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研究

2023-09-22王莹吉林艺术学院

艺术品鉴 2023年12期
关键词:文物博物馆数字化

王莹(吉林艺术学院)

博物馆肩负着传播文化的职能,而传统博物馆仅能以陈列文物来展示文物,这就造成了参观者对于展品理解不透彻,特别是和展品之间互动不足。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精神层面需求也越来越高,博物馆作为人类知识和思想交流的重要场所,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多元化传播方式和持续创新技术环境使博物馆数字化脚步呈现重大突破。随着数字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博物馆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博物馆展示和宣传的主要平台之一。文章就数字技术对博物馆发展的优势和对博物馆的运用进行分析,更加充分地发挥博物馆文化传承和教育大众的功能。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物质生活渐渐丰富起来,对于精神文化世界的向往也在渐渐地上升。博物馆作为一个重要的场所和载体,也成为人们学习知识、增长见识、陶冶情操的主要途径之一。博物馆作为历史和文化的见证者,它承载了我国数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是弘扬人民精神文化世界不可缺少的场所。伴随着互联网的盛行、大数据技术的成熟和数字文化消费给博物馆发展注入了新的力量,填补了传统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局限,近几年前往博物馆参观的人数不断增加。VR,AR,移动APP 等文化传播新形式逐步被运用于博物馆数字化传播中,让观众获得耳目一新参观体验。博物馆利用这些新媒体平台进行文化传播,不仅满足了公众日益增长的多元信息需求。个性化,即时性和泛在化文化体验感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博物馆在教育和传播方面的作用,同时还能更好地展现文物所具有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一、传统博物馆在文化传播中的局限性

博物馆对文化的传承、宣扬、展示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形式主要以展览为主,以文物为主进行信息传播。在线下文物展览中,博物馆的展览水平和外界因素都会影响展览的效果。

(一)展览具有局限性,难以满足多种文化需求

传统博物馆通常是在实地举办展览,通过展览场地和馆藏文物来举办展览,但在馆藏资源上容易受到限制。大部分博物馆的馆藏资源是固定且有限的,想做出多样性的展览就需要更多的文物,因此许多博物馆会共享资源。在文物外借的过程中,有较大的风险,珍贵又脆弱的文物在运输过程中极易受损,而体形过大的文物不易挪动,也无法外借。另外,天气也是限制文物展出的一大原因,部分文物展出条件苛刻,天气潮湿的情况下对部分金属类文物和字画类文物极不友好,潮湿的空气很容易引起他们的变化,因此也不宜对外借出。

在展览形式上,传统博物馆的展览形式多为展品配合文字解说的静态形式,简单的文字无法解释文物的历史,而受到时间限制每个观众都不一定能全程听完解说员的讲解,无法了解历史文化。当下人们的精神需求逐渐增加,传统博物馆的静态化展览形式无法满足每个人的文物需求,一些一级博物馆在周末和节假日还会出现预约人数已满的问题,无法给予观众良好的体验感。

(二)以文物为载体的信息传播的局限性

尽管以“物”为载体的信息传播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真实形象、易于感知、便于互动、连接情感、短时获益等,但同时也存在与生俱来的局限,揭示并认知其局限是成功传播的前提。在当今时代下,“物”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博物馆作为“物”的载体,其信息传播也有局限性。

物载信息在表层显性信息之外,还有多层隐性信息存在,这类隐性信息一般很难不言而喻、不证自明。因此,要想真正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之间的有效沟通,必须借助一定的媒介或渠道来完成这一过程。事物一旦脱离了原有的文化语境与情景语境,若随后没有经过研究者与策展人双重编码,受众解码过程中缺少“先有”的储备,受众往往只能接受表面显性信息而其他层面隐性信息却可能自动过滤掉,这对于遗产利用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浪费。

遗留的事物即使资料经过层层沉淀和编码,也不可能恢复现实的过去,不过是现实资料的片段重现。因此,对于那些具有重要文化价值的实物遗存来说,其复原难度较大。物保存到今天受到许多偶然因素的制约,特别是早期这些残缺的物品和它们的资料七零八落地存在着,这就给研究者们拼接一部完整历史带来了一定难度。因此,如何将零散信息转化为清晰有序的线索成为一个难题。在此背景下,我们除需要不断优化博物馆学,考古学,地质学的理论与方法来提炼出物证所保留的各层信息之外,还需要借助于各种记忆载体对其加以整合与二次编码并最终转化为空间意义上的视觉表现。因此,辅助展品应运而生,它将藏品置于特定的场景或语境之中,通过展示实物来传递某种文化内涵。与此同时,为打破物的隐性信息不能自行言说和缺乏完整证据链等信息难题,辅助展品应运而生。辅助展品通过将实物还原为虚拟场景并辅以各种形式的互动展示来增强展览效果,从而实现了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的完美融合。尽管辅助展品一直面临着真实性,科学性等问题的严刑拷打,它的普及运用是填补解读中信息缺失的一种无奈,但是它在不经意间为传播方式的革新以及表达媒介选择提供了无限可能与宽容,进而实现了博物馆从冷媒介向热媒介转变。

二、数字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

数字技术与博物馆的结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技术的出现增强了博物馆的信息传播能力,对于博物馆的建设是一种补充手段。相较于传统博物馆,数字博物馆具有感官的交互性、丰富的传播手段、拓展传播渠道、满足个性化需求等优势。但是实体博物馆并不会因此被取代,数字博物馆的建设也离不开实体博物馆。传统的博物馆传播仅局限于在文化展示的空间当中,获得有限的信息,而在数字技术所建构的虚拟空间当中,可以实现信息的有效延展,并将信息内容与人们身体的感知相融合。虚拟现实技术拓展了文物展示的空间,多元的呈现方式,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更加立体,丰富了人们的体验感。针对博物馆的现状,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支持博物馆发展。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明确指出,要推动博物馆发展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提供沉浸式体验、虚拟展厅、高清直播等新型文旅服务。

(一)藏品保护

博物馆作为历史的文化的承载者里面有从古至今的各类文物,数量庞大,种类丰富,年代久远,受到时间因素和保护环境的限制,一些脆弱文物极易受损。而且博物馆的展陈空间十分有限,只能展出馆内收藏的一小部分文物,尤其是像故宫博物院这样的一级博物馆,有众多文物没有机会出来展示。如果是特别珍贵的文物博物馆还会限制展出次数或者不对外展出,而一些字画、书法类的纸质文物,很容易褪色。发黄,即使修复了也很难对外展出。

巴黎圣母院在火灾中严重受损事件,也使我们意识到文物保护的紧迫性。在这些情况下,数字博物馆就显得极为重要,利用专业设备将博物馆的文物资源转化为数字资源,可以将这些文物数据进行完好保存,降低文物的损坏概率,保护易坏的文物。或者可以说,这些数字技术能让博物馆的文物在虚拟世界中得到另一种形式的“永生”。

(二)数字化展览

相对于传统博物馆的静态化展览,数字技术加持的数字化展览更为动态,也能弥补传统博物馆展览的局限性。数字化展览的形式多样化,可以通过视频、三维动画、VR 技术等多面的形式来满足观众不同的观展需求,优化观众的观展体验。

近年来,沉浸式展览已经成为热门,在新媒体平台的传播下沉浸式展览这一形式炙手可热,例如,艺术团队team Lab 于2022 年在北京打造的大型沉浸式艺术空间,开幕时带来了沉浸式艺术大展,使艺术品在数字技术的帮助下,从物质中解放出来,进行了一场跨越时间、空间的展览。team Lab 是跨越国际性的团队,在上海、澳门、巴黎等世界各地都举办过大规模的展出,全球累计观展人数超过2800 万;“宫里过大年”数字沉浸体验展选取了故宫历史及文物中蕴藏的过年元素,运用数字投影、虚拟影像等方式形成节与人的互动:憨态可掬的门神可以眨眼微笑,还有数字代码生成的璀璨烟花相映绽放。由此也可以看出数字技术在展览中的应用的不可或缺的,借助科技使文物变得更直观、更贴近普通观众的日常生活。

(三)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

近些年,“博物馆数字化”成了热门话题,三维全景、虚拟现实等技术给馆藏文物的保护利用带来了更多便利和可能,一些沉浸式体验展和衍生的文创产品更是拉近了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与此同时,数字技术拓展了文物展品的存在空间,让观众与文物有了另一种形式上的接触,那就是博物馆文创产品的数字化。2021年,河南博物馆推出“一起考古吧”互动产品,吸引了超1 亿用户“在线考古”,2022 年河南博物院第二款互动产品“甲骨文今日宜”再次亮相,互动产品不仅让文创更生动,也带动了用户在河南博物院线上小程序购买文创产品和数字纪念票。其他热门IP 博物馆,如故宫、苏州博物馆和敦煌研究院等更是早早搭乘了数字化博物馆文创的列车,带动了博物馆经济的发展,也增加了博物馆自身的吸引力。

三、数字技术在博物馆应用中的优势

数字技术发展使得传播媒介呈现多样化,从而使得博物馆等文博机构由真实走向虚拟“破壁”。数字化时代下,博物馆可以将多种信息以多媒体形式传播给受众,让受众获得更为丰富的体验和感受。博物馆所具有的雄厚馆藏文化资源可以借助多样化媒体更好地向大众呈现,让观众零距离“触摸”器物。近年来,一些新媒体平台纷纷出现,将传统博物馆和网络相结合,形成全新的传播形式——数字博物馆。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故宫名画记等”“数字多宝阁”“数字文物库等”等数字化产品,使文物更清晰、立体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此外,一些文博单位还依托新媒体平台,开发出多种文创产品,吸引广大民众参与其中,提升大众对文物知识的认知度和关注度。再比如由中央电视台和文博机构联合制作的文化综艺类节目《国家宝藏》和《中国国宝大会》,运用多媒体整合,通俗化表现,使伸手不见五指的藏品真实可信,给受众创造了一种“沉浸式”视听感受,使文物古老魅力以现代综艺节目形式直观传递到普通受众面前,给人一种独特的文化视觉感受。另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馆也开始尝试运用互联网技术来展示藏品信息,并借助网络直播平台进行传播,实现线上与线下的结合,进一步拓展博物馆的宣传渠道。又比如恭王府博物馆即将联合腾讯视频联合出品的互动短剧《恭王府》将通过多场景,沉浸式互动的方式,使观众对恭王府中呈现出来的古典文化生活有一个新的认识,对王府历史及传统文化有一个新的角度的诠释。此外,还有一些新媒体技术运用于电视节目制作之中,比如微博、微信以及短视频等,这些都是当下电视领域比较常见的传播手段。由此可见,多元的媒介突破了现实和虚拟的鸿沟,受众在“虚拟”感中接触到了现实的文物及藏品,突破了博物馆单一的生存状态。

数字技术的加入使得博物馆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博物馆数字化转型是时代潮流,也是大势所趋。有了数字技术的祝福,博物馆成了“活生生”。通过对数字化时代中博物馆所面临困境的分析,提出数字技术应用于博物馆展陈是解决当下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数字技术逐步成熟,给博物馆展陈带来更大叙事空间与工具,例如沉浸式展览,线上展厅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数字化技术对博物馆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它不仅改变了传统文物陈列方式,还带来了新的服务理念,同时也给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在当下数字技术的推动下,文博机构通过对部分不易保存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了针对大众的共享资源使得优秀博物馆文化能够保留下来,同时数字技术所带来的便利性使得大众能够更方便地获取文化资源。在这样的背景下,“互联网+博物馆”成为当下热门的话题。近年来,热门VR 技术在博物馆文化传播中也被逐渐应用。“博物馆的网上展览平台”就是通过全景数字展览让各地博物馆、观众自己挑选博物馆,通过手机扫码进小程序,就可360度全景浏览场馆、拉近观众与博物馆的距离。另外,还特别提供了语音讲解,有助于观众对各博物馆,纪念馆历史文化内涵的深刻理解,对文物及历史文化知识进行更加详细的研究与理解。“博物馆网上展示空间”中除了有文字解说外还配有视频画面,并配以背景音乐。尽管它与真正的场馆隔得很远,但是这全景般的欣赏使博物馆就像展现给观众一样,犹如身临其境。在这个虚拟与现实结合的环境里,观众不仅感受到了身临其境般的参观体验,还能享受到全方位的服务。另外,还设有线上线下多种沉浸式展项也成为时下流行的展览形式之一,借助数字技术强化观众视觉和听觉上的多重感受,带来更好的观展体验。

四、总结

博物馆运用数字技术已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与潮流,相较于传统博物馆展示形式而言,数字技术能够不断丰富展示内容及形式,较好地迎合受众需求,同时数字技术还能更好,更完整地展现丰富馆藏资源,营造出更加全方位,多层次博物馆展厅。因此,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已是大势所趋。在目前国际国内交流日益频繁的大环境下,各地方博物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优秀中华文化显得非常重要。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我们需要对传统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让它能够长久保存下来,并为社会服务。这也就需要文博机构不能够只拘泥于文化这个宝库而停滞不前,而应该用多样化的方式来给传统文化一个现代化的面貌,推动传统文化进入大众心中。

近两年来,文博机构在文化传播方面不断开拓新路。博物馆作为国家形象和历史记忆的载体,其功能不再仅仅停留于展示文物藏品和进行陈列展览,而是向大众提供知识普及、教育体验、审美鉴赏和社会交往服务等多种功能。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网络等为媒介进行矩阵式推广,大众能够从博物馆中领略到自己的风采,优秀传统文化也能得到传播弘扬。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对博物馆的冲击和影响也日益凸显。总之,数字化时代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将成为文博机构未来重新焕发生机和魅力的一个重要指向,更是延续传统文化的一条持久之路。

猜你喜欢

文物博物馆数字化
文物的栖息之地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博物馆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数字化制胜
露天博物馆
文物掉包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