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一体多样”到“多样一体”: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格局及其学术体系构建

2023-09-23王海锋

社会观察 2023年3期
关键词:一体中国化格局

文/王海锋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明确揭示了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我们看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就在于我们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一体多样”且蕴含着丰富的时代内涵、思想内涵和文明内涵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面向新时代新征程,在理论前提上反思哲学史梳理之于哲学学术体系构建的理论意义,在思想积累层面上梳理“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体多样”思想格局的历史逻辑,对于进一步构建“多样一体”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进而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格局发展的历史阶段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体多样”思想格局的形成,向来不是思想抽象的结果,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和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逻辑互动的产物,因而有着自身的历史逻辑。大体上看,这一思想格局的形成经历了三个主要的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1921—1978年),以中国共产党成立为时间节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式在中国登场,并逐步在与包括中国传统哲学在内的各类哲学思潮的“对话”与“论辩”中发展为中国的主导性哲学思想,即由“在中国的哲学”逐步发展为“中国的哲学”——当代中国哲学。

从思想理论发展的逻辑看,在这一历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并在中国革命、建设的历史进程发挥了指导作用,其经历了一个从关注“唯物史观”到“唯物辩证法或辩证法认识论”乃至于形成以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根基”、以毛泽东哲学思想为“理论样态”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作为理论本体之“一体”的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逐步实现了中国化,最具代表性的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一次伟大飞跃,形成了“一体”的新样态——毛泽东哲学思想,这种“一体一样”的思想格局为改革开放以后逐步形成的“一体多样”的思想格局奠定了根本性的理论基础。

第二阶段(1978—2001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一体多样”思想格局形成、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由此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以“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起点,在解放思想中所实现的思想解放促使学界在“学理层面”对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探索和研究,直接推动了学理层面的“一体”基础理论(即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之同步的是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之“理论本体”的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促使基于“一体”的研究呈现出“多样”的思想格局。这使得作为“一体”的基础理论研究呈现出“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层面是对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入研究;另一个层面是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丰富与发展。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诸多富有基础性意义的问题被重新加以探讨,并在思想解放与解放思想、理论创新与实践变革、哲学创新与创新哲学的辩证互动中做出了“中国化”的阐释。显而易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此一时期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呈现的思想格局,得益于学界的整体性理论自觉和主体性自觉,即“从两极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从唯上唯书、教条主义的研究方式中解放出来”“从生搬硬套、僵化枯燥的话语方式中解放出来”“从‘失去自我’的‘学徒状态’中解放出来”,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新的时代内涵、思想内涵和文明内涵,从而拓展为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即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之“一体”(蕴含着“多样”的“一体”)蓬勃发展相伴随,此一时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时呈现出“多样性”的理论创新格局。客观地讲,促使这一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多样”发展的前提,是改革开放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所遭遇的“多样性”重大现实问题。这些纷繁复杂的现实问题迫使学者在哲学的层面作出回应与阐释,以便为实践变革提供理论支撑:基于人的存在方式问题讨论的人学,思考价值冲突与价值融合的价值哲学,基于社会发展规律总结的发展哲学,基于以资本为核心的金融化世界的研究的经济哲学,倡导平等、自由和正义的政治哲学,聚焦文化冲突与文化多元整合的文化哲学,关注生态文明问题的生态哲学,分析并反思世界历史发展的历史哲学,等等,均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由此,到20世纪9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形成了“一体多样”发展的思想格局。

第三阶段,21世纪初尤其是新时代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体多样”的思想格局呈现出纵深发展以及开辟新领域的特征,整体上聚集为“多样一体”的思想格局,即以“多样”的哲学发展夯实了“一体”理论根基。

这具体体现为:一是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上的既有“部门哲学”(“多样”哲学样态)的纵深发展,这包括人学、价值哲学、社会发展哲学、历史哲学、经济哲学等结合时代问题的纵深发展;二是基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所开启的新的“部门哲学”(“多样”哲学样态)的兴起。例如,2006年以来,随着政治哲学兴起与发展,学界围绕“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阐释与创新”“政治哲学的当代复兴”“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阐释与建构”“马克思政治哲学与西方政治哲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建构”“《资本论》的政治哲学”“历史唯物主义与政治哲学的关系”“马克思与正义”“思想史视域的马克思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与西方规范性政治哲学的比较”“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方法论”“马克思与当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建构”等一系列问题和论题,从不同的学术进路进行了深入细致且富有成效的探讨。这种在以“多样”夯实“一体”发展基础的理论态势不仅仅表现在学术研究问题层面,也表现在方法论层面,即学术界的研究范式也呈现出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范式为“一体”、其他范式为“多样”的“一体多样”的方法论格局。这些学术理论成就均表明,21世纪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一体多样”思想格局上的延伸,但又全方位地呈现并逐步聚焦为“多样一体”的思想格局,即在主体性自觉中所确立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整体”“一体”的、以领域(部门)哲学为“多样”理论形态的思想格局。显然,这里的“一体”已经不是基础理论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之“一体”,而是主体性自觉中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之“一体”,“多样”则是围绕其发展所形成的“多样”理论形态。这显然是一个具有历史性意义的理论成就,即中国学者在主体性自觉中摆脱简单模仿西方学术的“学徒”状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升华为中国人自己的科学理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主体性自觉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而更加强烈。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召唤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从而为实现上述目标提供思想智慧。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时代境遇中,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新发展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人类共同价值”等熔铸重大现实问题的重大理论问题作出了全面深入的分析,真正实现了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蓬勃发展。更为重要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和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上述的理论发展态势表明,在党的领袖和集体、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共同努力下,21世纪以来尤其是新时代以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占据了当代中国哲学的制高点。如果说21世纪之前所呈现的“一体多样”思想格局略微带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色彩,那么21世纪尤其是新时代以来的“多样一体”则在主体性自觉中完全呈现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即“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构建“多样一体”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潮头,构建中国自主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已经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我们完全有能力构建起以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根”,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干”,以“多样”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成果为“枝叶”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参天大树”。

构建“多样一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应当着眼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以来尤其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的梳理,整理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文献资料,研究其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进而在思想积累和学术积累的基础上为哲学体系构建夯实基础。构建“多样一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应当是在坚持“一体”基础上的“多样”拓展,并以“多样”拓展丰富“一体”的内涵,从而在“一体”与“多样”的辩证互动中构建一个包含时代内涵、思想内涵和文明内涵的哲学学术体系。构建“多样一体”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应当以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进程中所遭遇到的“多样性”重大现实问题为落脚点。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表明,作为外来科学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正是在时代的历史变迁中,尤其是在破解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现实问题中逐渐“中国化”,并具象为具有“中国特性”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余论:构建哲学学术体系究竟意味着什么?

梳理百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以哲学学术体系改革为依托的哲学理论创新并不是今天才有的事情,其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全部进程。换句话说,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和集体以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们在“中国化”的目标中对其思想的阐释与研究,就带有通过认知和批判苏联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构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哲学学术体系的意图。当然,哲学学术体系的反思与构建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辩证的历史过程,即从“部分认同苏联哲学原理教科书体系”到“破除苏联哲学原理教科书哲学体系的束缚”,从“改革苏联哲学原理教科书哲学体系”到“突破旧体系的束缚探索新体系”乃至“构建中国特色哲学学术体系”的历史过程。同时,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如何以更为科学的方式构建哲学学术体系,人们提出了诸多的理论路径:以反思批判苏联哲学原理教科书为主轴,以“元哲学”的反思为依托,以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实践为依托,以吸纳自然科学的成果为依托,以理论构建客观条件的完善为依托,以中西马哲学的对话为依托,以学术史或哲学史的梳理为依托,等等。在我们看来,上述探索各有其自身的优势、价值,但在学术理论变革的层面,或许以“学术史或哲学史的资料整理及研究”为切入点,以思想积累和学术积累推动哲学学术体系构建,是当下我们最易取得成就的最佳路径。这一研究所致力的是,强调构建“多样一体”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术体系“不是逻辑结构的简单调整或范畴、观点的重新排列组合,而是通过重新确定理论基础、思维坐标、出发点范畴和建构原则,并以此为前提重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重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形象”。更进一步说,就是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理论自觉中,“在回应时代性的人类问题中,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真精神’塑造属于中华民族的‘思想自我’,并以这种‘独特声音’影响世界历史进程”。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学术体系的构建就绝不是为了“体系”而“体系”,不是简单地用“新瓶”装“旧酒”,而是要在哲学史的梳理中实现文献积累、学术积累和思想积累,同时“加强对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研究阐释,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实践”,使得具有自主性、原创性的系统化的“多样一体”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好地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思想智慧。

猜你喜欢

一体中国化格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农旅一体 激情米萝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传祺GS4200T手自一体豪华版
小人物的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