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栽培方式对羊肚菌菌丝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2023-09-22刘妮李浪王玉珠高渐飞吴应海吴迪

农业与技术 2023年17期
关键词:菌子羊肚洞穴

刘妮 李浪 王玉珠 高渐飞 吴应海 吴迪

(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02)

羊肚菌(Morchella spp.),又称草笠竹、羊肚蘑或羊肚菜,隶属子囊菌门(Ascomycotina)盘菌纲(Discomycetes)盘菌目(Pezizales)羊肚菌科(Morchel-laceae)羊肚菌属(Morchella),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珍稀食药用菌和最昂贵的野生食用菌之一,由于其菌盖表面有不规则多面凹陷皱褶似羊肚而得名,羊肚菌香味独特、功能齐全,含有丰富的人体必需氨基酸、多种维生素、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质,属于喜阴低温真菌,最早记载于《本草纲目》,具有化痰理气、补肾、消炎、抗氧化、提高免疫等功效[1,2]。近年来,随着羊肚菌驯化栽培技术的日趋成熟,羊肚菌人工种植规模逐年扩大,全国范围内越来越多的羊肚菌基地建成。至2016年底,我国羊肚菌栽培面积达1560hm2,为种植户及企业带来了丰厚的收益。目前,人工种植栽培羊肚菌主要以大棚栽培和林下栽培为主,大棚栽培方式利用大棚人工创造可控的光照、气温、空气湿度等条件,减少不良因素对羊肚菌生长的影响,使羊肚菌生产集约、稳定和高效;林下栽培是在适宜羊肚菌生长的树林下空地栽培羊肚菌,在林木自然的遮荫作用和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羊肚菌生长处于仿野生状态。近年来,洞穴栽培食用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洞穴内相对恒温的气候环境使得其栽培食用菌有着天然的优势,可以不受季节制约的四季生产。不同栽培方式所处生态环境不同,食用菌产量也有所不同。目前国内外对于羊肚菌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学特性、种质资源与遗传多样性、人工栽培、营养及生物活性等方面,其中有关栽培方式对羊肚菌菌丝生长及产量的影响鲜有报道[3-13]。因此,为了有效广泛地种植羊肚菌,笔者拟对不同栽培方式(大棚、洞穴、林下)下羊肚菌菌丝生长情况及产量情况进行试验研究,以便选择最佳生产模式,为羊肚菌的推广栽培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高坡乡甲定村,平均海拔1500m,地貌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属高原山地气候,特点是气候温凉湿润,年平均气温12.5~14℃,年平均无霜期290d,年平均日照时间1275h,年平均降水量1190mm。其中大棚出菇试验点设在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高坡基地试验大棚,洞穴出菇试验点设在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高坡基地试验洞穴,林下出菇试验点设在贵阳市花溪区高坡乡甲定村林下。

1.2 材料

1.2.1 供试菌种

在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羊肚菌种植基地,采集新鲜健壮、无虫害羊肚菌子实体,在实验室无菌条件下经组织分离、纯化、培养获得羊肚菌母种。人工栽培前2个月将羊肚菌母种接种于由麦粒、谷糠、过磷酸钙、腐殖土等混合的原种培养基上,18℃下培养30d得到羊肚菌原种。按上述配方将培养料充分拌匀后装入15cm×33cm聚丙烯菌袋,装好后轻轻压平,装料紧实度要一致,121℃高压灭菌2h后冷却。在无菌条件下接入羊肚菌原种,接种后置于18℃培养箱黑暗培养20~25d,待菌丝长满,并由白色变为黄色,菌袋内形成大量菌核即可使用。

1.2.2 营养袋制备

外援营养袋是羊肚菌栽培中获得高产和稳产的关键[14]。使用15cm×33cm聚丙烯袋制作营养袋,封口,121℃高压灭菌2h。营养袋配方为麦粒、谷糠、过磷酸钙、腐殖土等混合(与供试菌种培养基保持一致),麦粒需提前1d浸泡至无白芯。

1.3 方法

试验设计了大棚、洞穴、林下3种不同栽培方式的出菇环境,分别在这3种栽培方式下进行羊肚菌种植试验,10月土壤用石灰消杀处理,旋耕整地起垄,11月上旬完成播种,播种方式采用撒播的方式,播种后进行覆土,播种10~15d后出现大量菌霜,放置外援营养袋,为菌丝补充营养,播种后每天定时观察羊肚菌菌丝和分生孢子在畦面上的生长情况,记录3种不同栽培方式下羊肚菌菌霜出现时间及菌丝长势情况。冬季休眠后于第2年2月下旬进行出菇管理,采取沟内给水或水带喷灌方式增加畦面土壤湿度,在出菇前需大量喷水刺激出菇,提高第1潮原基量,从而实现高产。当羊肚菌子实体棱纹展开、蜂窝状凹陷基本形成,菌盖颜色逐渐由灰褐色变为浅黄色、黄褐色时即可采收,用小刀齐土割下菌柄基部。采收时,用游标卡尺测量子实体的子囊果长度、菌柄长度,记录子实体数量,用电子天平称量子实体鲜重,并计算其单位面积(1m2)羊肚菌产量;使用烘箱对新鲜采摘的羊肚菌进行烘干处理,后分别称量记录各子实体干重,并计算出折干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方式对羊肚菌菌丝生长影响

以大棚、洞穴、林下3种方式种植栽培羊肚菌,观察对比3种栽培方式下羊肚菌菌霜出现时间、长满时间及菌丝长势,研究其菌丝生长情况。

由图1、表1可知,3种栽培方式下羊肚菌菌丝萌发速度及浓密程度有所差异,对比发现,大棚羊肚菌菌丝长势最好,菌霜最为浓密,其次是洞穴,林下较差。大棚播种5d后,菌丝即可长透土层,土层表面及土壤间隙可观察到逐渐形成的白色、粉状无性孢子,俗称菌霜,10d时菌霜已经布满畦面,菌霜洁白浓密,长势较好;洞穴内在羊肚菌播种后约7d出现菌霜,出现略晚,15d观察到菌霜布满畦面,菌霜较为浓密,菌丝长势相对大棚较弱;林下菌霜在羊肚菌播种后约10d才出现,且在21d左右才观察到菌霜布满畦面,菌霜较为稀疏,菌丝长势弱,这可能与林下土壤湿度有关,前期降雨量较少导致稍微有点干旱缺水,后期人工干预加强了湿度管理,子实体生长阶段逐渐有所改变。

表1 不同栽培方式下羊肚菌菌丝生长情况

注:从左到右为大棚、洞穴、林下。

2.2 不同栽培方式对羊肚菌产量影响

以林下、大棚、洞穴3种方式种植栽培出羊肚菌,测量子实体的子囊果长度、菌柄长度,观察记录单位面积(1m2)羊肚菌子实体个数,称重,对其产量进行测算。

由图2、表2可知,3种栽培方式下羊肚菌产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大棚单位面积(1m2)羊肚菌子实体个数为16个,平均子囊果长度6.5cm,平均菌柄长度2.3cm,平均单个子实体重量12.5g,测算出平均产量为199g·m-2;洞穴单位面积(1m2)羊肚菌子实体个数为3个,平均子囊果长度7.0cm,平均菌柄长度2.1cm,平均单个子实体重量12.2g,测算出平均产量为37g·m-2;林下单位面积(1m2)羊肚菌子实体个数为6个,平均子囊果长度8.7cm,平均菌柄长度3.6cm,平均单个子实体重量15.9g,测算出平均产量为96g·m-2。由此可以看出,在大棚栽培方式下羊肚菌子实体的个数最多,产量最大,经济价值最高;林下栽培虽然单个子实体重量较高,但是相对个数较少,产量其次;洞穴栽培羊肚菌产量较低。3种栽培方式羊肚菌产量出现差异的原因可能是大棚人工可控光照、温度、湿度等条件,减少了不良因素对羊肚菌生长的影响;林下栽培是处于仿野生状态,栽培初期雨水偏少,菌丝生长受影响,最终产量不佳,受环境影响较大;而洞穴内虽然具有相对恒温的气候环境,但是光照条件不好,进而影响了产量。

表2 不同栽培方式下羊肚菌产量情况

注:从左到右为大棚、洞穴、林下。

目前羊肚菌商品类型有鲜品、干品和冻品等,其中干货仍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15],因此折干率至关重要。分别称量大棚、洞穴、林下3种栽培方式下羊肚菌子实体鲜重及经烘干处理后的子实体干重,并计算出折干率。不同栽培方式下单位面积(1m2)羊肚菌鲜重、干重及折干率情况见表3,由表3可知,大棚、洞穴、林下3种栽培方式下羊肚菌子实体鲜重、干重与折干率存在较大差异,大棚栽培条件下羊肚菌折干率最高,为24.8%,洞穴和林下栽培条件下羊肚菌折干率相对较低,分别为14.9%、14.2%,原因可能是大棚羊肚菌原基分化较早,子实体发育时间相对较长,因此折干率相较于其他较高。

表3 不同栽培方式下羊肚菌鲜重、干重及折干率情况

3 讨论与结论

在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高坡乡甲定村贵州科学院山地资源研究所高坡基地,以大棚、洞穴、林下3种方式栽培种植羊肚菌,观察对比3种栽培方式下羊肚菌菌霜出现时间、长满时间及菌丝长势,对其子实体的子囊果长度、菌柄长度进行测量,同时观察记录单位面积(1m2)羊肚菌子实体个数,称重,对其产量进行测算。研究发现,在大棚、洞穴、林下3种栽培方式下羊肚菌均能正常生长,但菌丝生长浓密程度及产量存在较大差异。在大棚内羊肚菌菌丝生长浓密,长势较好,单位面积(1m2)最终产出子实体的个数也最多(16个),产量最大,平均产量为199g·m-2,利于羊肚菌的生长;而在林下和洞穴内菌丝生长相对稀疏,长势一般,最终产出子实体个数和产量也较低。由此可见,大棚栽培方式最适宜羊肚菌菌丝生长及产量提升,其人工可控的光照、温度、湿度等条件,减少了不良因素对羊肚菌生长的影响,值得大面积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菌子羊肚洞穴
羊肚菌“飞天记”
小小羊肚菌 拓宽致富路
现代温室羊肚菌栽培技术
小菌子撑开大产业
少年洞穴救援记
迪氏迷孔菌子实体化学成分的研究
二年残孔菌子实体化学成分的研究
“现代洞穴”公寓
羊肚参的生药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