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发展理念支撑的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

2023-09-20王曰芬徐天傲岑咏华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23年4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维度文明

■ 王曰芬 徐天傲 岑咏华

1天津师范大学大数据科学研究院 天津 300387

2 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南京 210094

1 前言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但随之而来的是在国外分阶段出现的能源和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体现,使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挑战[1]。中国的环境治理需要采取上下结合的双向治理模式[2],在经济发展时要考虑到自然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有限性,选择走低碳排放、提高社会福利、降低生态足迹的可持续发展道路[3]。从党的十七大报告被提出到党的十八大报告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4],再到党的十九大报告被确立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略[5],生态文明思想在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逐步凸显。此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把“绿色”作为“十三五”规划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列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6]。绿色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实践路径,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角度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道路[7]。2021年,党的“十四五”规划中重申经济发展需要彻底贯彻绿色发展的理念,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社会。因此,以绿色发展理念指引生态文明建设,并评价分析建设发展水平,不仅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迫切需求,而且是宏观经济管理、科学评价等领域深化研究的重要关注。本文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支撑,改进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并选取重点区域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科学评价提供参考和借鉴。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绿色发展理念的研究

绿色发展被认为是一种指导社会如何长远发展的科学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例如,王如松[8]指出绿色发展实质上是一种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最终目标的生态发育过程;黄志斌等[9]认为,绿色发展是指通过“绿色化”与“生态化”的实践手段,在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范围内,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绿色资产增值以及绿色福利的提升,最终达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相互协调发展;任平等[1]认为,中国高质量绿色发展的目标在于兼顾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与社会治理的三方协调,促进多领域的融合全面发展,最终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局面;王宇杰(Wang Yujie)等[10]认为,绿色发展是在不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基础上实现经济增长的社会发展模式。

综合已有研究,本文认为绿色发展应当是一种突出生态环境保护,强调在生态环境的容量内、环境资源承载的范围内保护生态资源,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其目标是以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兼顾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的协调发展。

2.2 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结果能够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科学规划、政策制订、定量考核的重要参考依据[11]。通常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选取用于测评的具体指标构建指标体系,进而完成对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的评价[12]。在指标体系的研究中,虽然目前学界内尚未有统一标准,但在设置的评价中均有环境、经济、社会等维度[13-14]。常用的评价方法有熵值法[15]、变异系数法[16]、熵值法与变异系数法的组合赋权法[17]等主观、客观、主客观组合赋权法、因子分析模型、BP(back propagation)神经网络模型等。

同时,绿色发展评价体系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的评价维度为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利用的评价范畴。学者们从中国城市的绿色发展[18-19]、工业绿色发展[20]、人类绿色发展[21]、区域绿色发展[22]、经济绿色发展[23]等方面开展了评价研究。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和绿色发展评价的研究相对独立,生态文明评价研究重视对生态环境的管理和评估,绿色发展评价体系研究着重实现对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的协调评估,较少从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融合视角进行评价研究。同时,基于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研究往往只考虑静态评价的数据结果,而忽略对建设发展过程的动态评估。而从评价方法上看,由于生态文明评价体系是一种多层次、多指标的评价体系,所以,常常出现最高级指标层下属指标数量不一致的情况。在采取客观赋权法构建指标体系时,使用加权求和的综合评价方式容易影响结果的平衡性和准确性。

因此,本文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基础,从“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三个维度,结合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官方文件和学界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的文献研究,构建绿色发展理念支撑的生态文明建设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在构建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结合静态评价结果和动态发展提升程度形成最终的综合评价结果,并以京津冀、江浙沪地区省市作为重点区域开展综合评价方法的实证应用研究。

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要求

3.1.1 科学性与权威性 评价指标选取应当符合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效益、保障经济与社会民生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理念。在选取指标时,尽可能参考由官方统计和发布的指标,相应的数据也应尽量使用统计口径一致的数据。

3.1.2 普适性与可靠性 应当尽可能选取用于反映主要问题和普遍问题的指标,以确保在评价对比分析时更具有公平性。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设定要考虑到数据来源是否可靠、数据获取的难易程度,尽可能选择可获得的真实、客观、连续的数据指标。

3.2.3 可量化与可对比 为了方便开展省市间的对比分析,指标选取要能够满足数据可量化的要求,尽可能直接选取使用已公布的数据或通过间接计算可得的数据。

3.2 指标体系框架和指标选取

首先,本文通过文献计量筛选出相关学术文献中的高频指标,依次提取样本文献内的评价指标并进行同义词处理,得到绿色发展评价指标683个、生态文明评价指标984 个,各自选取频次最高的前十个高频评价指标作为初选指标。之后,基于绿色发展理念,本文以“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社会”三个维度为框架,在初选指标基础上综合参考有关权威文件,根据指标选取原则构建共计70 个评价指标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最终结果见表1。

表1 绿色发展理念支撑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Table 1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supported by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本文参考的政策文件与报告包括:《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远景目标纲要》《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发展行动指南》《绿色之路——中国经济绿色发展报告2018》《2010 中国绿色发展指数年度报告》。学术文献来源是通过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数据库以“生态文明评价”和“绿色发展评价”为主题检索后,选取近5 年内共计60 篇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相关的期刊文献。其中,包含绿色发展评价研究25 篇,生态文明评价研究35 篇。

3.2.1 生态环境维度 生态环境维度的评估分为环境质量评估、保护治理评估和生态压力评估3个评估方面。环境质量评估是区域生态文明的功能表征和外部表现,从大气质量、水体质量、土壤质量和生态质量4 个方面选取指标。保护治理评估是对区域的污染控制和治理效果的评估,包含森林、水体、大气、垃圾与废物以及噪声5 个方面的评价指标。生态压力评估是对区域的内部发展面临的生态压力进行评测,从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压力两方面选择指标。其中,资源承载力反映的是区域内自然生态资源为发展提供的利用限度;环境压力方面则是对应人为污染对自然环境容量的消耗。

3.2.2 生态经济维度 生态经济维度的评估可划分为资源利用评估和经济发展评估两个评估方面。其中,资源利用评估是衡量资源的利用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标,主要从能源利用、水资源利用和土地利用3 个方面选取指标进行评估;经济发展评估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程度和增长动力的衡量,能够反映出经济基础和发展潜力,选取的指标涵盖经济增长绿化度、低碳发展、经济水平、增长动力以及结构转型5 个方面。

3.2.3 生态社会维度 生态社会维度的评估分为绿色生活评估和社会发展评估两个评估方面。其中,绿色生活评估是对区域内绿色生态基础保障和居民生活的绿色化程度进行衡量,从绿色出行程度和基础设施建设两个方面选取指标;社会发展评估从绿色投资、社会管理和发展能力3 个方面衡量区域的环境污染治理投入、区域内的社会发展程度、科技发展潜力和教育技术储备。

4 评价方法

4.1 数据来源与处理

在数据来源方面,考虑到数据可获取性,本文的主要相关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国家数据库、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hina emission accounts and datasets,简称CEAD),以及中国和各省市发布的统计年鉴、生态环境状况公报、生态环境统计年报以及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

按照数据来源,对2011—2020 年全国和重点地区(京津冀、江浙沪)的年度数据进行采集后形成全国和重点地区数据集,作为指标赋权和实证研究的数据样本。为了使不同单位的指标能够进行比较,需要对采集以及计算后的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以消除指标数据间的数据单位、量级差异影响。本文采用极值法进行数据归一化的方式,将原始数据集转化为0 ~1 范围内的无量纲数据集。按照数据指标的性质,正负取向不同采取相应的数据处理,具体计算公式见式(1)和式(2)。

正指标计算公式为

其中,xij和Xij分别为归一化前后的指标值;max-(xij)和min(xij)分别为数据集中第j项指标中指标值数据的最大值、最小值。

下文以文献指标体系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单位GDP 能源消耗”指标数据(单位:吨标准煤/万元)为例,原始数据见表2。

表2 “单位GDP 能源消耗”指标数据Table 2 “Energy consumption per unit GDP” indicator data

4.2 评价指标赋权的方法

客观赋权法是指通过各维度指标数据的关系或指标数据的信息承载量大小来决定权重大小,以避免主观判断存在的局限性。因此,在面向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设计时,由于其涉及的指标数量较多、数据种类复杂,本文选择由熵权法、变异系数法和CRITIC(criteria importance though intercrieria correlation)法计算权重均值的组合客观赋权结果作为最终的权重结果。

4.2.1 熵权法计算权重 熵权法是根据计算指标数据的熵值信息(即所含有的信息量大小)确定权重的方法,适用于指标较多的情况。对于某项指标,其信息熵值越小,则权重越大。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如下。

每个指标数据项比重计算公式为

4.2.2 变异系数法计算权重 变异系数法把数据的差异性视作一种有效信息,通过数据变化的波动程度来确定指标权重。指标数据间数值的差异越大,则该指标的权重越大。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如下。

变异系数计算公式为

4.2.3 CRITIC 法计算权重 CRITIC 法综合考虑数据波动情况和指标间的相关性,适合指标自身带有一定相关性和波动性的数据。CRITIC 法通过指标的对比强度(标准差)和指标之间的冲突性(相关系数)来综合衡量指标的权重。对于多指标多对象的指标评价,CRITIC 法可以削弱相关性较强的指标影响,减少指标之间的信息重叠。数据对比强度越大,则权重越高;冲突性越小,则权重越低。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如下。

信息量计算公式为

4.2.5 赋权过程:以“单位GDP 能源消耗”指标为例 为了提升指标体系的普适性,本文对全国和重点区域数据集进行指标权重计算,得到的权重均值作为指标权重。将表2 中原始指标数据按照式(2)进行数据处理,然后按照式(4)、式(6)、式(8)分别计算得到指标的熵值、变异系数和信息量。再按照式(5)、式(7)、式(9)分别计算熵权法权重、变异系数法权重、CRITIC 法权重和综合权重,具体结果如表3 所示。

表3 综合权重计算结果Table 3 Calculation result of comprehensive weight

4.3 综合评价操作的具体步骤

为了能够综合考虑绿色生态文明建设静态评价结果和动态的发展提升过程,提升基于组合客观赋权得到的评价结果的平衡性与准确性,本文采用基于指标排名得分并结合提升程度排名形成综合得分排名的方式,进行绿色发展理念支撑的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

步骤一:计算省市各维度的一级指标得分。第个省市的第个指标的得分为Zij=Xijwj',第个省市的一级指标得分为该一级指标下属三级指标得分之和。

步骤二:计算省市各一级指标排名得分。为了比较参加评价的省市建设发展静态评价结果,对参加评价的各省市按照7 个一级指标维度的得分从高到低排名后依次赋分。

步骤三:计算省市提升程度排名并赋分。考虑到生态文明建设是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参照每个五年规划时期为一个时间阶段,对阶段间的发展提升程度进行评估。为了比较参加评价的省市建设发展提升程度的高低,在同一指标中依照各省市指标得分增长率由高到低进行该一级指标的提升程度赋分。计算各省市7 个一级指标的提升程度的平均得分后,按照平均得分高低进行提升程度排名的赋分。

步骤四:综合排名。按照环境质量、保护治理、生态压力、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绿色生活、社会发展和提升程度8 个方向,计算各省市综合得分并进行排名。

5 实证研究:以京津冀和江浙沪地区为例

为了验证绿色发展理念支撑的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有效性,本文以京津冀和江浙沪重点区域作为实证对象进行应用研究。

5.1 基于一级指标的得分及其比较

依次计算重点区域各省市的一级指标得分:首先,按照第4.3 节步骤一依次进行计算,得到各省市的一级指标得分,绘制重点区域的一级指标得分热力图(图1);其次,按照第4.3 节步骤二计算省市各一级指标排名得分。

图1 重点区域的一级指标得分热力图Figure 1 Heat map of Tier 1 indicator scores for key regions

为了比较重点地区省市静态评价结果,结合重点区域的一级指标得分热力图中的数据,按照各省市7 个维度的得分从高到低依次排名,并进行6 分至1 分的赋分,形成重点区域各一级指标排名得分,如表4 所示。

表4 重点区域各一级指标排名得分表Table 4 Ranking scores for key regional indicators

5.2 从“十二五”到“十三五”绿色生态文明建设提升程度

计算整体综合得分:重点地区省市的“十二五”至“十三五”整体综合得分热力图如图2 所示,具体的得分如表5 所示。

图2 重点地区省市的“十二五”至“十三五”整体综合得分热力图Figure 2 Heat map of the overall composite score of the 12th to 13th Five-Year Plan for key provinces and cities

表5 重点地区省市的“十二五”至“十三五”整体综合得分数据Table 5 Data of the overall composite score of the 12thto 13th Five-Year Plan for key provinces and cities

从总体上看,“十三五”的得分均高于“十二五”,则说明每个地区的绿色生态文明建设水平都在提升。其中,北京市始终处于最高位,其次为浙江省、天津市,上海在“十三五”时期提升较快并超过了江苏省,而河北省处于最低位。

计算各省市提升程度排名并赋分:按照第4.3节步骤三进行操作。为了比较重点区域省市建设发展提升程度的高低,在同一指标中依照各省市指标得分增长率由高到低进行该一级指标的提升程度赋分。计算重点区域各省市7 个一级指标的提升程度的平均得分后,按照平均得分高低进行提升程度排名的赋分。“十二五”至“十三五”重点区域一级指标得分变化程度分布图如图3 所示。

图3 “十二五”至“十三五”重点区域一级指标得分变化程度分布图Figure 3 Degree of change in Tier 1 indicator scores forkey regions in the 12th to 13th Five-Year Plan

生态环境维度得分情况:在环境质量方面,提升最快的是上海市,为76.89%;在保护治理方面,北京市和上海市进步明显,分别提升了54.44%和54.12%;在生态压力方面,改善程度最为明显的是天津市,得分提高了73.55%。生态经济维度得分情况:在资源利用方面,提升最多的是上海市,为20.70%;在经济发展上,提升最快的是河北省,为84.06%。生态社会维度得分情况:浙江省和河北省在绿色生活上分别提升24.80%和24.62%,位置前列;在社会发展方面,浙江省提升最多,为27.37%。

为了比较重点区域省市发展提升程度的高低,结合图3 数据按照同一指标中重点区域省市指标得分变化程度依次递减赋予6 分至1 分提升程度得分,最终计算所有省市7 个一级指标的提升程度的平均得分,得到重点区域各省市一级指标发展提升程度排名,如表6 所示。

表6 “十二五”至“十三五”重点区域各一级指标发展提升程度排名Table 6 Ranking of key regions in terms of degree of development improvement in the 12th to 13th Five-Year Plan

5.3 一级指标、提升程度与综合得分

计算综合排名:按照第4.3 节步骤四进行操作。

基于指标得分排名,结合提升程度排名形成重点区域省市的综合得分的排名方式,可以较好地将绿色生态文明建设静态评价结果和动态的发展提升过程相结合,并且能够解决因各维度三级指标数量不同而导致一级指标权重不一致的问题。据此,按照环境质量、保护治理、生态压力、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绿色生活、社会发展以及提升程度8 个方向计算综合得分进行排名的方式,完成对重点区域各省市面向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综合评价。计算方式为按照8 个方向上各省市的得分排名顺序从高到低依次赋予6分至1 分,最终计算所有省市的平均综合得分,并进行降序排名。

具体排名结果如表7 所示。综合得分排行前三位的依次为北京市、浙江省和天津市。从区域上看,在京津冀地区,北京市表现明显优于天津市,河北省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在江浙沪地区,浙江省表现更好,江苏省和上海市发展水平较为落后。

表7 重点区域省市绿色生态文明建设各个指标、提升程度与综合得分Table 7 Various indicators, improvement levels, and comprehensive scores of gree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key regions

由表7 可知,北京市综合得分为5 分,其各维度的发展水平最高,但整体提升程度排名最低,需要为实现居民的绿色生活进行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交通营运水平。浙江省综合得分为4.38分,可见浙江省生态文明整体建设和发展提升效果不错,其在环境治理和保护方面表现突出,需要加强产业发展绿色转型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天津市综合得分为3.13 分,可见天津市整体建设发展提升处于中等水平,在生态环境质量和治理以及生态压力方面,需要继续加力提升。江苏省综合得分为3分,可见江苏省整体建设的提升不足,其各个维度的发展水平较为平均,需要特别重点关注的是资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上海市和河北省的综合得分均为2.75 分,处于综合水平的低位,但是这两个省市的提升程度得分较高且排在前两位,表明具有整体向好的发展趋势,需要做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调整。例如,上海市要加强提升环境质量和社会绿色化发展;而河北省则需要积极推行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推行绿色生活方式,提升城市建设水平。

5.4 以天津市为重点的综合评价分析

以重点区域中排在第三位的天津市为例,对其建设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图4 为天津市“十二五”至“十三五”绿色生态文明建设综合信息图,展示了天津市从“十二五”时期发展至“十三五”期间的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的指标得分情况。在图的右侧以可视化方式,直观地展示天津市近年发展规划纲要中涉及的相关内容,其中若该指标后相应时期有“√”,则表示该部分工作是当时的规划发展重点。

图4 天津市“十二五”至“十三五”绿色生态文明建设综合信息图Figure 4 Tianjin’s gree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comprehensive information map in the 12th to 13th Five-Year Plan

从图4 中可以发现,天津市环境质量提升在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土壤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方面均取得了较高的增幅。森林覆盖、水体治理、大气污染、垃圾和危险废物处理以及环境噪音管控的综合指数也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尤其是在防护林建设方面的投入使陆地林木的建设提升幅度最大。综合看来,上述指标的提升反映出天津在环境治理方面采取了确实有效的措施和行动。

然而,生态压力中的当地资源承载力、资源利用中的水资源利用、经济发展中的结构转型、绿色生活中的绿色出行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是社会发展中各个指标均是负值,其中绿色投入的下降较大。

在“十四五”期间,天津市规划纲要申明继续优化空间格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进一步加快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好局面。因此,上述综合评价结果可为天津市有针对性地明确绿色发展理念支撑下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提供决策参考。

6 结语

本文从绿色发展理念出发,结合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研究需要,针对传统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评价体系研究的不足,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支撑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方法。通过对以京津冀地区和江浙沪地区作为实证对象的应用研究发现,在综合评价时引入发展提升的考量因素,能够较好地将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静态的发展状况和动态的发展提升过程相结合,使评价结果更加符合实际的发展特点。同时,采取指标排名得分与提升程度排名结合方式形成综合得分排名的评价方法,较好地解决了基于客观赋权与加权求和方式进行综合评价的问题,使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准确。由此证实本文提出的综合评价方法具有应用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未来,将侧重选取更多区域加以实证应用研究,并在扩大应用样本的同时深化相关研究的依据与理论基础研究。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维度文明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对不文明说“不”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光的维度
文明歌
“五个维度”解有机化学推断题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