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产性服务业与印刷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2023-09-20孙毅行

信息记录材料 2023年8期
关键词:生产性印刷服务业

孙毅行,冯 磊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商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4) (2 乐凯华光印刷科技有限公司研究所 河南 南阳 473000)

0 引言

生产性服务业最早由格林菲尔德[1]提出,泛指为满足生产需求提供中间产品或服务的产业,主要面向生产者而非消费者。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技术资本密集、人力资本丰富、附加值高和产业带动性强[2]等特点,我国政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其划分为交通运输业、现代物流业、金融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商务服务业。在全球生产分工不断细化、制造企业中间需求日益增加的当下,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赋能传统制造业从而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3]。“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明确强调,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党的二十大报告同样指出,要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然而相较于主要发达国家,我国当前生产性服务业滞后于制造业发展[4]且生产性服务业与许多制造业产业的融合程度仍较低[5],对制造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发展的支持不足,很大程度上成为制约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短板”。

印刷产业作为我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轻工业,是国民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地区就业和拉动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在的年产值规模已经超过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位。然而近年来,计算机、互联网与电子显示技术的发展冲击着传统印刷产业格局,印刷产业传统的发展模式面临挑战,印刷业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在这个数字化时代,传统印刷企业想要生存、发展,就必须转变观念,推进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延伸印刷产业链,提升印刷价值链,构建印刷创新链,从单一的生产制造商转变为新型印刷系统服务商。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已进行了广泛研究,但由于不同产业间存在着显著的异质性,生产性服务业与不同产业融合的路径与效应也不尽相同。遗憾的是,鲜有学者对印刷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进行研究。因此,生产性服务业与印刷产业如何融合发展从而促进印刷产业转型升级成为极具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对制造业转型升级影响的理论机制;第二,探讨当前我国印刷产业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第三,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印刷产业融合的视角,为印刷产业转型升级提出建议。

1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效应分析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社会条件下,各个产业之间具有清晰的边界,这一边界由产业的经营范围和生产方式所决定。随着技术革新和行业管制的放松[6],尤其在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不同产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进而相互融合,重塑着产业边界[7]、产品特征和市场格局[8]。这些变化对制造业发展产生着深刻影响,主要表现为产业创新、生产率提高以及价值链的攀升。

1.1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创新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对制造业创新的影响体现在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形态创新两个方面。

就创新能力而言,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高级生产要素投入到下游制造业中,为制造业带来先进知识和技术的流入[9],制造业企业不断积累先进的知识和技术资本,增强了研发创新的内生动力。此外,生产性服务业中的金融业会对制造业企业产生融资约束效应[10],增强金融业对制造业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有利于破除在融资环节存在的“所有制偏好”、资源错配等问题,减轻企业融资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增强企业的创新意愿。

就产业形态创新而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在破除产业边界的同时开拓出新的市场,产生新的需求,形成新的产业形态,而产业间的延伸、渗透赋予了传统产业新的功能,增强了整体产业的竞争力[11]。

1.2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

大卫·李嘉图在比较优势理论中指出,贸易双方将生产集中于各自优势环节能够促进生产效率提升。借用此理论,可以解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的作用机制。制造业企业通过将内部劣质的生产性服务环节分离,引进优质中间投入,既弥补了自身服务环节的不足,又可以节省生产和管理成本。引进的先进的生产性服务,一方面通过提升投入水平直接提高下游产出质量,另一方面对下游制造环节产生知识和技术的溢出,促进下游制造业降低成本、提升质量。同时,被分离出的低效率生产性服务环节不仅可以通过“干中学”提升自身效率[12],对低效率的制造业部门效率提升同样能起到促进作用 ,从而进一步促进制造业发展。

1.3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价值链攀升

迈克尔·波特在其提出的价值链理论中指出,公司价值创造的环节包括生产、销售等基础活动和财务、研发等支持性活动,公司应将重心投入到真正能够创造价值的“战略环节”以取得竞争优势。通过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推动制造业价值链攀升的关键在于,推动制造业向具有更高附加值的价值链两端的生产性服务环节延伸、渗透。

制造业向生产性服务业的延伸既包括上游的研发设计、信息技术等环节也包括下游商务服务、运输仓储等环节。

举例而言,制造业向运输环节延伸提高了资源在不同生产部门间的配置效率,深化了分工合作,同时专业化的运输服务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整合区域内及各区域间的优质资源,提升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13]。制造业向研发设计环节延伸在产品质量提升、附加值增加方面起到促进作用。同时,设计仿真、试验测试、综合保障等专业技术服务,为产品的更新换代实现价值增值提供了基础和发展空间[14]。制造业与信息技术环节的渗透融合改变着传统制造业的生产经营方式,一方面,电子化的采购和信息交流服务使得上下游的企业间的生产合作更加流畅高效;另一方面,工业互联网在各个生产环节的中枢作用使得企业可以更容易、精确的获得工业数据[15],推动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

2 我国印刷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依照国家统计局的统计体例,“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是我国工业41个大类行业之一。2021年和2022年,在41个大类行业中,仅有9个行业利润总额下降,“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便是其中之一。其利润总额的下降除了受疫情影响之外,也与当前印刷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密切相关,比如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力成本升高、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导致的市场需求缩减和国家环保治理等因素,使得传统印刷企业的微薄利润不断受到挤压。印刷业的发展态势,可以用营收微增、利润承压、投资增长低缓来概括。

2.1 我国印刷产业的基本情况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2—2022年的数据统计,我国印刷复制企业规模以上企业(指主营业务年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的数量、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的相关数据如下表1所示。

表1 2012—2022年我国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基本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从2012—2022年,我国规模以上印刷复制企业的数量,除2019年增长率为负之外,基本上每年都有增长,年均增长率为5.53%,说明印刷产业的集中度在增加。但是从营业收入、利润总额来看,2012—2022年我国印刷复制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的增长率一直在下滑,营业收入从2012年的19.85%增长率下降到2022年的-1. 20%增长率,利润总额在2016年首次出现负增长,2018年利润总额增长率达到-21.51%,是历年来的最低值,2022年利润总额增长率达到-12.57%,也是增长率较低的年份。根据表1的相关统计数据,2012—2022年,印刷产业的营收率虽然上升,但利润总额增长率下降很快,印刷业进入微利时代,行业景气度较差。

2.2 印刷产业长期处于产业链中低端,产品附加值低

传统印刷产业具有明显的需求导向型特征,加工生产业务依赖于下游客户需求。受上下游产业挤压,产业附加值偏低,同时,我国印刷产业以劳动力价格优势嵌入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在“微笑曲线”中处于较低位置。

印刷版材作为印刷工业中的重要耗材之一,其市场需求与印刷业的发展密切相关,以胶印版材市场现状为例来说明。

中国胶印版材行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刚开始以进口国外产品为主,经过几十年发展,到目前为止,国内胶印版材厂商的数量占据全球总量的90%以上,已经形成了以优势企业为主导的市场竞争格局。全球胶印版材市场,主要由日本富士胶片、美国柯达公司、比利时爱克发三大国际厂商以及乐凯华光、强邦新材两大国内领头企业占据。

首先,柯达、富士胶片、爱克发这三家公司的高端胶印版材较多,具有较高毛利率;乐凯华光、强邦新材、上海宝士嘉等国内规模性胶印版材企业,普遍规模较大,产品覆盖高、中、低端领域,但毛利率不高,尽管在高端市场有一定份额,但难以进入利润最高的版材市场;其次,还有一大部分中小企业,如华丰、金瑞泰、康尔达、汇达等,产品以中低端为主,以优化工艺成本降低价格实现企业发展与生存。在未来3~5年内,全球胶印版材的需求总量将基本保持稳定,存量市场继续饱和;最后,随着国内各品牌版材质量的不断提升,主流品牌产品的性能差异逐步缩小,国内竞争的国际化趋向也将更加明显,这将进一步压缩胶印版材行业的利润空间。

印刷产业“低端锁定”的问题很大程度上由我国印刷产业发展模式导致,由于印刷企业吸纳就业能力强、对环境破坏相对较少,在改革开放初期往往受到地方政府青睐。然而众多中小型印刷企业以填补市场空白起家,产品结构单一,规模较小,对市场波动的适应性较弱。同时,由于缺乏区域内和区域间统筹规划,导致印刷企业分布分散、低水平企业重复建设严重。而高新技术的参与度偏低,资金能力、研发水平无法支撑其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难以适应日益兴起的个性化印刷需求。

2.3 信息网络技术冲击下,企业数字化转型迟缓,增量市场拓展不足

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从需求和生产两端重塑着印刷产业。从需求端看,一方面,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网络社交等业态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冲击了书籍、报纸、杂志等传统下游行业的印刷需求;另一方面,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也使AR显示、点阵码、二维码和印刷显示等新兴需求不断兴起。从生产端看,信息网络技术推动了传统印刷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印刷数字化是指以静电成像、数字喷墨技术为代表的数字印刷技术,涵盖了传统印刷、工业计算机网络、信息通信等多个技术领域。该印刷技术是用数字信息代替传统的模拟信息,直接将数字图像信息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印刷技术,能进行可变数据印刷、个性化印刷、网络化印刷,还能进行联机加工,不仅在商业快印、机关文印领域,而且在金融、电信、保险、出版印刷、包装印刷等领域都得以应用。

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数字印刷与传统印刷的市场并不冲突。原因在于传统胶印在长版印刷领域具有高品质、低成本的优势,更加适合规模化生产,而在短版、多版本印刷、个性化印刷领域,以静电成像、喷墨技术为基础数字印刷则更为经济。但目前,数字印刷已经到达发展的临界点,高速喷墨印刷技术的进步使数字印刷突破了按需印刷的市场限制,逐渐渗透到商业印刷和包装印刷领域,并开始加速渗透至印刷全领域。同时,国产高速喷墨印刷设备供应商异军突起,如弘博、铠微安印、施潘德、方正、圣德科技、山东盈科杰等供应商,为印刷企业进入数字印刷提供更多选择。举例而言,数字印刷的主力机型高速喷墨印刷机截至2018年国内市场的总装机量仅为141台,而到2022年12月为止,国内市场的保有量已超过500台。

由此可见,数码印刷是印刷技术数码化、网络化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也是目前印刷技术发展的焦点。在传统需求收缩和增量需求的刺激下,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印刷企业不可回避的问题。

2.4 印刷行业中“卡脖子”现象严重,部分核心技术被国外垄断

在贸易不确定性增强和“逆全球化”趋势加重的当下,保持核心技术自主性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尤为重要。然而国内印刷产业仍存在“卡脖子”现象,许多关键设备、核心技术和原材料等仍依靠进口。印刷版材方面,免处理CTP版等高端胶印版材的质量与国外爱克发、富士、柯达等公司相比仍有差距,部分关键原材料依赖进口;数字印刷机方面,喷墨数字印刷机的关键核心技术被富士施乐、Indigo等国外几家大型公司控制,国内企业不仅在喷墨喷头、静电成像硒鼓等核心部件上与国外具有显著技术差距,在数字印刷的软件系统集成和软、硬件综合集成方面同样缺乏自主创新和核心技术。

目前,印刷产业亟需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形成关键技术的突破。尤其在数字印刷领域,喷墨数字印刷关键核心技术设备的研发是我国印刷产业“十四五”时期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为此,需要集中优势资源突破喷墨数字印刷喷头等关键核心技术装备,解决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为行业的迭代升级带来强大动能。

2.5 科技创新受限,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当前我国印刷企业创新能力依旧不足,主要体现为人才技术不足和资金短缺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产学研”融合不足制约科研成果转化和专业人才培养。印刷产业应用性、高创新性的特点决定了其应用性和专业性人才需求。因此高等教育在印刷产业人才培育和技术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学校与产业之间存在运行机制、发展策略、行动准则、改革方式以及主体构成的系统性差别[16],使得印刷产业与印刷包装教育融合时存在人才定位模糊[17]、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脱节[18]、有关产教融合实践平台不足[19]的问题。同时,研发生产过程中,技术成果转化效率偏低,内嵌于印刷企业内部的研发部门往往无法满足企业创新需要,制约着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

第二,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难以支撑科技研发和扩大再生产。印刷行业前期设备、生产线投入大,资金回报周期长,广大中小型、发展中印刷企业资金需求旺盛。然而这些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问题,这一问题包括企业自身与金融市场两方面因素。就企业而言,与大型印刷企业相比,中小型印刷企业信用水平偏低、资产不足、经营稳定性相对较差;同时,大部分中小型印刷企业缺乏足够的信息披露,使得商业银行难以对其风险进行有效评估,进一步加大了这些企业在金融市场的融资难度。就金融市场而言,我国金融系统长期存在的“金融压抑”和“产权歧视”现象,导致金融要素发生错配,中小型印刷企业融资难度大。

3 生产性服务业与印刷行业融合发展路径

基于上述研究分析,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印刷产业融合的视角提出如下路径建议。

3.1 推动印刷产业向上下游生产性服务业延伸,增加产业附加值

为推动印刷产业价值链地位的攀升,必须转变传统印刷企业单一的生产加工职能,推动业务向印刷产业价值链两端的生产性服务业延伸,包括上游的研发设计服务和下游市场营销服务。

从上游来看,印刷企业可以通过为不同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创造新的增值点,增加产品附加值,在拓宽业务范围的同时能够展现自身品牌价值,吸引更多客户。更为重要的是,推动印刷企业业务向上游研发服务延伸,在印刷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背景下,实验测试、综合保障等研发服务对于产品质量保证和附加值的提升尤为重要。从下游来看,加快印刷产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整合印刷产业分散的、异质的订单系统,向数字化供应链深入推进,推动产品营销服务向“服务化、共享化、标准化”发展,降低企业的客户沟通成本,同时增加在销售、售后服务方面的附加值。

3.2 加强信息技术服务与印刷产业的融合,推动印刷产业数字化转型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印刷业未来发展的新方向。对于传统印刷企业来说,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在于依托工业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推动印刷产业智能制造,优化供应链水平,为印刷产业生产效率的提升提供重要支撑。

第一,要加快印刷产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的优化,推动印刷产业信息网络带宽升级,提高信息传输效率和稳定性。第二,加强信息技术与印刷产业各个环节的融合,将研发、生产、制造、运输等各个环节与大数据、互联网技术集成、融合并创新。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通过工业互联网整合生产加工环节的工业数据,借助分布式数据计算引擎对工业数据进行挖掘、处理、加工从而反作用于研发生产;优化印刷产业生产要素配置,推动数字化建设,包括数字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增强整体产业链的协同性,促进印刷产业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第三,政府要优化产业融合的政策环境,制定有利于推动信息技术服务于印刷产业融合的政策,引导印刷企业加快智能化、数字化转型。

3.3 强化金融服务印刷产业能力,缓解中小微印刷企业融资压力

当前印刷产业集中度持续提升,大型企业领先发展,中小微印刷企业生存融资压力增大。增强金融服务印刷企业尤其是中小微印刷企业的能力可以从融资租赁和专利权质押融资两方面入手。

一是优化融资租赁服务质量,拓宽印刷产业融资租赁服务范围。融资租赁具有低门槛、见效快的优势,深受民营企业喜爱。对于承租企业来说,只需支付融资额的二到三成作为保证金便可获得相应固定资产(如印刷机、制版设备)的使用权,有利于企业尽早投入生产以抢占市场先机;对于融资租赁公司来说,一方面,由于印刷设备保值性较高,因此企业违约所带来的损失相对较小;另一方面,承租企业在设备生命周期内分期摊付而非一次付清,降低了融资风险。

二是加快推进中小微印刷企业专利权质押融资。鼓励具有实际融资需求的成长型中小型印刷企业借助有效专利进行质押登记,取得质押贷款。减轻中小型印刷企业由于缺少抵押资产和信息不对称产生的融资难问题,缓解“融资约束”,同时激发企业创新研发内生动力,推动技术创新。

4 结语

生产性服务业是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也是保障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内外部压力不断加大,印刷产业面临传统需求收缩、数字经济冲击等挑战,但也迎来了新兴市场发展、高新技术融合的发展机遇,印刷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加快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这不仅要求印刷企业加快自主创新能力,还需要不同产业之间,尤其是印刷产业与信息技术服务等先进的生产性服务业之间相互渗透、融合发展。通过改善投入产出关系、发挥产业间的耦合效应,促进印刷产业生产管理模式的创新和产业效率的提高,突破技术限制的同时增加产业附加值,从而实现产业价值链的攀升。

印刷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有赖于政府、高校和企业三方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充分发挥在生产性服务业与印刷产业融合中的引导作用,密切关注当前印刷产业发展态势和需求。督促建立灵活、高效的知识产权市场,促进企业创新和技术成果转化。高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将企业需要融入人才培养环节,为产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积极培育适应当前印刷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同时促进跨学科交流,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印刷产业转型升级输送高素质人才。企业要充分利用政府的政策及资金支持,制造出中国乃至世界知名品牌产品,参与国际竞争,打造一流的国际印刷企业。

猜你喜欢

生产性印刷服务业
印刷+智能=?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出版与印刷》2016年总目次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
把心交给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