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微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培养技术骨干人才的调研分析及对策建议
2023-09-22舒航岳瑞丰赵扬
舒航 岳瑞丰 赵扬
摘要:通过对企业和职业院校的调研,了解双方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态度及实践情况,重点掌握双方在合作培养技术人才方面的现状与瓶颈,对合作中出现的问题予以总结归纳,提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人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小微企业;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技术骨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09-0065-08
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是高职院校培育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在当前职业教育大力培养德技并修技术技能人才的背景下,剖析中小微企业技术骨干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提出职业院校服务地方产业需求的定位,对提升校企合作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调研的背景
(一)后疫情时代中小微企业技术骨干人才需求现状
1.认同企业文化的技术骨干人才数量匮乏且流失严重
意大利经济学家维弗雷多·帕累托提出的“二八定律”被人们广为接受。多数情况下,在中小微企业中能够给企业带来80%利润的是最核心的20%的员工,也就是企业中的技术骨干。在疫情常态化的大背景下,中小微企业自身生存较为困难,又加之本身员工数量少,人才引进渠道单一,福利待遇一般,晋升机会不多,人事管理不规范等问题[1],有实力的技术骨干可能选择更大更好的平台发展,从而导致中小微企业因未在员工心中建立“归属感”使人才流失,也使本来技术骨干缺乏的中小微企业的生存“雪上加霜”。
2.所需对口专业技术人才招聘难且用人成本高
中小微企业规模较小、产品单一、技术落后[2],在招聘时不易找到匹配度高的专业技术人员,而且即便万里挑一遇到合适的人员,也常常出现企业的预期和员工的能力不协调的情况。企业花费较高的人力成本,希望技术人员能解决面临的关键问题,而技术人员发现自己在现有平台无法发挥自己的特长,双方的矛盾若无法找到解决的办法,招聘—离职/解聘—再招聘,一旦形成恶性循环之后,人才流失会给企业带来更严重的经济压力。
3.青年人才实践经验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低
中小微企业在发展中更愿意投资到硬实力建设,如厂房、仪器设备、原材料等看得到的方面,而在人才的培养、制度施行、文化建设等软实力方面往往缺乏耐心。所以,在企业实际人员组成中,拥有高学历的青年人常因为眼高手低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他们虽然在理论上有一定的知识能力,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还较欠缺,少数人能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运用到实践,但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职业教育技术骨干人才培养的发展变化
1.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明确,类型教育的特征明显
随着市场人才需求供给的变化,人们的认知也在改变,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更是从法律层面上肯定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教育部更是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从高中开始职普分流,保证职普比接近1∶1[3]。也就是说,职业教育要为社会输送更多的技术技能人才,使这些人将来成为企业的骨干成员。
2.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
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服务社会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助力行业企业做大做优做强,使区域和地方经济更加合理,更加契合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是职业教育的使命和责任。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就是为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策略和基本功能而实施的建设方案。通过高素质高水平技术人才的培育,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输入宝贵人力资源,这对整个社会产业、教育事业,特别是高等教育体系建设,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价值[4]。
3.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改革方向
传统的人才培养多数是“脱节”的形式,理论与实践、动脑与动手、学习和操作、知识与技能等常由两个独立的主体分别完成,这就会导致学不能致用。其实,在教育领域,国家层面早已意识到此现象,由早期提出的工科类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厚基础”到“工学结合”,再到现在高等职业教育推进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向,把产业和教育紧密融合在一起,形成紧密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区域经济和职业教育的联动发展[5-6]。
(三)校企双方并未建立良好的合作育人模式与长效机制
1.校企合作存在学校一头热、工学两张皮、校企政三分离的现实情况
中国从制造业大国转型发展成制造业强国,最核心的要素是“人才”,而技术骨干又是制造业企业中最为宝贵的资源财富。改革开放至今,校企政多方虽然已经形成“人才共识”,但在现实操作中,校企合作培养技术骨干还是存在一些实际困难。国家为了推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提高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布了促进产教融合的政策文件,来破解产业转型发展和优化经济结构过程中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难题[7]。
2.企业重视短期利益和学校追求人才培养质量矛盾突出
在人才培养方面,企业追求的是“短、平、快”,希望技术骨干在岗位上能最快地适应工作需要,完成企业预定目标,在承担项目的同时获得成长进步,之后能更大程度地为企业创造效益。对于提供人力支持的高校而言,虽然也想通过实习实训等课程内容模块,让学生毕业后能更快达到岗位的标准要求,甚至和企业合作让学生参与项目建设,但作为教育单位,立德树人是最根本的属性要求,为社会输送技术人才,一定要以质量作为前提保障,才是负责任的态度和方式。所以,在企業用人方面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方面需要找到平衡点,或新的模式,助推技术骨干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3.企业市场经济与学校教育行政两种体制机制难以互通
企业运作遵循的是市场规律,有工信部、科技部、市场监管总局、发改委等部委作为上级管理单位,多数中小微企业在经营方面自负盈亏,在不违反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都是围绕推动企业进步开展实施。教育具有公益性,不能完全交由市场所决定,体制和机制必须是符合国家教育的政策方针,两种人才培养单位天然的独立属性,给互通交流造成一定的阻碍[8-9]。
二、调研过程与结果分析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1.调研的目的
通过调研中小微企业在人才招聘、任用、培养、晋升方面的实际需求与限制因素,特别是对技术骨干人才培养方面的现状,研究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中小微企业技术骨干需求的匹配程度,从企业人力资源需求背景、国家政策指示导向、具体实施方案、育人经验凝练等方面对合作的实践情况予以探讨,期望为校企双方深入合作育人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借鉴,为中小微企业所需技术骨干人才培养提供参考依据和范式模板,从而培养更多的优秀技术技能人才,提升中小微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中国制造和服务水平更上一层楼。
2.调研的时间、地点、方式及过程
调研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项目组成员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走访了郑州、开封、济源、南阳、洛阳、新乡等河南省内城市,线上通过会议和访谈的形式进行调研,覆盖了湖南、山东、广东、江浙、川渝等地区,到访了产业园区、创新创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共涉及化工、化妆品、药品、食品、材料、机械等行业领域六十余家中小微企业和近二十家省内外职业院校。还通过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前程无忧、智联招聘等平台和网站了解企业对技术与人力需求情况,同时走访考察兄弟院校对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对接企业用人需求的现状。用时2个月完成调研。
3.调研的内容
根据研究的目标和方向,调研主体为河南省省内外中小微企业和职业院校,关键内容为企业在发展人力资源中的现状,最核心的信息是企业在技术骨干人才方面的需求。设计的调研问卷内容包含企业的类型、规模、员工数量与学历组成等基本信息,还涉及企业面临的发展瓶颈与校企合作的困难阻力等现实问题,最重要的是了解其所需的技术骨干人才培养和开发方面已经采取的措施和进一步的诉求。依据以上一手资料来提炼企业面临的人才培养共性问题,作为明确解决方案、提出对策的支撑基础。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1.企业规模
共收集到63家企业的信息(见图1),其中大型企业19家,占比30.16%;中小微企业共44家,总占比69.84%,数据收集量比较充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企业现状,可以满足调研需求。
2.企业员工数量与技术人员情况
图2数据显示,市场上有近六成企业员工总数在200人以上,其次是规模在20~100人之间的企业,数量超过三分之一,企业内技术人员数量和总人数呈现相同的趋势。20人以上的企业有40家,占比为63.5%,显示出各种规模企业的技术人员占比都较高,中小微企业技术人员比例更是超过大型企业,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小微企业较大型企业更加渴望和需求技术人员。
3.用人类型需求与技术人员年龄
图3数据显示,企业最需求的人才类型是技术和研发,两类人员占比较高,第二梯队是销售、管理和生产。从本质上分析,以上五类人员其实都是以“技术”为基础拓展的岗位人员,或者说都与技术有直接的联系,这也和企业中技术人员占比高的数据相对应;同时,从技术骨干的年龄分布可以得知,中青年是主要力量,35岁以下的年轻人更是超过了60%,深层次推论,这是企业有活力和动力的最根本来源。
4.企业看重的员工素养
从图4 比例数据可以看出,几乎所有的企业最重视的员工素养都是“技术技能”,此外,对人的综合能力的要求也非常高,这种趋势更加印证了研究的方向是完全符合市场人力资源供需情形。
5.企业遭遇发展瓶颈及人才培养困难
图5中的数据说明,企业现在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人才问题,而技术因素,其本质也是人才问题,所以,归根到底企业现阶段最重要的是解决人才问题,而人才问题中最严重的情况是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且人才容易流失。
6.技术人才缺乏的原因与应对措施
图6数据说明,企业缺少人才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问题,从福利待遇、管理、升职、培训等方面都会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企业也意识到了存在的问题,在技术人才“请进来、留下来”的时候也采取了对应措施,数据反映出的趋势和问题几乎一一对应。
7.企业和高校的合作与影响因素
高校作为为企業输送技术人才的机构,肩负着服务社会的重要使命。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也愿意和高校进行合作,从形式上看,双方有超过十余项合作内容(见表1),特别是在学生实习实训方面,70%以上的企业提供了支持,也有近40%的企业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通过进一步的数据(见表2)可以看到,虽然校企有共同的合作诉求,但双方在人才共育时也面临着较大的问题,如沟通平台、信息交流、政策引导、法律约束、人员保障等方面。
8.企业希望得到的支持和用人要求
由图7左图数据可知,企业最希望高校在用工优先、资源共享、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帮助,有诉求的企业占比超过了50%。同时,图7右图信息说明,高校为企业培养技术人才骨干需要在专业技能与企业的匹配度、道德修养等方面(比例均超过50%)下足功夫,进一步优化提高。
(三)调研中发现的问题
1.中小微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人才困境
中小微企业具有体量小、业务波动大、福利欠缺等特点,人才流动情况频繁发生,对于高技术人才没有足够的吸引力,招聘困难的情况经常出现[10-13]。
一是家族特色明显。多数小微企业属于家族式管理,管理模式少有程序、制度、理性的成分,主要依靠领导个人决策主导公司发展。当规模变大时,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弊端显示出来,如决策失误、管理不科学、公私权力不明确、绩效不公平等,这对人才培养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技术骨干和企业需要较长的磨合周期。二是用人成本高,人才易流失。中小微企业员工很多都是一人身兼数职,企业要用最少的人力成本而员工承担更多的工作,企业提供的福利待遇和员工的付出常不相匹配,导致人心不稳。岗位有了空缺,企业花费更高的薪水招聘新人,还有适应期等时间成本,恶性循环出现双输局面。三是对人才重使用、轻培养。一些中小企业为了发展把大量人力物力投入营销部门,对人才的培养和职业规划并不重视。员工一开始并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企业也没有合理的引导,容易导致员工对工作缺乏热情,不够忠诚,容易流失。四是人才和岗位不够匹配。优秀人才只有在合适的岗位才能更好发挥特长,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如果出现较大偏差,人不能尽其责,物不能尽其用,就会造成员工工作效率低的情况。五是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完善。对人才的评估和考核,如果不够科学、公平,就会对员工没有足够的激励和刺激,还有重物质、轻精神的方式,也很难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职业院校培养技术人才存在的问题
(1)专业设置和市场需求不匹配。学校培养的学生与企业所需要的技术人才标准不完全符合。传统教学模式追求理论化、完整性,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未能彰显职业特色,体现不了岗位职能,培养的人才到企业不能较快适应工作岗位,学校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和企业的用人标准有较大差别[14]。
(2)“双师型”教师自身能力有待提高。教师是培养学生的最重要保障,高职院校教师大多来自高校,缺乏对市场、行业和企业的认识,缺乏亲身的工作体验。一些教师虽然拿到“双师”证书,具有一定的技能素质,但数量仍然不足。一些兼任教学和行政工作,能真正服务企业,带着学生做企业项目的教师凤毛麟角[15]。
(3)学生职业能力难以适应企业需要。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技能纸上谈兵居多,实践实战偏少。虽然国家规定职业院校实践内容的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但是,此“实践”和企业真正工作的“实践”还有较大不同。学生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离企业用人需求还有差距。在岗位实习期间,学生是准员工身份,此时的状态才是最接近企业岗位的学习,但是,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属性,心理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较难进入实际工作状态[16]。
三、对策建议
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我国拥有完备的工业体系,支撑这些体系最关键的要素就是技术人才,培养和输入技术人才进入工业体系是职业教育的责任。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在《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到,职业院校要服务地方中小微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因此,职业院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中小微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
(一)校企双方要扩大合作规模,探索多元化的模式
鼓励职业院校与中小微企业聚合组团进行合作模式的探索,采用“一对多”的创新方式。充分发挥院校中心联结作用,作为企业之间的桥梁,建立区域或行业龙头企业范式,打造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核心资源互通有无、信息互通互联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解决中小微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岗位少,与职业院校订单班“批量培养”的问题[17]。
高职院校融入中小微企业产业集群中,紧紧围绕产业集群结构建立和调整区域专业集群,形成企、校、研立体网络,打破规模限制的壁垒,有针对性地培养产业集群所需要的新类型、新专业的技术技能型创新人才,以主动适应和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和变化,实现专业资源开发与产业集群创新同步有效对接[18]。
校企双方共同探索符合中小微企业用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中厂模式,即引厂入校,中小微企业可以将生产线或部分经营部门建在学校内,在育人始端倡导就业创业思想,学生上学的同时也有机会上岗,并把专业理论和实践实训相结合。工学交替模式,即校内学习和企业实践交替进行,学生掌握一定知识基础之后去企业感受真实工作环境,然后再次回到学校深入学习。一方面,让学生对行业企业有更深入的认识;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了较为充足的人才供应。订单模式,通过三方协议,企业把实际项目部分交由高職院校教师,由教师带领学生以作业形式完成项目,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企业人员参与教学工作,实现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与企业岗位的有效匹配[19]。
(二)校企双方要延伸合作周期,涉及更大范围的人才
加快推进校企双方合作体系构建,为学生提供掌握知识和提升能力的平台。中型企业将小段生产工序、小微企业将产品升级安排在校园内部或学校周边,利用实习实训课程,让学生参与真实项目和生产,有机结合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为中小微企业输送拥有熟练技术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校企共建共管产业学院是国家提出的一种办学形态,其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学术创新于一体,使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市场化,精准地满足地方产业需求,同时提高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20],特别是在教学育人方面更彰显产业的本质属性与工作岗位的需求。
落实终身教育与继续教育,才能让职业院校与中小微企业的合作长久、持续、创新。提供终身学习服务,高职院校可以对同类中小微企业的员工进行集中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充分发掘职业院校对中小微企业人才培训的主体功能。
(三)校企双方要提升合作层次,搭建高水平的平台
对于研发薄弱、产品水平落后、技术不易更新,但具有市场需求与校企合作意向的中小微企业,设立公共服务平台,支援中小微企业高端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指导。由政府职能部门牵头,在职业院校和研究院所的服务下,将现代制造业、高端产业、智能产业等应用技术研发作为发力方向,解决中小微企业面临的旧技术、旧产品、旧工艺、旧设备等现实问题,积极推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扩散,为科技型企业提供服务。
搭建学校、院系、专业多层次的校企合作技术交流创新平台,促进高职院校技术转移。建立从学校到专业的多层次校企合作技术交流平台,建立创客角、创新工场、创新实践中心、智慧企业创业基地等新型众创空间的发展,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找得着、用得起、有保障的服务。
职业院校利用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平台契机与中小微企业协同发展应对行业产业的变化。专业群建设要将教学资源重新整合与优化,形成新的系统性、规模性的专业组合,围绕一个核心专业促进专业间协同发展,把行业或产业中的岗位链串联起来。专业群建设应该在已有的優势或特色专业的基础上,立足地方产业布局构建,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为导向,形成1+1>2的优势力量。
(四)校企双方要扩展合作内容,形成立体性的融合
职业学校和中小微企业可以结合实际在人才培养、员工培训、技术创新等方面,开展相关内容合作,如合作开办、共建专业,双方共同研发专业标准、课程体系、教学方案,共编教材和开发教辅产品;合作办学,合作创建并共同管理教学和科研机构,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技术工艺和产品开发中心及学生创新创业、员工培训、技能鉴定等机构;合作开展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就业创业等质量评价工作,共建评价标准、岗位规范、质量要求;合作开展技能竞赛、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试点、优秀企业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等活动;企业经营管理和技术人员与院校管理人员、教师互兼互聘等。
所谓立体性的融合,是指校企双方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校方根据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以满足中小微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培养符合市场和行业用人标准的技术骨干人才,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集合政府、行业、企业、高校等资源要素,通过协同创新形成强联系的命运共同体,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撑,共同培养高素质技术骨干人才,促进社会高质量发展。
综上所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百年大计。技术骨干人才的培养更需要耐心与智慧。立德树人既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又需要企业更加多元化、大范围、高水平和立体性的融合。职业院校找准定位,服务中小微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发展,这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与必然途径。
参考文献:
[1]赵冰.我国中小企业核心人才管理问题研究[J].现代商业,2020(2):109-110.
[2]万冰洁.我国中小企业特点和发展战略选择[J].汉江师范学院学报,2021(6):37-42.
[3]修桂芳,谢园.论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法律支撑——基于《职业教育法》修订的解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9):12-18,45.
[4]都国雄,何万一,苗睿岚.类型教育视角下“双高”院校制度建设的基本逻辑、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4):35-39.
[5]程宇.中国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互动效应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0.
[6]袁旗.《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十大概念解读[J].职业技术教育,2019(33):44-47.
[7]吕景泉.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J].职业教育研究,2022(12):1.
[8]谢剑虹.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16(1):74-78.
[9]栗娟,余旺旺,李彩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以科研服务地区中小微企业的对策研究[J].科技视界,2018(33):93-94.
[10]洪燕玉.小微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商讯,2022(22):108-111.
[11]刘奎芬,崔建强,胡磊.中小企业人才引进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海峡科技与产业,2023(1):75-77.
[12]张莉.浅谈中小企业劳动关系管理现状、问题及优化建议[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3(1):159-161.
[13]李权.后疫情时代中小企业招聘困境及对策研究[J].商展经济,2022(4):150-152.
[14][16]荀莉.对接行业需求 优化专业设置 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指导报告》总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5):5-10.
[15]黄丽丽,马宽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职业教育研究,2022(3):61-65.
[17]许艳丽,刘晓莉.经济转型背景下高职院校与小微企业的校企合作问题[J].教育与职业,2017(5):35-40.
[18]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Z].2015-07-04.
[19]任君庆.新时代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成效、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9(12):99-103.
[20]翁伟斌.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应为、难为和可为[J].职教通讯,2022(3):5-12.
(责任编辑:刘东菊)
Investigation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and Vocational Colleges Cooperation in Cultivating Technical Backbone Talents
SHU Hang, YUE Rui-feng, ZHAO Yang
(Henan Technical Institute, Zhengzhou Henan 450042, China)
Abstrac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enterprises and vocational colleges, we can understand the attitudes and practices of both sides on the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focus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bottlenecks of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cultivating technical talents, summarize the problems in the cooperation, then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educating students and the cultivating reform of technical backbone talent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 vocational colleges; college-enterprise cooperation; technological backbone; talents cultivation
作者简介:舒航(1986—),男,硕士,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与校企合作;岳瑞丰(1982—),男,硕士,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赵扬(1979—),男,硕士,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政策与改革。
基金项目:2022年度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软科学研究)项目“基于‘跨界、融合’的中小微企业技术骨干的人才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22400410055);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22-GGJS-H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