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与中东国家的能源合作

2023-09-23吴磊赵跃晨

社会观察 2023年3期
关键词:中东国家中东能源

文/吴磊 赵跃晨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应对气候变化、清洁低碳能源转型和净零排放(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国际能源领域的结构性变革在加速发生。能源转型意味着能源市场和能源结构、技术和体系的根本性变化,当前突出的发展趋势是能源市场和能源结构从传统化石能源向清洁低碳能源转型,能源技术由低碳高效向负碳中和升级,能源系统实现电动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能源转型对全球能源地缘政治产生过复杂和深远的影响,碳中和成为当前全球能源转型的主要特征,将引发新的全球竞争,产生新的能源秩序,出现新的赢家和输家。

全球清洁低碳能源转型和碳中和发展目标,对中东产油国的油气工业发展与升级、能源贸易与投资、经济多元化和社会转型的影响和挑战是巨大且深远的,势必改变中东现有的地缘政治经济面貌。中国能源安全长期高度仰赖中东石油的稳定供应,随着中东石油对中国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强,双方之间的能源贸易与能源投资关系日益紧密,能源相互依存,命运与共。显而易见,在碳中和发展目标下,中国与中东国家的能源关系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与新机遇。因此,探讨碳中和目标下中国与中东国家的能源合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碳中和目标下全球能源转型的趋势及影响

随着碳中和逐步由目标共识转变为全球集体行动,国际能源体系势必出现结构性、增量性和系统性变革。中国与中东国家作为全球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源体系的重大和根本性变革将对双方能源供需、能源结构和能源安全产生影响。

(一)新目标下全球能源转型的趋势

第一,结构性变革。优化能源结构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基础支撑。为了实现碳中和目标,全球能源消费结构需经历全方位、全链条、全周期的优化调整。未来,各国在保障能源供应的前提下,应努力控制化石能源消费总量,加速推进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为主线的第三次国际能源转型。第二,增量性变革。推动技术创新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保障。类似于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的低碳技术,能够实现化石燃料的持续使用和减缓化石燃料的消耗速度,进而缓解因化石燃料退出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为各国摆脱能源结构升级的高碳化创造新途径。第三,系统性变革。能源互联网系统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平台。随着绿色能源系统和电气化能源系统的发展,输电网络作为能源配置的主要平台,将在实现可再生资源大规模优化配置、提高地区间能源相互支持、保障区域间能源供应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新目标对中国能源转型的影响

第一,中国能源结构调整进入“阵痛期”。尽管中国于2020年9月明确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双碳”目标,但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阶段的中后期,想要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增长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从相关转为脱钩,能源结构优化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第二,中国能源安全保障进入“警戒期”。能源供给无法由本国完全掌控,给中国的能源转型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尤其在逆全球化、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等多重因素的叠加之下,国际油气产业链和供应链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中国能源安全极易受到牵连。第三,中国清洁能源产业进入“外拓期”。在推动全球净零排放目标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世界各国都将发展清洁能源视为关键环节,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清洁能源技术革命与产业竞赛。近年来,在相关政策、技术变革、成本下降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清洁能源的发展已经具备全球领导力。

(三)新目标对中东能源转型的影响

第一,中东能源替代进程进入“瓶颈期”。对于中东油气富集国而言,高油价削弱了这些国家推动能源革命的动力,使各国的能源转型陷入停滞乃至逆转。由于国际油气价格存在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未来中东能源转型的实践将会负重前行。第二,中东天然气战略价值进入“窗口期”。如今,俄乌冲突加剧了欧洲天然气断供的风险,亚洲新兴经济体“煤改气”进程不断提速,全球天然气的需求将进入一个快速增长期。在此背景下,中东地区的天然气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期。第三,中东油气能源价值仍然处于“优势期”。一方面,中东油气生产的低成本将为其稀释能源转型带来的风险提供强大韧性;另一方面,中东油气生产的低碳排放强度将为其争夺能源转型市场提供支持。

新目标下中国与中东能源转型合作的基础

中国与中东国家开展能源转型合作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契合各自能源组合需要,务实的对话成果和有效的对接平台为双方深化能源转型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国际共识的引领。碳中和的关键是能源转型,这一路径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政治共识。新一轮能源转型的目标非常清晰,就是逐渐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耗,代之以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一方面,《巴黎协定》的净零排放目标为中国与中东国家的能源转型合作指明了方向。在全球碳减排目标的引领下,中国与大多数中东国家积极响应“21世纪后半叶全球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并先后提出碳中和时间表和路线图。另一方面,《巴黎协定》的盘点机制为中国与中东国家的能源转型合作提出了要求。要想实现上述目标,各国在加快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同时,广泛的能源转型合作必不可少。

第二,能源组合的需要。全球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无法一蹴而就,第三次国际能源转型也并非清洁能源对化石燃料的简单替代。由于资源禀赋不同、技术发展不一和节能政策各异,中国与中东国家的能源组合需求存在差异,能源互补空间巨大。从能源需求链来看,中国的油气需求增长空间较大。从经济多元化来看,中东国家推进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从未如此紧迫。中国与中东国家之间的能源组合互需将有效带动双方能源转型合作的进一步开展,并在差异化优势的互补互鉴中,推动各自技术成果与资源禀赋的共建共享,从而释放出更强的规模效应,为双方不断拓展合作维度奠定基础。

第三,务实的高层对话。能源发展事关国家能源安全。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际社会将低碳减排视为共同使命,中国与中东国家作为全球气候治理和能源转型的参与者,开展了一系列高层对话,达成了多项协议共识,双方的能源战略合作逐渐从传统油气合作向绿色低碳转型延伸。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中国与中东地区国家的能源合作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点,而新能源也随之成为双方合作的重点领域。

第四,多样的合作机制。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搭建多边合作平台,广泛探索资源禀赋和技术成果共享的合作路径。中国与中东国家同样十分注重发挥多边机制的作用,共同发起并参与了多个能源转型国际合作平台,积极践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承诺。能源转型合作平台的日渐成熟为中国与中东国家在能源转型合作的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了恰当的契合点。

新目标下中国与中东能源转型合作面临的问题

中国与中东国家能源合作的高度已从“互补关系”上升至“战略伙伴”,合作的广度已从“一国独奏”发展至“多国合唱”,合作深度已从“单一开发”拓展至“链式合作”。近年来,双方在能源转型合作领域已作出大量有益尝试,但就实际效果而言,尚处于合作框架搭建与匹配模式探索的初步阶段。中国与中东的能源转型合作仍面临诸多方面的掣肘与阻碍,尚未达到理想状态。

第一,能源转型受制于地缘政治,导致合作动力不足。国家政治转型风险的掣肘和能源地缘政治矛盾的激化致使中东国家难以在能源转型过程中集中发力。一方面,中东地区内部发展的不均衡使得各国能源转型进度参差不齐。例如,摩洛哥、埃及、约旦、突尼斯、黎巴嫩等国均提出碳中和目标,但随着第三波阿拉伯剧变风险的持续上升,这些设想很可能流于纸面。另一方面,地缘政治博弈增加了中东地区能源转型合作的难度。随着低碳时代的到来,地区国家围绕清洁能源的斗争愈演愈烈。

第二,转型承诺与实践不匹配,致使合作信心受损。为了响应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和巩固自身统治地位的需要,中东国家有关能源转型的各类“愿景”“战略”和“白皮书”层出不穷。但是,有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明显超越主客观条件,拖延和搁置的情况只会打击各方寻求合作的积极性。长期以来,中东多数国家的燃料和电价都获得了政府的慷慨补贴,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与最终用户电价之间的价格差距,由此形成的“挤出效应”会阻碍可再生能源的壮大和发展。

第三,法律标准存在明显差异,造成对接成本偏高。由于缺乏法律保障和监管标准,中国与中东国家在碳减排技术项目跨区域领域的对接成本偏高。由于各国政策与国际法的潜在冲突和区域之间缺乏合作框架,中国与中东国家在推进能源转型技术项目合作时困难重重。就监管标准而言,中国与中东国家就碳减排技术纳入能源转型的方式各不相同,并且各国对核心技术的投资、出售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进而造成双方在能源转型技术领域的合作受限。

第四,全球能源供需结构调整,导致合作步伐放缓。俄乌冲突爆发的直接反应是国际能源价格的上涨和世界能源格局的调整,此轮危机势必会影响中国与中东国家能源转型合作的推进速度和深化力度。一方面,油气价格上涨削弱了中东油气国家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动力;另一方面,全球能源供需关系调整丰富了各方能源合作选择。全球能源供需体系的重构增加了中国与中东国家能源合作与贸易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未来中国与中东深化能源转型合作的主要领域

当前,全球能源转型正处于过渡时期,化石能源仍是世界的主导燃料,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方兴未艾。中国与中东国家应顺势而为,在优势互补中形成减少国家边界壁垒的协同效应,为打造国际能源转型合作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提供坚实支撑。

第一,巩固油气合作,促进清洁能源发展。俄乌冲突的爆发,加剧了全球能源市场的动荡,改变了世界能源供需关系结构,对中国与中东国家能源转型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可以确定的是,全球碳中和的目标并未改变,旧能源和新能源长期共处的格局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全球能源结构的常态。为了规避这些风险和创造新的利益切合点,中国与中东国家应该在巩固传统能源供应链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清洁能源产业链的搭建。

第二,完善协调机制,拓宽政策对接渠道。鉴于中国与中东国家的能源转型基本由政府主导,要想撬动更多社会资源和吸引更多参与主体,完善有效的对接机制至关重要。中国与中东国家应该以低碳舆论引导产业合作,以低碳实践展现转型雄心,在驳斥西方不实指责的同时,给国际社会作出有力示范,为双方的能源转型合作争取更多的国际认可。

第三,以转型促发展,规避地缘政治风险。无论是在旧能源领域的提能增效合作,还是在新能源领域的有效开发协作,都需要良好的国家治理能力和区域合作环境作为支撑。为此,中国在参与中东能源转型时应立足于中东地区国际关系和各国基本国情,主动探索,积极引导,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提升各方在能源供应、消费和技术等方面进行结构性变革的意愿。

第四,加强人才培养,落实低碳技术转移。碳中和技术合作是中国强化国际能源转型合作、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渠道。为降低碳中和技术对接和转移成本,中国与中东国家应以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为指引,推动“人才培养—技术对接—应用示范”一体化布局,实现人才链、技术链和产业链的有机匹配和深度融合。

第五,发展绿色金融,鼓励低碳项目融资。绿色金融又被称为环境融资或可持续性金融,是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能源转型高效稳定的有力保障。为了提振中东国家发展可再生能源的信心,中国需与中东国家共同探索创新融资模式,发挥绿色金融的“种子”作用,有效弥补能源转型所需的资金缺口。

第六,升级改造电网,缩小能源转型差距。中国所倡导的全球能源互联网战略正好为中东能源协调发展提供新路径,同时为未来全球能源输送、能源调度、能源供给保驾护航。为了能够让中东国家尽快实现多能互补、能源互通,中国应加快与中东国家在电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把战略倡议转化为战略成效。

结语

碳中和目标的实现过程是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从相对脱钩走向绝对脱钩的过程。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既需要各国推进差异化的行动方案,也需要各方之间实现要素禀赋的深度融合。在逆全球化、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等多重因素的叠加之下,国际油气产业链和供应链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中国与中东国家更应抓牢传统能源合作,拓展新能源开发与利用,推动持续减少排放所需的能源转型结构变革。双方在能源转型领域良好的合作基础与互补优势,为彼此拓展低碳产业、绿色金融、技术转让、电网基建等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但也存在诸多困难与挑战。

未来,中国与中东国家开展能源转型合作一定要坚守以下底线:第一,坚持民生与能源转型相呼应;第二,坚持承诺与能源转型相匹配;第三,坚持正义与能源转型相协调。中国应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中东国家一道,在全球能源转型领域主动发声,提出符合能源转型历史逻辑、符合各国发展水平、符合发展中国家利益的诉求和主张,推动全球能源转型朝着更加公平、合理和有序的方向发展,为实现全球气候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猜你喜欢

中东国家中东能源
深化传统友谊共谋安全合作创新发展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探究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中东国家政治发展的新变化及其影响
我国与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的现状及未来前景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中东三季度硫磺合同继续走低
联防联控严防中东呼吸综合征
取之不尽的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