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同胞踊跃购买救国公债支持祖国抗战
2023-09-22彭建新
彭建新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为应付战时开支,于同年8月发行救国公债5亿元国币(本文除注明币种外,均为国币),其中在香港发行定额为1000万元。在救国公债劝募委员会香港分会积极推动下,香港各界竞相购买。诚如《救国公债劝募委员会香港分会征信录·序》所言,“不论贫富男女,均自动认购,甚至节食捐薪,长期输将,此种热烈情况,为向来所未有”。
救国公债劝募委员会香港分会的成立
1937年8月20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公布《救国公债募集办法》,依此办法之规定,24日,救国公债劝募委员会总会在上海成立,负责办理救国公债宣传经募等全盘事宜,由政界、实业界知名人士担任会长、副会长。
9月7日,国民政府财政部制定《救国公债劝募委员会组织章程》,规定“救国公债劝募委员会设总会于上海,并由总会设分会于国内外各地”。随即,在总会推动下成立救国公债劝募委员会香港分会(以下简称“救债香港分会”),主任委员为周寿臣。10月,救债香港分会委任全港83名各大团体主席担任该团体各劝募支会主任;11月,又推举百余人为劝募员。该分会及各支会成员、劝募员都是各商会或各大团体主席、富商巨贾或社会名流,有较高社会知名度、影响力和组织动员力。这一庞大阵容为救国公债在香港劝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香港一言九鼎、政商跨界的周寿臣出任分会主任委员时已近80高龄。他积极宣传救国公债对于抗战的重要意义,呼吁全港同胞踊跃购买。他经常主持分会会议,听取劝销情况报告,研究推动劝募工作。总会称赞,“周寿臣同志对于劝募救国公债,见义勇为,力排困难,赤诚爱国,佩慰良深”。
劝募救国公债的宣传
1938年3月1日,《申报》 (香港版)创刊。当天就报道了两则香港劝募救国公债的消息,之后在其“本港新闻”版中天天刊登有关报道。《大公报》(香港版)、《香港工商日报》等报也不遗余力宣传救国公债的意义及在香港销售情况。
1937年9月18日,《香港工商日报》头版显要位置刊登一则告白:《解决当前国难 人人要买救国公债》:
香港的侨胞们,现在我们的祖国,国难当前了。国家的一应支需,已是万分急切了。征销五万万元的救国公债,那就是直接解决国家一应的支需,也就是间接解决当前的国难。这样看来,我们既是国民一分子,而且爱国热诚,向不落后,还有那救国公债是国家暂时借用,将来是本利偿还的,你说我们还不应该加倍努力认购救国公债吗?我们一致起来齐呼两句口号:
我们马上要购救国公债!
我们如不愿意辱没中华民国国民的资格应该尽力认购救国公债!
救国公债票分万元、千元、百元、五十元、十元、五元、二元、一元各种。
香港收款机关中国银行、上海商业银行、金城银行、康年储蓄银行、交通银行、广东银行、广东省银行、汕头商业银行、东亚银行、中南银行、广西银行、华侨银行、盐业银行、永安银行。
周寿臣在各种场合积极宣传救国公债的意义。针对富户购债不太踊跃的情况,1937年11月20日,他在救国公债劝募员联席会议上呼吁富人要本着良心,以国家为重,不要对不起祖宗及子孙。1939年6月21日,他通函各社团举行节约购债运动,希望分会诸委员以身作则,号召各界同胞,一致努力。7月9日,为扩大销债,他在香港报纸上发表告全港侨胞书(此告白由南洋烟草公司报效),号召全港举办“纪念七七扩大购债运动周”,以早日完成销债1000万元之任务。全文如下:
从硝烟弹雨中,定会创造出一独立自由与庄严灿烂之新中国,此为七七之伟大,而值得全国同胞隆重纪念者也!
今当七七两周年之来临,我全港同侨均热烈纪念,或卖花,或售旗,或素食,或节约,作种种有意义之表示,足征我同侨爱国之热忱,殊堪钦佩!
然为使我祖国政府能集中财力,照原定计划,作统筹兼顾计,用特假定由本月六日起至十三日止,为“纪念七七扩大购债运动周”,应请列位热心同侨,于周内踊跃购债,俾壹千万元之额,早日认满。现查集木行商会已认购壹万元,南洋烟草公司壹万元,客栈行广联商会、肉行商会守義堂各已认购五千元,林培生先生已认购壹千元,作事实之倡导,相信其他社团暨列位侨胞,当仁不让,见义勇为,定能闻风继起,不使他人专美于前也。此致全港各社团各侨胞公鉴。救国公债劝募委员会香港分会主任委员周寿臣。
许多商号、厂号不时在香港报端“报效”广告,既呼吁民众购债,又宣传自己产品,一举两得。1937年10月23日,赵大光药行在《香港工商日报》刊登广告:
认购救国公债壹万元。日寇犯我,全面抗战,灾区辽阔,亟待救济。敝行同仇敌忾,不敢后人。除堤岸河内两行分别认捐外,敝行认购救国公债国币壹万元,以后仍尽绵薄,长期以营业所得按月提捐五百元,取之社会用之社会,区区之心,统希公鉴。
26日,在香港《工商晚报》再次刊登广告:
国破家何在?请大众多买救国公债!欲求抗战胜利,请大众多买救国公债!长期抗战,长期捐输!赵大光药行已购公债壹万元,以后每月再购五百元至抗战完毕日止。非常时期军糈浩繁,欲纾国难,请多买救国公债!初冬时期气候干燥,欲除咳嗽,请速服赵大光“补肺灵药”。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虎标万金油、瑞兴百货公司等纷纷在香港报刊登发呼吁购债的广告,对香港同胞踊跃购债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各团体和各界人士踊跃购买救国公债
(一)工商界出钱出力,积极认购和劝募
1.香港华商总会。成立于1900年,是香港历史最悠久、最具规模、影响力最大的华人商会,会员都是香港华人殷商,在劝募救国公债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救债香港分会成员如周寿臣、何东、曹善允、冯香泉、李星衢、黄茂林、邓肇坚、李佐臣、谭焕堂、冼秉熹、郭泉、董仲伟等都在华商总会担任要职。在救债香港分会各劝募支会中,经募成绩最多者为华商总会劝募支会。其别出心裁,于1938年2月一连7天组织沿门募债队,共募得106470元;截至1938年5月共经募公债80.27万元,在各劝募支会中名列第一。
2.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以下简称厂商会)。1933年成立,会员主要是生产国货之厂商及售卖国货之商店。厂商会成立救债香港分会厂商会支会,推举陈履霜、程少夔、倪少雄、麦镜垣、石道周、冯澄宇、韩穗轩、谢伯昌、许立三、阮秋明、周世垣等为劝募员。厂商会和香港电器商会联合举办长期节食捐薪,集募巨款,从捐款中拨购救国公债1万元。1937年12月18日,厂商会致函救债香港分会,称该会“分组香港、九龙队,出发劝募,现已告一段落”,共募得23385元。
3.各行业商会。香港华人行业商会众多,包括洋货行、参茸药材行、织造行、电器行、酱料凉果行、果菜行、新旧铜铁行、金银贸易业、客栈业等均有行业商会之组织。至1938年5月,各行业商会购买救国公债超过万元的有:中药联商会所72725元,米行公所42375元,参茸药材行宝寿堂31705元,华商织造总会24000元,客栈行广联商会18520元,糖商总会16205元,疋头行公会15945元,猪肉行猪栏行烧腊行守义堂12500元,油行商会12360元,藤行商会公和堂11500元等。
4.各邑商会。香港有很多地缘商会,以广东省各县为主,多冠以“旅港”“侨港”名称,如旅港嘉属商会、侨港惠阳商会等。其中,以旅港潮州八邑商会推销公债成绩最优,至1938年5月,该商会劝募支会经募公债达118945元,仅次于华商总会劝募支会。1938年1月,旅港鹤山商会首倡全港业主“移租购债”,由租客以租金购买公债,以公债票交业主作为租金。但救债香港分会研究后,认为“移租购债”不能强行,“此议虽属促进销债之良方,惟须赖业主方面热情则事可立就,苟住客一方孤行,亦徒滋纠纷而已”。鹤山商会“移租购债”提议虽未能在全港推广,但仍有业主响应:黄甘氏将租值40元移购公债;黄不凡将一月屋租200元购债;周少英将自置旺角康乐街5号之屋宇,拨出两个月租金共110元购债;源吉林号将位于苏杭街和九龙城共5间物业一个月租金共1120元悉数购债。
5.各厂号、商号和工商界人士。1937年9月14日,广生行致函东亚银行认购10万元。截至1938年5月底,购买救国公债5000元以上的厂号、商号有:炎丰公司3万元,汕头商业银行22860元,宏记办馆21075元,和发成公司2万元,全安火烛保险有限公司10525元,何文田置地公司、翔耀置业按揭公司各1万元,南洋烟草公司香港分公司9300元,永安公司6000元,恒生银号5500元,中华汽车公司5280元,万安燕梳(燕梳,英文insurance之音译,意为“保险”)有限公司5260元,均安燕梳公司5000元等。
1898年创立的华商会所,为全港华人绅商所组织的俱乐部。1937年10月,华商会所全体会友议决从建筑会所基金拨出10万元购公债,开全港以社团名义购债之先河。众多工商界人士以个人名义购买救国公债。1937年9月28日,何东致函周寿臣,购债5万元。
林培生购债事迹最令人动容。他在香港经营旅店,任客栈行广联商会主席,被誉为“旅业大王”。救国公债在港发行之初,他带头认购500元,并声明不领债券、到期不领本息。周寿臣复函嘉勉,誉之为“全球购债之先声”。1938年1月,他响应旅港鹤山商会“移租购债”之倡议,将名下物业一个月之租金,扣除差饷、水费外所得600元购买公债,舆论一致许之为“模范业主”。1939年全港“纪念七七扩大购债运动周”,他又带头购债1000元。
截至1938年5月,工商界人士购债超过1万元的有:余东旋5万元,何东5万元,岑伯铭4万元,龙启霖2.03万元,林连登2万元,周寿臣10020元,冯福田、何甘棠、简东浦、冯博菴、关锦、关祐、冯登记、李星衢等各1万元。
(二)工人阶级踊跃购债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香港广大工人阶级爱国热情高涨,收入微薄的工人、职员长期购买救国公债。南针电筒制造厂全体职工长期捐薪购买救国公债(每月一期),1937年8月503.32元,9月441.542元,10月435.88元,11月444.21元,12月500.28元,1938年1月475元,2月431.03元,3月500元(以上均为港币)。九龙汽车公司全体职员也长期购债,截至1938年5月已坚持购债8个月,每月1000元,共8000元。九龙红磡政府电话工场全体华工也長期捐薪购债,1937年12月3日购债85元(第1期),1938年1月29日40元(第2期),3月5日40元(第3期),4月9日45元(第4期),5月7日45元(第5期)。此外,1937年9月至1938年2月,冯强树胶厂全体职工共购债9200元;据1938年5月24日香港《申报》报道,南洋兄弟烟草公司香港分公司各职工、各代理店号、各义学员生等,长期捐薪购债,前后合共1.3万元。
(三)学校师生不甘人后
1937年11月,华侨中学成立员生救国公债委员会。至12月5日,全校员生共购公债6000多元。校长王淑陶特制备银盾3座,分奖冠军亚军季军。截至1938年5月底,购买救国公债超过1000元的学校有:真光女中13145元,私立岭岛女子中学校10525元,华侨中学7820元,敦梅学校3665元,皇仁书院教职员1740元,赤柱圣士提反学校1435元,育才书社教职员学生1295元。
捐献债票、献息、焚债
香港同胞购买救国公债,不是图回报,更多的是为抗战贡献绵薄之力。
1937年12月18日,西南中学向救债香港分会函报:该校男女正分校中小学生已购100元债额之救国公债共15张,共计1500元,系全数捐输,不收回本息。1938年1月3日,林祖(拳师)国术社假普庆戏院举行筹赈游艺会,粤剧名伶、电影明星马师曾、谭兰卿、白驹荣、吴楚帆等人参加,共募得1100元,全数购买救国公债,不要本息。截至1938年7月,向国民政府报效债票免还本息者有港侨体育界非常时期工作服役团11035元、集木行商会4320元、太古船坞华人职工筹赈会4205元、榄镇同乡会1800元、体育协进会1700元、报界公社1575元、西南中学男女正分校中小学生1500元、港侨中学1155元、林祖国术社1100元、香港电灯公司华人工余游乐会1020元等27宗,票面额共3.25万元,均由救债香港分会转呈国民政府财政部。
1938年8月30日,香港各界赈济华南难民联席会(简称赈联会)全体大会通过刘景清提出的献债息案,即将救国公债利息献交国民政府或将利息指定用于救济伤兵、阵亡将士遗族。林培生当场表示将其个人所购救国公债3000元之首期利息捐献,藉为献债息运动之首倡。31日,刘景清、林培生与国民政府财政部驻港办事处商定献息办法:由财政部驻港办事处派专员驻赈联会办公,接受献息,市民可直接将票息交赈联会,由财政部驻港办事处发给收据。9月1日,救国公债第一期息金依期在香港各华商银行开派,许多民众将领得的息金转捐国民政府。2日,共收到各界捐献息金2688.22元。
香港焚债运动由洋务工会首倡。1939年3月2日,洋务工会举行同人大会,通过焚债运动案,以表示无须国家偿还本息。随后洋务工会将购得之部分救国公债焚毁,得到业余联谊社、华人文员协会等社团的响应。4月23日,业余联谊社野餐旅行,将捐得之救国公债145元当众焚毁。5月4日,华人文员协会在举办五四纪念活动时,当场焚毁救国公债455元。10日,救债香港分会开会研究,认为焚债动机可嘉,但焚债后无从得知究竟有多少债款不须偿还,政府仍须发出全数应偿债款项,不须偿还之债款仍不能移作其他用途,而成为呆滞资金,因此不赞成焚债。呼吁各界如不需国家偿还本息,可将债券送交救债香港分会,由分会寄往财政部对号注销;如欲将债券将来所得本息移作某项慈善用途,或捐赠某慈善机构,可将债券送交分会代为保管,分会则依照委托人指定办法办理。
1939年10月1日,救债香港分会奉令停售救国公债。据统计,全港销售救国公债8647546元,另港币捐款48262.95元、毫券586.54元、英镑若干。虽未完成1000万元的定额,但成绩亦属可观。正如当年10月2日《香港华字日报》所言:“查抗战两年来,本港各界同胞爱护祖国,支持抗战,出钱出力。除参加国内各种赈济伤兵难民运动、救护服务、不断献金外,救国公债销售,亦将达九百万元,连同献金及各赈济款项,合计则当在千余万元,在民族解放战争史上,港侨已有光荣之一页。”
(责编 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