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对红棕象甲各虫态的致病力及侵染行为
2023-09-20吕朝军赵建超钟宝珠张楚毓陈拓李文莲
吕朝军 赵建超 钟宝珠 张楚毓 陈拓 李文莲
关键词:嗜菌异小杆线虫;致病力;红棕象甲;形态学
红棕象甲(RhynchophorusferrugineusOliver)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害虫,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重庆、台湾、云南、西藏、香港、澳门、江西、上海、四川、贵州、浙江、福建等地[1-2],也是世界上椰子(CocosnuciferaL.)、油棕(ElaeisguineensisJacq.)、椰枣(PhoenixdactyliferaL.)等棕榈科作物的重大害虫。该虫主要通过钻蛀植物的茎干和生长点危害,由于其为害隐蔽,在植株表现症状时多数已无法挽救。
目前生产上对于红棕象甲的防治方法包括茎干注射[2]、药剂喷雾[3]、信息素诱捕[4]等。在该虫生物防治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就[5-7],其中昆虫病原线虫(entomopathogenicnematodes,EPNs)作为重要的生防因子之一[7],可与其他生物形成共生关系[8],截至2015年底,已报道95种斯氏线虫和16种异小杆线虫[9]。BARBARA等[10]研究了斯氏线虫(Steinernemacarpocapsae)对红棕象甲的致死效果,及其对红棕象甲生长发育及幼虫的免疫活性等影响,当EPNs通过肛门、气孔和口腔进入宿主后,会在宿主血腔中释放共生细菌引起细胞毒性,并引起败血症导致宿主死亡[11];田间试验结果表明,EPNs对红棕象甲的预防效果达98%,治愈率达80%[12]。同时嗜菌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bacteriophora)和昆虫病毒以1∶5混合对红棕象甲的防治效果较好[13];嗜菌异小杆线虫与白僵菌(Beauveriabassiana)混用对于红棕象甲幼虫具有增效作用,尤其对低龄幼虫的增效作用更显著[14]。目前针对EPNs侵染红棕象甲的研究多集中在幼虫,而较少报道对其他虫态是否有致病性的研究,因此本文研究了嗜菌异小杆线虫H06(HeterorhabditisbacteriophoraH06)品系对红棕象甲各虫态的致病力,并对其侵染途径及侵染过程等进行系统观察,以期为红棕象甲生物防治策略的科学制定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红棕象甲和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均由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生物防治实验室自繁自养。其中红棕象甲采用半人工饲料[15]饲养;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以大蜡螟幼虫为寄主进行扩繁,采用Whitetrap法[16]收集3龄侵染期线虫(infectivejuveniles,IJs),用蒸馏水稀释成系列浓度,备用。
试虫繁育及实验均在温度(26±1)℃,相对湿度70%±5%的昆虫繁育室开展。
1.2方法
1.2.1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对红棕象甲的致病力测定养虫杯(直径4cm,高3cm)杯底覆盖滤纸,杯顶置通气孔,用移液枪滴加1mL不同浓度线虫液至滤纸上,将红棕象甲5个龄期段(1~2龄、3~4龄、5~6龄、7~8龄、9~10龄)幼虫、卵、蛹、成虫分别置于养虫杯中。处理5d后统计试虫死亡率,并以对照组死亡率对处理死亡率进行校正。每处理30头,重复3次,以蒸馏水处理为对照。幼虫、蛹、成虫死亡标准:以昆虫针轻触虫体,完全不动者为死亡。卵死亡标准:以变红色或黑色为死亡。
死亡率=死亡虫口数/处理总虫口数×100%
校正死亡率=(处理死亡率-对照死亡率)/(1-对照死亡率)×100%
1.2.2红棕象甲不同虫态被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侵染后的形态学变化使用线虫液(500IJs/mL)分别对红棕象甲6龄幼虫、预蛹、初产1d卵、新羽化成虫进行处理。其中幼虫和预蛹滴加200μL于前胸背板处,成虫滴加200μL于前胸背板和中胸之间连接处,卵直接在线虫液中浸渍5s取出,处理后将试虫单独放置于养虫盒中,成虫和幼虫以甘蔗块为补充营养。处理72h后用索尼摄像机(FDR-AX700)拍照记录红棕象甲各虫态被EPNs侵染后的典型形态学变化。
1.2.3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从红棕象甲幼虫不同部位的侵入效果选取红棕象甲3龄、6龄、8龄幼虫,以每克虫体重接种100IJs剂量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分别接种于红棕象甲口器、气孔和肛门周围,处理4d后统计死亡虫数。死亡标准为用昆虫针轻触虫体,完全不动者为死亡。每处理接种30头,重复3次,以未接种处理为对照。
1.2.4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对红棕象甲幼虫腹侧气孔的侵入行为观测以红棕象甲8龄幼虫为寄主,接种24h后观察虫体气孔周围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的分布情况。为便于观察,用防水蓝色记号笔在红棕象甲幼虫气孔处进行轻微涂抹,利用解剖镜(凤凰XTL-165-LD500u)持续观察线虫从红棕象甲气孔侵入虫体的过程并记录。
1.3数据处理
致病力测定结果中,根据黄剑等[17]的方法,采用Excel统计软件求毒力回归方程及LC50、LC50的95%置信区间等。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致病力数据采用试虫的校正死亡率进行分析,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检验法(DMRT法)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对红棕象甲不同虫态的致病力
红棕象甲各虫态均可被嗜菌異小杆线虫H06品系侵染(表1)。从毒力测定结果可知,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对红棕象甲卵和1~2龄幼虫的毒力水平最高,二者无显著差异。随着幼虫龄期增加,红棕象甲对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的敏感性逐渐降低,其LC50值逐渐增大;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对红棕象甲蛹和成虫的致病力无差异,但均低于卵和1~6龄幼虫。此外,5~6龄幼虫与7~8龄幼虫之间、7~10龄幼虫与蛹之间、9~10龄幼虫与成虫之间对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的敏感性均无显著差异。
2.2红棕象甲不同虫态被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侵染后的形态学变化
经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侵染后,红棕象甲幼虫、预蛹、蛹和卵均死亡,轻触虫体无自主反应,体色变成红色或红褐色,同时伴随虫体体壁皱缩僵硬。成虫经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处理后体色加深,体表斑纹逐渐消失(图1)。
2.3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对不同龄期红棕象甲幼虫不同部位的侵入效果
红棕象甲幼虫不同部位被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侵染后,红棕象甲死亡率如表2所示。红棕象甲3龄幼虫的接种处理中,以气孔和肛门处接种的致死率较高,且二者无显著差异,分别为91.11%和78.89%,均显著高于口器接种处理;而在6龄幼虫和8龄幼虫的接种处理中均以口器接种致死率最高,分别为95.56%和98.89%,其次为肛门接种和气孔接种。
口器接种处理中,6龄和8龄红棕象甲幼虫死亡率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高于3龄幼虫死亡率;在气孔接种处理中,3龄幼虫的死亡率显著高于6龄和8龄幼虫;而在尾部肛门接种处理中,供试3个龄期的红棕象甲幼虫死亡率无显著差异。
2.4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从红棕象甲幼虫气孔侵入的行为观测
研究结果表明,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接近红棕象甲气孔后,在气孔周围停留一段时间,之后从气孔进入虫体(图2),从开始进入气孔至完全进入虫体整个过程持续2~5min;部分线虫在进入气孔的过程中会退出,亦有部分线虫直接从气孔上爬过而不侵入虫体,接触到红棕象甲虫体气孔的线虫且成功进入虫体的比例为33.33%。
3讨论
EPNs作为一种生防因子,已经在部分害虫的防治上得到了应用。如小卷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carpocapsae)All品系与草地贪夜蛾数量比为剂,可长期较好地抑制小地老虎对烟草幼苗的危害[19];600IJs/mL线虫液处理24h后,Wn01线虫对红脉穗螟的校正死亡率达到86.67%[20]。SHAHINA等[21]研究发现,供试的7种EPNs对红棕象甲各虫态均具有较好的致病效果;在阿联酋椰枣园红棕象甲的防控实验结果显示,一种本土分离的Heterorhabditisindicus线虫能在短时间内灭杀红棕象甲幼虫、成虫和蛹[22]。由于EPNs对昆虫宿主的高致病性[23],小卷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carpocapsaeWeiser)和嗜菌异小杆线虫(H.bacteriophoraPoinar)[24]已制作成生防制剂并用于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中。前期研究显示,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对红棕象甲幼虫具有一定的致死作用,且虫体呈现出僵硬皱缩、体色变褐、身体肿胀直至虫体腐烂、线虫游离而出的现象[7]。本研究进一步证明,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不仅可侵染红棕象甲幼虫,同时对红棕象甲蛹、成虫、卵等也具有侵染活性。其中对红棕象甲卵和1~2龄幼虫的毒力水平最高,这可能与不同虫态对EPNs的耐受力差异有关,也说明在红棕象甲卵期和低龄幼虫期利用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进行可取得较好的防效。
EPNs侵染寄主的方式分为3种:潜伏型、攻击型和中间型[25]。其中斯氏线虫的垂直扩散能力较强,搜索策略为潜伏型,而异小杆线虫对寄主的感应强烈且主动搜索力较强,适于侵染隐蔽性害虫[26-27]。本研究发现,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在有水为介质的情况下会游离至红棕象甲幼虫气孔附近,并通过气孔进入虫体,但观察发现其进入虫体气孔无目的性,即并不是所有抵达气孔的线虫均会侵入至虫体,因此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从红棕象甲气孔侵入虫体,是由气孔散发的气味吸引其向气孔定向移动?还是偶然经过气孔附近进而侵入?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EPNs侵入虫体后会释放共生细菌,通过细菌毒素和线虫消耗寄主营养致寄主死亡[28],虫尸棕色表示该虫是由斯氏线虫侵染所致,而红色则为异小杆线虫侵染所致,颜色差异是由于尸体中共生细菌释放的色素不同[10],本研究结果也表明,经嗜菌异小杆线虫H06品系侵染后,红棕象甲的卵、幼虫、预蛹、蛹及成虫等各虫态体色均变成红色或红褐色,此结果与王国汉等[28]发现的异小杆线虫侵染虫体后导致寄主尸體初为桔红色、后期为红褐色一致。
EPNs从红棕象甲幼虫不同部位接种后,死亡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3龄幼虫处理中,以气孔和肛门处接种的致死率较高,而6龄和8龄幼虫处理均以口器接种致死率最高。在气孔接种处理中,3龄幼虫的死亡率较高;而在尾部肛门接种处理中,供试3个龄期的红棕象甲幼虫死亡率无显著差异,究其原因可能与红棕象甲幼虫的气孔、口器及肛门的发育特征有关,其致病机理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