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模式探究

2023-09-21吴成熙

科学咨询 2023年13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大学生

吴成熙

(信阳师范学院,河南信阳 464000)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人才发展战略及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竞争力,缓解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2021年,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7%,与往年同期相比,整体就业形势并不乐观。高校实施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模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念,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而且能为大学生良性就业做出积极努力,实现稳就业、促就业,真正推动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一、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实意义

现阶段,我国经济已经逐渐从稳步发展向全面加速发展过渡。在经济生产力稳步提升与科学技术全面发展的背景下,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1]。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积极性,有效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而且能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就业导向提供有效帮助,为国家经济发展与企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有利于为各行各业提供更多优秀人才,推动国家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此外,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我国各类高校的规模逐渐扩大,学生基数迅速增长,就业岗位远远不能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部分高新技术岗位对学生的实习经验、专业能力、综合素质提出了严格要求,但大部分学生在毕业初期难以达到上述要求。这给学生的就业带来了较大的挑战。学校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加速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

二、高校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的必然性

(一)我国向创新型国家转型的必然选择

创新型国家是指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创新是推动社会发展、实现社会升级的关键因素。高校应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以社会人才需求方向为导向,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我国向创新型国家发展持续助力。大学生接受新事物、新理念的能力较强,更能迅速适应国家的发展转型。因此,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时,应引导学生转变思想,增强创业自信,进而为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缓解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必然需求

近年来,在高校扩招的大背景下,大学毕业生数量居高不下,持续保持增长。据中国网的数据统计,自“十三五”以来,高校毕业生累计达到4 088万人。据教育部统计,2022届高校毕业生的规模达1 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2022年,毕业生人数首次突破千万大关,规模和数量创历史新高。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在全面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导致高校毕业生的素质能力与岗位需求出现严重不匹配现象。部分大学毕业生出现了懒就业、缓就业、不就业的问题,就业指导工作与实际就业情况出现断层,高校教育资源与毕业生毕业成本浪费严重[2]。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拓宽就业渠道,高校必须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高校要开展创业就业指导,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使学生能够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中实现创新创业,为保证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发展、缓解就业矛盾做出积极努力。

三、高校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指导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为社会输送创新型人才

高校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有利于在当前“内卷”严重的大环境下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大学生学会自立自强,有意识地配合教师完成就业指导工作。高校要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渠道,为其创业就业提供更好的条件[3]。创新就业指导模式能够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让学生在毕业后有能力找到更适合自身专业的岗位,有利于为我国创新型、创造型人才的持续输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就业实力

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进入社会工作,为社会做贡献。如果在毕业后,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不强、综合素质得不到有效提高,又缺乏创新思维,大学生就很难在社会大转盘中生存与发展。高校要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为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高校要帮助大学生丰富专业知识,提升就业实力,提高综合素质,正确认识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要有积极乐观的就业创业心态,积极融入社会竞争。

(三)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择业范围

对于大学生而言,思想要先于行动进行教学培养。教师在开展就业指导教学时,首先要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摒弃“对口工作一抓一大把”的思想,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思想引导,推动学生拓宽择业范围。在就业指导中,教师要加大对大学生创业认可度的教育力度,增强大学生的创业自信。当大学生找不到心仪的工作时,其可以在高校就业指导与国家的大力支持之下减少资源浪费,大胆创新创业,拓宽就业范围[4]。

四、就业指导模式的现状

据历史数据统计,2007年,高校毕业生为240万人。2017年,高校毕业生数量骤升,已经高达795万人。202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在2017年的基础上增长了114万人,为909万人。为进一步缓解毕业学生的就业压力,推动我国经济实现转型与升级,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高校要以现代人才需求标准为导向,积极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模式,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综合竞争力提供支持与保障。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受到经济因素、环境因素、思想因素以及疫情的影响,在创新创业指导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尚待解决。当前,大部分高校已经认识到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就业指导的重要性,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仍旧有部分高校对市场就业模式和创业环境欠缺全面分析与理性判断,无法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就业指导,导致学生缺乏创新自信心。此外,受疫情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下行压力增大,部分中小型企业无奈倒闭。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必须拥有更专业的知识技能和良好的创新思维,才能真正在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在近几年的就业工作中,笔者发现相当部分大学生在创业经验、创业流程等方面表现较差,并不能适应残酷的竞争环境。学生对创新创业漠不关心,认可度较低。究其原因,我国以往的教育理念多以鼓励学生寻找具有较为稳定的工作环境和平稳的职业发展的工作为主要标准。大部分家长希望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考取编制,成为教师、医生、公务员,并不支持学生创业。这也给大学生创新创业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五、以大学生创新创业为核心的就业指导原则

(一)坚持创新思想教育与心理疏导相结合的原则

当前,毕业生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尴尬处境。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高校在开展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时,要坚持将创新思想教育与心理疏导理念结合起来。首先,高校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创业与就业之间的关系,明确创业与就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选择,重视学生思想与心理方面的疏导,让学生能够克服经济、思想、环境等各方面的困难。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其做好就业规划,为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二)坚持普遍就业指导与个性化就业指导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毕业生人数众多,并非所有毕业生都会创业,教师在对其进行就业指导时,要尊重个体与个体、学业情况与专业之间的差异性,根据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实际情况为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教师要将普遍就业指导与个性化就业指导结合起来。学校开展就业指导的最终目标是拓宽就业渠道,缓解学生的就业压力[5]。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首位,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最大限度地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够顺利地找到心仪的工作,以较强的创新能力与过硬的专业素质实现高质量就业。

(三)坚持创新创业设计与求职技能提高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指导时,要坚持创新创业设计与求职技能提高相互结合的基本原则,将创新理念贯穿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中,让学生能够根据高校提供的就业方向、毕业生就业信息数据以及就业技巧积极深化职业发展理念,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能力,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六、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模式的应用策略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创业形势,高校毕业生要想提高就业稳定率,提升工作竞争能力,首先要实现观念上的转变,加强自身创新能力的培养,确保自身能够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这就要求高校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现阶段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综合数据调查与分析,拓宽学生的创业就业渠道,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宣传,加深学生对创业的理解,加强就业指导,为帮助学生就业积极探寻教学策略。

(一)加强创新创业指导,营造适宜的创业环境

高校开展的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就业指导要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涯。高校要给学生宣传创新创业的好处,为学生预留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高校可以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抓住新媒体风向,重点给学生培养新兴行业的相关技能,为其提供就业指导。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就业预期去向,调整就业指导模式,使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丰富创业体验[6]。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要邀请创业成功人士、创业中期人士开展知识讲座,转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态度,使学生能够从不同角度倾听思想意见,了解创业的过程,明确创业风险与创业回报,为将来的创新创业奠定基础。高校辅导员要激发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做好职业规划。此外,高校还可以为学生营造适宜的创业环境,鼓励并支持大学生利用学校的资源进行创业,为学生搭建专业实训平台,提供大量创业资源。高校还要引导学生在不断尝试中观察并发现创业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提高创业成功率。

(二)加强创业课程建设,打造强大的师资队伍

要想把就业创业指导工作开展好,教师要有较高的综合素养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并对学生进行精准帮扶和个性化指导。因此,高校必须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注重教师队伍专业化、规范化建设,打造一支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创业指导团队。高校可以对历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创新创业情况进行统计,充分发挥就业指导团队的力量,引导学生与就业指导教师进行深入的研究与交流。就业指导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增强学生的创新自信,提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成功率[7]。此外,高校要提高创业就业指导课程的针对性,积极调整课程教学内容,重点突出创新思维与创业思想观念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能够在课程中提前了解并掌握当前的就业环境,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更专业的课程指导。

(三)引入创业型教学模式,加大教师的指导力度

高校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时,要转变固有的教育观念,立足教学实情,深化校企合作、产教结合,让学生有真实的就业体验。学生要明确职业规划,了解企业的发展方向,熟悉工作实施流程,掌握创业必备的素质。要想就业创业指导工作能够真正贯彻落实好,教师需多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个人素养,为培养创新型创业人才而奋斗。同时,教师要加大指导力度。这有利于丰富学生的创业体验,增强学生的创业勇气,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有效缓解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使学生在教师的正确指导和亲身实践的基础上实现成功创业。高校要引入创业型就业工作教学模式,要加强与不同企业间的互惠合作,明确就业指向,不断更新就业指导思想,做到与时俱进。此外,高校还要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创业基金,为创业学生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激发学生的创业积极性,使学生能充分思考在就业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

(四)培养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独立意识能够帮助大学生理性地分析就业现状,避免冲动行为的发生。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应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与创新思维,让学生能认真对待就业现状,真正具备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从根本上提高创新创业能力。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创新创业,为学生的创业奠定思想基础,增强学生的创业动力。创业与就业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创业需要创业者有很强的独立意识和独立自主能力。当下,部分大学生长期处于家庭和学校“保姆式”的教育中,其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都表现得十分欠缺,甚至此类学生在学习上还会出现“无人管理无人催促,学习便无法自主进行”的情况。这部分学生无论是在就业中,还是在创业中,其积极性都比较差,他们很难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有一个良好的发展。此外,教师还要重视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带领学生学习批判性思维的内涵,教育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学生只有具备批判性思维,才能够推陈出新,敢于实践,敢于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拥有批判性思维是创业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必不可少,其不但能使创业者在创新创业中保持客观判断,而且可以使创业者不断纠正对事情和问题的错误认知,保持动态纠正的意识和能力。因此,独立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对于要创业的大学生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五)建设创业队伍,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创新创业离不开团队成员的支持。教师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创新创业的理念,感受创新创业的形式,熟悉创新创业的流程。教师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组建创业团队,使学生能够进行创业模拟。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小组内部成员的优势,明确在创业过程中应如何进行职责界定与分工,如何处理具体工作,应注重什么创业问题。高校要加强教师创业就业指导团队与学生创业队伍之间的联系,为初入社会的学生进行创新创业保驾护航,增强学生的凝聚力,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促使其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创业流程。同时,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教师要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带领学生坚持“高帮低、大带小、多带少”原则,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能得到显著提升,从而逐渐形成良好的循环机制。教师要提高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能够在团队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找到职业定位,为成功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在实施以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就业指导模式时,要立足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消除学生的创业顾虑。高校要积极为学生出谋划策,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帮助学生找到符合职业发展规划的工作。此外,学生不论是普通就业还是自主创业,都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培养独立意识、创新思维。高校要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多角度指导学生创业,深化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改革,为学生进入社会后的职业发展提供有效指导,为高校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创业保驾护航。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最“叛逆”的毕业生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