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单篇课文设置和践行学习任务群的策略

2023-09-20孟凡利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3年8期
关键词:语段圆明园课文

孟凡利

学习任务群是2022年版课标在义务教育阶段首次提出的全新教学理念。学习任务群不仅明确并丰富了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呈现出与传统教学完全不同的课堂教学形式。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很多教师(包括我在内)都无法一下子准确把握学习任务群理念的核心特质和具体开展形式。如果一味地随波逐流,一开始就试图从“大单元”视角设置并践行学习任务群,不仅不利于自身对学习任务群理念的认知,而且会因为长期形成的不适应性而丧失对学习任务群实施的信心,甚至走向歧途。基于此,我们不妨先以单篇课文为载体,设置基于单篇文本的学习任务群,缩小关注的范畴,彰显学习任务群的理念要义,为走向单元整体视角的学习任务群设置奠定基础。现结合《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尝试和思考。

一、基于语段信息,在解决任务中感知文本内容

作为展现圆明园“辉煌”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文第3自然段以准确生动的词语、整饬对应的语句,着重展现了圆明园“宏伟的建筑”,如何利用学习任务群的形式,走进作者笔下圆明园“宏伟的建筑”,并围绕着创作构思,与作者形成深度对话呢?

教师可以如此设置任务一:自由阅读课文第3自然段,密切关注圆明园里有哪些建筑,并将作者所描写的建筑圈一圈。无论是对文本描述对象的认知,还是对语段自身的解读,学生总是依循着从表象到本质的思维规律。

任务群,顾名思义,就是由彼此之间有着紧密关联,同时又呈现出完全不同层级的任务,而组建成为的类群。作者在课文第3自然段罗列了大量独具特色的建筑,一方面展现了圆明园建筑的宏伟瑰丽,为凸显圆明园的辉煌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另一方面又借助于这些建筑风格之间的巨大差异,再次印证了圆明园作为“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的独特魅力。因此,从学生认知规律来看,要想探寻语段的本质内涵,洞察作者的表达特质,首先就需要解决“写了什么”的问题。

任务一要求学生密切关注“圆明园有哪些建筑”,就是明确阅读过程中的关注方向,避免被其他的元素所吸引。为此,语段中所罗列的一系列的建筑也就顺势从整个语段中“浮出水面”: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象征着热闹街市的“买卖街”、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蓬岛瑶台、武陵春色;民族建筑、西洋景观。

整个语段逐渐减缩成为明确而具体的建筑类型,学生在初次阅读语段的任务下,实现了对文本信息的准确提炼,便于后续任务向语段深处漫溯,将阅读关注力聚焦在素材选择和作者的表达智慧上。

二、关注语言细节,在解决任务中洞察布局意识

作者创作文本,需要根据具体明确的表达目的,选择适切、匹配的资源,以更好地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是表达构思的首要基础。

随后,则需要考量如何整合和运用这些素材资源,以形成有机的表达意义体。这正是学生在自身的表达实践过程中相对缺乏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往往在选择、明确了表达素材之后,只能一股脑儿地将素材“塞”进课文之中,而对于呈现顺序以及方式则很少考虑。

鉴于此,教师可以设置任务二:如此众多的景观,用了哪些关联词有条理地连接在一起?很显然,这一任务将学生的阅读关注力从原本的内容层面转向了作者的表达维度。学生在鉴别式阅读的过程中,自然就可以发现,作者运用一连串连接性词语将上述素材进行了富有层次的组合:有……也有……;都是……如……还有……如……;不仅有……,还有……

正是这些关联性词语的组织与串联,使得原本处于散乱状态的资源,形成了一个个类别不同又呈现出鲜明逻辑对应关系的组合体。教师可以采用男女生配合朗读和师生配合朗读等多种形式,紧扣语段中的分号展开朗读,既感受作者言语句式的独特节奏和气势,同时又相机对素材之间的关系形成全面把握。

三、基于内在关联,在解决任务中提炼共性规律

依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提取信息是对语段内容的初步感知与理解,但语文学习的关键点并不在于内容的把握和信息的积累,更为重要的是对所提取的信息展开辨析和整合,在获取表面信息的同时,洞察作者如此选择所指向的具体要旨。

鉴于此,教师就可以相机设置任务三:你发现每组关联词连接的景观之间有什么规律吗?这一任务的设置,旨在通过对素材之间关系的洞察,将学生的关注性思维从信息表层逐步邁向作者的创作构思。

由于这一任务跨度相对较大,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对比的策略,将原文中的素材资源顺序打乱,在素材内容不变、关联性词语不变的情况下,为学生深度辨析提供鲜活的资源支撑。以语段的第一句话为例,原文的内容是这样的:“圆明园中,有金碧辉煌的殿堂,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教师通过调整素材出现的顺序,将其修改为:“圆明园中,有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从一开始的“金碧辉煌的殿堂”到修改之后的“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内容并没有变化,但调整之后的建筑组合,就完全不在相同的逻辑对应关系之中。原文中,“金碧辉煌的殿堂”与“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无论是建筑风格,还是表达上的言语形式,都呈现出鲜明的对应联系;而调整之后,将原文中“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与“象征着田园风光的山乡村野”进行对应,则显得风马牛不相及。有了这样的体悟,学生就拥有了全新的探究领域,从而顺势过渡到本次任务的核心:每组关联性词语连接的建筑之间有着怎样的规律?学生重新回归文本,则从语段整体视角逐步深入到每组之间的关联上。比如:第一组,既展现了“殿堂”的宏伟,更凸显了“亭台楼阁”的玲珑;第二组,既凸显了“买卖街”的热闹,也聚焦于“山乡村野”的恬静;第三组,从这些建筑的形成过程入手,以“模仿”对应“创造”;第四组,维度再次发生转变,借助圆明园建筑的“民族”性,更揭示了海纳百川的“世界”性……

在这一任务中,学生不仅明晰了作者罗列素材的内容和特性,更从彼此之间的联系中,揣摩出作者重组和表达过程中的独具匠心。基于此,教师相机出示“对举”的概念,并组织学生结合这一语段的内容和学习经历,说说自己对“就、对举”的理解,最后教师出示“对举”的解释:对举,指相对举出,形容并列的两个事物之间互相衬托的联系。

纵观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对这一全新概念的教学,没有机械出示和生硬灌输,而是建立在学生感性体验的基础上顺势引出,使得“这一步”教学成为学生在解决学习任务群要求的过程下的应然之举。

四、基于表达思维,在解决任务中强化迁移运用

读而不写,非语文也。2022年版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以致用,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更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由于“对举”的修辞手法是学生首次接触,仅仅停留在理解感知的状态,无法真正形成高效的认知,必须要将学生置放在真实历练的状态下,才能真正助力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

鉴于此,本节课的任务四也就顺势出炉:请你对自己的表格进行筛选,选出有对举关系的文物。试着用上“对举”的表达方式,把句子写得更美。教师仍旧利用圆明园辉煌的整体语境,为学生补充园内珍藏的具体文物。如:庄重大方、造型典雅的青铜器;造型逼真、做工考究的十二生肖铜兽首;装饰精美的金罐;宝石镶嵌的佛像;栩栩如生的木雕、漆器;洁白无瑕的白玉马……要求学生尝试模仿课文第3自然段的段落结构,助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有(     ),也有(      );有(     ),也有(     )。园中不仅有(      ),还有(     )。

读而优,则写;写,然后知不足。语文能力,就需要在读与写的循环实践中,在不断发酵的过程中巧妙地生长。

纵观这一语段下的教学始末,教师建构了四个步步为营、逻辑鲜明的学习任务群,循序渐进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语段的逻辑认知下,推动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久和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语段圆明园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背课文的小偷
【重点】语言文字运用:语段压缩
浅谈低年级语段仿写的指导策略
游圆明园有感
圆明园里过大年
背课文
满江红·圆明园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