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校园欺凌的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2023-09-21韩国红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校园暴力校园欺凌

韩国红

摘  要:学校欺凌现象在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它已成为影响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社会问题。校园欺凌者具有主观认识性,受害者常常受到客观上的伤害,欺凌有多种形式,包括显性暴力和隐性暴力等。小学生的意识处于社会化的早期阶段,他们的认知和分析能力不仅非常有限,而且常常受到外界影响。恃强凌弱的学生很难主动了解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影响。遭受欺凌的学生如果没有采取任何其他措施,往往会产生抑郁、学习暴躁、离家出走等行为,在严重的情况下,甚至可能会自杀,对心灵造成严重且永久的创伤。因此,教育从业者有必要关注小学欺凌行为及其发生的原因,寻找遏制学校欺凌行为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校园欺凌;校园暴力;儿童健康

小学阶段是人类社会化的初始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更是人类成长和发展的基本阶段。学生容易产生困惑、焦虑等一系列心理问题。此外,由于群体性是人类的特征之一,学生往往会聚集在一起形成一個个小群体。小学生的竞争性非常强,他们希望别人尊重和欣赏他们。然而,在这个阶段,小学生的思维和行动都不成熟,自我控制能力也很差。因此,在具体的欺凌行为中,往往表现出随机性和盲目性。

在生活中,即使是小的蔑视或厌恶的行为也可能导致对抗行为的发生。校园欺凌严重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究其原因,是学校、家庭、社会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作用。因此,通过分析小学校园欺凌的成因,构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校园欺凌治理机制,以达到对症下药的治疗效果,在当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儿童对其情绪的控制和社交技能的擅长与否与其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国外知名研究机构指出,孩子所在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和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社会创造力有重要影响。这项研究确定了欺凌者与被欺凌者之间的联系。欺凌着往往生活在暴力的家庭环境中,受到父母暴力和敌意的影响,基本形成了使用暴力解决问题的心理和习惯。

在家庭中,儿童如果经常目睹父母之间的对抗或暴力,其副作用将渗透孩子成长的整个生活习惯的养成和生活的各个领域。欺凌者的家庭环境往往缺乏温暖和安全感,阻碍了孩子与他人沟通能力的发展,当其遇到问题时,此类儿童习惯以一种简单而随意的方式解决问题,最终导致不健康欺凌倾向的产生。此外,由于在新学校不熟悉环境而各种紧张的情绪兴起,焦虑型欺凌者往往会用欺凌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更坏情况是因此走上歧路断送一生的前途。

家庭结构是影响欺凌发生的重要因素。单亲家庭的孩子和那些被遗弃的孩子似乎更容易受到欺凌。导致恐惧欺凌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孩子的父母对欺凌现象的关注度低,这往往会造成孩子孤独、自闭和焦虑的精神问题,通常情况下孩子会把这种情绪排泄在其他地方。在全面二孩政策开始后,父母是否公平地对待两个孩子,是否让两个孩子之间保持平衡关系。孩子需要被重视,作为家长应多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孩子都是希望被重视。

例如,经常遭受殴打和侮辱的学生会向父母学习以暴力的方式缓解情绪,获得暂时的内心满足;有一些家长会教他们的孩子不能遭受损失,不能吃亏,如果被殴打,一定要还回去。在发现和预防欺凌的层面上,父母是最有可能发现孩子的欺凌现象的。当孩子被欺负时,部分被欺凌者不愿意告诉家人发生了什么。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如果你突然成为一个强大的超人,你想做什么?”其中未选择“保护家人”的学生通常不会和父母说欺凌情况。与此同时,离异家庭的孩子、孤儿、经常遭受暴力的儿童容易将一切沟通措施作为“他最初挑衅”的原因,从而产生欺凌他人的行为。这些因素往往容易形成由低自尊引起的应激心理。因此,家庭教育应从欺凌的起源开始着手,家庭对欺凌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影视娱乐等活动对学生的导向作用

影视娱乐包括电影、电视作品、在线社交网络、电视节目等。其创造了一个相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很容易误导尚未形成独立价值观的小学生。如今,酷这个词在某些影视文化中被定义为“暴力”“不服从”和“忠诚比法律更重要”等意思。接受这些意识形态影响的学生更有可能模仿其不良行为,并在社会生活中受到这些不良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将建立个人关系当成是在纯粹竞争和丛林法则的基础上,形成恶性循环,用暴力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要求和建立个人关系。不良社会价值观通过互联网媒体迅速传播,形成规模效应。学生可以在电视、书籍、报纸、手机、游戏和互联网上轻松接触暴力文化。在几部描述主人公使用暴力解决事情的电视和电影中,无意中美化暴力,学生会无意识地模仿不良内容。

例如,2013年,江苏省八岁和五岁的两名儿童被同伴绑在树上放火烧,原因是模仿《喜羊羊与灰太狼》情节。此事件带来严重的社会不良影响。此外,还有机构发布关于性别歧视和错误价值观的观点,这不利于改善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这也是造成各种类型欺凌的原因之一。又如,网吧是家长最头疼的问题,许多青少年浏览色情网站,观看暴力和恐怖电影视频。并且在线课程的兴起促使青少年更经常地面临手机、平板电脑和其他电子设备的干扰。

二、预防校园欺凌现象发生的措施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与校园环境

民主、和谐的校园环境,应建立在学生对校园规则的理解以及遵守各种法律、学校纪律和课堂规则的基础上。学校应利用少先队员的示范性来组织班会活动,向学生清楚地传达校园欺凌的危害,让学生知道实行欺凌的学生将受到学校的严肃惩罚。让学生清楚认识到,任何严重骚扰或伤害他人的行为都必须承担法律责任。同时,学校领导要时刻关注特殊学生群体,学生之间要相互支持、合作,不要给对方起冒犯性的绰号。

恐惧欺凌的很大程度上是缺乏自信和对社会环境的恐惧,通常涉及一方对另一方的恶意行为和攻击,而这样的行为往往源于欺凌者自身的不安全感和自卑感。对欺凌者来说,他们可能缺乏自信,感到自己在某些方面处于劣势或不被接受。为了弥补这种感受,欺凌者会试图通过欺凌他人来建立自己的权威感和优越感。因此,优化校园环境,加强民主和谐氛围,能对打击欺凌行为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二)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包括家庭情感氛围、生活氛围和文化氛围。家长有必要对孩子日常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地教育,加强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家庭情感是孩子最原始的基石,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会在无形中对孩子的性格产生影响,并对整个家庭发挥作用。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表示:“人们认识到,全球化带来的许多问题将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只要我们学会关心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就可以得到解决。”诺丁斯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最基本的需求。”因此,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沟通是关系和谐的基础。家长应该倾听孩子的意见和感受,尊重他们的观点,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在沟通过程中,应该树立尊重他人和包容不同观点的价值观。家长可以通过言传身教,教育孩子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不歧视或欺负他人。同时,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關系可以增强彼此的信任和理解。家长应该投入时间和精力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通过共同的活动和交流来增进彼此之间的联系。鼓励互助、合作和友善的行为,同时制订明确的纪律和后果。

家庭关系的好坏将影响儿童应对社会风险的能力和成长的方式,良好的家庭关系将有助于小学生培养应对风险的能力,发展适合学生的个人成长模式。对立家庭的孩子可能会产生欺凌他人的不良行为,尤其是纯粹的恶意欺凌更加令人不安。生活在家庭纠纷中,学生往往学习到错误的行为和习惯,并使用这些错误的方法来处理生活中不太容易解决的难题,直接导致矛盾的产生,也形成了恶性循环。在孩子的成长阶段,温暖的家庭氛围会对孩子产生明显的积极影响。孩子天生是一张白纸,人格的基本框架是从父母那里学习并继承下来的,但人格框架的发展是通过儿童与环境的互动而形成和发展的。

一些家长倾向于将“分数第一”的教学理念作为应试教育的全部,他们缺失合理的方法来教育自己的孩子,过度关注家庭作业的完成与否和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这些家长对学生日常的情绪变化漠不关心,学生感到被忽视和无助,他们的情绪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关注和解决,进而导致情绪问题的加重。孩子会感到孤独、焦虑、抑郁等,对学业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由于孩子的情绪变化未得到关注,可能无法有效地与他人沟通,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因此,家长应该重视学生的情绪变化,转变科学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提供支持和关注。及时地情绪支持和沟通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困难和压力,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学业发展。

(三)营造有利于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所有儿童在出生时都注定要面对不同的社会环境。地域差异、生活环境和文化习俗对儿童的认知有很大影响。虽然社会并不直接参与教育过程,但社会往往会影响小学生的成长环境。儿童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后天改变和选择环境,但他们没有选择出生环境的权利。因此,社会环境应该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如尊重、公平、助人和责任等。教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助于他们成为积极、负责任的社会成员。

在美国最新一代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只有在行为得体和措辞礼貌的情况下,才能得到孩子的真正尊重,同样只有孩子的语言行为得体才能获得家长的尊重。大众媒体许多时候传播的吸烟和暴力等情形一定程度上导致孩子的价值观受到影响,意识形态上的模糊不清最终导致孩子成长的危机和心灵身体上的欺凌。因此,为了形成健康的社会环境,有必要规范大众传媒的领导作用,改善社会认知倾向,加强对社会环境的综合管理。从社会教育的角度优化社会环境,从根本上解决校园欺凌问题。

(四)完善校园欺凌的相关法律法规

校园欺凌现象已经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学校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受到校外一些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现目前,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公安部门很难针对校园欺凌行为进行干预和妥善处理。因此,国家需要制定明确而详细的法律条款来有效地分析和处理校园欺凌行为。法律可以明确定义欺凌行为,并规定相应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这可以起到威慑作用,使人们意识到欺凌行为是不可接受的,并为受害者提供法律保护。为了更好地应对欺凌问题,确切地定义欺凌的行为和范围是必要的,包括身体、言语、心理和网络欺凌等多种形式。通过明确定义欺凌行为,可以增加人们对欺凌行为的认识和理解,并提供一个共同的参考标准,以便对欺凌行为进行评估和处理。除此之外,社会还应该加强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人们对欺凌问题的认识和关注度;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合作,共同关注和预防欺凌行为;培养学生的情感和社交技能,提高他们的自尊和自信,以及建立支持性的学校和社会环境等。

三、结语

总的来说,校园欺凌是家庭情感、心理需求、社会关系和社会认知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引导和教育欺凌者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应该深入了解和分析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分析欺凌的主客观缺陷,并制定目标和有效程序。学校、社会、家长和学生应一同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校园暴力教育和自治教育,确保学校正常治理,确保学生安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防止和消除校园欺凌行为。

参考文献:

[1]常燕燕,韩凯祥. 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现状与对策探究[J]. 法制博览,2021(32):24-26.

[2]郭文芳. 预防小学校园欺凌对策探究[J]. 新智慧,2021(24):111-112.

[3]陶欢欢,童海燕. 小学校园欺凌的成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 教育研究与评论,2021(03):97-98.

[4]朱庆. 小学校园欺凌行为的现状及防治策略[D]. 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1.

(责任编辑:张涵淋)

猜你喜欢

校园暴力校园欺凌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浅析校园暴力犯罪的成因、特点及预防
从中美校园暴力案件报道出发思考相关法律问题
青少年恶劣事件频发引发对刑事责任年龄的思考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浅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现象
新形势下预防校园暴力的策略研究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专项治理“校园欺凌”
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分析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