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生活实践,着眼长远发展

2023-09-22呼长波

中国教师 2023年9期
关键词:教育教师学生

呼长波

教师职业的神圣在于她的智慧、良知、宽容,在于她的创造性和与时俱进。2003年5月,《中国教师》在发刊词中庄严宣告:“走进教师,感受教师,让教师说话,让教师和时代一起前进。”

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和时任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撰文祝贺。许嘉璐说:“教育发达,以先进的思想和知识传递给后人,国家就发展、富裕而强大;反之教育受到摧残,以僵化的苦难的思想和知识灌输给学生,国家发展就可能停滞、衰败甚至灭亡。”许嘉璐希望,《中国教师》能够做全国教师的良师益友,引领广大教师更好地从事教育工作。袁贵仁则给刊物的发展提出了几点要求:“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开拓创新、铸造品牌,通过这份杂志,凝聚全国教师的智慧,培养更多的创新型、研究型教师。”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人民文学》副主编肖复兴,《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储召生、朱新梅、杨利慧,哲学家周国平,作家余秋雨,清华大学社会系主任李强,以及肖川、俞家庆、杨东平、管培俊等三十多位教育界专家学者和特级教师,在创刊号上发表了精辟深刻的文章。

《中国教师》的主办单位是我国师范教育的最高学府—北京师范大学。这里教育家、文学家荟萃,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精英人才。北师大教授、著名书法家启功亲笔题写刊名,“中国教师”四个大字端方正直,古朴典雅,遒劲而娟秀,清瘦而圆润,恰如其分地反映出刊物的清雅风骨与高端站位。

创刊号一出,立即吸引了全国教育工作者的目光。高屋建瓴的视野、恢宏大度的气势,以及紧扣时代脉搏的新潮,都展示出她的与众不同。总的来说,《中国教师》有三方面特点。

一、聚焦热点问题,号脉教育顽疾

农村的义务教育问题,在21世纪初期就是國家关注的重大问题,开篇文章《两会聚焦—农村义务教育》将目光对准了这个问题。2003年3月,“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纷纷建言献策,巩固“普九”成果,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减轻教师压力和负担。储召生的这篇文章深刻地指出:西部教育发展落后的问题仍然很突出,高素质的劳动者必须靠教育来培养、造就;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资金、人才的投入,已经刻不容缓。时至今日,国家扶持农村学校硬软件建设、提高农村教师待遇的目标早已实现,但是“乡村振兴教育需要先行”“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仍然是社会的热点。

在创刊这一年的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和衷共济、齐心协力打响了“非典”阻击战。朱新梅的文章告诉世人:灾难面前,生命重于一切,自律、合作、拼搏、奉献是时代的主旋律,只要不怕困难、勇于担当,大家携起手来,就一定能战胜困难。

孩子的安全是个大问题。针对校园事故多发,申素平的《中小学学校事故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和张雪梅的《从学生伤害事故谈学校与未成年学生的责任关系》,摆事实讲道理,从政府、学校和教师的角度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从法律角度厘清了各方之间的责任关系,让焦灼不安的各方如同醍醐灌顶,有了防范、处理事故的可资借鉴的经验。

新世纪初,我国进入小康社会。不过,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的,我国当时的小康是低水平的,是发展不够平衡、不够全面的小康。在《小康社会对教师意味着什么?》一文中,俞家庆、杨东平、丁宁宁、程方平、蒋国华等专家、学者建言献策:人们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国家应竭力打造全民学习体系,均衡教育资源,取消重点中学,关注农村学生,加快教育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修订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实施教师资格制度,落实教师聘任制,加强教师培训培养,等等。20年后的今天,这些建议基本上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长期以来,贪污腐败为人们深恶痛绝,教育中的腐败更是祸国殃民,直接影响、摧残了下一代。《直击教育腐败!!!》一文,由杂志副主编王啸执笔,大胆揭露教育领域的种种乱象,深刻剖析了教育腐败的根源,认真探究了根治腐败的对策,可谓振聋发聩,发人深省。编辑胡艳则撰文,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封建科举制度中的舞弊行为,以及官府对科举腐败的惩罚手段,对今天惩治教育腐败行为有非常现实的借鉴意义。

二、立足学生全面发展,充满人性关怀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在教育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以“爱”的名义将重重的学习负担压在学生身上,时不时地将分数这把“达摩克利斯利剑”悬挂在学生的头顶,逼迫他们努力学习。在《教育需要爱与艺术—一名老教师的教育体验》一文中,顾明远先生毫不留情地指出当前教育中存在的弊病。顾先生说:这怎能叫真正的爱啊?爱的基础是信赖和理解。

的确,身为教师,我们不应该只关注学生的成绩,而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德行、礼节。陈多的《以礼说理,以德唤情—小议教师的师德修养》,告诉教师要首先带头行礼,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不要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不要把学生的未来都压在学习成绩上。高洪源的《“篮子”的哲学—琐议学校制度创新策略》一文指出,学生不能待在学校里读死书,应该走出校园走上社会,参加劳动实践,进行体育锻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说过:“只能用爱来交换爱,用信任交换信任。如果要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想感化别人,那你必须是一个实际上能够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任何刻意的表现,生硬的说教,煞有介事的宣称,虚情假意的关爱,都将无济于事,都是自欺欺人的。” 肖川在《信念之于教育》中引用马克思的话,无疑想给那些课堂上高高在上的教师提个醒:放下身段,平等、民主地对待我们的学生。

哲学家周国平的观点既有高度又有深度。他认为一切教育都可以归结为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人的终生教育,是源自内心的学习动力。所谓的高学历和丰富的知识都是暂时的,若不能在实践中产生效益,就没有实际的价值。一个人最终能否成才,往往不是取决于学历的高低和知识的多少,而是取决于能否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中,进行持续不断的自我教育。

师生情,是人世间美好的情愫。余秋雨的《老师》、杨利慧的《怀念,永远在心灵深处》让读者明白,老师不仅是我们思想的启蒙者和人生的领路人,而且像父母一样默默关注着我们成长壮大。两篇文章深情地回忆了和老师交往的点点滴滴,读来感人至深。

肖复兴的《父亲手记(一)·牛皮鱼》描绘的父子之情简单、直接却又意味隽永,父爱无言却如山,一个看似不经意的举动,就能让人铭记一生。张玉清的心理辅导案例《春风化雨,情理交融—谈对一名女学生的情感教育历程》告诉我们教育工作者,默默的关爱才能敲开学生的心扉,无尽的深情才能守护学生的成长。

三、具有全球视野,规划教师成长方向

教育事业要繁荣昌盛,离不开一批有情怀、有学识的教师。我国要成为世界教育强国,教师必须要有全球视野。

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时任教育部人事司副司长管培俊等人撰写的《加拿大中小学教育人事制度》,从加拿大教师的管理体制、执业权利和待遇、公开聘任制度、受教育经历,以及高福利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论述,为我国今后的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指明了方向。

那个时代,《萌芽》杂志社因为举办新概念作文大赛而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受到青少年学生的推崇,2002年《萌芽》杂志的订阅数猛增到26万份。一大批新锐的中学生作家如韩寒、张悦然、郭敬明等迅速走进了人们的视野,文学创作的新高潮在青少年当中掀起。北京师范大学文艺中心主任童庆炳在《新思维、新表达、真体验—新概念作文大奖赛的启示》一文中直接呼吁:我们要坚决反对空洞无物、套话连篇、千人一面的模式化写作,大力倡导创造性、发散性思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中学生打破陈规,放胆抒发自己的真性情、真体验,让他们无拘无束地进行写作。

课堂教学改革往往在语文学科率先发力,是有原因的。已故著名特级教师张晓纯在20世纪80年代主持的“大语文教育”实验,成果显著,受到国家教委高度重视,其本人当选为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王铁仙在《中学语文问题随感三则》中进一步阐释了“大语文”的概念:以汉语言文学为中心,涉及历史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和伦理学,进行“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有效结合的文学教育,全面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的特点。

这一点和笔者当下着力推动的“悦读生活”读写项目有着共同之处。人类的生活涉及德智体美劳“五育”的方方面面,学生若能热爱生活、体验生活,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积极进行文体锻炼,可以有效地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中高考制度的改革应该先从语文寻找突破点,大语文大实践大变革,以点带面地铺开,我们就会迎来新世纪教育的又一个春天。

程俊松的《枯笔渴墨,飛白留香—谈课堂“空白”艺术》以书法喻指课堂教学,生动形象地提醒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和觉悟的时间。“磨刀不误砍柴工”,看似意义不大的空当,却能让学生回味、消化,更好地理解课堂知识。这与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截然不同,着重强调了课改的方向必须以学生为中心。

赵忠军、林志强的《教学中的“有为”与“无为”》指出,课堂上教师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放飞思想大胆探索。钱理群教授说过:“语文学习本质上是一个精神自由空间的开拓,学生必须有自我生命情感的主动投入。”学习是双向的,教师死板地教,学生很难做到自由地学,所以教师应该不拘一格、形式多样、潜移默化地渗透学习任务,在不知不觉中和学生共同完成任务。

《中国教师》创刊号面世之初,向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和相关教育工作者赠阅。笔者作为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会员,有幸得到这份杂志,一下子就被吸引了,手不释卷地读到深夜。这本杂志栏目丰富多彩,如上文所述,有对国家政策的深度解读,有名家的高端教育理论,有一线教师的教学论文,还有语言优美、极富哲理的散文、随笔。她立足生活,着眼未来,堪称我们教师发展的指路明灯。

我将这份红色封面的《中国教师》创刊号保存至今,时不时拿出来翻阅一下。她总能给我前进的力量,指引我不断走向远方。

(作者单位:山东省莱西市日庄镇中心中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

猜你喜欢

教育教师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生写话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