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阈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
2023-09-20袁坤
[摘 要]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为乡村振兴铸基塑魂。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的恩施州,通过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助力当地脱贫摘帽,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当前,乡风文明建设在实施中仍存在形式和内容融合不够、可持续性不够等现实困境。新时代提升乡风文明建设质效,要坚持党建引领,增强形式和内容融合性;激发群众参与,增强建设可持续性;拓展成果转化,增强典型榜样示范性;强化村民自治,增强基层治理实效性;塑造一村一韵,增强乡风文明品牌性。
[关键词]乡村振兴;典型经验;困境;路径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544(2023)08-0043-08
[作者简介]袁坤,中共恩施州委党校、恩施州行政学院科研处处长,副教授,博士。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武陵山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益贫式乡村振兴路径研究”(18CM Z033);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道德建设研究”(22BKS184)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价值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的重要方面,不仅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智力支持,而且涵养强大精神动力。因此,无论是实践层面的广泛探索,还是理论界的深入研究,不仅介入较早,而且成果丰富,为后续研究打下了坚实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一)聚焦乡风文明建设的历史探寻
回溯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和几千年中华文明史,不难发现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乡风文明,一直备受重视。刘欢、韩广富认为中国共产党建设、发展同乡风文明建设相伴而行,并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时期,全面回顾中国共产党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百年历程、经验。[1]同时,在另外一篇学术论文中,刘欢、韩广富从中国共产党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百年历程中,归纳总结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实现乡风文明建设形成的宝贵历史经验。[2]
(二)聚焦乡风文明建设的重大价值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其中第三个特征即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3]。乡风文明是精神文明的重要构成,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赵廷阳、张颖、李怡欣从四个方面提出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即乡风文明是新時代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乡村善治的主要体现、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强有力保证。[4]赵璐认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既有助于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又有助于争取广大农民群众的广泛支持,还能为乡村振兴的实施提供物质保障和精神动力。[5]
(三)聚焦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乡风文明建设的推进要因地制宜、因时因势,基于这个特性,学界对路径选择的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征。刘保庆、陈雨昕认为,在农村经济水平显著提高的今天,乡风文明建设必须转变基层干部思想观念,发展地方经济以夯实物质基础,不断强化农村文化建设,以农村教育提升农民综合素质。[6]谭志满、罗淋丹探索了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人才参与民族地区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7]唐成玲、陈诺、胡琴认为农民理解和政策话语中的乡风文明存在一定偏差,因此要从农民视角出发探索实现乡风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8]高玉敏基于河北省乡风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提出乡村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9]于法稳认为要通过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方式创新、建立健全乡风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等方式,深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10]
(四)研究价值
就目前学界对乡风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来看,研究热度不如产业发展、基层治理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已有研究成果呈现出宏观研究多而针对性不够、个案研究少但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不够的双重特征。针对宏观研究多而针对性不够的特征,本课题开展个案研究。乡风文明建设要上接天线、下接地线,所谓“上接天线”指要落实2018年陆续出台的各项政策,集中体现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而“下接地气”则指在实践中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要因地制宜、各具特色。针对个案研究少但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不够的特征,本课题对恩施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进行总结,形成具有普适性的经验,并聚焦现实问题,针对性地提出优化路径,充分体现了本课题研究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乡风文明建设的时代内涵和重大意义
(一)乡风文明的时代内涵
2005年,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乡风文明这个关键词首次被提出,乡风文明的内涵是与时俱进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进入新时代,乡风文明是指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开展文明实践、移风易俗、志愿服务和文化惠民等活动,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作用,从而在广大乡村凝聚爱党爱国、崇尚科学、向上向善的精神动力,养成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遵纪守法、家庭和睦、邻里团结的道德风尚,打造绿色宜居、村庄整洁、家园清洁的乡村环境。
(二)乡风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乡风文明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又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路径,尤其对于欠发达地区,意义更加重大。一方面,可激发广大农民不等不靠不要的强大精神动力,另一方面,因为乡风文明建设本身就是发展生产力,能极大推动欠发达地区社会经济发展。
1.筑牢农村意识形态阵地的必然要求
中国的根和魂在农村。守好农村意识形态主阵地,事关党的执政基础,深刻影响国家长治久安。正确的思想不占领农村意识形态高地,错误的思想就会趁虚而入。当前,农村意识形态主阵地安全总体上是稳固的,但少部分农村地区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如个别村民科学文化知识匮乏,不信科学信迷信;个别农民存在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思想;个别农民群众以打牌、饮酒等打发时光,精神文化生活单一,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时代社会意识形态建设。通过开展乡风文明建设,以上的突出问题将迎刃而解。要筑牢农村意识形态阵地,也必然要求深入实施乡风文明建设。
2.促进乡村和谐稳定的关键举措
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因此乡村治理不同于城市治理。农村存在一些法律管不到、道德管不好的治理难题,造成农村社会不和谐、不稳定。发挥乡风文明理事会、村民议事会、村民监事会等自治组织约束作用;开展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加强农村科普工作,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等新时代乡风文明实践活动,都能有效治理当前个别农村地区存在的这些顽疾沉疴,实现农村和谐、基层稳定。以上举措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充分体现出乡风文明建设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的显著作用。
3.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迫切需要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重要保障。乡风文明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乡风文明建设既包括改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也包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等内容。这些建设内容的完成能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准,进而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乡风文明能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精神动力。在脱贫攻坚阶段,乡风文明专项行动之精神扶贫有助于拔掉思想穷根,助力贫困地区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在当前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时期,更应该通过文明乡风的形成,凝聚人心、激发动力。
三、乡风文明建设的样本分析及经验形成
(一)样本地区概况
恩施州是全国最年轻、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总面积2.4万平方公里,下辖2市6县皆为革命老区,总人口400万;曾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是湖北省脱贫攻坚主战场,脱贫人口占全省总贫困人口的五分之一。在脱贫攻坚期间,通过开展志智双扶,注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贫困群体内生动力激发,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一道步入全面小康社会。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时期,当地提前谋划,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于2018年出台《中共恩施州委、恩施州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意见》,总共3部分,其中第2部分“工作重点”要求“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并作出战略安排;出台《恩施州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2018—2022年)》,就如何开展乡风文明建设作出部署;2019年,印发并实施《恩施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三年行动方案》,全面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一个中心、五大行动”。当地于2020年出台《恩施州推进乡村文化振兴行动方案》,深入实施文化振兴“六大行动”,其中第二大行动为“实施乡风文明提升行动”。
恩施州高度重视乡风文明建设并提前谋划,在推进过程中,既注重政策的“顶层设计”,实现以上促下,又鼓励“基层首创”,实现以点促面,实践中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部署和推进。
1.全面凝聚推进合力
在全州上下形成党委政府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组织架构和强大合力。营造以抓乡风文明建设为荣的浓厚氛围,树立抓乡风文明建设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强烈意识。出台一系列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的政策,确保乡风文明建设推进有序、推进有力。
2.鼓励基层大胆探索
积极支持各地因地制宜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促使各地乡风文明建设百花齐放、特色显现。如恩施市探索实践“点辐射、片示范、面推广”模式,实现“以点促面、点面开花”良性互动;宣恩县乡风文明建设月月有任务、日日有清单,不仅抓得实而且抓得细;建始县通过县委全会完成顶层设计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实现高位推动、部门联动和上下互动;鹤峰县打造“最美”品牌,以典型选树推动乡风文明等。
3.全面推进载体建设
州内各个县市、乡镇和部分村(社区)分别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践所、实践站;在整合现有基层公共服务阵地资源基础上,打造理论宣讲、学习教育、文化活动、科普宣传、健身活动“五大平台”;全面建立志愿服务县级总队、乡镇支队和村小队,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提供载体、搭建平台。
(二)经验形成与分析
恩施州通过开展专项行动,乡风文明建设成效显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广大村民自发跳广场舞、打球、下棋、读书、看戏成为生活常态。二是治理陈规陋习效果初显,多地机关企事业单位用玻璃杯代替塑料杯;多个乡镇、村禁鞭成功;殡葬乱象得到一定遏制,如多地开展“我为祖坟栽棵树”“我为祖坟献束花”文明祭祀活动。三是乡风文明推动生产力发展更加有力。如鹤峰县中营镇大路坪村凭着淳朴民风吸引天津商人投资兴办民宿;高坪镇青里坝村因乡风淳朴、环境优美吸引15亿元的田园综合体项目落户该村。四是村民自治成效凸显。如建始县茅田乡三道岩村村民违反村规民约禁鞭条款,通过村民自治,主动检讨、效果显现,其做法被人民日報刊发推广。实践出真知。通过丰富的乡风文明实践,恩施州形成了可供复制、可供推广的典型经验。
1.政治站位越高,乡风文明越好
个别干部存在乡风文明建设是“虚功”“慢活”的错误认识。他们错误认为乡风文明建设不像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一样看得见、摸得着,且建设成效“见效慢”,因此从思想深处降低了标准、放松了要求。其实,抓乡风文明建设首要的是打通“思想关”。为解决思想认识不足问题,恩施州连续出台四个重磅文件,完成州域层面的“顶层设计”,将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书记工程”,县市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和村支部书记分别担任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的主任、所长和站长。通过以上举措,在全州范围形成了抓乡风文明建设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浓厚氛围,提高了广大干部的政治站位,将乡风文明建设的“虚功”做实、“慢活”做好。
2.产业发展越出色,乡风文明越出彩
《管子·牧民》有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乡风文明虽属精神范畴,但离不开坚实的物质支撑。在广大乡村,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关键在于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出色,村民富裕,村集体经济收入有保障,乡风文明建设才有物质保障。恩施州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中,始终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抓、两手硬,注重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确保农民有稳定的收入来源,为深入实施乡风文明建设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实现了乡风文明建设丰富多彩。
3.党建工作抓得越实越细,乡风文明越有声有色
《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要求,村级党组织统一领导本地区的基层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11]。在乡风文明建设中,要凸显村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而村级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发挥的关键,在于党建工作抓得实和细。毕竟,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部。乡风文明建设包括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整治人居环境、治理顽瘴痼疾等具体措施,每一项举措要奏效,都需要基层党组织、党员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虽然,恩施州乡风文明建设整体成效逐年提升,但也存在参差不齐的短板,但是乡风文明建设成效好的村,党建工作不仅抓得实,而且抓得细,村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彰顯,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实现充分发挥。
4.活动越因地制宜,乡风文明越育人育心
1938年,针对秦腔改革毛泽东同志指出,“要搞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气派的形式”[12]。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乌兰牧骑很接地气,群众喜闻乐见,永远不会过时”[13]。实际上,二者都反复强调文艺工作要做到群众喜闻乐见,要大众化。文明实践活动作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也是满足广大农民精神文化美好需求的重要形式。恩施州在实施乡风文明建设中,围绕让广大农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14]这个目标,确保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接地气”“沾土气”“冒热气”,从而起到“聚人气”“撼人心”“触灵魂”突出作用。
四、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
乡风文明建设意义重大,但实施乡风文明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持续用力、绵绵发力,做到久久为功。当前,在实施中还存在一些现实困境,这些困境制约着乡风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影响着广大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本研究以恩施州为样本,运用个别到一般的方法,坚持在个性中发现共性,探索并总结出乡风文明建设普遍存在的困境和普适性路径。
(一)现实困境
1.形式和内容融合不够
形式和内容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性充分体现在乡风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仅有形式而缺少内容,注定是站不住脚的,同时仅有内容却没有必要的形式,内容也无从谈起,效果也将大打折扣。在调研中发现,当前个别乡镇、村存在重形式轻内容现象,挂牌和实际活动两张皮,为迎接上级检查被动开展乡风文明建设,这导致建设质效欠佳。个别乡镇实践所、村实践站功能设备齐全,但因缺乏运行经费和人员保障,不敢全面开放,导致利用率不高,降低了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个别村规民约形式丰富、表现多样,但制定时缺乏群众参与,“接地气”不够,长篇大论、晦涩难懂。
2.乡风文明建设可持续性不够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乡风文明建设成效的显现是润物无声的过程。正因为其“春风化雨”的特性,决定了乡风文明建设不可能急功近利,而是要遵循规律,做到循序渐进。当前,个别地区和人员认为乡风文明行动就是一阵风,因此思想缺乏长期动力、谋划缺乏长期规划、行动缺乏长期坚持。由于资金和人员保障稳定性不足,导致乡镇实践所、村实践站文明实践活动开展可持续性不够,尤其是村(社区)实践站面临问题更为突出。由于政府购买服务项目不够,志愿服务组织也存在持续运行难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乡风文明建设可持续性不够。
3.成果转化运用不够
典型选树的作用是巨大的,能为广大农民树立可学习、可追赶的榜样,在持续正向激励中达到良好效果。然而,正向激励作用的大小取决于群众模仿学习身边榜样愿望的强弱。在现实中,各地通过多种形式选出身边典型,以积分激励群众善行善举,但对评选、积分成果转化利用不够,仅停留在简单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上,成果有待向教育、医疗、服务等方面转化拓展,难以高效发挥榜样的引领力,也难以更大范围汇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4.顽疾沉疴治理成效不够
顽疾沉疴长期形成,扎根思想深处,其治理难度极大。目前部分农村地区仍存在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浪费等恶习;城市周边、水源地、风景名胜区及公路铁路沿线仍散见乱葬乱埋乱占、不文明祭扫现象;个别地区仍存在“爱面子、讲排场”的过度消费习惯,舌尖上浪费现象时有发生;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禁塑”开始形成自觉行动,但老百姓参与“禁塑”积极性不高等。
5.品牌打造不够
品牌本身就具有极强的感召力。在实施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没有整齐划一的模式,也不能照抄照搬现成经验,而是要因地制宜,凸显建设亮点,打造乡风文明品牌。就调研观察分析,目前部分地区乡风文明建设存在千村一貌现象,特色亮点不够突出,未形成乡风文明品牌。个别地区乡风文明建设目标任务制定泛化,组织架构基本趋同,平台打造千篇一律,活动开展大同小异,实践中未能实现因人因时因地因势确定目标、建立组织架构、打造平台和开展活动。
(二)优化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15]。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不仅提供智力支持,而且涵养精神动力。进入新时代,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1.坚持党建引领,增强形式和内容融合性
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和党员示范作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动指南,使乡风文明建设方向明确、组织有力。凝聚起“乡风文明就是生产力”的共识,树立“乡风文明就是核心竞争力、就是营商环境”理念,从思想深处认识到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为打通乡风文明实践“最后一公里”,有条件的村、社区应配齐配强文化专干,确保乡风文明实践活动有专人管。针对县(市)、乡(镇)党委、政府及职能部门和责任单位进行考核,将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列为年度单项重点考核内容并加大考核权重。
2.激发群众参与,增强建设可持续性
在党的七大,毛泽东同志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6]。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17]。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参与其中,坚持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要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重在平时、贵在日常,让群众参与到乡风文明建设规划制定、活动开展、督办考核全流程,促进“要我文明”到“我要文明”的转变。激发群众参与,增强建设可持续性,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解决了“由谁干、怎么干”这个问题的同时,又要着手化解“钱哪来”的矛盾。针对实践所、站运行保障经费来源分散且不足的现状,通过整合民政、妇联、共青团及民委等部门相关资金,部分解决文明实践活动开展的经费保障问题,使实践所、站不仅挂好牌而且能持续运行。政府通过市场化手段增加对志愿服务组织服务项目的购买力度,提高志愿服务组织持續运行内生动力,进而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
3.拓展成果转化,增强典型榜样示范性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实践中,要拓展典型评选和文明积分成果转化,不仅要有物质奖励,也要有精神鼓励,更要有二者结合拓展出的新的激励措施。需探索形成中小学文明积分机制,实现小手拉大手、校风带家风。对各地评选出的“最美好人”“好婆婆”“好媳妇”“示范户”等典型人物,在教育、医疗、税收、贷款等方面创新奖励措施,让身边榜样汇聚更多向上向善正能量。
4.强化村民自治,增强基层治理实效性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培育文明乡风中,要充分发挥基层自治组织的作用,破解建设中的“堵点”“难点”。针对法律管不到、道德管不了的顽疾沉疴,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一方面结合本村实际,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完善村规民约,让乡村自治有章可循。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自治组织作用,对有厚葬薄养、不文明祭祀、舌尖上浪费、赌博、等靠要等行为的极个别人,通过发挥乡风文明理事会、村民议事会、村民监事会等自治组织作用,实现村民自治,提升自治约束力。
5.塑造一村一韵,增强乡风文明品牌性
虽然各地乡风文明实践各具特色,但多地尚未形成乡风文明品牌,缺乏影响力和竞争力。为破解千村一貌现状,实践中可分级分类、自下而上推动,通过点(村)的辐射,促进片(乡镇)的带动,实现面(县市)的提升。同时,结合不同地方实际,打造特色和亮点,深挖并塑造地方自然美、人文美,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韵”之燎原之势,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铸基塑魂。
[参考文献]
[1]刘欢,韩广富.中国共产党推进乡风文明建设的百年历程、经验与展望[J].兰州学刊,2021,(6).
[2]刘欢,韩广富.中国共产党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百年历程、经验与展望[J].兰州学刊,2022(1).
[3]本书编写组.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4]赵廷阳,张颖,李怡欣.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风文明建设——基于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典型案例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5).
[5]赵璐.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价值、障碍与破解[J].农业经济,2021,(12).
[6]刘保庆,陈雨昕.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J].农业经济,2020,(10).
[7]谭志满,罗淋丹.乡村振兴背景下新乡贤参与民族地区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J].民族学刊,2022,(8).
[8]唐成玲,陈诺,胡琴.乡风文明的政策实践与农民声音[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8).
[9]高玉敏.乡风文明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基于河北省乡风文明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四川戏剧,2022,(6).
[10]于法稳.新农村乡风文明的时代特征及建设路径[J].人民论坛,2022,(5).
[11]本书编写组.二十大党章修正案学习问答[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2.
[12]艾克思.延安文艺运动纪盛[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13]郑海鸥.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充实[N].人民日报,2022-05-12(06).
[14]习近平.全面推进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发展 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N].人民日报,2020-09-23(02).
[15]顾仲阳,常钦.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N].人民日报,2022-10-06(04).
[1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iviliz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ivilization in Enshi
Yuan kun
Abstract: Rural civilization is the essenc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casting the foundation and soul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Enshi as the main battlefield of poverty alleviation, promoted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civilization, assisted local poverty alleviation, promoted effective connection between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formed typical experiences that can be replicated and promoted. At present, there are still practical dilemma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such as insufficient integration of form and content, and insufficient sustainability. In the new era, we should adhere to the guidance of party building and enhance the integration of form and content; Stimulate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enhance the sustainability of construction; Exp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achievements and enhance the exemplary nature of typical examples; Strengthen villagers' autonomy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 Shape differentiated villages, and enhance the brand of rural civiliz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rur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Typical experience; Dilemma; Path
[责任编辑:熊文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