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晋语并州片平声不分阴阳的演变机制

2023-09-21李建校

关键词:并州平调阳平

李建校

(曲阜师范大学 文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平分阴阳”是汉语古今非常重要的演变规律。《汉语方言地图集》[1]930个调查点中,绝大部分方言平声分阴平和阳平,只有29个点今平声不分阴阳。晋语绝大部分方言也是平分阴阳,但并州片方言平声不分阴阳,包括太原、小店、晋源、清徐、古交、榆次、寿阳、太谷、祁县、交城、文水、介休、榆社全部,平遥、孝义、汾阳大部,以及周边娄烦、交口、和顺、武乡、沁源、沁县的个别方言点。这些点集中分布在太原盆地,并延伸到周围山区县市[2]。

学界很早就关注并州片单字调平声不分阴阳,变调分阴平、阳平的现象。一部分学者认为,单字调不分但在连调中分阴阳,是平声分而又合的结果,如何大安[3]、沈明[4]、韩佩玲[5]、王莉宁[6]等。不少学者则认为,平声先分后合缺乏足够的历史记载和演变的机制条件[7],那些零散的、不系统的区分阴阳平的形式,是因为声母的清浊对声调的调值影响还未达到形成不同调类的程度时,这种影响就因全浊声母的清化而中断[8]64[9],具有羡余特征[10]。

我们认为,对并州片平声单字调不分阴阳而连调分阴阳性质及其演变机制的认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根据南北朝到南宋平声字做韵脚诗歌中清平字与浊平字交替使用的事实[10],结合现代吴语清浊声母与阴阳调对立共存的现象[11],我们认为中古清、浊声母会使平声调相应地分化为清平调和浊平调两个不同调值,并与清浊声母共存,具有羡余性质。并州片的那些零散的、不系统的平分阴阳的形式,实质上是羡余调值引起的变调在词汇中的留存[10]。

但是,在绝大多数晋语方言都是平分阴阳的演变大势下,并州片平声不分阴阳是如何产生的?方言的一个平声究竟是什么性质?与其他平分阴阳的方言是什么关系?为什么会有零散的、不系统平分阴阳的形式?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展开研究。

以往对山西方言声调的研究主要从古今声调对应关系的角度展开,兼顾调型调值的相同相似、方言间的相互影响。如:侯精一、温端政根据有无入声和古四声在今方言里的演变,把山西方言分为6个区[12]。王临惠根据古今声调演变把秦晋沿黄河方言分为晋语类和官话方言类,晋语又分为5类[13],根据古今声调演变把山西境内晋语分为6类,把山西境内官话方言分为5类[14],根据古今声调变化把汾河流域方言平声调分为5类[8]60-61。沈明根据古今声调演变及其调型调值把山西晋语古平声分为5类[4]。沈明、秋谷裕幸主要根据调型、调值的一致性把吕梁片晋语分为3类[15]。这些研究主要关注方言的历时变化,对平声在整个山西方言的地理分布及其特点研究较少。

方言作为语言的地域变体,其特点一定会受到所在地区地理特征的深刻影响。山西地处黄土高原,表里山河,境内被各大山系分成大小不等的平原丘陵。目前对山西方言的分区研究,尽管完全以语言特征作为依据,但分区结果却与山西地理地貌特点高度契合。如《山西方言调查研究报告》,把山西方言分为6个区[12],其中中区主要分布在太原盆地,西区主要分布在吕梁山区,北区主要分布在忻州大同盆地,东南区主要分布在长治晋城盆地,南区主要分布在临汾运城盆地。

由于方言发展演变的不平衡,方言空间上的差异往往反映其历时的演变序列。把方言的地理分布特征纳入考察方言历时演变的视域,才能更加全面地理解方言的演变,所以考察方言的地域差异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山西右玉正柳沟方言只有一个平声,调值为214,介休各方言点也是一个平声,调值为24,二者古今声调演变规律一致,调型类似,调值相仿。如果按照声调古今演变规律和调类调值一致性的标准,它们应该属于一类,但二者性质完全不同。原因如下:右玉正柳沟在山西北部,介休在山西中西部,二者距离遥远。右玉正柳沟平声调为214,与其在同一区域的方言点如右玉新城、杀虎口,左云白烟墩、下山井,平分阴阳平,阴平44,阳平214,右玉正柳沟平声对应其他方言点的阳平,因此,其214调值应该为阳调性质。同理,介休一个平声为24,其周围平分阴阳的方言阴平24,阳平44,因此介休平声24调值应该为阴调性质。可见,除了考虑古今声调的演变、调型调值等因素外,还应该充分考虑声调的地域分布。

平声是否分阴阳本来就与全浊声母的清化有关。从平声演变的地理分布角度,发现并州片平声不分阴阳的方言与中古全浊声母平声白读不送气声母的方言,在地理分布上高度吻合。两种演变规律在地理上整齐地叠加在一起,强烈地暗示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揭示二者之间的深层关系可以有效引导我们深入探究并州片平声不分阴阳的演变机制。

为了从整体上把握平声不分阴阳的性质和演变机制,根据晋语并州片一个平声的调型调值及其地理上的分布特点,以及与周边方言的关系,把周边平分阴阳的县市也纳入本文的考察范围。

本文的观测角度主要有两个:第一,平声调型调值的一致性;第二,平声调型调值具有一致性的方言点在地理上的分布。

一、并州片及其周边方言平声的地理分布

(一)并州片及其周边方言平声的类型及分布

并州片及其周边方言平声,以太原盆地为中心,向西直到晋陕沿黄河东岸永和、石楼以北;向北直到恒山、长城一带,东北穿越雁门关到达山阴一带;向东直到左权以北沿太行山一带;向南一直到灵石,东南延伸到沁县、沁源。根据平声、阴阳平调型调值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四类,其中一、二类平声不分阴阳,三、四类平声分阴阳。

1.平声平调类,调值为22/33/44。集中分布在太原盆地,并延伸到周边部分县市。西北一直到古交全部、娄烦大部分,向西直到文水和汾阳部分点,西南一直到孝义部分点,向东一直到寿阳全部和和顺个别点,东南到沁县、沁源部分点。地理分布上表现出中心集中、周边分散的特点。包括:太原杏花岭、上兰、上南、后沟、建华、郝庄、南寒、阳曲镇,小店刘家堡、北格、西温庄、郑村,晋源田村、金胜,清徐徐沟、东罗、清源、西堡、北社,古交马兰、邢家社、原相、河口、阁上,榆次乌金山、西长寿、长凝、东阳、西胡乔、北席、什贴,太谷明星、庞庄、小常、白城、范村,祁县昭馀、东观、城赵、张家堡、来远,平遥古陶、东泉、襄垣、魏家庄、康家庄,交城西营、贾家寨、大辛、大营、段村、庞泉沟、天宁,文水凤城、开栅、洪义、云周、徐家镇,孝义东粮盘、李家庄、西张庄,汾阳演武,寿阳朝阳、解愁、平头、西洛、松塔,和顺横岭,榆社箕城、河峪、北寨、岚峪、白北,左权拐儿,沁县西汤,沁源郭道、王和,武乡故城、分水岭,交口温泉,娄烦城关、天池、顺道。

2.平声升调类,调值为24/34/213。涉及的方言点不多,分布集中度不高。主要分布在山西中部偏西南介休一带,另外岢岚、宁武、山阴、右玉也有零星分布。包括:介休常乐、义棠、连福、桑柳树、秦树、张兰,文水西槽头、西马,汾阳城关、冀村,以及岢岚甘沟,宁武西马坊,山阴马营,右玉正柳沟。

3.阴升阳平类,平分阴阳,阴平为升调或以升为主的降升曲折调,调值为24/324/34/213;阳平平调,调值为22/33/44。这些方言点围绕在并州片太原盆地的西部、北部,主要分布在西部吕梁山区、长城-恒山以南忻州一带。包括:太原呼延,阳曲东黄水、高村、凌井店、杨兴、泥屯、西凌井,平遥香乐,汾阳石庄,孝义宋家庄、司马,灵石静升、梁家墕、翠峰、王禹、交口,左权寒王,沁县定昌、松村、新店,沁源李元、官滩,离石城区、下三交、坪头,柳林城关、成家庄、留誉、孟门、三交、李家湾,中阳宁乡、武家庄、刘家坪、暖泉、金锣,石楼灵泉、龙交、曹家垣、义牒,交口康城、桃红坡、双池、水头,永和阁底,临县临泉、车赶、碛口、第八堡,方山圪洞、峪口、大武、张家塔、神堂沟,娄烦静游,静乐段家寨、龙家庄、娑婆、杜家村,岚县东村、河口、界河口,兴县蔚汾、瓦塘、东会、罗峪口,岢岚岚漪、张家沟、闫家坪、温泉,五寨砚城、韩家楼、三岔口、鸡房村、黄土坡,宁武凤凰、薛家洼、东马坊、涔山,神池龙泉镇、长畛、烈堡、贺职,保德腰庄、义门、南河沟、西梁,河曲巡镇、旧县、土沟、沙泉,偏关新关、老营、张家庄、大石窊,忻州董村、高城、庄磨、上寺,定襄晋昌、宏道、河边、智村,原平沿沟、王家庄、轩岗、大牛店、阎庄、东社,五台台城、东冶、石咀、台怀,代县新高、聂营、胡峪、滩上,繁峙茶铺,山阴安荣、后所。

4.阴降阳平类,平分阴阳,阴平降调,调值为31/41/53;阳平平调,调值为44/33。主要分布在太原盆地以东沿太行山一带。包括:昔阳乐平、沾尚、孔氏,盂县南娄、上社、西烟、梁家寨、仙人,阳泉李家庄、荫营镇、西南舁、旧街,平定巨城、娘子关、冶西、锁簧,和顺义兴、喂马、青城。

(二)并州片及其周边方言平声的地理分布特点

并州片及其周边方言,覆盖山西省中部、西部、北中部,无论地理范围,还是调类及调型调值,内部一致性比较强。在地理范围上,以太原盆地为中心,向西直到黄河,向东直到太行山,界线明确。北向与大同、朔州之间是恒山-长城,界线也相对明确,只在北部偏东穿过雁门关深入山阴。南向比较复杂,西南、东南分别与临汾、长治连接,呈交错分布态势。在调类及调型调值上,并州片太原盆地只有一个平声,且调值调型为平调。周边广大地区的方言平分阴阳,其中西部、北部阴平典型调值为升调24,阳平典型调值为平调33,非常一致。并州片东部平分阴阳,阴平典型调值为降调31,阳平典型调值为平调33。总的来看,并州片一个平声与周边方言平分阴阳中的阳平一致,都是平调。

可以把并州片及其周边方言分为三个核心区:太原盆地核心区,特点是一个平声;吕梁忻州核心区,特点是阴平升调,阳平平调;阳泉核心区,特点是阴平降调,阳平平调。各个核心区周边方言有明显的过渡特点,表现为这些核心区周边县市区的不同方言点,至少跨两种类型。见表1。

表1 核心区周边县市区不同方言点平声的类别

这些方言点分布在并州片及其周边方言核心区交界地带,过渡特点明显:文水方言反映了平声平调类向平声升调类方言的过渡;平遥方言反映出从平声平调类向阴升阳平类方言的过渡;汾阳方言既有平声升调类的特点,也有平声平调类、阴升阳平类的特点;孝义、娄烦、沁源、沁县、交口方言反映出平声平调类向阴升阳平类方言的过渡;岢岚、宁武、山阴反映出阴升阳平类向平声升调类方言的过渡;和顺方言反映出阴降阳平类向平声平调类方言的过渡。

二、并州片平声不分阴阳的性质及其演变机制

(一)羡余调值

王力认为,在浊声母消失之前,由于清浊音的影响,同为平声“同”的声调和“通”的声调实际上并不完全相同[16]。现代普通话平声分为阴平和阳平两种,这是由中古的平声分化出来的。这种分化在十四世纪以前就完成了。通过对南北朝到南宋格律诗平声韵脚字的梳理,发现清声母平声字与浊声母平声字交替使用。说明尽管清声母平声字与浊声母平声字都是平声,但它们之间的调值应该有所不同。但在浊音清化前,清声母平声字与浊声母平声字之间主要靠声母清浊区别,它们之间调值上的不同仅仅具有羡余性质,不具有音位意义[10]。

(二)浊音清化引起的对立方式的变化

随着浊音清化,清浊声母之间的音位对立随之消失,原来用清浊声母区分意义的平声字之间的区别,需要一种新的补偿手段。对于今天平分阴阳的方言来说,原来清声母平声字与浊声母平声字之间原有羡余性质的不同调值就上升为具有区分意义功能的声调区别,阴平为原清调,具有清音性,阳平为原浊调,具有浊音性。但是对于只有一个平声的方言来说,清浊声母之间的音位对立消失后,原来清声母平声字与浊声母平声字之间调值的羡余区别并没有上升为阴调和阳调的区别,而是继续保持一个平声。那么,这样的平声究竟是保留原清声母的清调,还是保留原浊声母的浊调,在音变理论上都有合理性。如果仅从并州片方言本身来看,仅仅依靠共时平面的一个平声,很难对这个平声的清浊性质做出合理的判断,必须通过考察该特点与其他相关特点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特点的地理分布,才可以做出正确的结论。

有一个现象需要特别关注,并州片方言中古全浊声母平声字今白读不送气清声母。对中古清声母平声字来说,既有送气的(古次清声母来源),也有不送气的(古全清声母来源)。并州片方言中古全浊声母清化后,并不是与原清声母完全合并:对不送气清声母平声字来说,全浊声母平声白读与其完全合并;对送气清声母平声字来说,全浊声母平声字白读送气声母与其由原来的清浊声母的对立,变成了送气和不送气声母的对立。也就是说,在并州片方言,中古时期平声字清声母与浊声母之间的对立,变成了来自中古次清的清送气音与来自中古全浊声母今白读不送气音之间的对立。即由中古清浊之间的完全对立,变成现在方言送气声母与不送气声母之间的部分对立。

我们还注意到,并州片中古全浊平声白读不送气声母方言的地理分布范围与保留一个平声方言的地理分布范围几乎完全吻合。并州片一个平声的方言可以分为两类,太原盆地大部分地区方言为平声平调类,太原盆地西南部方言为平声升调类。平声平调类见表2。

表2 并州片全浊声母平声白读不送气方言点与一个平声平调的方言点

可见,并州片一个平声平调的方言点范围与全浊声母白读不送气的方言点在地理分布上基本一致,前者比后者范围略大。即并州片平声平调的方言中,绝大多数是全浊声母平声白读不送气的方言。平声平调且全浊声母平声白读送气的方言点,全部分布在太原盆地周边山区县市,包括寿阳、和顺、榆社、左权、沁县、沁源、娄烦部分点。特别是对并州片太原盆地平原地区来说,二者在地理分布上有高度的一致性,涉及的县市区包括太原、小店、晋源、清徐、古交、榆次、太谷、祁县、交城9个县市区的全部方言点,以及文水、汾阳、孝义、寿阳、榆社、武乡、沁源、交口8个县市区的部分方言点。范围如此之大,分布如此之集中,涉及方言如此之多,仅仅用偶然性很难解释。

从古今语音的演变看,声调与声母本来就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绝大部分汉语方言今声调的类型都受到古声母的制约。如吴语,声母有清浊之别,声调也有阴阳之分,并且清声母常常与阴高调对应,浊声母常常与阳低调对应,普遍存在声调阴高阳低的现象。

对并州片太原盆地一个平声平调的方言来说,全浊声母白读清不送气,与来自次清的平声送气清声母形成新的对立。说明在音系的音位对立关系中,中古全浊声母在并州片太原盆地清化时,并不是全部失去自己的领地与清声母完全合并,而是通过白读不送气清声母与送气清声母形成新的对立。也就是说,中古全浊声母在太原盆地没有因清化在音系中完全消失与清音的对立,而是在清化的过程中改变了原有的音位对立方式和对立关系:由原来的清浊对立,演变成现在的送气与不送气对立;由原来与清声母(包括送气、不送气)的对立,演变成现在只与送气清声母的对立,从而在全浊声母清化的条件下,一定程度上保留中古时期声母系统音位之间的原有的对立关系。

可见,中古全浊声母在并州片太原盆地的演变,在音位价值上,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全浊声母白读不送气清音与原次清声母送气音对立),保留了其在声母系统中相对独立的价值。因为声调的变化受到声母的制约,全浊声母在并州片太原盆地方言保留其在声母系统的独立价值的同时,与其共存的阳调也被相应地保留下来。并州片太原盆地方言一个平声与全浊声母白读不送气清音在地理上的高度一致,正是中古全浊声母清化后在语音系统中部分保留其原有音位对立关系的体现。因此,太原盆地的一个平声具有阳调性质,即在全浊声母清化的时代,中古清声母原有羡余性质的清平调值,并没有发展为独立调类,而中古浊声母原有的羡余性质的浊平调值则得以保留,成为新的调类,并随着浊声母的清化与清声母合并,使清声母平声字也读为同一声调。从语音系统的角度看,并州片太原盆地全浊声母清化导致原来的清浊对立消失,但原来的清浊声母之间的对立关系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对立方式变化,因此降低了因清浊声母对立演变为阴阳调对立的可能性。

但是,北京话中古全浊声母平声今读送气音声母,实际上也是由中古时期声母的清浊对立演变为现在的来自全清声母的不送气音与来自全浊声母的送气音的对立,同样也是从原来清浊对立到现在不送气与送气的对立。那么,为什么北京话今平声分阴阳,而并州片是一个平声呢?

北京话平分阴阳,全浊声母今读阳平,实际上只是保持了原来的对立格局,即由原来的清浊声母对立,演变成了现在的阴阳平对立而已,对立方式发生了变化,但对立关系并没有发生变化。与北京话不同,并州片不仅对立方式发生了变化,而且对立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三)并州片一个平声的浊音性或清音性

并州片太原盆地方言平声平调具有显著的浊音性特征,并州片西南介休一带方言平声升调具有清音性特征。

并州片太原盆地平声平调类方言的调值调型的浊音性可以从其与周边方言的关系中看出来。从地理分布看,这些方言点在太原盆地核心地带,基本没有例外。核心区西北一直延伸到娄烦的城关、天池、顺道,东部延伸到和顺横岭,西南部到汾阳演武,孝义东盘粮、西张庄、李家庄,交口温泉,东南部一直延伸到沁县西汤,沁源郭道、王和。这些区域可以看做浊音性平调的延伸区。

如果仅仅从核心区调值调型看,这些方言点都只有一个平调,很难为我们提供这种平调的清浊性质。但是核心区周边的延伸区县市一部分点同核心区一样只有一个平声平调,其他点除汾阳、孝义有参差外,都是根据声母清浊分为阴平、阳平,且这些点的阳平调型调值与只有一个平声的方言点平声完全相同或相似,都是平调。下文以东全清、通次清、门次浊、铜全浊四字为例说明。见下页表3。

表3 “东、通、门、铜”在并州片周边山区县市的调类调值

从表3看,各县市方言,既有平分阴阳的方言点,又有平声不分阴阳的方言点。这些县市内部一个平声的方言点其平声调型调值与平分阴阳方言点的阳平完全一致。因此并州片太原盆地平声平调类的平声具有浊音性。

并州片西南平声升调类方言的调值调型的清音性也可以从其与周边方言的关系中看出来。并州片西南介休一带方言,除了介休分布比较集中,文水、汾阳相对分散,处于太原盆地一个平声平调与山西西部平分阴阳、阴升阳平方言点的过渡地带。介休一带平声升调为24,正好与西部吕梁山区阴升阳平类方言的阴平调完全一致,因此具有清音性。

介休一带平声升调类方言同太原盆地平声平调类方言一样,中古全浊声母平声今白读不送气清声母,与来自次清声母平声读送气音声母形成新的对立,即由原来的清浊对立,变成了送气不送气的对立。尽管全浊声母清化了,但其与清声母的对立还部分保留。联系介休一带方言平声升调类方言周围都是平分阴阳的方言,且阴平典型调型调值24、阳平典型调型调值33的事实,平声升调类方言,应该是在浊音清化时,原来的浊音向清音靠拢,因此保留了原来清声母的清调,所以一个平声升调具有清音性质。由于部分保留了浊声母清化前的对立关系,再加上一个平声鲜明的清音性特点,使得中古一个平声的格局能够在一定程度继续保持,同样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通过分阴阳调保持音位区别的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古全浊声母平声字今白读不送气清声母与一个平声的保留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

并州片一个平声显著的浊音性或清音性特点,应该是对中古具有羡余性质的浊平调和清平调的继承与保留,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不送气与送气的对立关系,进一步维持了平声未分阴阳时原有的对立关系,同样降低了因清浊声母对立演变为阴阳调对立的可能性。

(四)浊平调与清平调的显赫特征

在并州片西部、北部的广大地区,是平分阴阳的方言,阴平、阳平的调型调值出奇一致,阴平的典型调值为24,阳平的典型调值为33。在并州片以东太行山一带,也是平分阴阳的方言,阴平、阳平的调型调值也出奇一致,阴平的典型调值为31,阳平的典型调值为33。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平分阴阳方言点的阳平典型调值都是33,与太原盆地一个平声平调类的调值调型完全一致。太原盆地西南的平声升调类方言,典型调值为24,与并州片西部、北部平分阴阳方言的阴平调值调型完全一致。这样,古平声平分阴阳的方言与平声平调类、平声升调类方言的演变形成如下格局。见表4。

表4 古平声平分阴阳类与平声平调类、平声升调类方言调值的对应

可见,并州片太原盆地平声平调33与周边所有平分阴阳方言的阳平一致,且地理分布范围很广,说明这是一种具有显赫特征的调值。并州片太原盆地西南介休一带平声升调24与并州片西部、北部平分阴阳方言的阴平一致,且地理分布范围也很广,说明这也是一种具有显赫特征的调值。与24调值相比,33调值的地理分布范围更加广阔,所以33调的显赫特征更加突出。

如前所述,并州片太原盆地平声33调具有浊音性,其西南介休一带平声24调具有清音性。无论是33调浊音性还是24调清音性,都具有显赫特征。这样的显赫特征应该在浊声母尚未清化,并因清浊声母影响,致使平声产生清平调与浊平调的羡余调值差别时期即已存在。在中古全浊声母清化而触发声调演变的过程中,并州片太原盆地方言的浊平调更加显赫,因此演变为今天具有浊音性的一个平声;介休一带方言则清平调更加显赫,因此演变为今天具有清音性的一个平声。

综合并州片一个平声方言与中古全浊声母白读不送气方言的地理分布高度吻合,加之太原盆地平声33调的浊音性、介休一带平声24调的清音性,以及各自表现出的显赫特征,我们认为,并州片太原盆地方言平声平调应该是中古浊平调的保留,而并州片西南部分方言点平声升调则为中古清平调的保留。

三、并州片羡余调值引起的变调遗留

(一)并州片变调平分阴阳的现象

并州片单字调平声不分阴阳,但有的古清平和古浊平在连调中能够区分,有的在儿尾、子尾前能够区分。如下[4]:

平遥平声单字调不分阴阳,调值为13,但是连调中,在平声前古清平变为31调,古浊平不变调。如:

清徐平声单字调不分阴阳,调值为11,连调中在阴入后,前字阴入变为53调的是古清平,不变调的是古浊平。例如:

梳su11材tshai11

文水平声单字调不分阴阳,调值为22,在儿尾、子尾变调不同。使儿尾、子尾变为35调的是古清平,不变调的是古浊平。例如:

葱=虫tshuŋ22

葱儿tshuŋ22e22-35≠虫儿tshuŋ22e22

梳=锄su22梳儿su22e22-35≠锄儿su22e22

窗=床su22窗子su22ts2-35≠床子su22ts22

方=房xu22

方子xu22ts2-35≠房子xu22ts22

为什么单字调不分阴阳,但在变调等可以区分阴阳平?变调分阴阳是如何产生的?

(二)羡余调值及其引起的变调

根据汉语平分阴阳的历史,在全浊声母消失之前,清浊声母由于其发音特点的不同会对声调调值产生影响。如日僧安然《悉昙藏》(880年)卷五《字母翻音》之二《定异音》中,对表、金、正、聪四家所传声调有如下记载:“表”法师“则平声直低,有轻有重”;“金”法师“则声势低昂与‘表’不殊,但以上声之重稍似相合,平声轻重,始重终轻,呼之为异”;“正”法师“四声之中,各有轻重。平有轻重,轻亦轻重,轻之重者,‘金’怒声也”;“聪”法师“四声皆有轻重著力。平入轻重,同‘正’和上”[17]。

一般认为“轻重”指的是声母“清浊”[17-19]。说明北方四位法师的声调共同点就是平声分清浊调。我们认为这种区分实际上是由于清浊声母不同对声调产生影响造成调值上的不同。因此中古平声字除了由于声母清浊不同分为清声母字和浊声母字以外,这些平声字还分别伴随有因清浊声母影响而产生的调值的不同,前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前者是显性的音位特征,后者是隐性的伴随音位特征的羡余特征。

变调的产生,受到邻接音节的制约。也就是说,当邻接的声调条件具备,变调就会发生。徐通锵在比较词汇扩散理论和新语法学派的音变理论时认为:“汉语普通话的两个上声调相连,第一个音节的上声的调值由214变成35,与阳平相同,结果‘土改’的语音等于‘涂改’,‘粉笔’的语音与‘焚笔’完全相同。第一个音节上声的声调调值的变化是突然的,不可能细化为更小的变化阶段。”[20]说明变调具有突变的性质,并且这种突然的音变会涉及符合条件的所有组合,不可能存在某些词先变调,其他词后变调。变调从表面上看是在一定的词语组合里发生,但其变化是以邻接音节的调值为条件,只要条件具备,相关变调就会产生。字组中,具有音位价值的声调可能发生变调,不具有音位价值的羡余调值也可能造成变调。

变调与单字调相对独立发展。李小凡认为:“连调的确是在某个历史时期的单字调基础上形成的,形成之后它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其发展演变并不一定与单字调同步。”[21]尽管变调的产生受到单字调的制约,但单字调与变调的存在方式不同,单字调存在于一个个独立音节中,变调存在于字组之中,单字调的变化一般受到音节声母的制约,变调则受到字组间音节关系特别是音节调值的制约,因此单字调和变调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相对独立。如果产生变调字组的音节之间关系稳定,变调一经产生,就可能会在以字组为单位的词语结构中趋于稳定,甚至固化,比如地名中的变调等。只要这样的字组一直在语言中使用,其变调就可能被延续下来。

任何一种变调都是以其产生时代的单字调值为基础。从历时的角度看,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单字调都有可能产生与其对应的变调。以今天的单字调为基础可能产生今天相应的变调,同理,以古代某个历史时期的单字调为基础也可能产生其相应的变调。无论是哪个历史时期产生的变调,该时期的部分字组都可能沿用到今,从而使与字组伴随的变调也保留到现在。因此,这些产生于不同时期的变调,会以不同的形式叠置在今天方言的共时平面。

(三)变调遗留

从汉语词汇发展历史角度看,古代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汉语词汇从古到今就是逐渐双音节化的过程。古代汉语的一部分双音节词可能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也有一部分古汉语双音节词退出语言使用的舞台。现代汉语词汇既包括了一部分古汉语沿用到今的双音节词,也包括了部分新产生的双音节词。

某一个历史时期的变调一般只涉及那个时期符合变调规律的词语组合,并可能在一定的词语组合中得以延续。当方言的单字调系统发生变化,就可能会产生新一轮的变调。新一轮的变调应该会涉及该时期符合变调规律的词语组合,但对上一轮变调涉及的词语组合来说,有些组合可能按照新一轮的变调规律变调,有些则可能保留上一轮的变调,因此在共时平面形成了不同历史时期变调的叠置。

某个变调时代所涉及的词语,随着语言的变化,一部分可能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所以会导致这些词语在今天方言中所占比例下降。另外一部分词语之所以能保留变调时代的面貌,主要是这些词语内部组合相对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对变调起到保护作用,使其在语言的演变中得以沿用到今。

并州片方言清平浊平单字调不分,在部分词连调等形式中分阴阳平,但并非所有同样的组合都发生类似的变调,这些发生变调的词都是常用词,而且分阴阳平的现象在方言中大都是零散的、不系统的。之所以如此,主要因为在清浊声母对立的时代,与清浊声母共存的羡余调值清平、浊平也会产生连读变调,而且只能对当时已有的字组产生影响,而这些字组可能一部分会以词语的形式延续使用到现在。但是,随着词汇系统的变化,双音节词新成员不断加入,老成员可能不断“退休”,再加上单字音基础音系的变化也会促成不同于以往的新的变调方式,一定会对原有的已经发生的变调形成冲击,所以导致连调中分阴阳平的现象在晋语并州片方言中大都是零散的、不系统的。

另外,晋语并州片连调中分阴阳平的词都是常用词,常常是一些地名。这部分词语之所以能保留变调时代的面貌,主要是这些词语内部组合相对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对变调起到保护作用,使其在语言的演变中得以保存延续。我们知道,常用词的产生年代久远,生命力强,在结构上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正因为产生的年代久远,才可能使它们正好赶上中古时期清平、浊平羡余调值在双音节词发生的变调;正因为生命力强,才使它们一直沿用到现在;正因为它们有很强的稳定性,才使它们一旦形成固定的变调格局,就很难因为方言一般的历史语音演变而发生变化,从而成为一种超级稳定的变调遗留。

四、结论

中古全浊声母消失之前,清浊声母会分别对平声字调值施加影响,产生调值不同的清平调和浊平调,这样的调值具有羡余性质。随着全浊声母的清化,改变了并州片原有的平声字之间清浊对立模式,由原来的浊声母与清声母的完全对立,变成了全浊声母白读不送气清音与送气清音的部分对立,这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平声未分阴阳时原有的对立关系。浊平调的浊音性、清平调的清音性,及其各自具有的显赫特征,使并州片在中古浊音清化后,延续了平声浊调或清调的调值,造成今方言一个平声的结果。并州片平声不分阴阳的方言与全浊声母平声字白读送气音的方言在地理上高度吻合就是这种影响的体现,说明方言语音的地理分布与演变序列有深刻的关系。这一发现可以深化对方言地理分布特征本质的认识,对拓展地理语言学的理论内涵也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并州片单字调不分阴阳,连调、儿化、子尾存在零散的、不系统的平分阴阳的现象,则是在清浊声母对立时代,清声母和浊声母分别对平声字调值产生影响,从而产生羡余调值,这样的羡余调值又会在当时的字组中产生变调。由于变调与单字调相对独立,这种变调一旦产生,就可能随着某些词一直沿用到现在。

猜你喜欢

并州平调阳平
河北沧惠片“阳平上”三调类方言的单字调与连调
非遗传承视角下菏泽大平调传承人才“四位一体”培养研究
菏泽大平调的传承及保护策略研究*
采桑子
太谷方言阴平阳平教学初探
人生何处是故乡
“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槊建安中”谫识——从不合时宜楔入
养子
RCM维修管理模式在平调系统设备维修中的应用
大平调的继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