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灌模式对西辽河平原灌区春玉米不同粒位籽粒淀粉相关酶活性及淀粉积累的影响*
2023-09-21张玉芹杨恒山张瑞富李从锋张家桦杨雨露
张玉芹,杨恒山**,张瑞富,李从锋,张家桦,杨雨露
(1.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内蒙古自治区饲用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通辽 028000;2.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3.通辽市农牧科学研究所 通辽 028015)
西辽河平原地处世界玉米(Zea mays)生产的“黄金带”,是我国为数不多的井灌玉米高产区之一[1],近年来由于降雨量低,农田灌溉水用量增加,导致区域地下水位下降明显[2],发展节水农业、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是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生产发展的必然选择。“十二五”期间随着“节水增粮”高效农业节水工程建设,膜下滴灌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3],但随着膜下滴灌种植面积的扩大和种植年限的延长,残膜污染越来越严重,已严重影响到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4-5]。残膜量的增加导致各土层产生不同程度的水分阻隔效益[6],且大量的残膜导致根系下扎困难[7],生育后期出现一定程度的早衰,在偏砂型土壤上表现较为明显[8]。浅埋滴灌是本研究团队参与研发的一种新型滴灌技术,以浅埋覆土(3~5 cm)替代地膜,在发挥滴灌节水技术优势的同时,有效避免了残膜污染,且可降低生产成本投入,减少地膜使用成本750 元·hm-2[9],该技术2021 年列入全国农业主推技术,在内蒙古及其周边地区推广面积超过2×106hm2。
研究表明,浅埋滴灌产量显著高于膜下滴灌[8],籽粒重是玉米产量的重要构成因素,其充实度直接关系到产量的高低[10]。淀粉作为玉米籽粒的主要成分,占粒重的70%,其含量直接影响籽粒充实度[11],玉米籽粒灌浆过程,就是淀粉合成和积累的过程[12],淀粉的合成需要多种酶的参与,主要有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结合态淀粉合成酶(GBSS)、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且对淀粉的合成与代谢起关键性作用[13-14]。对3 个灌水量两种滴灌模式下籽粒淀粉积累研究表明,在传统灌水量60%时,浅埋滴灌下春玉米籽粒灌浆后期淀粉合成相关酶(AGPase、GBSS、SSS 酶)活性强、淀粉活跃积累期延长,淀粉积累能力增强,千粒重增加[15]。玉米籽粒发育存在粒位效应[16],下部籽粒灌浆速率高,上部籽粒灌浆速率低、灌浆期长、粒重小、后期脱水快[17],这与灌浆期光合同化物在果穗籽粒中的分配有关,顶部弱势粒分配到的同化物低于果穗中下部强势粒[18],不当的栽培措施或逆境胁迫会影响同化物供应,加剧玉米强、弱势粒之间的差异[19-20],浅埋滴灌由于地表无膜覆盖,土壤水、热变化规律与膜下滴灌差别较大,生育后期同化物供应差异显著[8],两种不同滴灌模式下不同粒位籽粒淀粉相关酶活性及淀粉积累必然存在差异。本文设置浅埋滴灌与膜下滴灌两种滴灌模式,在前期研究得出的适宜灌水量2160 m3·hm-2(传统灌量60%)下[15],研究两种滴灌模式对春玉米果穗不同粒位籽粒淀粉积累及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明确不同粒位籽粒粒重形成的生理机制,以期为西辽河平原灌区玉米节水高产栽培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区概况
试验于2019 年和2020 年在通辽市科尔沁区内蒙古民族大学科技园区进行,试验地土壤为灰色草甸中壤土,是当地主要的土壤类型。2019 年和2020年0~20 cm 土壤表层养分含量分别为有机质20.27 g·kg-1和20.35 g·kg-1、碱解氮51.13 mg·kg-1和52.9 mg·kg-1、全氮0.83 g·kg-1和0.75 g·kg-1、有效磷6.25 mg·kg-1和6.03 mg·kg-1、速效钾77.85 mg·kg-1和81.05 mg·kg-1。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膜下滴灌(MDI)和浅埋滴灌(SBDI) 2 种滴灌模式,灌水定额为2160 m3·hm-2(传统灌量60%,为课题组前期研究得出的适宜灌水量),在玉米出苗-拔节期、拔节-大喇叭口期、大喇叭口-吐丝期、吐丝-乳熟期和乳熟-收获期滴灌量分别为220 m3·hm-2、430 m3·hm-2、430 m3·hm-2、650 m3·hm-2和430 m3·hm-2。供试品种为‘农华101’,大小垄(小垄行距40 cm,大垄行距80 cm)种植,各处理采用播种-施肥-铺带-覆膜一体机播种,滴灌管铺于小垄中间,浅埋滴灌播种时抬起覆膜装置,种植密度为7.5 万株·hm-2。2 个处理均底施磷酸二铵150 kg·hm-2,硫酸钾90 kg·hm-2;追施尿素525 kg·hm-2,分别在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吐丝期按3∶6∶1 比例结合滴灌进行。小区面积120 m2(6 m×20 m),3 次重复。各处理2019 年5 月1 日播种,10 月1 日收获,2020 年5 月3 日播种,10 月2 日收获。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淀粉积累动态测定
各小区选择同日吐丝且健壮一致的植株120 株进行标记。吐丝后20~55 d (2019 年8 月12 日至16 日,2020 年8 月10 日至9 月14 日),每隔7 d 每小区取5 个果穗,果穗上部、中部和下部各取籽粒200 粒。其中100 粒进行105 ℃杀青,然后放入烘箱85 ℃烘干后称重(百粒重);另外100 粒放入液氮中冷冻,采用淀粉合成酶试剂盒(上海索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分别测定AGPase、GBSS、SSS 酶活性;采用酸水解-DNS 法[21]测定籽粒中总淀粉含量,计算籽粒淀粉积累量。参照朱庆森等[22]方法用Richards方程[23]拟合籽粒淀粉积累动态:
对方程求导,得到籽粒淀粉积累速率(G):
式中:W为淀粉积累量,A为最大积累量,t为吐丝后的时间(d),B、k和N为方程参数。
从淀粉最大积累量(A)的5% (t1)到95% (t2)定义为活跃灌浆期(D):
活跃积累期内淀粉增加的重量除以活跃积累期为淀粉平均积累速率(Gmean)。
1.3.2 干物质积累转运
各小区均在吐丝期和成熟期取样,同行内取连续3 株,3 次重复,所取样品按器官分离,105 ℃下杀青30 min,于80 ℃烘干至恒质量后测定干物质积累量。
1.3.3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成熟期每小区取24 m2样方,调查样方内有效穗数,测定籽粒产量,并取样测定籽粒含水率,按含水率为14%折算成产量。同时,各小区均取样10 穗进行室内考种,测定穗行数、行粒数和千粒质量。
1.4 数据处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19 进行数据处理和作图,DPS 18.10 软件进行通径分析、差异显著性(least significance difference,LSD)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滴灌模式下春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由表1 可知,2019-2020 年两种滴灌模式下玉米有效穗数与穗粒数均无显著差异,二者千粒重和产量差异显著(P<0.05),浅埋滴灌较膜下滴灌分别平均高7.4%和6.9%,产量浅埋滴灌较膜下滴灌平均高5.0%和4.7%。
2.2 不同滴灌模式下春玉米的物质积累转运
由表2 可知,两种滴灌模式下吐丝前干物质积累差异不显著,吐丝-成熟期积累量浅埋滴灌显著增加,较膜下滴灌分别平均提高5.8%和7.1%。转运量两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浅埋滴灌低于膜下滴灌,说明浅埋滴灌生育后期物质积累差异取决于籽粒干重积累的强弱。
表2 不同滴灌模式下春玉米干物质积累与转运Table 2 Accumulation and transportation of dry matter of spring maize under different drip irrigation modes
2.3 不同滴灌模式下春玉米果穗不同粒位的百粒重
如图1 所示,两种滴灌模式下果穗不同粒位籽粒百粒重差异显著,表现为下部籽粒>中部籽粒>上部籽粒,二者穗下部籽粒百粒重差异不显著,穗中部和穗上部均为浅埋滴灌显著高于膜下滴灌,其中,穗中部浅埋滴灌2 年较膜下滴灌分别平均高7.7%和4.1%,穗上部分别平均高10.8%和9.8%。
2.4 不同滴灌模式下春玉米籽粒淀粉含量及其积累速率的变化
由图2 可知,籽粒淀粉含量吐丝后20~34 d 浅埋滴灌低于膜下滴灌,随生育进程,二者差异逐渐减小,吐丝后48~55 d 浅埋滴灌高于膜下滴灌;籽粒淀粉积累速率浅埋滴灌与膜下滴灌整体表现为随生育进程先升高后降低,吐丝后41~55 d 浅埋滴灌高于膜下滴灌。说明浅埋滴灌生育后期淀粉积累速率下降速度较膜下滴灌缓慢,淀粉含量增加,这也是浅埋滴灌粒重较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图2 不同滴灌模式下春玉米籽粒淀粉含量及其积累速率(2020 年)Fig.2 Grain starch contents and its accumulation rates of spring maize under different drip irrigation modes (2020)
2.5 不同滴灌模式下春玉米果穗不同粒位籽粒淀粉含量的变化
由图3 可知,两种滴灌模式下果穗不同粒位籽粒淀粉含量表现为穗下部>穗中部>穗上部,且均随生育进程逐渐升高。穗上部、穗中部籽粒吐丝后20 d浅埋滴灌低于膜下滴灌,吐丝后27~41 d,两滴灌模式间差异甚微,吐丝后48~55 d 穗上部浅埋滴灌分别较膜下滴灌高12.5%和10.4%,穗中部分别高6.2%和4.6%;穗下部籽粒吐丝后20~27 d 浅埋滴灌低于膜下滴灌,随生育进程的推移,二者差异不显著。这说明浅埋滴灌粒重高可能与穗中、上部籽粒淀粉含量高有关。
图3 不同滴灌模式下春玉米果穗不同粒位籽粒淀粉含量(2020 年)Fig.3 Starch contents of kernels located in different ear positions of spring maize under different drip irrigation modes (2020)
2.6 不同滴灌模式下春玉米果穗不同粒位淀粉积累量的变化
由图4 可以看出,春玉米果穗不同粒位籽粒淀粉积累量呈“S”型曲线。吐丝后20 d 穗上部、中部、下部籽粒淀粉积累量均无显著差异,吐丝后48~55 d穗上部籽粒淀粉积累量浅埋滴灌分别较膜下滴灌高22.2%和22.3%,穗中部浅埋滴灌较膜下滴灌分别高10.8%和8.9%,这说明灌浆后期浅埋滴灌穗上部和中部较膜下滴灌具有较强的淀粉合成与积累能力。
图4 不同滴灌模式下春玉米果穗不同粒位籽粒淀粉积累量(2020 年)Fig.4 Starch accumulations of kernels located in different ear positions of spring maize under different drip irrigation modes (2020)
2.7 不同滴灌模式下果穗不同粒位淀粉积累参数
利用Richard 方程对春玉米果穗不同粒位籽粒淀粉积累量与取样天数进行拟合,可模拟出两种滴灌模式下果穗不同粒位籽粒淀粉积累动态(R2=0.9928~0.9999),计算得到活跃积累期、最大积累速率、平均积累速率、达到最大速率的时间相关参数。由表3可知,两种滴灌模式下果穗籽粒最终淀粉积累量、最大积累速率、平均积累速率均表现为下部籽粒>中部籽粒>上部籽粒,不同粒位籽粒最大积累速率、平均积累速率、活跃积累期、到达最大积累速率的时间均表现为浅埋滴灌大于膜下滴灌。不同粒位来看,上部籽粒差异最大,达到最大积累速率时间较膜下滴灌延后5.38 d,平均积累速率高0.2837 mg·g-1·d-1;最终淀粉积累量高16.6%,中部籽粒差异次之,下部籽粒差异最小。
表3 不同滴灌模式下春玉米果穗不同粒位籽粒淀粉积累参数(2020 年)Table 3 Starch accumulation parameters of kernels located in different ear positions of spring maize under different drip irrigation modes (2020)
2.8 不同滴灌模式下果穗不同粒位籽粒淀粉积累参数通径分析
根据Richard 方程拟合参数X1 (起始积累势)、X2 (活跃积累期)、X3 (达到最大速率的时间)、X4(最大积累速率时积累量)、X5 (平均积累速率)、X6(最大积累速率)、X7 (淀粉总积累量)进行通径分析。由图5 可知,X3、X5、X6 3 个因素对淀粉最终积累量的直接效应为正值,促进籽粒淀粉积累,X3 对淀粉总积累量的影响系数为1.2637,X5 对淀粉积累量的影响系数为1.1181,X6 对淀粉总积累量的影响系数为1.1138。这也进一步说明延长籽粒淀粉到达最大积累速率的时间能够有效增加淀粉积累量。
图5 不同滴灌模式春玉米果穗不同粒位籽粒淀粉积累参数通径分析Fig.5 Path analysis of grain starch accumulation parameters of kernels of spring maize located in different ear positions under different drip irrigation modes
2.9 不同滴灌模式下果穗不同粒位籽粒淀粉合成代谢酶活性变化
果穗不同粒位籽粒AGPase、GBSS 和SSS 酶活性均随生育进程而增加,到达峰值后又开始迅速下降,不同粒位峰值出现的时间不同,穗上部较穗中部和穗下部有所延迟(图6)。吐丝后20 d 果穗上、中、下3 部位均表现为浅埋滴灌低于膜下滴灌,吐丝后48~55 d 下部籽粒两处理差异甚微,上部籽粒和中部籽粒均为浅埋滴灌高于膜下滴灌,其中,吐丝后55 d上部籽粒AGPase、GBSS 和SSS 酶活性分别高22.9%、42.3%和57.5%,中部籽粒分别提高9.0%、27.4%和30.7%。穗中部和穗上部籽粒浅埋滴灌下生育后期AGPase 酶活性持续时间长,增加了淀粉合成底物的供应,GBSS 活性和SSS 酶活性较高,催化淀粉的合成能力强,提高了穗中上部籽粒淀粉合成。
图6 不同滴灌模式下春玉米不同粒位籽粒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结合态淀粉合成酶(GBSS)和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活性变化(2020)Fig.6 Adenosine diphosphated glucose pyrophosphorylase (AGPase),bound starch synthase (GBSS) and soluble starch synthase(SSS) activities of kernels located in different ear positions of spring maize under different drip irrigation patterns (2020)
2.10 淀粉积累速率与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相关性
对春玉米籽粒淀粉积累速率与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进行相关性分析,如图7 所示。两种滴灌模式下籽粒淀粉积累速率与AGPase、GBSS、SSS 活性呈显著正相关(R2=0.7072~0.9608),这表明提高AGPase、GBSS、SSS 活性有利于籽粒淀粉积累、粒重增加,进而提高产量。
图7 不同滴灌模式下春玉米淀粉积累速率与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相关性Fig.7 Correlation between starch accumulation rate and enzymes activities related to starch synthesis of spring maize under different drip irrigation patterns
3 讨论
3.1 不同滴灌模式下春玉米果穗不同粒位籽粒淀粉积累的差异性
籽粒重是玉米产量的重要构成因素,籽粒的充实度直接关系到粒重[24]。果穗的不同粒位籽粒充实度也有所差异,杨升辉等[25]研究表明,籽粒单重、平均灌浆速率和最大灌浆速率表现为穗下部>穗中部>穗上部。与上部籽粒相比,下部籽粒最大灌浆速率、平均灌浆速率、灌浆速率最大值均较高,灌浆速率达到最大时需要的天数和籽粒活跃灌浆期短[17]。目前关于不同粒位籽粒粒重不同的原因,在小麦(Triticum aestivum)和水稻(Oryza sativa)上的研究较多,且主要集中在蛋白质理化性质[26]、同化物供应[27]以及激素含量[28-29]等方面,籽粒的70%左右为淀粉,籽粒的充实过程主要是淀粉合成与积累[15],淀粉在籽粒中的积累对产量有重要影响[30],不同的栽培模式和环境条件均会对籽粒淀粉的积累造成影响[31-32]。目前,关于玉米果穗不同粒位籽粒淀粉含量以及淀粉积累特征研究较少。本研究的两种滴灌模式产量差异主要因素是千粒重,且主要集中在中上部籽粒。课题组前期研究也表明,两种滴灌模式籽粒干重弱势粒在吐丝后30 d 之内浅埋滴灌和膜下滴灌差异较小,吐丝30 d 后随着生育期推移差异逐渐增大,浅埋滴灌高于膜下滴灌[8]。这与不同粒位籽粒淀粉含量和积累量有关,本研究中,两种滴灌模式下籽粒淀粉含量、积累量和积累速率均表现为穗下部>穗中部>穗上部,两种滴灌模式间不同粒位籽粒淀粉积累前期差异较小,生育后期果穗中上部籽粒淀粉含量与积累量更具优势。原因可能是膜下滴灌前期能够提高地温,促进春玉米苗期生长发育,使生育进程加快,籽粒淀粉含量和积累量较浅埋滴灌高;生育后期膜下滴灌相较于浅埋滴灌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早衰[33-34],破坏膜系统结构及其功能、阻碍碳的同化[35],吐丝-成熟期群体光能合成的干物质量下降,最终导致合成的淀粉也较少。申丽霞等[36]研究表明,地膜覆盖能使玉米生育期较不覆膜处理缩短 8~12 d,而杨欢等[37]研究也表明,高温使籽粒淀粉持续时间缩短,最终降低成熟籽粒淀粉含量。春玉米中上部籽粒,尤其是上部籽粒,相较于穗下部籽粒灌浆速率低、灌浆期长、后期脱水快[17],生育后期两种滴灌模式下淀粉积累的差异较大,浅埋滴灌籽粒淀粉积累达到最大速率的时间延后,淀粉活跃积累期较长,最终淀粉积累量高。这可能是浅埋滴灌生育后期延衰,穗位叶的蔗糖合成酶、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酶等碳代谢相关酶活性较强,玉米穗位叶蔗糖含量、可溶性糖含量较高[38],促进蔗糖向淀粉的转化能力,也可能与浅埋滴灌无地膜覆盖,对土壤水热与玉米生长产生影响,使玉米生育进程较膜下滴灌延后有关。
3.2 不同滴灌模式下春玉米果穗不同粒位籽粒淀粉合成酶的差异性
籽粒淀粉的合成过程是一个多种酶参与的过程,籽粒淀粉积累主要受酶活性及合成底物的影响,淀粉合成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9]。陈江等[40]研究表明,玉米生育后期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受到影响,则淀粉合成受阻,籽粒干重下降,产量降低。玉米籽粒中AGPase 是淀粉合成的关键酶和限速酶[41],玉米果穗顶部籽粒AGPase 活性峰值和平均值较低,故上部籽粒淀粉积累量少,是其粒重低于中下部籽粒的主要原因[18]。GBSS 和SSS 对淀粉积累以及粒重有重要作用[42-43],活性降低,籽粒淀粉合成受阻,积累速率下降,且GBSS 活性对籽粒灌浆后期淀粉积累有重要的调节作用[44]。本研究中,两种滴灌模式下籽粒淀粉积累速率与AGPase、GBSS 和SSS 酶活性呈显著性正相关,这也说明AGPase、GBSS 和SSS 活性高低影响籽粒淀粉积累。穗上部籽粒灌浆期长,AGPase、GBSS 和SSS 活性峰值较穗中部和穗下部出现晚,灌浆中后期膜下滴灌受生育进程提前和生育后期早衰的影响,果穗上部吐丝后48~55 d 显著低于浅埋滴灌。研究表明,花后前期高温会抑制灌浆期间淀粉合成相关酶活性,降低了籽粒的淀粉含量,产量下降[45],通过栽培措施提高玉米果穗顶部籽粒蔗糖-淀粉合成代谢中的关键酶活性,是促进玉米弱势粒灌浆的一条重要途径[39]。膜下滴灌根系主要分布在表层,养分吸收范围小[46],加之覆膜虽减小了土壤蒸发,但增大了植株蒸腾,增加叶片水分散失,导致膜下滴灌生育后期淀粉合成酶较低,浅埋滴灌有利于根系扎向深处,贾琼等[47]指出,浅埋滴灌根系分布较膜下滴灌深10 cm,深层根系对植株生育后期抗衰作用有较大贡献[48],这可能是浅埋滴灌生育后期籽粒淀粉合成酶活性较高的另一个原因。
4 结论
相较于膜下滴灌,浅埋滴灌春玉米籽粒产量显著提高,两年分别提高5.0%和4.7%,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千粒重显著增加,且主要表现在中、上部籽粒粒重增加,穗中部籽粒百粒重两年分别增加7.7%和4.1%,穗上部分别增加10.8%和9.8%。浅埋滴灌生育后期果穗中部和上部籽粒灌浆后期淀粉合成相关酶(AGPase、GBSS、SSS)活性高,籽粒淀粉积累达到最大速率的时间延后,籽粒淀粉活跃积累期较长,平均积累速率增加,籽粒淀粉含量和籽粒淀粉积累量提高,是粒重增加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