持续深化高职教师技术应用能力与课堂教学能力培养,培养出来的高职教师不仅要能熟练应用数字化教学技术,打破传统教学资源的时空限制,以更好地分配和整合教育资源;而且要能洞悉学生需求,根据学生个性需求进行相应教学调整,进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职能。
(五)筑梦远航:激活可持续的“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又可避免阻碍未来社会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质量强国建设背景下,激活可持续“发展观”,对高职教师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从其政策端审视,涉及高职教师未来发展的政策。2014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2015年10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指出,在校企联合培育模式下,共投入建设“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660个,极大程度促进了高职教师实习实训能力的提升。2022年5月发布的《提升行动》指出,要从实施“职教国培”示范项目、打造高水平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基地、加强教师发展(培训)中心建设等六方面出发,健全职教教师培训体系,综合性培养教师实践能力。从上述政策发展脉络不难发现,激活可持续“发展观”,可为高职教师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质量强国建设背景下高职教师“五航”培养体系的行动方略
(一)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助力道德引航
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与工匠精神”。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是夯实高职教师“价值观”的重要方式。又因“价值观”内隐属性难以客观且直接地呈现在外部环境中,故高职教师价值观培育需要依靠教育教学行为和师生交往方式的改变来内化。第一,打造特色校园文化,筑牢高职教师“价值观”基石。一方面,开展多项红色主旋律校园活动。高职院校可通过举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争做四有好老师”主题教育以及“两会”精神学习等活动,以文化浸润提升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内驱力的同时,助力实现高职教师道德引航。另一方面,制定多类道德考评项目。地方政府可借鉴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制定以提升高职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和教学业务能力为目标的考评项目,引导高职教师自发营造良好的内部环境与激发自我提升的积极性,继而实现“自发自促”的道德引航。第二,发挥党建带动作用,厚植教师师德师风沃土。“四有好老师”是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师生的重要指示。想要达到“四有好老师”这一标准,有必要发挥高职院校党组织的思想引领作用,为厚植教师师德师风沃土助力赋能。
(二)优化人才供给结构,支持道路护航
《纲要》要求“质量人才队伍持续扩大,质量专业技术人员结构和数量更好适配现代质量管理需要”。基于此,有必要优化高职教师人才供给结构,充分体现“人才观”的重要内容,最终赋能质量强国建设。第一,构建高职教师供给模型。相关教育主体应以“立足当前,适度超前”原则,科学监控师范教育入学率、教师老龄化、高离职率等多种影响高职教师人才供给结构的指标,及时调整高职教师供给总量与结构。此过程中,相关教育主体可参鉴德国教师供求估算模型和英国教师供应模型,构建符合我国高职教师培养的供给模型。第二,构建高职教师人才战略联盟。构建高职教师人才战略联盟不仅需要立足国内实际,更需要不同教育主体携手结合“走出去”与“请进来”,实现国际高职教育人才间的共建共助。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应以人才交流计划为核心,定期组织部分高职优秀教师深入新加坡、瑞士、德国等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展开人才交流学习,以优化人才开发与培养周期。同时,高职院校应坚持本土人才国际化与国际人才本土化并重的培养策略,采用定向招生、培养和服务方式,增加高素质技能型教师供给数量,以更好地为高职教师队伍建设道路护航。
(三)健全职前体制机制,服务扬帆起航
与普通教育教师不同,高职教师来源广泛,成分复杂,其职前培养会受到有别于普通教育的难题制约,因而需要以健全职前体制机制为着力点落实“制度观”。第一,突破项目化思维。对于高职教师而言,其职前培养体系更多需要突破这项单一线性思维,转而建立和完善多线性、全方位的综合培养体系。在这一过程中,相关教育主体要将高职教师培养重点放在对教师培养规则的制定上。具体而言,一是要明确高职师范教育毕业教师培养标准,具体可参考教育部公布的“双师型”教师评选标准,适当调整评选细分指标;二是要探讨职前与职后教育结合的方式,如以职业教育中心为桥梁,辅助高职教师职前实训实践,为其职后培养奠定基础。第二,革新高职教师培养课程。在当前高职教师培养课程设置中,部分院校过于注重对实践能力的学习,教育教学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有必要革新高职教师培养课程建设,增强教学能力课程比重,即明确以教育教学能力为主体的教学内容,辅以《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教育学基本课程,综合提升高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
(四)构筑数字化教学体系,推动沿途竞航
数字时代下,构筑完备的数字化教学体系有利于建立明确的“竞争观”,进而辅助高职院校及教师自身掌握专业化能力与教育教学能力。第一,完善数字化管理标准。教育主管部门应以“互联网+教育”为指引,认真研判高职院校在资金管理、师资队伍管理等方面的重要事务,完善教育内部管理标准,为高职教师综合发展提供助益。第二,探索新型培训方式。应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充分探索高职教师新型培训方式。具体而言,一是在课程教学准备上要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有机协同教学资源与教学主客体关系,强化高职教师数字教学能力培养。二是利用“第二课堂”数字平台,为高职教师提供数字教学场域的同时,持续性收录人工智能相关教学视频,提升教师计算逻辑和数字应用力。第三,创设数字教育资源共享系统。依托互联网技术构建数字教育资源共享系统,跨越传统高职教师培养藩篱,实现资源教学的数字化共享,为高职教师培养提供服务支撑。
(五)完善职后发展框架,实现筑梦远航
高职教师职后成长与发展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要更好地推动高职教师未来发展,还需完善职后发展框架,激活可持续“发展观”,以满足教师可持续发展需要。第一,建立职称“直通车”机制。职称是衡量教师学识、才能、业绩和学术贡献的重要指标之一,其不仅是自身能力受到认可的标志,也是关乎薪资福利待遇等众多利益的参考依据。高职院校可建立职称“直通车”机制,基于《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等国家宏观政策指导,确立参评对象、评审具体办法和标准。第二,改革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一方面,改变教师资格证书获取方式。将证书获取方式由一次性获取变为递进的过程性获取,能够更好地解决教师资格证书的层次和分类问题。另一方面,降低高职教师教科研要求。实践能力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方向之一。为更好的匹配“双师型”教师培养需求,有必要调整教师资格证书获取条件,降低论文发表等教科研要求,提高课程开发、教材开发等实践性要求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