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秋韵五题

2023-09-21刘峰

躬耕 2023年9期
关键词:瓜田

刘峰

一、迎秋

秋天,从光阴彼岸而来,当此际,我会徒步二三里,去渡口迎秋!

沿着一条青石板路,步出小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汪娴静的、纯净的、青色的秋空,一两片白羽似的细云悠悠,恰如夏天遗落的梦。

不觉,东边的天空,静静洇染了胭脂色,不知从什么角落吹来一缕晨风,抚过肌肤,有一种淡淡的清凉,恍惚之间,宛在春暮。

沿着一条长满青草的小路,向西行约两里,即是护水堤。

途经一个旧排灌站,只见赭红色的瓦脊上,一对鹡鸰在晨练。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俩鸟相向而行,走得像一阵风,从这一头走到那一头,行到瓦檐尽头,又折过身,从另一头走向这一头;在擦肩而过的一瞬间,同时斜过身子,停下几秒,用黑水晶一样的小眼睛瞅着对方,竟跳起了贴面舞,尾巴不停地上下摆动;接下来,又像风一样疾行。

近处的稻田,稻穗正在泛黄,宛如铺了一层薄薄的金子。一个稻草人站在田中央,旧衣旧帽,结了蛛网,网上沾着露珠。它的模样呆萌萌的,有些可爱,令人看了还想看。

鸟儿似乎不怎么怕它。充其量,它只是秋天的一道风景!

路过一个长满芒草的荒丘。环绕着它的,是冬瓜田。田主人似乎很会算计,懂得土地的脾性,换着花样种植。据我所知,第一年,他种冬瓜;第二年,他种南瓜;第三年,他种西瓜。周而复始,几乎年年高产。待到秋末冬初,他将老藤枯蔓焚化在地里,残留的瓜呢,就留给小丘的小兽们吧。

不信,你向下挖几锹,就会欣喜地发现:小丘的内部尽是洞,洞洞相连,像一座地下宫殿。

“哎唷——”冷不防,我被绊了一跤,跌倒在一簇芒花上。很快,几只小獾从洞口探出了脑袋,好奇地打量着我。几朵芒花,趁机飘向天空,轻盈柔软,如鹅毛大雪。低头一瞧,原来是一个枕头似的大冬瓜,青青的瓜皮上,蒙了一层细细的茸毛,上面生了一层爽身粉似的瓜霜。

这个大家伙,竟偷偷地溜到草丛里来了,依赖一根牛尾巴粗细的藤儿供养,活着真滋润。结果,我围着小丘搜寻一圈,竟发现了好几个大瓜。

不觉又行了半里,我缓缓爬上了护水堤。

一轮旭日,正衔着靛蓝色的山岭,露出一张鲜润的脸。眼前,一弯碧水,如绿琉璃般明亮,令人赏心悦目。一处废弃的古渡,有一块青石残碑,字迹早已模糊,不禁怀想,那些南来北往的渡客,如今在何方?!

穿过几行翠柳,发现一个爬满青藤的小木屋,门前晒网罟,屋顶炊烟袅袅,有一种“柳影人家起炊烟,仿佛似、江南岸”的韵致。

离小屋不远,是一片杏黄色的滩涂,生着一丛一丛的芦苇,芦叶萧萧,芦花飘飘,苇杆皆高高低低画着一道道铁锈色的圈儿,那是光阴的涨痕。

一条待修补的老船,倒扣在红蓼丛里。它累了。时有黄蝴蝶、红蜻蜓来探望它。几株蛇牙草悄悄爬上船底,倒三角形的叶片如小小的盾牌,生着带钩的细刺,叶底露出一小串一小串宝蓝色的细果儿,似乎在给它挡风遮雨。

走下码头看水。

江水清澈,鳞浪层层,一眼见底。水底沙床,有大团的水草,像女人的秀发在缓缓扭摆,我才知道水是流淌的。浅水处,丛生着绿油油的荇菜,忍不住将手探入水里,想美美采捞一把,“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只感觉一缕冰凉、柔腻之感,像电流一样顺着手指袭向周身,那嫩滑无骨的水下植物,竟像绿绸一样从我手心滑掉了。

抬首,唯见江水悠悠,远山倒影历历。

已无须再远行了。古人云:“观一叶而知秋,道不远即为此”,秋色二三里,已填满胸壑,恰好!

二、听秋

一到秋日,黄昏的落日仿佛一只养得肥圆的红狐,一钻入村西的那一片芦苇地,就不见了。炊烟散尽后,几只老鸹呱呱叫着,飞回了村南头的那一株老榆树。它们抖了抖黑缎子一样的羽毛,夜色就降临在了村庄。

关门,吹灯,睡觉。

村子渐渐安静了下来。一开始,还有几声狗吠。到了最后,狗空吠几下,就不再叫了。夜,黑得像锅底,根本看不见路,已没有人夜行。在周遭深深浅浅的鼾声里,夹杂着含糊不清的呓语,我躺在床上,睁大着眼睛,像一个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听力却出奇的好。

在黑暗中,我听见了风声。

风,从几公里外的湖上吹来,这个季节,它们每晚都会路过村庄,仿佛看不见尽头的队伍。不少风斜着身子从巷子里穿过,其中有一些风喜欢飞檐走壁。它们一不小心,就会带动屋角那一株老楝树的枝条,摩擦着瓦片,发出唰啦啦的声音。从枝头洒下一粒粒金黄的楝子,在瓦间滚动着、弹跳着、旋舞着,飞珠走玉。

黑夜,是猫的白天。寂静中,只听见楝子像弹珠一样,顺着瓦槽落了下来,惊动了守在老鼠洞口的一只猫。它像扑蝴蝶一样扑了上去。扑了这一颗,那一颗又滚了过来。它的闹腾,很快吸引了周围的猫。它们好奇地在墙头站成一排,顺着楝子滚落的方向,依次跳上屋瓦,開始了探秘。

躺在屋瓦下,我能想象一双双冰蓝的猫眼,仿佛群星闪闪烁烁。

风,继续在湖面滑动,像一群梭子鱼在贴水飞翔。然而,它们遇上了芦苇。大片大片的芦苇林,仿佛苍黄的城墙,挡住了风的去路。一股股风,被堵在芦苇面前,找不到出路,被后面的风推拥着,一排接一排挤向芦苇林。芦苇倒后,又站起。再倒,再站。减弱了的风,只能托起一朵朵轻轻柔柔的芦花,仿佛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

虽然闭着眼睛,但我比睁大双眼,更能看清楚村庄的一切。

我能听见,一些芦花挂在树梢、草垛、屋檐、墙头,从此留在了村庄。而一些芦花,却像一朵朵小小的白云一样擦过屋脊,转瞬间了无踪影。由于它们牵住了一缕缕风,发出幽微的神秘的私喁。

可以想象,辽阔的芦苇,数不清的芦花,一到这个季节,就开始了与风的纠缠。一年一年,它们在村西头拦住风,让风将花捎向千里万里。中途,该经过多少村庄,又会带走多少梦啊。我相信,在异乡漂泊的日子,总会有人与故乡的风、故乡的芦花相见。

有一些夜晚,迷迷糊糊之间,我会被雁叫惊醒。

一到秋天,总会有雁群冉冉而下,憩在村西的芦苇地。而有一些雁,会选择继续飞行。当路过村庄时,它们像打招呼一般,会向低矮的村庄发出叫唤。叫声,仿佛种子一样洒向地面,在一些村庄、一些人的心底从此生根。

这声音,狗会听见,牛会听见,河流里的几条鱼会听见,满地黄叶会听见,山坟里的祖先们会听见,母亲腹中的婴儿会听见。当我从梦里醒来后,思绪会随着雁叫飏得很远,从此与旧梦一起存贮。

如雁叫一样,总有一些东西会留在屋瓦上,成为老屋的组成部分。当一个上了岁数的人,在世界游荡了一圈归来后,才发现老屋已空空,才发现时间带走了太多太多的东西,唯有断砖残瓦依旧在原地,在他的这一小片出生地。

此刻,他才会明白:一片历经沧桑的瓦,除了为一代代亲人遮风挡雨,还贮藏了自己的成长记忆——在一个个世界皆眠的秋夜,有一个少年正在用耳朵阅读季节。他不知道,他的纯真、好奇、无眠、呼吸,也被头顶的一片片屋瓦永久存贮。

三、护秋

“山前有稻熟,紫穗袭人香。”秋庄稼一熟,雀儿又欢跃了起来。

山雀,平时生活在山林中,很难觅见它们的身影,“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可是,就在稻子黄时,“呼啦”一下,它们像一片云飘来,到了稻田上空,“簌簌簌——”又如一团团粉雾落下。

与其说,它们是落,不如说是抱,用粉嫩的爪子箍住稻子,圆圆胖胖的小身子与稻浪一起摇摆。瞧!它们的脑袋低低朝下,翅膀紧紧收拢,尾巴高高翘起,像粘在稻子上似的。最引人注目的,是像高粱米般的小眼睛,圆溜溜、骨碌碌、亮晶晶,那一缕幽亮的目光,能瞬间唤起你的柔情,令人顿生怜爱之心。

多么调皮、多么娇俏、多么可爱的一群小家伙哟!

细细观察,你会发现:散落稻田后,山雀三五成群,分成若干个“小家庭”,美美地抱团啄食,老雀教小雀,小雀撒着娇,其乐融融,成了一场温情的盛宴。有些小雀是第一次光临,觉得很鲜奇,叽叽唧唧,蹦蹦跳跳,又食又玩又闹,稚嫩的啼叫,细细碎碎,清清脆脆,犹如新打磨的银铃。

然而,它们糟蹋的毕竟是一家人赖以生存的粮食。看山雀们偷食,简直又可气又好笑。仿佛做贼似的,它们非常机警,一边不停啄食,一边左顾右盼,小小的脑袋,忽而一上一下,忽而灵活扭动着。一旦发现有人前来,“腾”地飞起,在空中盘旋不已,恋恋不舍这一片金色的稻田。

近距离观察,你会大吃一惊:原来,它们的喙与舌,是那么的灵巧,脱壳与吃米几乎同步完成,壳皮四溅,令人想起村里的那些嗑瓜子的人,要不了多久,水面会浮起一层金色的稻壳。

由于太忙,父母将护秋的任务交付我,强调时间仅一个星期,一周后稻子就收割了。同时一再叮嘱我:“鸟活着,无非是为了一口吃的,不要用弹弓伤害它们,只能恐吓。”

来到稻田。山雀见了我,一哄而飞。过了一会儿,见我不在,又杀了个“回马枪”。几番下来,让人想起了游击战,细细观察一番,我竟发现它们也有“侦察兵”,也有“特工”,一旦大意,它们就会乘虚而入。

那一天,我灵机一动,决定扎几个稻草人,以逸待劳。扎稻草人,对从小在乡村长大的我而言,并不难,可谓轻车熟路。

首先,用竹子、或木棍搭一具“十”字的框架,用铁丝、或麻绳将其扎牢;然后,给它穿上衣服,系好衣扣,将上衣与裤子的底部扎好;其次,用稻草、或麦秸填充均匀,呈现躯干和四肢,同时在其腰间扎上一根草绳,显得精神一些;接下来,安装一只老葫芦作脑袋,插上一根红萝卜作鼻子,用蜡笔画上眉毛、眼睛、嘴巴、耳朵,同时给它戴上一顶草帽,将帽带系牢,以免被风吹跑;紧接着,给它的一只手系上蒲扇,风吹扇摇,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最后,将它们一一扛到稻田,往田里稳稳一插。远远看去,跟真人一样。

起初,护秋效果挺不错,山雀們见了,不敢靠近。可时间一久,到底还是被它们识破,在它们眼里,稻草人成了“假人”、十足的“傀儡”。经几只胆大的几番验证后,它们开始发起新一轮的攻势,而且队伍中增加了不少的新成员。

好在还有最后几天。父母要求我坚守阵地,决不能功亏一篑!

接到命令后,我如老僧入定一般,开始了与一群山雀的对峙。秋光,如水彩般绚丽,它们站在田畔的一株大楝树上,一排排栖在枝头,嬉嬉闹闹,沸沸腾腾,有的瞪眼卖萌,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唧唧私语,有的纵情放歌,一如林风眠画笔下的小鸟世界。那一刻,我觉得它们是那样的美,是一群不可多得的朋友。

终于到了丰收时刻!父母在收割后,让我拾稻穗。结果,我象征性地捡了一点儿,其余的,就留给山雀吧——这世上诸多生灵,活着,无非挣一口吃的……

四、摸秋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中秋一到,又该摸秋了!

摸秋,是我家乡的传统习俗。每当一团明月从东岭爬上天空,大家在尝过月饼、团圆欢聚过后,开始上演一年一度的这场压轴戏。仿佛约定俗成似的,村庄顿时寂静了不少,男女老少默默弓着腰,摸向了庄稼地,心情既忐忑又兴奋。

摸,非偷也。摸秋,更像一种民间游戏!

乡间有一种说法:到了这一天晚上,想要生男孩的女人,如果能摸到南瓜,就会梦想成真,只因“男”与“南”谐音;倘若想要生女娃,最好能摸到扁豆,只因它又称“蛾眉豆”,蛾眉在古时指女子。

有些老妪抱孙心切,拄着拐棍,颤颤巍巍,神气十足,满怀憧憬,也加入了这一场行动。关于这一点,清代梁绍壬在《两般秋雨盦随笔》曾记载:“女伴秋夜出游,各于瓜田摘瓜归,为宜男兆,旬曰摸秋。”

可喜的是,今夜,大人们是允许我们这一帮小孩子摸秋的。此时,我和村里的小伙伴们手心早已痒了起来。大家成天到处转悠,哪个地里的瓜儿最圆,哪块田里的玉米最嫩,哪片园里的甘蔗最甜,比谁都清楚。

一时间,月光下的庄稼地,到处人影绰绰,宛如一场露天电影。

不少人家在庄稼地搭有豆棚瓜庵。要在平时,看秋的人對庄稼可是护得紧,但到了今夜,他们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摸秋,往往最能说明人缘关系,被摸到的人家,证明邻里关系和睦,会引以为豪,同时也说明自家的庄稼长势好,吸引人。

印象最深的,是那一年摸任老汉的瓜田。任老汉可是种瓜能手,他种的瓜,是晚熟的西瓜,为瓜中极品,一拳捶下去,“咔嚓——”炸裂,如蚌剖开,汁水四溅,吃在嘴里,又脆又甜。

由于晚熟,易招小兽啃食,也惹人偷摘。为此,他专门在田头搭了一个瓜棚,还带了一条黄犬日夜看守,厉害得很。虽然我和村伴早有心采尝,但一看此情形,不敢轻易下手。

而这夜,我和伙伴们一商量,决定去摸一把。

首先,我们躲进瓜田一旁的玉米地。一株株玉米,吐着红红的缨子,仿佛一支支红樱枪,在给我们壮胆。大家思忖:任老汉虽然平时严厉,但今晚会网开一面,可他身边的那条凶狗怎么对付?!

大家观察了一会儿,见瓜棚没动静,禁不住西瓜的诱惑,决定孤注一掷。

“预备,开始行动——”随着一声令下,伙伴们一边脱下小褂,一边往瓜田里钻,当发现一个圆溜溜的瓜儿就摘下,包在小褂里。当摘到四五个左右,就开始撤退。

可就在大家纷纷钻回玉米地,身后忽然传来一串狺狺的犬吠,叫得月光一颤一颤的,让人听了心发慌、腿发软——倘若这条凶犬扑上来,后果难以设想。正担心着,不料身后传来一声“哎哟——”回头一瞧,一个小子因一时心慌,一个趔趄,被田塍绊倒了,瓜儿撒了一地,还摔碎了两个。

正在这时,瓜田那边的一柱光朝这边照过来,传来一个和蔼的声音:“大家不要怕,黄狗天一黑我就拴住了,不会咬人的,你们放心大胆地摘吧,一定要注意安全哟!”原来,是任老汉的声音。

在那一柱光亮的指引下,大家又返回瓜田,为摔倒的那个同伴“补”了几个瓜。当我们安全抵达村边的打谷场,蓦然回首,竟看见那一柱光仍亮着,仿佛给我们一个友好的暗示:“孩子们,欢迎明年再来瓜田摸秋哟!”

皎皎月光下,大家有滋有味地品咂着果实,有说有笑,开心极了,吃在嘴里的瓜儿,是那么的香甜,让人一辈子也忘不了!

五、晒秋

该晒秋了!

遵循时令,谷物收割过后,在颗粒归仓之前,要借日光与风,将它们晾干,这是一个让阳光挤去水分的过程。

晒秋,乡亲们大多用竹匾。此物,采用苦竹剖篾编织,大大的、圆圆的、扁扁的。因日久年深,裹了一层包浆,蜜黄而幽亮。老家门前,是一道宽宽长长的巷子,青石铺地。巷子清幽,小鸟啁啾,阳光充足,正好用于晾晒。

从村子周围,飘来秋菊的清香。那是生长在乡间的一种小野菊,金灿灿的,一簇簇开得真热闹,密密繁繁,向着蓝盈盈的天空尽情绽放,引得小野蜂在花蕊间嘤嘤嗡嗡,村巷更静谧了。

沿着巷子,种有不少树。有些树已有些年头了。此时节的柿子,简直红得诱人,那不仅是果实,简直是一枚枚艺术品,薄薄的红红的软软的皮下,仿佛包裹的不是甜蜜的汁浆,是一团刚出炉的金属液体;而石榴,由于太过饱满而炸开,纷纷咧嘴而笑,红唇糯齿,开心得不得了。

只见母亲搬出一条条长凳,摆成一溜儿,将竹匾摆在上面,然后倒上一层薄薄的五谷。余下的,交与风日。一时间,家家户户,纷纷而晒,就成了一种阵势、一卷民俗画、一场活色生香的视觉盛宴!

在乡间,特别是女人,在色彩的搭配与图案的组合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红间黄,喜煞娘;金间紫,乐滋滋”,简直无师自通,得心应手。五谷,在乡亲们的眼里,代表五行,金、木、水、火、土,搭配好了,才会喜气、红火、养眼。

玉米,在乡间叫“苞谷”,粒大、饱满、金黄,洒上日光,会折射一缕缕幽幽的清芒,让心丰盈而欢喜;而红豆,珠圆、玉润、殷红,捏在手心,滑腻腻的,温润润的,宛如颗粒晶莹光洁的朱砂——两者一搭配,就体现了“红间黄,喜煞娘”的效果,不仅让娘欢喜,让所有的眼睛见了,也亮晶晶。

稻谷,作为“五谷之首”,一直沿袭古老的金色,纯正、朴实、内敛,凝结汗水、光阴与希望,最能代表丰收的心情;而紫薯,被磨成薯粉,铺在那里,宛若下了一层紫雪——不用说,两者一组合,就营造出“金间紫,乐滋滋”的氛围,观之,让人欢欢欣欣!

一面面大竹匾的空隙里,间杂着小竹匾。从村坡上鸟瞰,仿佛小溪中色彩斑斓的浮萍。小竹匾里,晒着红殷殷的高粱、碧莹莹的绿豆、火赤赤的辣椒、粉嘟嘟的花生、乌红红的枣子,仿佛印象派大师莫奈笔下的风景。

竟有些农妇,兰心蕙质,别具匠心,将各色谷物摆成一张张笑脸,表情是开心的、萌萌的、酷酷的,让人观之养眼、望之开心、近之想亲。

玻璃一般透明的阳光,从蓝盈盈的天穹泻下,晒在巷子里,镀在一匾匾五谷之上,时间一久,水汽开始弥漫,在阳光折射下,形成了缥缥缈缈的烟。

为了保证谷物充分接受阳光,母亲每隔一会儿,就会用小耙子将它们梳理一遍,梳过后的谷物,会留下一条条细细的波浪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显得清闲。偶尔,会从树梢飘下一两片黄叶,轻轻地安卧在谷物上,母亲见了,会笑吟吟地将它们一一拾起,恬静而安详的表情,让人感到晒秋是一件多么幸福而美妙的事儿!

每到这个时节,寂静的小山村,会热闹上一阵子。青青的石板路,如同一面镜子,映得见屋檐下的红灯笼、一闪而过的黄雀、袅袅飘下的梧桐叶、以及游人的身影。人漫步在巷子深处,如走在时光隧道里。不时,会有游客停下步子,端起相机,咔嚓一声留下美好的画面。临别之际,会购上几袋土特产,将秋色美美带回家。

不知不觉,黄昏来临。于橘红色的逆光里,我常常看见母亲用高粱扫帚将五谷一点一点归拢,堆成一座座小丘,然后用葫芦瓢舀进一口口大瓮里,宛如电影里的慢镜头。

晒秋,其实晒的是丰盈、喜悦、感恩……

猜你喜欢

瓜田
关晓凤
“瓜田明珠”“瓜奶奶”:把瓜的甘甜献给人民
微风吹过瓜田
呱呱叫的瓜田
宋就不计前嫌
瓜田里的夏天
◎林新荣的诗
给谁寄瓜田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