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问导学,激起思维千层浪

2023-09-22缪海琴

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 2023年11期
关键词:新知学法导学

缪海琴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导学的方法开展教学,不仅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开展学习。问题导学法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解答出题目,而且让学生在解答题目的过程中提升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激发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教学中运用问题导学法的意义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问题导学法的重点是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中开展活动,可以是师生间的互动,也可以是生生间的小组合作交流,不需要设定繁杂的步骤,也不需要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一切在问题中生成,在生成中解决,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2.激发学生思维发展

将问题导学法运用到课堂中,教师需要对该年龄段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认知能力进行充分了解,在问题设计时注意逐渐增加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提升教学成效。教师可以首先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唤起学生主动思考的意识,然后再提出有难度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索,在互相交流中激发思维。

二、问题导学法在课堂中的实践运用

1.用生活问题做导向,拉近学习与生活的距离

教师可以尝试在教学中引入更多的生活问题,让学生意识到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将生活中的问题转化成学习内容,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新知产生兴趣。例如教学“分数的加法和减法”时,教师可以以这样一个问题作为课前导入:“妈妈买了一个大西瓜,家中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你一共5个人,要如何分西瓜才公平?”有学生说:“将西瓜切成5块,每人一块就可以了。”教师追问:“如何用分数表示?”学生答:“每个人拿到五分之一块西瓜。”教师继续引导:“假如妈妈将西瓜切成6块,多给了爸爸一块,那么爸爸吃了几块西瓜?占整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呢?”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分西瓜”的生活场景,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分数,最后提出“爸爸吃了几块西瓜?占整个西瓜的几分之几?”这一问题,其实就包含了本节课要学的重点知识。

2.用已学知识做导向,寻找新知与旧知的联系

学生对学过的知识会有一种莫名的亲切感,因此教师在讲解新知的过程中,可以尝试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此为突破口开展问题导学。首先,提出一些已经学过的老问题,再逐步从老问题中引出新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新的思考,从而完成课前导入任务。例如教學“简易方程”时,教师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数的5倍加上3.2,和是38.2,这个数是多少?”这类题型是学生以前经常练习的,很多学生根据题干给出解题思路:“(38.2-3.2)÷5”。但也有学生对此有疑惑,认为题干中说的是5倍,所以应该用乘法。处理完学生的争议后,教师说:“其实我们还可以用一种新的方法来解答这道题目,那样大家会很轻松地计算出结果,大家想知道吗?”通过这种方式进行问题导学,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的联系,提高学习效率。

3.用易错题目做导向,提升学习与实践的效率

学生做错题的原因是多样的,但从根本上看还是学生对知识点把握不牢固,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易错题进行整理,作为教学的导入点。例如教学“分数的乘法”时,教师首先出示一道学生之前经常做错的题“7米的与1米的一样长”,让学生判断对错,并给出具体原因。很多学生产生疑惑的原因是没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所以在后续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这一经常做错的题展开深入讲解,让学生逐步明白分数乘法的基本方法,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想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成绩,必须做好导学工作。在众多导学法中,笔者选择问题导学法主要有两点原因:首先可以节省时间,让学生通过思考一个很小的问题就能对即将学习的新知有更深的认识;其次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所学内容,并通过反复思考促进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

问题导学不仅是一种可操作的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理念。问题就犹如一颗种子,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千层浪。“投石冲破水底天”,作为教师,我们要善于设置问题,更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在多元化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学会思考、分析、比较、综合等,最终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新知学法导学
生活新知
生活新知
摭谈初一数学学法指导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二元一次方程组”学法指导
三角恒等变换学法直通车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阉割课堂”,本不是“学案导学”的错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