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阿拉伯研究智库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问题与路径*

2023-09-20李雪婷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阿阿拉伯智库

■ 李雪婷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阿改革发展研究中心 上海 201620

1 前言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共同利益更加广泛,合作空间不断扩大[1]。2022 年12 月7 日至10 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沙特,出席了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这是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对阿拉伯世界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一次外交活动,也是中阿关系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意味着新时代中阿友好关系将进入高速发展期。然而,根据普林斯顿大学无党派研究网络“阿拉伯晴雨表”2021—2022 年在阿拉伯国家调查的结果,相较于2018—2019 年,受访阿拉伯国家与中国加强经济关系的愿望均未增加,在部分国家甚至下降了20%,调查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可能没有产生预期效果,地区民众总体上正在疏远中国[2]。究其原因,一方面,阿拉伯国家民众与美西方国家接触更多,受西方观念、西方媒体影响更大,中国信息在阿拉伯国家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足;另一方面,受中阿双方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社会文化传统、认知习惯影响,双方深层次的认识不足,相互了解、理解信任的基础仍有待加强[3]。为促进中阿民心相通,深化双边合作,中国亟须面对阿传播与解释中国思想理念。

作为重要的智慧生产机构,中国阿拉伯研究智库(以下简称“中国涉阿智库”)是中国多主体、立体式大外宣格局中的重要力量,有着传播内容专业、有深度、具有持续性,传播语言简单易懂、具备亲和力,传播方式灵活多变、能够为媒体与政府提供补充的优势,可以在提高对阿拉伯国家的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中发挥重要作用。新时代中阿友好关系进入高速发展期,为涉阿智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国际局势发展和阿拉伯地区事务的复杂性要求涉阿智库系统深入加强对阿拉伯国家的研究,为政府部门提供更准确、科学与有效的决策支持;另一方面,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加强交流合作的需求要求涉阿智库充分发挥在对阿精准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中阿双方增信释疑、加深认知、强化沟通、民心相通,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在此背景下,涉阿智库在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方面,目前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着力解决,值得研究并布局。

2 中国涉阿智库的建设情况与其国际传播能力研究综述

2.1 中国涉阿智库建设情况回顾

中国涉阿智库的建设与阿拉伯语教学的发展密切相关。一方面,阿拉伯语教学与研究为中国对阿传播工作培养了一批会阿拉伯语、精通阿拉伯文化的重要人才;另一方面,国内大多数涉阿智库也是依托阿拉伯语教学院系而设立。中国的阿拉伯语教学历史悠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北京大学、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台湾政治大学、北京外交学院、上海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等学校相继开设了阿拉伯语课程,创设了阿拉伯语专业。部分院校与阿拉伯国家开展了教育领域的合作,如阿拉伯国家派遣专家、赠送图书资料、提供教学设备、接受留学生和教师前往学习等[4]。

中国阿拉伯研究(中东研究)领域最早出现的专门研究机构是于1956 年成立的中国国际关系研究所,其下设西亚非洲组。1959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筹建亚非研究所,内设西亚北非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最早成立的关涉中东的研究机构。自改革开放至20 世纪90 年代初,我国恢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北京大学亚非研究所、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云南大学西南亚研究所等机构,同时创立了上海外国语学院中东研究所、宁夏社会科学院中东伊斯兰研究所等机构,并于1982 年成立中国中东学会,创办了《西亚非洲》《阿拉伯世界研究》《中东研究》等学术期刊,以及《亚非问题研究》《南亚研究》等辑刊。21 世纪以来,北京语言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宁夏大学相继建立了阿拉伯研究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成立了阿拉伯学院,北京语言大学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先后成立中东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分别成立区域和国别研究院。与此同时,在教育部的指导下,有40 多家中东领域的国别研究中心在国内高校相继建立,大大扩展了中东专业研究的阵地[5]。总的来看,中国涉阿智库的建设已呈现多点开花的特征,数量增长迅速,其中学术型智库较多,大学附属型智库较多,研究整个阿拉伯/中东的综合型智库较多,但研究团队建设还不够系统,研究领域还主要集中在国际问题研究、文化研究、历史研究等方面;具备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公共外交和集贤育人功能[6],由于涉阿智库的研究工作具有与阿拉伯国家进行交往、加强对阿拉伯国家了解的要求,因此,涉阿智库在对阿舆论引导和进行公共外交两方面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选择其中较具有代表性的10 家涉阿智库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智库官网及相关媒体发布的消息,通过文献调查、观察调查的研究方法,对中国涉阿智库的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平台建设进行调研,初步梳理中国涉阿智库参与对阿传播的现状与存在的不足,并据此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本研究选取的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涉阿智库见表1。

表1 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涉阿智库列表Table 1 A representative list of Chinese Arab studiesthink tanks

本研究兼具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在理论方面,本研究尝试从传播学的视角出发,对中国涉阿智库的对阿交流合作进行全新阐述,更强调智库作为传播主体的身份与功能,对学界相关研究进行了补充,也对中国公共外交理论体系与国际传播理论体系的构建有一定补充作用。在现实方面,以自身工作经验为基础,从智库能够操作的具体方向与行动入手,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以期为中国涉阿智库布局提升国际传播能力、为构建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提供智力支持作出贡献。

2.2 中国涉阿智库国际传播能力研究概况

相较于其他领域的智库,中国涉阿智库的建立时间大多较晚,学者们对涉阿智库国际传播能力的研究偏少,纵览目前收集到的十余篇文献,可以发现:①文献主要是对两届中国-阿拉伯国家智库论坛、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经济合作智库峰会会议发言或会议总结的刊载与报道,没有形成研究体系;②文献主要以中阿智库交流合作为研究对象,还未发现从传播学理论视角对中国涉阿智库能力建设进行的研究;③部分国内学者已经认识到了推动中阿智库交流合作的重要意义,对部分智库交流合作情况进行了梳理,从多个角度提出了加强智库交流合作的建议。

第一,研究指出中阿智库交流合作对促进民心相通、增信释疑,构建中国特色的中东研究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认为,一方面,“中阿合作,智库先行”,智库交流和合作是民心相通的保障,智库交流在中阿人文交流中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7],为促进中阿学术交流、促进中国对阿公共外交等发挥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加强与阿拉伯国家智库的交往,深入了解其政治诉求、文化认同、战略决策,更好地把握其对中东问题的立场,有助于打破美西方媒体和学界对中东问题话语权的垄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东话语研究体系[8]。

第二,部分研究梳理了中阿智库交流合作的具体情况。研究指出,近年来中国与阿拉伯国家部分智库进行了有益尝试,已经实现了各层面的初步对接,并建立了一定的互动关系。有学者列举了中国与摩洛哥、埃及、沙特等阿拉伯国家的智库进行交流合作的例子[8],概述了中国学者代表团两次组团参访阿拉伯国家的情况[9],介绍了中阿交流协会与阿拉伯国家智库开展合作的情况及该机构网站中阿网的建设情况[3]。

第三,部分研究提出了中阿智库应合作研究的具体内容。有学者认为,中阿智库合作要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彼此,深入研究对方、了解对方,中国智库要更多地关注如何推动阿拉伯振兴事业,深入了解研究不同阿拉伯国家的发展战略规划,分析其需求和渴望;要设置双方共同关切的研究议题,围绕议题开展智库合作[10]。具体来看,应包括危机管控、安全形势和风险评估预测[10],产能合作路线和方案设计[11],中阿产能合作与产能对接以及中国治国理政经验与阿拉伯国家发展理念对接的方法,中国与海合会国家自贸区谈判问题、中国与海湾国家合作转型升级问题等[3]。

第四,部分研究从增加交流路径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建议。一方面,要继续扩大原有交流路径,如持续翻译书籍,加强高校合作,在阿拉伯国家开设孔子学院和中国文化中心,在国内建设阿拉伯国家国别研究中心,组织学术研讨会、公共讲坛、电视专题等活动[12];继续做好智库出访和人员交流工作,用好新媒体,并加强传统媒体的传播作用,进一步整合传播的方式和手段[9]。另一方面,要创建新平台、新机制,如建立关于中东地区安全问题的高层对话论坛[12],举办高级别中海智库合作论坛[3],成立智库性质的中阿博览会研究院,在海外设立中国智库分支机构[13]等。

第五,多位学者提出应建立中阿智库合作平台。王林聪提出,要推动建立中阿智库联盟等平台和机制,可以按照地区内部智库协同、国内阿拉伯与中东研究智库协同、中阿智库协同的步骤,逐步完成,并推动中阿智库论坛纳入中阿合作论坛与中阿博览会框架[10]。王健认为,可以考虑在中阿合作论坛框架内建立中阿合作思想库网络,就相关议题展开合作研究,为中阿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提供咨询建议[12]。叶青提出,要整合建立大的智库平台,围绕特定议题,打造亮点品牌[13]。

第六,部分研究指出要加强国际智库之间、智库与政府、企业之间的沟通合作。具体包括:首先,不仅要与阿拉伯国家智库交流,还要与欧美国家阿拉伯研究、中东研究智库交流[14]。其次,要加强涉阿研究智库与政府的沟通交流,加强项目合作和课题研究,促进学术研究、经贸合作、外交实践有机结合[13];通过多种方式为政府机关提供更多信息支撑,帮助政府全面了解对象国的情况[3];推动政府决策与智库研究的良性互动,实现智库与政府交流合作的机制化与常态化[7]。最后,智库要与走出去的企业合作[13]。

3 中国涉阿智库参与对阿传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上述10 家中国涉阿智库的调研,本研究发现中国涉阿智库参与对阿传播存在传播团队建设不够系统、传播内容建设不够国际、传播平台建设不够完善等问题,导致对阿传播效果不够理想,不能充分发挥中国智库在阿拉伯国家的传播影响力、话语说服力、舆论引导力,尚未对形成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3.1 对阿传播团队建设不够系统

第一,研究队伍以国内学者为主,缺少专门负责对阿传播工作的管理人员。智库学者是智库成果的主要生产者,是智库进行对阿传播的基础。中国涉阿智库主要依托国内阿拉伯语专业教师、国际关系及历史领域的学者进行研究,研究较分散,往往是学者独自开展研究和调研,大多数中国教师都有前往阿拉伯国家留学、访学的经历。部分涉阿智库设有国际荣誉顾问、外国客座研究员、访问学者等职位,但长期在职的阿拉伯专家主要负责阿拉伯语言及文化教学工作,不承担对阿宣介智库成果的工作。从官网发布的信息来看,几乎没有智库专设负责对阿传播工作的管理人员,没有形成对阿研究和传播的专门团队。

第二,出国交流宣介活动通常是学者独自进行,缺少持续性、团队式组织规划。系列集中宣介活动能够制造更大的传播效应,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总体来看,中国涉阿智库出访交流活动通常是学者单独前往阿拉伯国家进行短期访学、参加会议、做学术报告等,智库组织的集体前往阿拉伯国家进行系列宣介、交流的活动不多。有部分前来中国各个智库、学院调研交流的阿拉伯国家代表团,但总体频率不高,难以发挥有组织的传播效力。

第三,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校际合作协议较多,但与阿拉伯国家智库直接签署的合作协议还不多。智库之间的直接合作协议,能够为双方进一步深化交流、进行实质性合作提供依据。总的来看,依托高校建立的中国涉阿智库,主要依靠高校与阿拉伯国家高校建立以人才培养为主要目的的校际合作协议、框架合作协议,智库与智库之间的直接合作协议不多,在合作研究等方面发力不多,没有建立起长期深入的合作机制。

第四,国内已有相关研究联盟,但尚未建立可持续的中阿智库合作平台。统一的、可持续的多边智库合作平台能够为中阿智库合作提供机制保障,为双方智库人员、项目、资金等交流提供便利。虽然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已集合全国中东研究学界建立了中国中东学会,学会注册会员数达到427 人(截至2020 年年底)[5],阿拉伯语教育界也存在阿拉伯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能够统筹相关工作的机构;但是中阿双方的智库合作平台构建还不成熟,迄今只依托宁夏大学、中国中东学会在2015 年、2016 年举办了两届中阿智库论坛,未搜集到该论坛后续举办的报道。

3.2 对阿传播内容建设不够国际

第一,大多智库拥有品牌会议交流活动,但与阿拉伯国家智库的联动有待增加。品牌活动是智库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无论是系列论坛、国际研讨会还是系列培训活动,往往能吸引国内外公众、媒体的关注,引起政府决策部门的重视,非常有利于彰显智库影响力[15]。在调研的10 家智库中,大多数智库均拥有品牌国际会议活动,其中不乏举行了十几届的定期活动,会议主题从阿拉伯国家热点问题到中阿合作,从文化、翻译、教育到政治、安全、经济,不一而足,大多能结合国家最新政策与理念设置议题,部分会议会后也能整理出版会议论文集,形成重要学术成果。然而,出于各种原因,许多活动中邀请的阿拉伯国家智库学者较少,活动也未能在阿拉伯国家发挥应有的传播效果。

第二,在外媒、外刊发表文章的数量不断增加,但很少创办英文或阿拉伯文期刊。对智库而言,维护国家利益、影响舆论和政策制定是核心目标,各国智库不仅花费巨资致力于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和策略影响国内政策和舆论,还着力影响海外公众舆论。近年来,随着中阿智库、媒体的交往越来越密切,部分涉阿智库专家开始在阿拉伯国家媒体发表文章,宣介中国治国理政思想,在国际与地区问题上发声支持阿拉伯国家,推动中阿友好关系发展。同时,有大批学者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关于阿拉伯问题研究的英文文章。国际化的学术期刊,有利于将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推广到阿拉伯世界。就目前来看,中国智库创办的外文学术期刊较少,知名度、影响力还有待提升。中国涉阿智库创办的外文期刊包括:创刊于2007年,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负责编审工作的《亚洲中东与伊斯兰研究》(英文);创刊于2021 年,由北京外国语大学负责编审工作的《中国与阿拉伯研究》(阿拉伯文)。

第三,部分智库开始出版外文专著、阿文译著,但适应数字化时代发展的电子版本图书较少。外语图书出版是典型的跨文化传播活动,出版以中国为内容的阿拉伯语图书有助于增加阿拉伯读者对中国的了解。部分中国涉阿智库也开始编著出版研究阿拉伯国家问题的英文论文集、英文专著,翻译(中译阿)出版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治国理政思想、中阿友好往来历史等的书籍,加强面向阿拉伯国家的传播工作。然而,这些图书在阿拉伯国家的宣介与流通仍有不足之处,尤其是未在一些主流图书网站上架出售,也没有电子版图书,不符合数字化时代的阅读习惯。

3.3 对阿传播平台建设不够完善

第一,智库多语种官网建设水平不一,缺少主动推送信息的操作。数字化时代,智库官网已成为展示智库研究成果、活动成果的重要平台,如兰德公司、布鲁金斯学会等均通过官网展示其学术成果,有时效果可能超过在媒体平台发布。调研发现:部分中国涉阿智库只有中文官网,部分有英文官网,极少有阿拉伯语官网;外文官网更新频率不高,或者更新的内容不能完全反映智库的学术水平;网站中很少有可以专门通过邮箱订阅智库学术成果的选项。

第二,智库新媒体平台建设偏向国内平台,对国际新兴媒体的利用不充分。根据维奥思社(We Are Social)与互随[23](HootSuite)发布的《2022 年全球数字概览报告》,全球有46.2 亿社交媒体活跃用户,超过总人口的58%。同时,社交媒体具备更贴近受众生活、更易被接受、能够更快速引导舆论等特点。调研发现,大多数中国涉阿智库都开设了微信公众号,部分开设了抖音账号、澎湃新闻号,但在推特(Twitter)、脸谱(Facebook)、油管(Youtube)、照片墙(Instagram)、领英(LinkedIn)等国际社交平台或新媒体平台上开设账户的比较少。

第三,智库与阿拉伯主流媒体形成固定合作机制的还不多,缺少实质性合作。中东报、金字塔报、半岛电视台等在阿拉伯国家广泛传播的媒体平台,本身拥有大量受众,加强与这些媒体的交流互动,能够借助其原有的受众基础,广泛传播智库成果与思想。调研发现,大多数中国涉阿智库均有接待阿拉伯国家媒体代表团的合作交流经历,但鲜少与阿拉伯国家媒体智库或媒体平台签署合作协议,真正建立固定合作关系,实现持续性、实质性合作的较少。

4 中国涉阿智库提升对阿传播能力的路径

从对外传播的角度来看,智库本身具有国际声誉和影响力,是开展公共外交与对外传播的重要内容[16]。西方国际知名智库一般从构建话语体系、接入媒体平台、搭建互联网矩阵、塑造品牌等方面,服务和参与国家对外传播工作[17]。中国学者从公共外交和传播学的角度,提出“智库公共外交”的概念[18]。

本研究将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平台、传播效果的角度出发,分析中国涉阿智库提升对阿传播能力的理想路径。

4.1 传播主体:形成有组织的国际化团队

人才是智库各项工作的基础,是实现对阿传播的最主要力量。做好智库研究与传播团队的建设,是智库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根本。智库要建立有组织的国际化团队,推动传播活动的系统化、组织化,并加强对研究与传播人才的培养,确保传播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多层次引进阿拉伯国家研究人员。智库承担着在世界各国政策精英之间构建人际传播网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中国涉阿智库可以引进阿拉伯国家的高级智库研究人员、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前政要作为智库国际团队成员,这些高水平人才往往能够影响所在国家的政策制定或大众舆论。另一方面,中国涉阿智库可以引进海外著名高校毕业的年轻阿拉伯科研人员以及即将毕业的在华留学生群体,从更年轻化、更了解中国的角度储备国际化研究与传播人才。

第二,担任阿拉伯国家研究机构、组织的职务。中国涉阿智库可考虑安排专家在阿拉伯国家智库、政府间或非政府组织担任客座研究员、名誉研究员、观察员等职务,借助阿拉伯国家智库等本土平台,打造能够在阿拉伯国家媒体上发声的、被阿拉伯国家学界广泛知晓的意见领袖,及时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第三,自主培养新一代对阿研究与传播专业人才。一方面,中国涉阿智库本身具有培养阿拉伯区域国别研究人才的潜力和能力,可以充分发挥智库育人优势,为中阿智库合作提供可持续的人才保障。另一方面,依托高校建立的涉阿智库可以考虑与新闻传播等专业合作,自主制定培养计划,培养能够胜任智库对阿传播工作的优秀人才。在此过程中,中国涉阿智库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与海外学习交流机会。

第四,搭建中阿智库人才“旋转门”,加强人才培养工作。一方面,中国涉阿智库工作人员要通过到部委等国家机构轮流工作了解决策机制,也要定期前往阿拉伯国家智库工作、调研,积累相关人脉,拓展传播渠道;负责对阿传播的管理人员也要定期前往阿拉伯国家媒体平台调研、沟通,了解阿拉伯国家媒体的最新发展动态。另一方面,可考虑联合国内新闻传播学界及新华社、中国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中国涉阿媒体智库,举办面向中国对阿传播人才的基础与提升培训项目,敦促负责传播工作的人员学习最新理论、最新传播动向与对阿传播注意事项。

第五,构建中阿智库合作联盟。中国涉阿智库可以继续统筹在中阿合作论坛机制下,发挥中阿智库论坛的作用,尽快组织建立更广泛的中阿智库联盟,形成定期交流合作机制;或者在“一带一路”国际智库联盟、国际高端智库云论坛等组织与活动的基础上,建立专门机构,在下一层级上做好中国涉阿智库及阿拉伯国家智库的统筹工作,为更广泛的中阿智库交流合作建立机制。

4.2 传播内容:推动品牌成果迈向国际

从传播内容来看,中国涉阿智库要从品牌成果入手,发挥议程设置功能,协助政府做好舆论引导、咨政启民、价值构建等工作。

第一,组织由中阿双方共同参与的品牌高层论坛、专题访谈、国际研讨会、短期培训等活动。智库是多轨公共外交中的智力中枢和舆论领袖[19],可通过打造品牌会议活动,设置活动议题并邀请阿拉伯各国学者、前政要参与发言、发表评论、列席听会等方式,促进其深度了解中国的政策观点与倡议,甚至撰写文章发表在海外媒体上,形成二次传播;同时,邀请国内外媒体多语种报道会议内容,引起广泛关注。

第二,与阿拉伯国家智库合作开展国际化品牌科研项目。中国智库与国外机构合作开展的项目通常包括联合设立项目、阿方委托项目、境外招标项目,涵盖双边项目和多边项目[20]。中国智库与阿拉伯国家智库联合设立项目、接受阿拉伯国家委托项目、参与境外招标项目,能够在过程中扩大自己品牌研究领域的影响力,并有可能针对性影响阿拉伯国家政府决策。

第三,创办面向阿拉伯学者的国际化智库成果输出机制。一方面,中国涉阿智库可以创办有影响力的阿拉伯语、英语期刊,甚至专门建立面向阿拉伯国家出版书籍的品牌出版社;另一方面,中国涉阿智库可以创新成果出版方式,加快研究成果数字化和多语种化,采用网络首发等方式,实现实时在线发布,提升传播速度[16]。

第四,与阿拉伯学者合作,在著名国际媒体、国际期刊发表文章。通过与阿拉伯研究人员合作发文或邀请阿拉伯国家学者在阿媒体发文,借助其更接近本国、本民族民众的思考方式,以及其在本国更大的曝光度与话语权,更好地引导国外舆论,构建中国政策理念与价值观传播网络。

第五,增加大规模、持续性的集中宣介活动。一方面,中国涉阿智库可尝试在一定时期内组织研究人员前往多个国家进行学术访问、田野调查和集中宣介,增加与对象国智库专家的人际交往合作、提升智库国际化水平的同时,加强对中国治国理政思想的交流与传播。另一方面,中国涉阿智库可以邀请阿拉伯智库专家来华进行短期或中长期访问交流,并鼓励其撰写涉华文章、回国后宣介中国思想。

4.3 传播平台:搭建多元国际媒体矩阵

智库研究与媒体报道相互促进是推进价值传播的有效途径。在互联网时代,一方面,中国涉阿智库应加强线上平台建设,提升自身国际传播能力;另一方面,中国涉阿智库应加强与国内媒体、阿拉伯国家媒体之间的合作,将自身具有思想性与深度的成果通过媒体传播发布,提升智库的发声能力,以及中国国际舆论引导能力。

第一,加强智库多语种官网建设。中国涉阿智库可以考虑建设智库独立官网,或者由智库研究联盟牵头,整合资源,建立阿拉伯研究智库联盟多语种官网,形成别具特色的研究成果收集库,及时发布最新成果,吸引阿拉伯学者乃至全球学者前来阅读。同时,不断优化网站服务功能,做到更新信息集合推送,提供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订阅、社交媒体订阅等功能。

第二,开发包含阿拉伯语、英语等多语种国际新媒体矩阵。目前,中国涉阿智库已经开始意识到社交媒体平台对智库发挥社会影响力的重要作用,但缺乏面向阿拉伯国家受众、国际受众的有效新媒体矩阵。智库可以考虑开设脸谱、推特、抖音国际版(Tik Tok)等国际社交媒体账号,并安排专人或委托专门机构对账号进行运营管理。

第三,加强与中国涉阿媒体的交流合作。涉阿智库可以与中国国内面向阿拉伯国家的媒体加强交流与合作,如CGTN(China Global Television Network)阿语频道、人民网阿语版、《今日中国》阿文版等,形成定期为媒体提供研究成果、接受媒体采访、参加专题报道策划与讨论等合作机制,共同产出独具特色的报道。这样既能提升智库的国际传播能力,也能提升媒体报道的深度。

第四,重视与阿拉伯国家媒体的合作。一方面,中国涉阿智库可以为阿拉伯媒体报道智库活动、采访智库专家提供便利;另一方面,中国涉阿智库可以与阿拉伯国家主流媒体形成定期投稿、专栏写作等合作机制。

4.4 传播效果:提升对阿话语针对性

在阿拉伯世界构建与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是当前中国对阿开展公共外交、实现民心相通、落实战略合作的重要课题。智库作为对阿传播过程中的内容解读者、生产者之一,应着力构建准确的传播话语,提升中国特色话语的说服力,展现中国文化感召力和中国形象的亲和力,推动阿拉伯国家认识更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第一,重视设置世界性议题和中国特色议题。一方面,中国涉阿智库要关注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贫富差距、经济发展、反腐倡廉、脱贫减贫等具有全人类共同价值的问题,将中国在这些方面的成就作为重要传播内容,引起阿拉伯国家的关注与研讨,把中国“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21],达到入脑入心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中国涉阿智库在进行涉中议题传播时,要选择最典型的“新时代中国故事”,让阿拉伯国家在熟知这些故事的同时感受到“以人民为中心”“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中国价值理念,让“信息传播”与“价值传播”相结合,推动阿拉伯国家受众逐步感知、认知、认同新时代中国理念[22]。

第二,加强与涉阿政府部门的沟通,根据需求规划传播方案。一方面,中国涉阿智库要与外交部、商务部、教育部、中联部等部委的阿拉伯国家交往工作主管部门加强沟通交流,深入了解国家战略需求,通过横向课题、研究报告等方式向部委提供支持,并以此为基础研究、设计对阿传播话语。另一方面,中国涉阿智库要与地方外事、教育主管部门加强沟通合作,获得地方政府支持,服务地方关切,将促进地方政府与阿拉伯国家交流、构建城市/省份在阿形象等作为研究课题与传播内容之一。

第三,加强阿拉伯区域国别研究,针对性提升传播效能。一方面,中国涉阿智库要组织学者对阿拉伯国家开展系统的区域国别研究,或者与阿拉伯国家智库合作开展区域国别研究,深入、全面了解阿拉伯国家的情况,了解其真实诉求,以此为基础设计传播内容与话语,让阿拉伯国家愿意听、听得进。另一方面,中国涉阿智库要对阿拉伯国家的文化历史、传统习俗进行深入研究,在尊重对方文化的基础上,以双方的共同之处为传播的切入点,引发受众对传播内容的兴趣。

第四,选择通俗易懂的话语,使传播内容听得懂、易接受。中国涉阿智库学者要区分政策语言、学术语言、新闻语言和故事语言之间的关系并及时转化,不仅能用学术语言,还要会用新闻语言、故事语言,形成能够被阿拉伯国家学者或普罗大众理解的观点,用阿拉伯国家民众听得懂的语言传播中国理念、中国方案、中国经验。这样既能切实提高传播的效力,也能展现中国形象的亲和力。

5 结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中国涉阿智库作为中国对阿交往的重要平台,切实增强相关智库及其研究成果的对阿传播,对在阿拉伯国家政府高官、知识分子及高校学子中塑造中国国际形象,提升话语权与促进民心相通有着重要作用。为此,中国涉阿智库要着手解决智库传播团队、传播内容、传播平台中存在的问题,推动智库团队、品牌成果、传播平台、传播效果不断优化,向阿拉伯国家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中阿阿拉伯智库
开启中阿关系“新时代”
《窄门》中阿丽莎的爱情悲剧探析
来自阿拉伯的奇思妙想
西域察合台文史籍中阿闌豁阿感光而孕故事
40年后《阿拉伯的劳伦斯》片头为编剧正名
阿拉伯小镇的露天集市
微智库
微智库
智库能为我们做什么?
建智库,话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