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度智库涉华议题的特征与原因*

2023-09-20李龙朱旭刘柳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23年4期
关键词:智库印度研究

■ 李龙 朱旭 刘柳

1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新闻传播系 广州 510631

2 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 北京 100037

1 引言

2020 年,时值中印建交70 周年,但近年来中印关系发展所呈现出的并非是积极向好的态势,反而是一种断崖式的“下跌”[1]。以边境冲突为代表,两国军事摩擦激烈,尤其是在加勒万河谷对峙中,双方军队出现不同程度的伤亡情况,中印边境的紧张局势骤然飙升至1962 年以来的最高水平[2]。中印关系已经进入相对紧张时期,由于印度立场及政策的反复无常,呈现“冲突-缓和-再冲突”的态势,并有可能持续较长时间。

中印关系进入敏感期以来,中国学者对印度智库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基于中国智库的建设性视角梳理印度智库的整体发展,并总结中国智库的经验;二是就印度智库对某一具体议题的认知展开研究,特别是以“一带一路”“数字丝绸之路”为代表。然而,国内尚缺乏对印度智库涉华议题的系统性研究,中印关系敏感时期的印度智库涉华内容的研究着墨甚少。作为美西方标榜“第五权力”的智库,在中印关系紧张时期,生产了何种涉华观点?背后原因为何?对中印关系走向有何影响?这一系列问题亟待探讨。因此,本研究搜集2020—2021 年印度主要智库的涉华研究报告,试图勾勒印度智库涉华研究的整体面貌,并基于智库报告文本分析展开对印度智库涉华研究议题内容及其背后内涵的研判,最后基于智库视域对推动中印两国关系的发展提出建议。

2 研究方法与数据

中国实力的增强及国际影响力的稳步提升,尤其是新冠疫情以来,中美西方相对实力地位转换的加速,直接推动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中国话题”。在观察和研究中国的外部力量中,智库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近年国际智库涉华舆情来看,美西方重要智库的舆论塑造能力更为显著,这也或明或暗地影响着印度对华认知。

印度曾经一度拥有世界第二多智库[3]。2018年,印度智库总数达到509 个,领先于中国(507个),仅次于美国(1,871 个)。2020 年,中国的智库数量(1,413 个)首次超越印度(612个),位列全球第二,印度则退居全球第三[4]。利用Factiva 专业数据库,本研究以2020 年1 月1 日至2021 年12 月31 日为检索时间,以“China”“Chinese”为关键词依次对全球主要国家主要智库进行报告检索并最终对其数量进行统计。检索发现,全球主要国家智库共发表涉华报告4.49万篇。其中,排名前十位国家的智库发表3.93 万篇,占比为89%。主要国家智库涉华报告数量见图1。

图1 主要国家智库涉华报告数量Figure 1 Number of China-related reports by think tanksin major countries

印度是唯一进入涉华报告总量前十位的发展中国家,2020—2021 年,印度智库共发表涉华报告2,838 篇。其中,2020 年发布1,475 篇,2020年1 月至2021 年11 月发布1,363 篇。印度智库发文总量位列第四,排在美国(22,117篇)、日本(4,775篇)、英国(3,047 篇)之后。

中印两国关系进入敏感期以来,印度智库发表了大量以中国为议题的研究报告,这为印方研判中印两国关系并进行决策提供了参考。本研究对2020—2021 年印度顶级智库涉华报告进行了搜集,以时间顺序加以整理,具体情况如表1 所示。

表1 印度顶级智库及其涉华报告Table 1 Indian think tanks and their China-related reports

3 印度智库涉华研究信息揭示

3.1 印度智库涉华议题关注度

通过对比2020—2021年印度主要智库对中国、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的报道总量可以发现,印度智库涉华报告总量仅次于美国,远多于涉俄罗斯、英国和日本议题。美国作为印度重要盟友和美西方国家领头羊,在印度智库研究中具有不可撼动的主导力;中国的舆论影响力仅次于美国,远超其他美西方国家,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的发展对印度舆论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印度智库对日本、英国和俄罗斯也给予了一定的关注,但其关注度与中国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日本、英国、俄罗斯虽不是印度邻国且与印度没有复杂的历史纠葛与领土争端,但其对印度仍具有重要战略影响。就目前而言,印度智库涉华关注度位列发展中国家之首,并且印度智库涉华报告发文量与排名第一的涉美报告发文量所差无几。2020—2021 年印度智库涉主要国家报告数量见图2。

图2 2020—2021 年印度智库涉主要国家报告数量Figure 2 Number of reports by Indian think tanks involving major countries from 2020 to 2021

3.2 印度智库涉华主要议题

印度智库涉华报告关键词云图见图3,通过分析发现,印度智库涉华报告的研究主题聚焦以下3个议题。

图3 印度智库涉华报告关键词云图Figure 3 Key words cloud map of Indian think tanks’China-related reports

一是中外关系,重点聚焦中印关系,其中以两国安全关系为甚,并呈现相当程度的消极态度。中印两国在边境安全等诸多领域存在冲突与合作,印度智库普遍认为,冲突强过合作且就目前的情况而言,“现有的经验没有为更好的合作与信任提供任何有意义的模板”[5],很难称之“有效”。中美关系继续成为印度智库涉华报告的主要议题,尤其关注中美外交政策可能对南亚地区产生的影响。印度智库展现出较强的“亲美”态度,主要观点认为在新世界秩序的竞争中,美国的系列对华政策不是为了争夺霸主地位,主动制衡中国是为了维持国际秩序与和平。此外,涉及中国在亚洲、非洲、欧洲等重点区域的战略战术等内容印度智库着墨较多。

二是涉华政治、经济、社会等议题,包括新冠疫情在中国的暴发、中国应对新冠疫情的举措、中国经济宏观发展形势与互联网等微观行业走向。以“新冠疫情”为议题,印度智库主要从“污名化”分析中国,紧贴美西方“病毒起源论”。对于就业、科技、工业等议题,印度智库则持有悲观倾向,普遍看衰中国向好发展态势。

三是围绕中国台湾、新疆、西藏、人权等敏感议题展开评述。与前两类议题相比,印度智库对中国的主权内政问题关注较少,但言辞犀利,主要从否定出发,难逃“分裂”之嫌。

3.3 印度智库顶级机构

包含本文表1 中已出现的印度顶级智库在内,印度涉华报告发文量前十位的智库机构为:印度观察家基金会、维韦卡南达国际基金会、印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印度钦奈中国研究中心、中国研究所、国防与分析研究生、政策研究中心、国际发展经济学学印度和平与冲突研究所以及梵门阁。这10 家印度智库涉华报告发文量较大,是塑造印度智库涉华舆论的主要力量。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的《2020 年全球智库指数报告》中,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位列全球顶级智库排行榜第20位,在中国、印度、日本和韩国的智库中排名第二[4],同时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也是涉华报告发表数量最多的印度智库。

截至2019 年,印度顶级涉华智库中人数最多的是印度观察家基金会(120 人),人数最少的是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印度中心(10 人)[6]。在这些印度智库中,比较活跃的涉华研究人员包括:印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外交政策项目研究员拉吉夫·巴蒂亚(Rajiv Bhatia)、印度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海蒙德·阿德拉卡(Hemant Adlakha)、印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柴坦娅·吉里(Chaitanya Giri)与萨米尔·帕蒂尔(Sameer Patil)、印度中国分析及策略中心主任贾亚德瓦·拉纳德(Jayadeva Ranade)等。

4 印度智库涉华议题特征的研讨:围绕大国关系,复杂看待中国发展

印度智库开展针对中国国家安全政策、社会问题、国际发展战略等研究议题,投射出印度自身的发展焦虑。长期以来,印度的发展战略在跟随美西方与植根东方之间摇摆,从而在全球和地区事务中谋求更多的影响力,并借此彰显其作为南亚大国的价值。中印两国关系进入敏感期以来,中国诸多领域引起印方智库高度关注,并逐渐形成3 个方面特征。

从总体基调上看,印度智库涉华话语和立场以负面否定为主,但报告篇幅普遍不长,以1,000~2,000 字为主,缺乏数据支撑,以文字描述为主,说明其智库研究结论的主观性极强,缺乏客观依据。从总体态度上看,印度方面着力污蔑和抹黑中国,表明印度对中国的攻击已经从双边和多边具体的问题领域上升到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斗争的高度。

4.1 聚焦中印关系,强调“脱中”论,助推民族主义的高涨

印度民族主义根植于印度历史,在政治上表现为通过持续凝聚国家认同,构建一种文化、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印度[7]。近年来,随着印度人民党的上台执政,印度的民族主义泛滥,并逐渐成为主流的国家思想。围绕中印关系,印度智库涉华报告体现出民族主义与莫名的集体“自恋”倾向,“俯视中国”姿态明显。印度国内的民族主义抬头使官方和民间的对华强硬态度和负面认知得到强化[8],宣扬“印度不需要中国,但中国需要印度”。这种盲目自信的心态,投射到舆论层面就变为对华认知偏差。

印度智库特别关注中印安全问题,但对两国和平解决矛盾并不乐观,反而借机鼓噪印度要强盛自身军事实力“维护其国家利益”。印方将双方军事冲突定义为中国单边“侵略行为”,认为中国需要在“想让印度成为永久的敌人”还是“想要一个可以与之做生意的邻国”之间做出反思和决定[9]。从国际政治来看,印度智库鼓噪在所谓的“中国霸权”和自由公平的世界秩序间做出抉择,认为必须立即建立联盟,团结一致“对抗中国”。基于印度顶级智库涉华报告文本分析,本文发现印度智库所持有的一种普遍性论调,即认为美国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对印度的支持是非常重要的,而中国的崛起恰恰是印度所面临的多个战略问题的核心。印度必须抓住全球对中国产生的“负面情绪”,并取得相应的战略进展,积极支持全球范围内削弱中国力量的政策。

印方民族主义思想的蔓延使印度智库涉华研究不仅聚焦中印关系,甚至触及中国内政问题,集中表现为印度智库唱衰中国发展的“酸葡萄”心态,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层面取得的成就持质疑态度,片面夸大中国社会运行中存在的风险与挑战,低估中国战胜问题与困难的决心和行动能力,对中国发展方式持负面否定态度。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10]虽然承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有能力迅速做出重大决策并将决策实施下去,但将中国施行的和平外交政策定义为推行地区“扩张主义”议程:针对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涉及主权的问题,印度智库惯用炒作之法,将中国正常进行的军事演习视作实施前所未有的“恐吓”,同时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打击”持不同政见者和支持民主活动的人士。印度辩喜国际基金会[11]夸大美西方国家对高科技供应链的严格控制以及对中国科技研究能力的阻碍,宣称中国无法如期达成科技目标。

印度智库的观点与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相互叠加所形成的舆论场可能进一步破坏印度涉华舆论情绪,或将导致印度对外政策渐趋强势,尤其是对华外交更加强硬。

4.2 围绕新冠病毒起源,否定中国抗疫政策,污名化中国抗疫成果

污名化是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一种歪曲表现形态[12]。在国际关系中,污名化一般围绕特定国家的国际形象而展开,包含国家、国际组织、媒体、个人等多个行为体的施污者通过框定特定国家的“他者”意象及其对“我者”主导国际秩序的“威胁”、架构种种涉及受污国的负面话语,以煽动国际社会共同打压该国[13]。围绕新冠疫情,印度智库在病毒起源上,污名化中国的声浪比较突出,制造谣言,鼓噪“病毒起源中国论”。

在病毒起源论的污名框架中,中国被印度智库塑造成为“开展生化武器试验以攫取经济利益的邪恶、贪婪”形象。印方宣称[14],中国“研发新冠病毒对付敌对国家和商业竞争对手”。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声称“新冠病毒由武汉病毒研究所制造,是一起重大病毒泄漏事故”[15]。印度辩喜国际基金会以及印度钦奈中国研究中心将中国看作此次疫情中“趁虚而入的巨大受益者,试图买下受疫情重创的在华欧洲和美国公司的股权”[14]。印度和平与冲突研究所[16]鼓噪要密切监视中国潜在的生化武器军事活动[16];而中国对外发声,维护国际形象的合理举措被其认为是采用“好战”策略克服病毒污名化。印度辩喜国际基金会从中国经济发展与国际政治的维度判断出中国对病毒污名化存在“恐惧”心理,将中国面向世界发声的媒体报道和社交媒体使用与“战狼”外交以及“港台问题”强行关联,称中国“正采取粗鲁的好战策略,与广泛存在的污名作斗争”[17]。

对于疫情防控方式,印度智库忽视本国持续蔓延、不受控制的疫情现状,单纯以意识形态为标准,否定中国抗击疫情成功经验,持续将疫情管理冠以“重大失误”“治理假象”之词,污名中国为抗疫国家中的“失败者”,片面支持美西方模式。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18]的研究报告无视中国疫情物资方面的国际援助,将中国排除在新冠疫情全球格局中的中坚力量之外;相反,该基金会聚焦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欧洲诸国遏制新冠疫情的表现,称赞这些国家开展的“人道主义外交”,并称“拥有强大能力和意愿地区大国的作用日益得到增强”[18]。

4.3 寻求世界崛起,强化地缘政治,联合他国阻击中国的国际发展

地缘政治是国家安全与战略的基础,是关于国际政治中地理位置对各国政治相互关系如何发生影响的分析研究,涉及因素主要包括国家利益以及战略要地等[19]。中印两国毗邻而居,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存在诸多利益关联。随着中印双方在边境问题上的摩擦不断,两国的利益冲突愈演愈烈。而在对美关系上,印度紧跟美国步伐,不断鼓噪美国要在印太地区“秩序维护”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暗示中国通过“一带一路”等谋取“世界霸权”,挑战国际秩序。莫迪政府虽希望延续上一届政府对加强中印关系的重视,但其邻国优先政策和与美国的更紧密关系受到了来自中国的冲击[20]。2018 年以来,误解和矛盾成为中印两国关系的普遍特征。就全球范围而言,“新印度”不甘于“亚洲大国”,努力增强自身的国际话语权,然而在这一点上,中国依旧是其需要逾越的对象。于是,印度智库选择在亚洲内外的全球范围内树立抨击中国的“标靶”,试图“黑化”中国对外关系,削弱中国的国际地位。

印度在寻求加强与澳大利亚、日本和越南的关系同时,试图牵制中国在亚洲日益增长的经济和军事发展[21]。在亚洲事务上,印度智库反复渲染中国的“地缘霸权侵略”,不顾是非曲直,颠倒黑白,宣称中国“争夺日本领土主权”并持续向日本发出“武力威胁”,向澳大利亚和韩国实施“经济压制”,向缅甸、孟加拉国、斯里兰卡以及马尔代夫等国家发放贷款,使其“面临债务陷阱以及主权与战略独立性危机”[22]。

围绕中国在亚洲以外地区地缘政治中的作用,印度智库离间挑唆中国与欧洲、非洲等地区的关系的倾向突出。中国与非洲多国结下的深厚友谊以及双方互帮互助的和平外交政策,被印度智库扭曲成为非洲国家在中国的援助下“债台高筑,陷入更加严重的贫困泥潭与发展危机”[23]。印度智库夸大中国和欧盟之间存在的分歧,称“价值观、经济利益、战略利益和民事约定冲突等四大问题暴露无遗”,并称中国正在采取“越发强硬和狡猾的方式,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和‘数字丝绸之路’宣传中国经济模式,并利用经济奖惩手段获得政治优势,操纵其他国家的决定”[24]。在科技领域,印度智库将中国以“抖音”为代表的传播平台定义为“技术民族主义”,正越来越多地被当作政治和外交工具,用于强化中国在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影响。而印度智库对新加坡等国则保持中立甚至正向的态度,认为美国大兴技术民族主义是“为对抗中国侵略其国家安全”的“正当举动”,中国则将“从根本上改变、强化地缘政治”[25]。

5 关于印度智库涉华观点主要成因的探讨

印度智库涉华报告在中印博弈中形成,与两国关系以及印度的国际策略高度关联。就近期中印交流态势而言,中印两国的频繁交锋为印度涉华报告的负面态度奠定了基调。在经济领域,印度主动与中国市场脱钩,打压印度境内的中国资本,使中国对印度市场的预期和信心一落千丈。新冠疫情的肆虐,本就使中印双方的交流受到较大限制,印度对中国一系列手机应用软件的制裁使两国社会之间的联系雪上加霜。同时,在国际舞台上,印度还在淡化与中国的友好关系,转而加强与美国的联系。美印双方于2020 年10 月签署的《基本交流与合作协议》(The Basic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Agreement,BECA)促 进了彼此更多的信息共享和进一步的防务合作,“以对抗中国在该地区日益增长的国家实力”[26]。基于中印博弈背景,本研究进一步尝试对印度智库涉华观点主要成因进行探讨。

5.1 新印度政策追求地区独大,试图打击中国在南亚地区的影响力

2017 年8 月15 日,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在印度独立日演说中,首次阐述了建立“新印度”的愿景,而其所在的印度人民党于2018 年明确将“新印度”愿景列为该党的党纲内容。印度随即深度调整外交战略,摒弃部分传统外交思维和原则,锚定领导型大国的国家定位,追求带有“印度印记”的国际秩序,构建具有“亲美西方”倾向的大国关系,并维护地区“门罗主义”,以实现“新印度”愿景。

印度似乎已经放弃了从合作中寻找中国口头上所说的“双赢”结果,而是开始寻求与中国脱钩,并与中国的“对手”结成战略联盟[27]。印度方面认为,中国崛起带给印度巨大挑战,主要包括双边领土边界争议长期存在、中国在印度周边地区的影响力不断上升、印度对华贸易逆差拉大两国经济差距以及双方在全球治理问题上的矛盾逐渐凸显。因此,在中美战略竞争越发激烈之际,印度对中国进行战略遏制的表现日益明显。印度一方面不愿看到中国实力和影响力逐渐增强;另一方面强调只有构建多极亚洲,才能得到彰显印度在全球中的战略重要性。正是基于这一战略诉求,印度不断配合美国,并升级其印太战略。

印度智库与政府关系紧密,同时与执政党派关系密切的智库也在兴起。印度总理莫迪上任后任命杜瓦尔(Doval)为国家安全顾问、恩里彭德拉·米斯拉(Nripendra Misra)为首席秘书,两者均与印度辩喜国际基金会密切相关[28]。印度智库一系列涉华报告恰恰迎合了印度政府的外交战略。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29]提出了世界新秩序的设想,具有强烈的“亲美”色彩,认为“美国遥遥领先于中国,而且中国没有美国拥有的那种联盟体系”。印度观察家基金会冠以“人类的和平与稳定”之名,呼吁印度建立世界新秩序,“设计一个具有新游戏规则的后续世界秩序”[29],而中国明显不存在于这个所谓“世界新秩序”的谋划之中。

5.2 美国持续推进全球“印太战略”,联动印度对华博弈

随着特朗普政府于2017 年提出的“印太构想”的日趋深化[30],“印太战略”逐渐成形,“亚太战略”重心向环印度洋地区偏移,成为美国遏制中国发展的头部阵地。一方面,美国夯实战略支点,加强与日本、澳大利亚全方位合作;另一方面,美国加紧拉拢印度加入遏华阵营[31]。莫迪政府上台后鼓吹“新印度”政策,寻求“印度至上”,其认为拥有在亚洲乃至国际舞台上的卓越话语权需要印度政府首先追赶、压制并逾越中国的发展,这与美国主导“印太战略”的对华思维不谋而合,助推了印美两国战略层次的融合。

莫迪带领印度人民党抓住“印太战略”机遇,甩掉“不结盟”的传统包袱,在不同的战略方向紧跟美国,加紧不同层级关系的勾连。这种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投射到与印度官方联系紧密的印度智库涉华报告中,就成为着眼于分析中美两国战略格局变迁和制衡中国日趋增长的国际影响力这一研究主题。

印度智库通过突出美国的领导特权,否认中国倡导的和平发展秩序,在世界格局中对自身进行“高度定位”。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赋予美国的经济发展、政治制度以“自由世界领导地位”,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定义为“排他性”和“难以复制”,这为中国模式进入全球标准增添了挑战[32]。中国提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被视为“威权主义”,并且“威胁”到美国的领导地位。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建议作为民主国家代表的印度,需要与美国共同重塑“民主与自由”的全球地位,以“制衡”中国创造“平行秩序”的努力[32]。

近年来,中国在经济、科技领域持续发展,成为印度智库和“印太战略”抢占国际舆论高地、抹黑中国的“靶子”。中国科技发展和制造业方面取得的进步在印度智库涉华报告中[25]被污蔑为“扰乱全球贸易秩序,严重损害美国在科技领域的领导地位”,试图“创造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蓄意降低世界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期待与信心。

不仅如此,在其他国家主权、人权、环境等议题上,印度智库也以遵循“印太战略”为研究范式,聚焦中国内政,强化外交冲突,以牵制中国日益上升的国际影响力,塑造适合印度发展的印太环境。

5.3 受美西方思维“洗脑”,采取对华强硬政策

由于越来越多的印度智库获得国外资助,包括国际组织和跨国公司的资金,因此,印度智库难免为其金主代言。印度和整个南亚一样,所接受的来自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盟以及其他跨国机构的资助不断增长。

英语是印度官方语言之一,且不少智库精英在海外受过教育,与欧美国家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因此印度智库主要使用英文的信息来源,不仅熟悉美西方的话语体系,而且能够运用美西方的角度和思维来表达,国际传播能力较强。印度智库的研究人员多在美西方国家进修学习,对中国了解较为片面,看待中国的方式仍以美西方视角为主。曾发表多篇涉华报告的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战略研究项目负责人哈什·潘特(Harsh V Pant)就职于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美西方国家知名院校担任访问学者或客座教授。

印度智库的“旋转门”机制也十分明显,许多曾担任过印方外交要职的政府官员来到智库任职从事政策研究,从执政者变为研究者,促使智库研究的影响和官方政策的制定相互渗透。中国分析与战略研究中心主席贾亚德瓦·拉纳德(Jayadeva Ranade)曾是印度政府内阁秘书处的辅助秘书,在中国香港学习过,会说中文,曾直接参与了印度政府最高层的政策制定,退休前在印度驻华盛顿大使馆担任公使,出版了《揭秘中国:对中国战略思维的洞察》一书。印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外交政策项目研究员拉吉夫·巴蒂亚(Rajiv Bhatia)在印度外交部门工作的37 年中,曾担任驻缅甸和墨西哥大使以及驻肯尼亚、南非和莱索托高级专员。这些研究者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赋予他思维层面极其浓厚的美西方色彩;反之,他又将其应用到涉华报告和政府决策建议之中。

6 对策建议

6.1 构建对印智库研究体系,完善共同对外传播机制

中印博弈背景下,印度智库高度关注中国内政外交,而中国学界对印动态聚焦不足,这一问题亟待解决。对于中国智库研究、国际传播等相关学术领域而言,要建立对印度智库涉华舆论追踪研究及研判机制,建立其代表的印度国内政治动向的分析系统。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智库相比,中国智库对印度智库的研究还不够成熟与完善,但印度智库近年来涉华研究的上升趋势,使中国对其加强关注迫在眉睫。在中美竞争扩大化、边境问题成为中印博弈焦点、中印两国关系发展思路需要合理探索的大背景下,调整对印边境政策,制定各类突发事件应对预案,保持战略主动以维护次要战略方向的稳定等均应成为中国智库学者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33]。

除完善常规学术研究体系之外,在涉及中印两国的国际事件发生时,中国学界还应及时聚焦印度智库以及国际舆论场关注的相关问题,快速反应,利用国际学术传播平台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抢占信息高地,并对后续信息进行深度跟踪,避免因对外回应不足而产生次生舆论。中国智库和学者应通过发布英文、印地语智库报告,以及在海外媒体发表英语、印地语评论文章等方式,就涉及中国国家利益的问题阐述中国观点和主张,改变在国际场上“被动挨骂”的局面。在中印边界等重点问题上,要从历史、地理、军事等维度明确立场,加强媒体海外发声能力并“借船出海”,对冲“印太组织”的反华声音,以正视听。要最大限度地挤压印度智库负面信息和国际舆论的传播空间,掌握话语主动权和掌控权。中国学界还可以通过与媒体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在全球范围内传播相关内容,正确引导国际公共舆论。

6.2 探索中印学术交流新模式,拓宽印度智库涉华研究视域

中印两国要通过培育恒久的人文纽带,找到建立深层交流与互信的方案。中印两国智库应致力于互学互助,在各自的研究领域为本国的发展注入智慧力量,共同为全人类的幸福追求提供福祉,而不是桎梏在狭隘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斗争之中,裹挟强烈的地缘政治色彩对彼此抱有敌意。中印互动需要转向更全面的、以文化和文明为导向的互动,有效管控分歧,弱化冲突。印度智库在两国交往中的舆论引导上可以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就目前看来,这种潜力还远远未发挥出来。

“道阻且长”,中国学界仍要尝试探索创新互动方式方法,帮助印度智库的研究人员更加准确、全面地看待中国发展,掌握更加立体、客观的中国现实发展情况,推动其以独立的、摒弃依赖美西方思维的视角观察研究中国。中印两国可以借助双方建国、建交周年纪念节点等契机由官方牵头,组织中印各层级、各领域互访活动。可从扩大非政府组织、高校、智库等民间机构团体间的交流合作着手,创造机会,推动中印两国智库研究人员交流开展合作研究,深化印度智库对“一带一路”建设积极作用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正向感受,增进交流,增强信任,破除主观主义对研究人员的束缚和误导。

6.3 定位两国友好发展关键阻力,寻求多边国际合作与交流

由于中印两国的主要博弈点在于印度将中国崛起视为印度的“巨大挑战”,把“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和平发展倡议视为对印度在环印度洋地区稳固主导地位、亚太地区谋求大国话语权的“严重挑战”,因此,与美西方国家携手制衡中国逐渐成为印度官方战略选项的重要一环。美印加强合作实质上是互相利用:美国鼓励印度在印太地区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主要是利用印度制约中国[34]。一旦印度在未来持续谋求发展“制衡中国”的战略政策,美印的合作则将继续加强,这对推动中印两国的破冰与发展将产生极大阻力。对此,除了尝试与印方寻求合作,改变其涉华思维,还要注意防范美西方国家对印恶意输出,挑拨中印关系。中国需要加强对印度智库动向的关注力度,更加积极、主动地对外传播中国声音,以消解美西方国家对中印两国关系的不利影响。我们必须明白,要想维持大国形象与力量,必须像过去其他大国那样行事——抑制其次要“盟友”的侵略本能[35]。

值得注意的是,中印两国学术机构、人员交流在不断增加,但双方研究机构特别是智库实质性的合作并不多[36]。中印两国之间的合作存在阻力,作为应对,中国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国际组织的合作。中国及其参与国际组织的全球经济地位将逐渐提升,在此力量的推动下,世界多领域格局发生巨大结构性变化。可通过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中印共同参与的国际组织,开展一系列深度合作,增强政治互信,对美西方以“中印争夺主导权”和“中国霸权”妖魔化中国、挑拨中印及其他新兴大国的关系、瓦解破坏金砖国家以及新兴大国的整体凝聚力的动向保持高度警惕。

7 结语

在涉华议题上,印度智库具有围绕大国关系、复杂看待中国发展的总体特征,具体表现:在中印两国关系上强调“脱中”论,否定“中国模式”,助推民族主义的高涨;支持“中国新冠病毒起源论”,否定中国抗疫政策,污名化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强化地缘政治因素,联合他国阻击中国对外发展。这些特征主要是缘于印度追求地区独大的政策,力求降维打击中国在南亚地区的影响力,同时印度官方受美国“印太战略”以及美西方思维“洗脑”的影响而采取对华强硬政策。

在多重因素的合力塑造下,印度智库的涉华态度并不友好。本研究为此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建议中国构建对印智库研究体系,学界研究者与多方传播平台一同完善对外发声机制,既要探索中印学术交流新模式,创造机会促进两国多层级合作,以尝试丰富印度智库基于美西方思维的研究视域;也要发现关键阻力,转向多边国际合作,以消解世界范围内对于两国关系的不利因素。

本研究选取的印度智库所具有的特殊性使研究结果存在一定不足。涉华报告来自部分印度顶级智库,具备一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却难以兼具全面性。同时,印度智库与其本国政府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历史中固有的美西方思维,对本研究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构成挑战。因此,如何基于文本研究探索中印智库的建设,为中国的对外传播与国际发展提供切实之良策,也是本研究方向需持续聚焦的重点之一。

猜你喜欢

智库印度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今日印度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微智库
微智库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
印度式拆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