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磨刀老人”吴锦泉:磨剪子嘞,戗菜刀

2023-09-23陈亮

银潮 2023年3期
关键词:磨刀红十字会南通市

文 陈亮

南通市港闸区五星村村民吴锦泉所住三间瓦屋建造于上世纪,现在已显破旧,屋内也没什么值钱的家具。但正屋一面墙上却挂满了尺寸不一的照片,其中较大的一幅是2012年他获得第七届“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慈善楷模”的照片。

吴锦泉清晰地记得,那年他83 岁。当时,他激动地表示:“我要磨刀磨到90 岁,做好事做到90岁。”

时间过得很快,今年吴锦泉已经94周岁了,依旧身体康健,只要天气好,他每天都会骑着那辆陪伴了他几十年的旧自行车,绑上窄条凳,走街串巷,穿行于大大小小的居民小区。居民一听到清脆的叮当声和“磨剪子嘞,戗菜刀”的吆喝声,就知道吴锦泉又来了。

吴锦泉将车停好,解下窄条凳,跨坐在条凳上,绑好磨刀石,接过居民递过来的各种刀具,开始他一天的工作。

明亮的阳光照在吴锦泉布满皱纹的脸上,吴锦泉神情专注,磨刀时从不与人讲话,他要集中精力保持300 多次的手臂挥动,才能将一把刀磨得锋利无比。磨刀看似简单,其实既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经过吴锦泉磨的刀,将头发丝置于刀刃处,迎风即断。

磨一把刀收费4 元,不少市民都知道吴锦泉的可敬之处,总会掏出一张大额人民币。“吴老,这钱别找了,您献爱心也算我一份。”每当这时,吴锦泉总是认真地从破旧的衣服兜里掏出一本卷了角的小笔记本,让对方在笔记本上写下名字和钱数。

转眼就到中午,吴锦泉坐在树荫下的窄条凳上,取出自带的干粮,就将一顿中午饭对付过去。随后,他躺在窄条凳上打个盹儿,便又开始工作。直到太阳下山他才收拾工具,将窄条凳绑上自行车,慢悠悠地骑回家。

这样的日子从他退休开始,一过就是30多年,而这些年来他的辛苦所得,连同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个人给他的慰问金,他不是捐献给了那些贫困学生、残疾党员,就是用于社会公益事业。

2008 年,“5·12”汶川特大地震的第二天,吴锦泉和老伴冒雨辗转两个多小时,倒了三趟公交车,赶到南通市红十字会,将黑布口袋中叮当作响的硬币统统倒在工作人员的办公桌上,这些硬币都是他一把刀一把刀磨出来的。

两年后,青海玉树地震的第二天,两位老人又辗转赶到红十字会,所不同的是,不仅黑布口袋的硬币一个不剩地捐出,老伴还捐出儿女给自己的零花钱,凑足了1000元。

4 个月后,甘肃舟曲发生强降雨引发特大泥石流灾害,吴锦泉又在老伴的陪同下捐款1000 元……至今,他已经向社会捐款20多次,其磨刀收入的10万余元以及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慰问金42000 元,他全部用来回报社会。

吴锦泉平时以素食为主,家中唯一的电器就是一台收音机,重要场合才舍得穿的一条黑裤子陪了他20年。

2016 年2 月14 日晚的中央电视台演播大厅灯火通明,“感动中国2015 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中,主持人白岩松说:“跟好多我们熟悉的慈善家比较起来,老爷子捐的钱不算多,但是要跟自己的生活比起来,老爷子捐得太多了,简直就是以牺牲生活质量为代价,甚至是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

白岩松拿起话筒问吴锦泉:“开心吗自己?”吴锦泉笑得一脸憨厚:“开心,非常开心。我要活到老,磨刀到老。”

“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这是《感动中国》给予吴锦泉的颁奖词,更是一位九旬老人的真实写照。

吴锦泉说:“我是1959 年8 月8 日入的党,党号召我做好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就一直记在心里。”

“我做不了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只是尽己所能做一些针头线脑的小事:家附近有几条小路,路面狭窄、坑洼不平,一到雨天经常有人摔跟头。我就出钱出力,有空就修一点,日积月累将这几条路都填平筑实……”

一个人感动一座城,向上向善的力量在南通这座城市中流动,2011年吴锦泉倡导成立了“锦泉一元爱心社”,号召全社会都来捐款行善,迄今为止,已收到爱心人士和企业家的捐赠逾20 万元,帮扶困难群众近千人次,使孤寡老人、困难学子、因病返贫的家庭及时得到接济。

2012 年9 月,南通市红十字会创建了“磨刀老人微公益基金”,倡导“人人可为、力所能及”的微公益行动。基金会将各界捐款用于帮助特困老人、困难农民、贫困学子等人群。“磨刀老人”也被注册为江苏省首个公益商标。

猜你喜欢

磨刀红十字会南通市
磨刀人与磨刀水
磨刀不误砍柴工
磨刀的人
抗战时期沦陷区的红十字会
福建红十字会与福州塔亭医院抗战救护往事
南通市
南通市通州区粮油增产模式分析
南通市中心血站
香港红十字会公信力长盛不衰的原因
历届世界红十字日活动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