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农场”:基于乡土生活场景的高年级微习作训练研究
2023-09-20赵美月
赵美月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而纵观学生习作,普遍存在内容干瘪空洞、缺乏真情实感、质量低下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受教师“教学即传递”这一教学观念的影响,导致学生习作时素材缺失,体验性不足,而有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
当代认知理论已完成了由离身到具身的范式转型,具身认知强调“学习应以身体与环境为根基,突出学习的实践性、参与性、感悟性”。打卡农场是教师利用学校农场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感知生活、记录生活的学习活动。这一活动与具身理念提倡的“身心一体、知行合一、人境相融”是相统一的。
学校农场于学生而言,就如鲁迅的百草园一般新奇有趣,是为学生习作开发的“三味书屋”。学生借助“打卡农场”的活动,采用不同形式在农场探索、感知、学习,将一个个生动的画面、鲜活的场景书写进自己的“耕读日记”或“农场手账”中。这是基于情境的真实写作,是习作的新样态。
一、趣玩打卡,激发表达欲望
趣玩打卡指学生在农场参与劳作、观察、测量等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打卡时间与次数不限,学生根据自己的时间进行自由安排,如走读生可以在晨间入校之后,住校生可以在晚饭日暮时分。农场打卡的载体有“说画手册”“农场手账”“耕读日记”。
1.“说画手册”:巧手勾画,激发习作之趣
习作源于生活。校园的爱心农场,一年四季皆是美景:春日金黄的油菜花,夏日翠绿的瓜果,秋日深红的高粱,冬日深翠的青菜。校园的农场每一个角落都有自己的故事,这为爱发现、爱画画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学生可以在“说画手册”的“画画区”勾画出农场中最美的画面,并在“写话区”写下动人的故事。
2.“农场手账”:随手拍摄,挖掘习作之源
学生的生活是五彩的,以生活为基的习作亦是多彩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捕捉一个个多姿多彩的乡土生活场景,为习作引得源头活水。如引导学生走入校园农场,认真观察,用心感受,随手拍下自己认为最美的那一瞬间,并为自己的照片配上一小段文字,发布在班级“农场手账”的《最美瞬间》栏目。
3.“耕读日记”:小手劳作,储备习作之泉
2022年版课标注重打通生活与语文课程之间的边界,强调课程内容的整合性和生活化。习作是基于生活体验的表达。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心一体、知行合一,因而习作不应成为一种纯粹的语言操练,而需要身心参与、身境相融。学生在日常的农场劳作中,身体力行,在实践体验中感悟劳作的快乐,获得习作素材。“耕读日记”不仅是学生抒发劳作体验之载体,更是学生习作的素材库。
二、农场趣写,点燃表达激情
校园农场一年四季风景各异,这为学生开展各种探究学习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为学生的微习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1.勾连教材:拓展延伸,迁移习作技巧
认真梳理教材,我们可以发现乡土生活的场景已经纳入到教材体系中。12册教材中几乎每册都有关于乡土生活的场景。在学生打卡农场、进行微习作训练时,教师可以勾连教材中的相关课文进行拓展补白,拓宽习作内容;也可以围绕教材,学习习作技巧,并以农场中的生活场景为落脚点,迁移运用习作技巧。如教学现代诗《三黑和土地》时,让学生回忆自己在农场时的场景,仿写《我与农场》;在教学《乡下人家》时,引导学生体味课文的表达特点,仿写农场的景物。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这个例子为学生服务。
2.链接活动:增强体验,丰厚习作素材
学校根据学生诉求,结合实际,依着时令借助校园农场开展各种活动。多姿多彩的活动,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在具身性的活动认知中积累了丰厚的习作素材,为微习作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如在丰收季,学校组织农产品爱心义卖活动,在这个大活动之下教师各展其能:有的组织“产品营销策划大比拼”活动,指导学生写好营销策划书;有的组织“我是产品代言人”招募活动,指导学生写好农场产品代言书;有的则指导学生细心观察,写好义卖活动中印象最深的一幕场景。
多彩有趣的活动拓宽了学生的习作思路,丰富了学生的习作素材。
3.联结项目:融合学科,创新习作方式
校园农场学习资源丰富,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好场所。各学科教师借助农场资源,从学生的视角出发,精心设计项目化学习,让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提升综合素养。2022年版课标强调突破学科界限,开展跨学科、探究性的项目式学习,教师可联结项目,融合其他学科开展微习作训练。如联结制作植物铭牌、设计出版“农场趣事”班刊等项目化学习,将微习作与美术、科学等多学科融合在一起。
农场为开展项目化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与便利,同时,项目化学习又为学生的微习作训练开创了新思路和新的载体。
三、趣说收成,体会表达幸福
2022年版课标在“总目标”中提出:“借助不同媒介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可见,乐于与他人分享,是学生的习作素养之一。
1.美篇App分享:图文并茂,展乡土之趣
美篇App图文并茂,直观可见,极具吸引力。运用美篇App分享农场生活的点滴,既能与同伴共享当时的场景,又能长期保存习作资源。学生将平日参与打卡农场的经历、感想以微习作的形式记录,并以微习作、农场活动影像资料为素材制作美篇,发布到班级微信群。师生及家长可在美篇App评论区进行点评、送小红花。美篇App分享亦可以延伸到线下,每周微习作分享课上,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制作的美篇,分享有趣的乡土生活。
2.直播共享:入境融情,秀乡土之美
学生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与兴趣。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学生对直播也非常感兴趣。教师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用直播软件朗读打卡农场微习作,或介绍农场作物,或分享打卡农场的有趣经历。
直播无疑是最直观、最能给人代入感、让人产生共鸣的分享方式之一。不过,直播受一定条件的限制,教师要尽量地为学生创设直播分享的机会。
3.专栏展示:留言点赞,呈乡土之乐
发表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方法之一,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发表欲,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习作专栏”为学生发表微习作打开了一扇窗。线上,通过班级公众号设置习作专栏,推送学生打卡农场微习作,师生及家长可在朋友圈点赞、留言。线下,教室里可设置“打卡农场”习作天地,学生将微习作誊抄粘贴于展示栏。每篇习作后都附有点赞区和留言区。学生可以在点赞区贴上大拇指,在留言区,利用便利贴写下自己的点评语。
双线共频的专栏展示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微习作分享方式之一,它不受任何條件的限制,只要勤于动笔,就有被展示的机会。这给了学生极大的成功感,让他们感受到了习作的乐趣,增强了他们的习作自信。
出身于农村的学生,乡土生活是生命之根,是习作之源。农场耕作、农场趣学为习作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微习作篇幅短小、自由随性,易于表达,符合学生的习作心理。这两者共同助推了学生的习作动力。教师将微习作见缝插针到学生的日常农场打卡活动中,日积月累,积微成著,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习作水平。
(作者单位:浙江淳安县汾口镇横沿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