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2023-09-23王文军陆小兵

社会观察 2023年3期
关键词:办学机构评价

文/王文军 陆小兵

引言

新时代以来,全球对中文学习的需求助推着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时提质增效、效益优先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成为业界呼声。

高质量发展需首先解决质量标准及评价的问题。在国际中文教育标准建设方面,我国积极研究并制定国际标准,2021年7月正式实施的《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GF0025—2021,以下简称《等级标准》)是国际中文教育国际标准制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展示了我国在全球语言治理能力方面取得的成就,巩固了我国在国际中文教育的“领跑者”地位,有利于打造我国国际中文教育的全球学术话语权。但需认识到的是,我国在国际中文教育质量评价研究,特别是科学适用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方面还远落后于时代的迫切需要。大力开展国际中文教育质量建设、促进转型发展、全面提高国际中文教育质量,已成学界和业界的重要议题,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已进入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

国际中文教育质量评价是对国际中文教育全方位全过程的评价,需在微观、中观及宏观等多层次对教育质量进行监测,并从学生、教育机构和社会等多主体角度进行质量考察。建立科学适用的国际中文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将有助于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使得国际中文教育能走上可持续的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研究背景

通过在中国知网(CNKI)上搜索,笔者发现:我国对教育质量的研究自1983至1992年的10年间,仅有零星论文发表;在2000年之前相关论文也偏少;21世纪以来,论文逐年增多,特别是近10年来节节攀升,表明学者对此研究主题的关注度明显提高,使其成为教育领域热点之一。

围绕国际中文教育方面开展的质量评价研究所发表的论文比较匮乏。在为数不多的论文中,研究者们围绕诸如国际中文教育授课质量评价、教学测试与评估、教师队伍管理等方面做了探讨。部分学者对国际中文教育标准建设及宏观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另外作为国际中文教育一个重要的方面,其质量评估指标的研究得到部分专家的重视。

通过对研究背景的分析不难发现,有关国际中文教育质量评价的研究总量偏少,这些研究涉及对教学评价,还有标准建设、专业学位水平、在线教育质量的评价,但缺乏对国际中文教育机构质量评价的研究,也无国际中文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孔子学院办学质量的评价体系虽已有研究,但孔子学院作为国际中文教育的一部分,其质量评价显然无法照搬至整个国际中文教育质量评价中。因此,为实现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对国际中文教育质量评价,特别是对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可以弥补此方面的空缺,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价值。

国际中文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原则、方法与框架

(一)构建原则

1.通用性原则。国际中文教育机构主要任务在于中国语言和文化的国际传播。在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时应充分认识到不同类型机构可能存在诸如国内与国外、国民教育系列与非国民教育系列、学分制与非学分制、公立机构与私立机构等方面的差异。但教育教学主体基本一致,机构运行亦有基本规律可循,因此不同国家、不同类型国际中文教育机构可采用通用的质量评价体系。在体系中可体现不同类型的特色,在进行全球国际中文教育机构质量评价排名时,可考虑按不同类型机构分别列表。本研究聚焦国内开设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大学、国外设有汉语教学的院系或项目的大学。

2.可操作性原则。国际中文教育质量评价涉及机构运行和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在体系创建过程中,需参考其他专业的类似评价体系,参阅相关文献,聚焦主要影响因素,剔除一些次要的指标,化繁为简,去粗存精,抽离出适合国际中文教育质量评价的一、二、三级指标。同时,在体系创建时,需充分考虑到全球国际中文教育机构原始数据采集的实际困难,以网络或其他公开信息为主,尽量将可获得的数据作为评价的支撑,使得质量评价体系具有可操作性。

3.重点突出原则。如上所述,体系的构建需考虑维度和指标的精选,使得评价重点突出。教育机构最核心的工作环节是教育教学,目标是人才的培养。在维度及指标的权重方面,切忌平分秋色,需突出重点,经多位专家赋值权重,运用层次分析法,根据维度和指标对质量的影响进行分层权重分配,以确保质量评价体系的科学性。

(二)评价方法

1.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国际中文教育质量评价采用的问卷以定量为主,就学生满意度、机构美誉度等方面采集定性数据。定性评价易出现主观偏差,定量数据则往往空洞单调,两者的结合会使得评价结果更具有科学性,并能生动反映国际中文教育质量的客观真实情况。同时,定量数据将考虑使用效率,如资源投入需坚持效率为主的原则。

2.多元评价。教育是一个复杂系统,涉及国家、社会、教育机构、学生/家庭等多个方面,教育机构、学生/家庭和社会是最核心的利益攸关方。在进行质量评价时,需改变以往单纯由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的教育质量评价,应实施包括以学生、毕业生用人单位等多方利益相关方为主体的多元评价。同时,鼓励利用社会资源建立第三方评价机制,以确保充分考虑各方利益,将学生对机构教育教学等各项服务质量满意度、用人单位及专家评价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全面、综合和客观评价。

(三)维度构建

基于上述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原则,结合现有相关文献和专家多轮讨论结果,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将4个维度作为一级指标的国际中文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1.理念目标(Planning)。理念目标是国际中文教育机构对自身创建和运转、质量审核和调整的“方向盘”。机构规划与发展的纲要,引领着国际中文教育沿着内涵式可持续方向发展。一所高质量的国际中文教育机构应有明晰、成熟的办学思路,其中涵盖办学理念、学生培养目标、教师发展规划及机构办学策略等方面的内容,通盘思考和详细规划是其办学成功的表现。

2.资源利用(Resources)。资源利用即传统意义上的人财物的利用。任何事业都离不开资源利用,它是事业开创和运转的前提条件和保障,对国际中文教育机构来说也不例外。教育资源包括教育教学需要的软硬件设施设备及各种必备的办学条件。离开了资源,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育资源最核心的是人力资源,它是产生教育附加值、实施人才培养和实现社会服务功能的最重要部分。资源投入与利用一般需要注重回报,跟商业行为不同的是,教育资源投入的回报具有长期性、间接性和隐藏性等特点。

3.育人培才(Cultivating)。育人培才为教育的宗旨,是国际中文教育质量评价的核心要素,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国际中文教育培育的是政府和社会所需要的通晓中文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其中中文是语言优势。“中文+”使得学生获得学习其他专业或职业技能的机会,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同时,人才的培养依靠创新发展,国际中文教育的人才创新培养是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亦是国际中文教育人才培养的意义之所在。

4.特色效果(Highlights &Effects)。特色效果是办学特色和教育教学效果的合称,前者指不同的国际中文教育机构在办学过程中所形成的鲜明特色,在办学规划、资源利用或人才培养等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之处,正是这种特殊性形成了国际中文教育丰富多样的特点;国际中文教育的办学效果体现在学生对教育教学过程、教育服务质量等方面的满意程度,反映在国际中文教育毕业生所工作的部门对毕业生的满意程度,也显现在机构的校友及社会各界对机构的捐赠方面。

评价体系内容与实施细则

将上述4个维度作为一级指标,根据概念和内涵的厘定,遵循指标体系构建原则,逐次确定二级和三级指标,并经多位专家进行权重赋分,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权重进行计算,得到每级指标所占权重。理念目标之下的二级指标分别为,办学理念(2%)、发展战略(4%)、办学目标(4%);资源利用的二级指标为,硬件资源(4%)和软件资源(11%);育人培才的二级指标为,教育教学(30%)、科学研究(14%)、国际化(6%);特色效果的二级指标为,特色建设(15%)和教学效果(10%)。二级指标之下有22个三级指标。

为进一步体现评价原则,具体实施国际中文教育质量评价,根据实际现状,拟定评价体系的可供操作的细则(三级指标及操作细则请参见原文)。

评价体系特点

国际中文教育质量评价的三级指标及实施细则涵盖了国际中文教育管理及教育教学过程的主要方面,突出了其教育教学的重点,该体系主要特点如下:

1.聚焦核心内容。中文教学和文化传播是国际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对它的考核是国际中文教育质量评价的重心所在,是对国际中文教育语言教学质量观和文化传播质量观的具体落实,这两个核心内容涵盖体系框架的每个维度。中国作为中文的发源国,拥有的中文使用者最多。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增强,中文地位也随之得到很大提升。中国出台的国际中文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理应体现这一思想,突出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播质量,让世界不仅学到学好中文,而且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全面立体了解当今真实的中国,倾听中国真实故事,形成对中国的正面形象,消除西方媒体舆论中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和歪曲报道。

2.重视人才培养。国际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人才的培养,其质量评价体系必须围绕培养人才的质量。国际中文教育机构通过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完成科研任务、学术活动、文化活动,来塑造社会所需要的既精通中文,又掌握其他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创新型全面发展的人才。评价体系4个维度中有3个维度对人才培养予以直接的反映,其中“理念目标”维度强调国际中文教育需设置人才培养的目标,制定具体实施的方案;“育人培才”维度则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体现着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要素,并赋以较高的权重分值;“特色效果”维度是从人才培养的“出口端”及人才培养的效果来评判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毕业生受社会用人单位的欢迎程度。

3.关注特色建设。国际中文教育质量评价在保证语言教学和文化传播质量衡量标准的前提之下,鼓励不同机构增强特色建设,建设各具特色、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国际中文教育大家庭和丰富和谐的系统。比如:一些大学在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和中国学研究上颇具优势;一些大学经常举办有关中国文化和当今中国发展的学术讲座或文化沙龙;还有一些大学编撰了深受师生喜爱的本土化中文教材,常年举办本土中文教师培训班;等等。特色建设贡献了多样性,克服了办学同质化的问题,丰富了国际中文教育办学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扩大国际中文教育在全球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4.实行多元评价。国际中文教育关乎学生/家庭、办学机构、社会及国家等多个利益攸关方,仅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教育机构为主体进行教育质量评价,以教育行政者或教师的自身角度看教育质量,忽视其他利益攸关方的利益,这种评价失之偏颇,有失公允。多元视角能给予评价相对科学和公正的机遇,综合并平衡各利益攸关方的观点。上述评价体系中的三级指标C21“满意度及就业情况”,就充分体现了学生对教育教学质量的反馈及满意程度,反映了毕业生受社会接纳的情况,其质量受用人单位青睐的程度;另一个三级指标C22“捐赠及美誉度”,反映的则是社会对国际中文教育机构质量的认可情况,“以生为本”、质量上乘、服务至臻的教育机构常常吸引毕业生或校友捐助,获得毕业生、家长及社会各界赞誉。

结语

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无论是从学科角度还是从事业角度都呈方兴未艾之势,新时代呼唤着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内涵式发展。各种国际中文教育教学标准相继出台,国际中文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实施将成为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助推器”,为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目标提供强大动力。如上文所述,为保证公平性和科学性,应采用质量多元评价,在对国际中文教育机构进行评价时兼听各利益相关方的声音。在国际中文教育评价体系相对匮乏、评价活动鲜有的情形下,应鼓励并扶持不同机构实施评价,形成由第三方中介机构参与、行业协会主导的国际中文教育质量评价机制,构成质量多元评价的立体网。同时,任何评价体系都需实践检验和完善,本研究所构建的国际中文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亦然,需在国际中文教育评价实践中不断得到检验、修正和完善。

质量评价的目的是大力提升质量,真正实现国际中文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国际中文教育机构自身应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机制,以使质量保障成为其质量提升的内驱力。国际中文教育应在办学理念、发展战略、人才培养、资源利用、教育教学、学生服务、特色建设等方面充分体现质量保障意识,切实制定质量保障政策和措施,实行内部质量审核制度和外部质量评价整改制度,把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竞及评监结合的教育教学改革初衷落到实处细处,并使之成为国际中文教育实施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实际行动。

猜你喜欢

办学机构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减)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增仓股前20名
一周机构净减仓股前20名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中外合作办学大有学问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