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文化艺术智库的舆论引导与传播功能提升*

2023-09-20韩顺法李柯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23年4期
关键词:智库舆论艺术

■ 韩顺法 李柯

1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南京 210024

2 紫金文创研究院-南京师范大学非遗管理与品牌传播研究中心 南京 210024

1 引言

文化艺术对个人价值观的塑造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有着重要影响。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职责[1]。要想充分发挥文化艺术对个人精神塑造和社会改造的多样化功能,需要确保文艺创作和文化传播内容具有正确的价值导向。那么,积极开展文化艺术的舆论引导和评论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有益于提升文艺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增强人民群众的文艺鉴赏力,而且也是推动我国文化艺术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一环。

文化艺术的舆论引导是指坚持主流审美取向与价值观立场,通过对文化艺术的倡导、阐释、评价和传播等活动,达到引导创作方向,启迪人的心灵,培育人的美感,传递向善向上价值观的作用。作为以促进国家文化艺术健康发展为目的的决策咨询机构,中国特色文化艺术智库主要研究文化艺术发展规律和国家的公共文化政策,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专业领域智库。其中,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舆论引导。文化艺术智库连接着政府、艺术从业者与民众,熟悉公共文化舆论场域内各参与主体的心理和需求,在文化艺术生产、传播体系中表现出自身的专业性与权威性。在这个意义上,我国文化艺术的舆论引导与传播离不开文化艺术智库的参与。但从目前来看,中国特色文化艺术智库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其舆论引导与传播功能尚未完善,而且受重视程度不足。基于此,充分阐释中国特色文化艺术智库参与舆论引导的战略意义、分析现存问题,并提出中国特色文化艺术智库舆论引导与传播能力的提升路径,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理论与实践议题。

2 中国特色文化艺术智库及其对文化艺术舆论引导的必要性

2.1 中国特色文化艺术智库的内涵与特征

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2]以来,我国各地先后成立了一大批的新型智库,涉及经济、行业管理、公共服务、文化发展等多个专业领域。中国特色文化艺术智库属于专注于文化艺术领域的新型行业类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文化艺术智库以文化艺术作为研究对象,在探讨文化艺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文化艺术与社会群体、经济发展、政治活动以及国际关系互动关系,从宏观视野提出符合社会演进规律的文化艺术政策为目的的智力性、专业性决策咨询机构。所谓中国特色,是指要立足于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体现出我国文化艺术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坚持马克思文艺发展观,制定文化艺术发展政策。与其他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一样,中国特色文化艺术智库具有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等多种功能。中国特色文化艺术智库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类型更加多样。文化艺术有着宽泛的内涵,相应地,文化艺术智库类型也较多。为了更好地研究文化艺术智库,必须明确文化艺术智库的范畴边界。在广义上,文化艺术既包括道德、哲学、思想情感以及意识形态等价值观内容,也包括人类创造的各类精神文化成果;在狭义上,文化艺术更偏向于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小艺术门类。文化艺术智库研究的对象更倾向于广义和狭义的中间范畴,即大文艺领域,包括文学、绘画、雕塑、音乐、演出、设计、影视、舞蹈、戏剧、旅游、文化遗产以及动漫、游戏等现代艺术形式,基本接近我国文化和旅游部所管辖范畴。相关的智库机构有中国艺术研究院、国家电影智库、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国家广电智库、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紫金文创研究院等。

第二,关注现实精神生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艺术有着更为广泛的需求。按照传统的理解,艺术属于小众精英的创造。相比较而言,文化则是大众化的,不仅包括艺术等客体对象,而且还体现群体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是反映社会、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重要载体,其社会影响力也更为广泛。当前,在文化市场的带动下,艺术已经不再限定于精英群体,而是走向普通大众。因此,不论是学术界还是民众,人们更倾向于将其称为文化艺术。这一转变充分显示出艺术回归到社会视野的基本趋向,使艺术与价值观、生活方式、文化生产、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联系更为紧密,也推动艺术走向社会、经济、政治等更为复杂的现实场域,增强了自身的应用价值和现实关照。然而,当前部分著名的国外艺术研究机构,如美国的弗吉尼亚联邦大学当代艺术研究中心、英国皇家艺术学院,仍侧重对精英艺术的孵化与研究。中国特色文化艺术智库则顺应社会文化艺术发展趋势,立足现实生活和人们丰富的精神世界进行相关研究。

第三,更加偏重舆论引导功能。艺术来源于生活,反映着生活,服务于生活。文化艺术的消费群体极其广泛,在智能媒体时代,社会的每个个体都被网络连接在一起,彼此的文化艺术创作和审美取向相互影响,让文化艺术有着极其强的社会影响力。那么,如何引导文化艺术健康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2021 年8 月,中央宣传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的指导意见》[3],其中对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新时代文艺评论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体现了国家对改善文艺评论生态、完善文艺评论现实作用的坚定决心。因此,相较于其他智库类型,中国特色文化艺术智库更加注重舆论引导的功能,如此才能承担起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社会责任。

2.2 对文化艺术进行舆论引导的必要性

文化艺术是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是以美感为核心来反映现实、让人获得审美愉悦的精神性事物。作为被创造的客体对象,文化艺术是文化发挥特定作用的具体载体,其价值取向绝不仅限于自身发展的问题,而是关涉文化与个人、社会、国家的相互作用。

首先,文化艺术对个人价值观形成有深层次影响。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最为密切,人类既创造了文化,又是文化的创造物。正如克利福德·格尔茨(Clifford Geertz)所说,我们的思想、我们的价值、我们的行动,甚至我们的情感,都是文化的产物[4]。在文化的多种层次内涵中,其最深层次是价值观,这也是文化的核心[5]。文化艺术反映了创作人对人、社会和世界的基本认知和看法,代表着创作人的价值观;相反地,文化艺术影响了观赏者、阅听者对人、社会和世界的基本认知和看法。在这个意义上,文化艺术的社会作用,最直接地体现在对个人价值观的塑造上,即所有的文化艺术都会有独特的价值观,这些价值立场会通过具体的艺术形式和内容,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深植人们的内心世界。对个体来说,其价值观决定了自身的行动取向与目标追求,是个体行动的起因与行为结果的基础,而文化艺术恰恰引导着个人的思维方式与行为实践。

其次,文化艺术对塑造、唤醒集体文化记忆,提升身份认同与文化凝聚力的作用不可忽视。对集体来说,任何社会群体都有被广泛接受和共享的认知体系、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个体对集体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取决于价值观的一致性与认同性,而这也是群体向心力和社会凝聚力的基石与保证。对文化艺术进行舆论监督,确保其传递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对于提升身份认同和家国情怀显得尤为必要。有学者曾对我国大学生对红色影视剧的接受度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对红色影视的接受度能够促进其国家认同,大学生对红色影视的接受度频次越高、数量越多、信任感越强,其国家认同水平越高[6]。因此,文化艺术具有强大的价值引领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是民族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供给源。

再次,文化艺术具有显著的意识形态属性。所有的文化艺术都会有其价值立场,即要么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要么与主流意识形态一致。按照路易·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7]的观点,文化艺术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与西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不同的是,我国倡导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注重文艺发挥思想引领、舆论推动、精神鼓励和文化支撑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促进文化艺术健康发展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政治安全的重要环节,文化艺术的舆论引导与传播关系着我国国家文化领导权和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掌控,必须从战略高度上予以关注与重视,这也为文化艺术智库的舆论引导与传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

最后,文化艺术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和形象塑造的有效方式。相较于新闻事实而言,文化艺术最大的特征在于其所具有的感染力和渗透力。艺术是世界通用性语言,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最佳载体。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可以充分展现一个民族与社会的价值观念、精神风貌,是进行国际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也是对世界他国产生文化感召力与吸引力的对象。例如,李子柒发布的精美短视频在国外“意外”走红,促使一大批海外人士对中国文化乃至中国产生关注与喜爱。过往刻意的宣传无人问津,而此类的软性艺术表达却声名远扬,这足以说明文化艺术在国际传播中的潜力与“威力”。基于此,应牢牢把握文化艺术发展方向,加强对其舆论引导与传播,以此提升文化艺术品味、净化文化艺术发展环境,充分发挥文化艺术的力量,通过大量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精神的作品建构中国形象,增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3 中国特色文化艺术智库介入文化艺术舆论引导的内在逻辑

3.1 文化艺术与舆论引导的关系

舆论是社会公众对整体现实社会或具体问题而形成的、大体一致的态度、意见、观念和价值观的公开表达,舆论引导具有社会意识整合、强化道德规范、促进沟通调节、加强社会监督的作用。在社会实践中,舆论与文化之间是双向互动的关系(见图1),舆论的表达是基于一定的价值立场和取向的,成型的价值观支撑人们的态度、情感以及表述行为。价值观构成了民意基础和底盘[8]。而文化则是意识、意义和价值的工具箱[9],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曾指出,文学作为文化艺术的形态之一,是体验那些社会关系并使之合法化和永久化的方式[10];在此观点基础上,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增强了符号学维度的审视,其认为文化生产者(如艺术家、作家、教师及记者)通过符号劳动来生产符号资本,从而将社会秩序合法化[11]。而其中所谓的“社会关系”与“社会秩序”维系之根本就是价值观确立与形成。也就是说,文化艺术通过文化符号的生产奠定社会发展所需的价值观与思想基础,大众以此为坐标形成其表达和观点,这些表达与观点的集合即社会舆论。

图1 文化艺术与社会舆论关系图Figure 1 Diagram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and artistic works and public opinion

此外,舆论会反作用于文化艺术的创作。列宁曾强调“艺术根植于人民,要让人民喜爱,要反映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意志”[12]。马克思亦提出“出版物是人民精神的英勇喉舌和它的公开表露……每个国家的人民都在各自的出版物中表现自己的精神”[13]。在马列文艺理论的指导下,人民性是我国文化艺术创作的重要基本原则。因此,作为民众态度与观念集中体现的社会舆论,深刻地影响着我国文化艺术的生产与传播。具体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那些引起社会舆论关注的议题往往会成为文化艺术创作的直接素材来源,这类作品的出现会引发社会民众关于作品及原型事件的进一步的讨论与关注,进而再次对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产生的影响;二是社会民众的舆论观点、好恶影响着文化艺术创作的形式和方向,例如,根据引发社会舆论的拐卖儿童事件所改编的电影《亲爱的》①《亲爱的》是2014 年出品的一部“打拐题材”电影,主要讲述以田文军为首的一群失去孩子的父母去寻孩子以及养育被拐孩子的农村妇女李红琴如何为夺取孩子做抗争的故事。等,这类作品的出现又会引发社会关于作品及原型事件的进一步的讨论与关注,进而再次对人们的思想和价值观念产生影响。依照文化艺术与社会舆论的关系,舆论引导可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针对文化艺术的内容生产层面,即通过文化政策对社会中文化消费的品味和风尚进行因势利导,形成接受和追崇优秀文化的氛围,从而间接作用于文化艺术的内容生产;第二个层面,是对文化艺术作品所彰显的价值观进行舆论引导,即从美学角度对优秀文化作品进行专业评论和宣传,对不符合主流文化价值观念、不符合真善美标准的作品开展文艺批评,注重社会影响及其相关舆论走向,及时对文化艺术内容所产生的负面舆论进行引导与修正,尽量避免社会出现片面、非理性的意见及观点,向社会传递正能量与正确价值观。上述两个层面共同强化了优秀文化艺术作品形成与流行于社会的机制,有意识规避与遏制不良文化内容对于民众思想的腐蚀,从而使文化起到对促进社会和谐、整合意识形态和促进群体身份认同的正向效应。

3.2 文化艺术智库参与舆论引导与传播的优势

就我国而言,参与文化艺术舆论引导的主体有政府、媒体、智库、意见领袖等。舆论引导归根结底是一种政治行为,故党和政府的意识形态主管部门是舆论监管、引导的终极主体[14]。媒体是政府进行舆论引导的工具,特别是主流媒体,其代表着官方立场,借助自身公信力和权威性引导社会舆论。即使现阶段主流媒体受到众多社交媒体平台的冲击,但在社会中依然拥有较高舆论引导力和话语权。除此之外,作为公共信息的传播者,意见领袖也是舆论场内的重要角色。所谓意见领袖,是指群体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号召力和权威的个体[15];现今主要是指那些活跃在主流媒体或者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个体,其依靠个人的影响力和专业知识能力获取受众信任,依靠媒体对某种现象或特定话题发表意见,进而影响受众的判断。

与上述主体相比,智库在舆论引导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其研究成果和所提观点是基于科学论证的,并且其研究对象不是那些象牙塔内的学问,而是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所提出的见解和策略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体现出较强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文化艺术智库是服务于国家文化建设的特殊领域的智库,其是以组织形态存在的专业研究机构,具有综合性社会功能。一方面,文化艺术智库要为各级政府制定文化发展政策和规划提供建议。其常年专注于文化艺术和文化政策研究,能够较精准地把握文化发展的宏观脉络,相较于社会中的意见领袖,文化艺术智库更具有前瞻性和组织性;另一方面,文化艺术智库研究遵守科学原则,注重调查研究,依靠文化调研、文化数据分析等方式能够准确掌握社会文化需求和消费心理,相较于其他主体更了解文化艺术发展的真实情况,在舆论引导和传播方面更具有信息优势。可以说,文化艺术智库由于“坚守政策视野,深入基层一线”的定位,能够成为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的沟通桥梁。

此外,文化艺术智库参与舆论引导可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在对文化议题进行舆论引导和说服方面,大众媒介关于文艺作品的报道通常只停留在反映事实的层面,较少反映文化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文化艺术智库介入媒体则可以从专业的角度向社会提供思想观点,对当代文艺作品进行深度解读或批评,以便于引导观众进行理性思考。美国著名实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Carl Hovland)曾在研究传播效果时提出“说服”理论:说服者的专业性、权威性、可靠性、吸引力等因素都会影响态度改变的效果[16]。一般而言,信源的可信度越高,则说服效果越明显;反之,亦然。我国文化艺术智库中的研究人员一般是文化艺术专业类的知识分子及专业人士,大众媒体对文化议题报道时,联合智库一起发声,不仅可以增强信息内容的说服力,加深公众的议题认知,亦可以有效增强媒体的公信力和传播力。

4 中国特色文化艺术智库介入舆论引导与传播的方式与过程

4.1 中国特色文化艺术智库参与舆论引导与传播的方式

为了推动国家文化艺术事业的健康发展,参与舆论引导与传播成为必然。中国特色新型文化艺术智库在以专业的分析,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多重视角认识文化艺术的发展,推动文化艺术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产生较强的社会效益。具体方式如下。

第一,创造利于政府制定决策和文化政策的舆论环境。正确决策、政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条件:一是要进行科学的调查研究,二是要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认可。在这两个方面,文化艺术智库都有着较大的发挥空间。其既可以向民间进行官方文化政策的阐释与解读,使公众理解政府决策意图;还可以对社会发展的文化实践和社会问题进行评论,形成有益于政策实施的舆论风向,并及时跟踪舆情和社情,将合理建议递交至决策者,帮助政府更好地了解民意,从而形成正确决策。

第二,注重文化艺术智库研究成果的宣传。文化艺术智库应将研究成果借助期刊、图书、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各新媒体平台向全社会公开,使社会民众了解文化艺术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文化艺术的本质、发展规律及其对社会发展的综合影响,培育更多文化艺术领域从事智库研究的人才,让公众受益于文化艺术的发展。文化艺术智库研究要坚持科学的、大众的、民族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发展观,并以此为原则制定文化政策,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和文艺规律特征,引导和规范我国文艺的发展。

第三,面向公众阐释文化艺术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和美学精神。随着文明的进步,人类社会积累了浩瀚而又多样的文明成果,其价值有待挖掘和转化。文化艺术智库拥有大量的专业研究人才,这些人才熟悉文艺规律,了解文化的多重价值,需要其深度介入,把优秀的传统文化选择出来,把传统文化精神表达出来,向大众阐释各类文化遗产、历史故事和经典文本的价值,向大众普及历史文化和经典艺术形式,调动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提升人民文化修养和道德素质的文化载体,成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内在力量。

第四,充当文化艺术创作体裁选择的决策参谋。文化艺术智库不仅要注重参与文化艺术政策的制定,而且需要向社会个人或单位提供智力服务,尤其是与文化创作者和文化生产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创作个体和生产单位拥有前期创意后,有必要参考文化艺术智库的咨询建议,以规避政治风险,了解民众的审美趋向,做到创作作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降低经营风险。显然,这是文化艺术智库前期介入舆论引导与文化传播的方式,在文化艺术领域发挥议程设置功能,同样起到引导、提升和改造大众思想的作用。

第五,针对当代文艺作品进行文艺批评或文艺评论。文艺批评与文艺创作历来被视为文艺健康发展的双翼。文艺批评是产出文艺精品的助推器,伟大文艺作品必然有同样伟大的文艺批评。文化艺术智库对文艺作品进行深入剖析,通过文艺批评对文艺作品做出自身的中肯评价,挖掘其中的文化意义和艺术精神,可以引导和培育受众的审美技巧和鉴赏能力,促进文艺作品反应主流价值观,体现真善美,净化文艺创作的社会氛围和市场环境。所以说,以文艺批评或文艺评论的形式进行舆论引导是文化艺术智库的重要职责之一,也是促进文艺繁荣发展的关键环节。

第六,参与对文艺作品进行传播前的审查与把关。鉴于高雅文化艺术作品仍然处于小众化发展的状态,国家对不同艺术类型的赞助是必要的。对此,文化艺术智库应该积极参与国家文艺赞助制度的设计,并对具体文艺作品的赞助选择提供专业性建议。任何文艺作品都有一定的意识形态属性,党和政府作为传播的“把关人”,需要文化艺术智库参与并履行这一职责,把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和符合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挑选出来,限制那些违背文艺规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艺作品的传播,并对其进行批评与揭露,以此影响大众舆论,并对其进行价值观引导。

第七,开展文化外交和国际舆论引导。在国际舆论的交汇场上,文化艺术智库作为一个较为独立的社会文化研究机构,其对同一文化事件所发出的声音更容易得到国际舆论认可和客观对待,而且善于从学理上进行深度阐释、开展学术交流。文化艺术智库可以利用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召开或者参与国际学术会议,通过学术界向国际社会传递我国文化艺术发展理念,修正国外舆论场对我国的文化偏见,提升我国的文化影响力。

4.2 文化艺术智库介入舆论引导的过程与目标

舆论作为群体形成的共同意见表达,虽然其形成的起因与环境有特殊性,但从整体上来说,其形成过程有其普遍规律。下面针对舆论形成的各个阶段提出文化艺术智库在特定舆论引导与传播过程中所要达成的目标(见表1)。

表1 文化艺术智库在舆论不同阶段的目标Table 1 Goals of cultural and artistic think tanks at different stages of public opinion

舆论产生的第一个阶段为相关议题的产生。作为舆论客体的社会问题,主要有3 个基本特点,即公共性、冲突与反常性以及现实性。社会问题之所以会发生并且有可能发展成为公众关心的问题且引起社会讨论,其主要原因在于该问题在当前社会运行过程中,依照现有社会的常规状态暂时无法得到解决,因此,社会的声音便可能成为一种推动力量,迫使相关的主体与机构关注并着手解决该问题。在社会问题开始出现的这一阶段中,首先,文化艺术智库要对我国的文化艺术发展环境有宏观的把握和理解,对可能出现社会争议的地方加以关注,对不当的制度和有待完善的文化政策加以监测,对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隐性问题进行长期观测和预防,如对敏感题材文化作品的创作发行、国外引进文化产品的传播等。其次,对国外关于中国文化艺术的舆论进行长期性的跟踪,定期撰写舆情报告,以便于掌握海外对我国文化艺术所持的态度、看法与观点走向。当相关问题开始出现时,文化艺术智库的目标是及时发现问题,并对舆论的形成和走势进行持续追踪和预测。

第二阶段,面对社会问题形成意见扩散,不同的主体会因个人具体情况(如立场、成长环境、知识教育水平等)的不同而产生各种意见、态度和观点。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在表达中相互碰撞,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个人的表达更加便捷,每个人都有机会针对社会问题进行评论、表明态度,其意见在社会群体的信息互动中扩散或趋同。但这一阶段,讨论仍然是自发的和随意的,缺乏专业人士的组织,个人凭意愿与兴趣选择是否进入“议论圈”[17]。文化艺术智库在该阶段的目标是对相关的意见进行关注、搜集与整合,依据研究成果形成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能够缓解社会舆论的建设性意见。同时,要积极参与大众意见的讨论之中,对官方的政策进行阐释,防止产生片面的、非理性的舆论。

第三阶段是意见领袖对局部意见的引导和扩散。意见领袖会针对公共问题发表较为深刻或具有说服力的言论,因其具有较高的影响力,经其扩散后的言论会成为被广泛接受的社会意见。在此阶段,文化艺术智库的目标是让智库专家担任起意见领袖的角色,即运用专家的专业知识对引起关注和讨论的社会问题进行解读与说明,利用身份的权威性、分析问题的专业性,引导强势意见的生成,并对社会群众进行说服。文化艺术智库与其他类型智库的最大不同在于,此类机构中不乏较高艺术修养水平的人才资源,当智库进行舆论引导之时,可充分调动起该类人才的艺术才能,将观点融入文化艺术作品之中,通过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对片面、非理性的价值、看法进行批判与拨正,用审美化、感性化的方式,促进社会群体对智库观点的吸收和对不当价值观念的“免疫”。

第四阶段,意见经过互动与整合后,最终形成社会舆论。此时的社会舆论具有一定的强度和稳定性。若形成的社会舆论与文化艺术智库的所持意见同向,则智库可与意见领袖进行联动,对舆论加以支持和强化;若相悖,则智库可以通过集体发声、借助媒介发声的方式,从存在的实际问题出发,发表其意见和态度,也可与主流媒体达成合作,运用创作、传播文化艺术作品的方式,对当下的社会产生影响,以达成民意的纠正和扭转。

4.3 文化艺术智库参与舆论引导与传播的系统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依托文化艺术智库,协同外部多元主体,本研究建立了系统性的舆论引导与传播体系(见图2)。该体系是以文化艺术智库为中心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作系统。智库设立专门的文化传播部门,由专业人员负责信息的筛选与整理、信息的加工及分发。该体系的工作流程分三步。首先,工作人员在信息整合环节从内部数据库中筛选有价值的信息,并且与外部建立双向的信息交流机制,与政府、媒体、社会组织、意见领袖等形成连接,定期与其进行信息沟通。其次,智库通过数据挖掘与舆情检测系统对在社会群体中产生的社会议题及其对社会议题的意见、态度等信息进行搜集,将多方信息及意见整合后,进行专业分析生产出有助于社会舆论引导的内容。第一阶段形成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学术性与专业性,可用于智库内部的传阅与讨论,但不适合大众传播,因此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二次加工,尤其需要智库中经验丰富的研究人员在充分考虑大众的接受程度和内容阅读习惯偏好的基础上,将筛选出的信息转化为具有可读性、生动性、感染力的内容。最后,加工完毕后,依据信息内容及不同受众的特点选取不同的传播渠道进行信息的分发,并且在此过程中与受众进行积极互动,注重对传播效果的跟踪和监测;依据反馈结果,改进后续的舆论信息生产与传播,优化内容,促进文化艺术智库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

5 中国特色文化艺术智库舆论引导与传播的现状

5.1 舆论引导意识不强,传播能力较弱

我国大多数的文化艺术智库只重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不重视研究成果的传播。一般来说,智库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去向无非有两条:一是发表在学术期刊上;二是作为决策报告递交于政府部门。但对于研究成果的大众传播未给予充分的重视。以微信公众号平台为例,截至2022 年11月13 日,在清博指数中以“文化智库”“文化研究院”“文创智库”“艺术智库”“艺术中心”等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检索出以智库机构为主体的公众号将近300 个,而其中按时进行周更的不到10%。由此可知,虽然部分智库具有建立传播平台的意识,但由于传播能力不强、精力不足等原因,其并未着重对面向公众的传播平台进行维护与经营。总体而言,我国文化艺术智库目前处于传播力较为薄弱的状态。

5.2 机构多为单打独斗,尚未形成组织合力

当前,我国文化艺术智库虽然已建成了包括综合艺术研究类(如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产业类(如紫金文创研究院)、公共文化服务类(如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各门类艺术主体类(包括电影、游戏、书画等类型)等多元化、专业化的智囊机构,在整体上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智库体系。然而,大多数智库通常是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智库与智库之间、智库与媒体等其他主体的组织协同机制不完善。以智库与媒体的联结为例,现有的媒体介入基本上都是偶然的、短期的。各机构之间并未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智库的传播活动具有零散化、个体化的特征,没有形成组织合力。

5.3 舆论引导效果不明显,社会影响力不足

对当前文化艺术智库公众号的阅读量进行统计,发现日平均阅读量破千的不足3%,大半智库的日均阅读量不足500。由此可见,我国文化艺术智库尚未发挥出明显的舆论引导效用,社会影响力不足。之所以形成该状况:一是智库并未着力经营该类社会传播平台;二是当前智库进行大众传播内容的专业性与学术性较强,其传播对象显然主要针对的是拥有较高知识教育水平的专业人士,而非普通的社会群体。大多数智库虽然也进行了成果观点的发布与传播,但其中艰涩的语言和复杂的图表无法吸引社会民众的阅读和参与,因此这些智库自然不会在社会民众中形成明显影响力,也不会成为具有较高社会关注度的文化艺术意见领袖,从而限制了文化艺术舆论引导的作用。

5.4 国际传播力弱,文化交流和文化外交水平有待提升

我国文化艺术智库在国内传播状况尚且不容乐观,相比而言,国际的传播更是薄弱,目前尚未有文化艺术智库机构入驻海外的媒体平台,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文化艺术智库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公共文化外交,即通过文化交流和传播实现与不同国家人民相互了解、建立友谊,并达到特定目的的作用。目前,我国文化艺术智库普遍没有形成自身的公共文化外交能力。国际学术交流参与不足,无法形成国际舆论话语权和传播影响力。在笔者调查的21 家文化艺术智库中,2018、2019 两年中从未有人员出国考察的智库有10 家,没有参加国际会议的有15 家,绝大多数智库没有开展国际合作项目,没有在国际会议或期刊发表过论文,有超过三分之二的文化艺术智库没有外文著作出版[18]。

6 中国特色文化艺术智库舆论引导与传播能力提升的路径

我国文化艺术智库的舆论引导与传播能力亟待提升。根据中国特色文化艺术智库的现存问题和基本特征,本研究分别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受众、传播效果和国际传播六个方面,提出中国特色文化艺术智库舆论引导与传播能力提升的路径。

6.1 传播主体:提升智库自身的舆论引导力与传播力

文化艺术智库作为舆论引导与传播的发起方,应建立开放的、系统的多元主体合作机制。设立专门的联络办公室部门,推动组织间的合作,通过举办定期的交流会,建立不同智库之间、智库与政府的文化部门、大众媒体、意见领袖、社会组织之间的联络沟通机制;借鉴美国“旋转门”的机制,采用借调的方式实现不同组织人员的交换流动,促进机构之间的信息互通与交流,为文化艺术智库影响政策决策搭建起有效途径,以便于提升智库影响力。另外,应着力提升智库主体的媒介素养和传播水平。在明确自身引导社会文化艺术舆论、传播优秀文化艺术研究成果、观点的职责的基础上,将传播内容的生产和分发纳入组织工作内容当中,提升智库专家和工作人员的文化传播意识;采取培训的方式提升智库人员的媒介素养,重点提升智库中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公信力的权威专家的传播水平,将其打造为意见领袖,承担起智库发言人的角色。

6.2 传播内容:提升智库内容的权威性与可读性

首先,智库研究质量的高低是决定其能否获得政府信任、社会认可的根本。比如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旅游领域新型智库建设,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我国文化和旅游部在40 个单位设立“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提升文化艺术领域的专业性和决策咨询水平。因此,文化艺术智库必须保持探索真理、追求真知的严谨的科学态度,高质量完成政府委托的课题项目,本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和原则进行学术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科学性、建设性的研究成果,提升智库的影响力与社会声望。其次,注重学术成果在大众传播过程中的形式转化。文化艺术智库应遵从和运用大众化话语体系和符号形式,充分发挥文化艺术智库的专业艺术素养,根据民众的喜好和需求,灵活运用媒介技术,用更具生动性、审美性的方式对进行观点的重新编码与传播,从而提升研究成果的接受度与社会影响力。

6.3 传播渠道:构建立体的传播矩阵,拓展共通的意义空间

文化艺术智库应建立起包括传统媒体、自媒体、学术研讨会等多元传播方式在内的立体传播矩阵。在线上通过抖音、快手、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个社交平台发布最新的思想成果及活动信息,拓宽与社会民众交流互动的空间;线下传播渠道中,除了发表论文和研究报告以及出版专著之外,要定期举行研究成果发布会、学术研讨会和座谈会,并邀请政府人员、文艺工作者等多元群体共同探讨文化艺术研究议题,以保证智库的意见交流与信息传播得以有效、公开地开展,从而提升智库的社会影响力。要善于借助其他主流媒体平台发出自己的声音。主流媒体公信力强、专业水平高,在我国仍然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因此,要丰富智库与传统媒体的合作形式,让传统媒体为智库提供更为专业的传播服务,从而扩大自身研究成果的影响力。

6.4 传播受众:对受众进行精准分析,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交流

文化艺术智库开展传播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受众的需要以及提升受众的文化素养。在互联网时代,受众对内容产品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文化艺术智库对此要立足于自身专业,根据传播的需要将受众进行细分,找出目标受众及最有效的传播渠道,再根据受众的内容需求、思想立场、教育水平、阅读偏好和阅读习惯等,确立最合适的传播内容与形式,使智库生产的思想内容能够及时、精确地传递给目标受众,真正能对受众态度和行为产生实质性影响。另外,要加强与受众的沟通与互动。当代媒介技术具有强大的可供性和互动性,为双方深度交流提供了平台。一方面,与受众展开多层次交流,能了解受众心理,提升受众的认可度与接受度,有利于增强舆论引导的效果;另一方面,与受众沟通交流的过程也是检验智库研究成果可信性、适用性的过程,通过吸收、整合受众反馈的意见,有利于提升决策咨询质量。

6.5 传播效果: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舆论引导效果的监测和反馈

传播效果评价是舆论引导内容生产、运营管理的重要决策参考,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扮演了“指挥棒”的角色[19]。因此,文化艺术智库传播效果的测量与评估是提升其舆论引导与传播能力的重要内容。可将文化艺术类的传播效果分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信任度四个维度,各智库根据其所掌握的媒体资源情况在每个维度下进行指标细化。要充分运用新兴技术进行传播效果的评估。目前,以大数据、云计算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为衡量传播效果提供了便捷、可靠的工具,不仅可以直观地呈现传播结果,而且能够详细记录和描绘某个(某类)用户在何时、何地、用何种方式接触智库内容。这为改进智库的信息编码与传播提供了切实可靠的依据。此外,在定量的基础上,智库还可通过焦点小组访谈等定性方法,深入掌握社会群众对于智库传播内容的认可与接受情况,对智库的传播效果进行整体衡量,并根据反馈结果及时对传播信息进行调整优化,以形成传播、监测与反馈的正向循环。

6.6 国际传播: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外交

文化艺术智库要主动承担起“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艺术吸引力、影响力的社会责任和外交能力。首先,一方面,在对国外人员的文化习俗、触媒习惯、审美方式等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如何用文化艺术讲好中国故事的创作、传播方略;另一方面,作为文化艺术的传播主体,在海外Twitter、Youtube 等社交媒体上建立发声窗口,以研究者的身份进行中华文化艺术的传播与分享。其次,文化艺术智库还应积极与海外智库、高校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出国考察交流、参加国外会议、在国外期刊发表研究成果、共同开展文化艺术研究项目等方式,加强与海外的信息交流,提升智库的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最后,文化艺术智库要持续追踪我国文化艺术的出海情况,关注国外有关于我国文化艺术的舆情,对我国跨文化传播水平做出科学的衡量与评估,以便为我国提供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文化艺术传播策略和文化外交途径。

猜你喜欢

智库舆论艺术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纸的艺术
微智库
微智库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
建智库,话担当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