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陌上清风——倪金宝诗书画印艺术展众家谈

2023-09-19

中国美术报 2023年32期
关键词:诗书画画院传统

【编者按】8月28日至9月2日,“陌上清风——倪金宝诗书画印艺术展”在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办。此次展览由江西省美术家协会、江西省书法家协会、安徽省书画院、《人民艺术》杂志社、广东书法院、江苏省中外社会文化交流协会、拉萨市文联、扬州市文联、扬州市侨联、扬州八怪纪念馆主办。展览共展出倪金宝创作的诗、书、画、印等作品150余件,既有对传统的传承、又有对现实的表现,有着浓郁的文人气息与浓烈的生活气息。展览同期还举办了学术研讨会。特刊出部分研讨会嘉宾及观展嘉宾对倪金宝艺术及展览的观点。

庄希祖(南京市书法家协会原副主席):倪金宝悟性高、品德好,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放眼全国,能像倪金宝这样诗书画印文论皆擅且真正有才华的全能型书画家并不多。古语云:“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可见德之于人的重要性,而既富有才华又品德高尚的就更难得了。倪金宝德才兼备,在浮躁的社会氛围中沉得住气,安心修身求学为艺,书画脱俗气,这在当下很难得。20年前倪金宝负笈金陵,与我有师生之缘,他是我的学生中的佼佼者,当时我就曾经评赞他“笔性佳绝”,后来我发现他不光书画金石俱佳,且诗赋文论脱口成章,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吴悦石(中国国家画院国画专业委员会研究员):我一直关注着倪金宝在艺术道路上的历程,倪金宝的画注重用笔,注重笔趣、笔性。无论是从书到画,还是从传承到个性,从他的画和书法中都能找到脉络,这是非常难得的。传承不易,创新更不易,在传承的基础上,他的创作还能有一番新意出来,这是非常宝贵的。倪金宝作品的眼界胸襟都够,用笔这方面既老、又辣、又苍、还厚。他的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简”。画繁容易,难能为简,能够简,能够朴,还能厚,就得到门道了,最后再形成自己的面貌,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赵熊(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倪金宝的画作心性散淡,有着传统文人画的气息,他的诗书画印探索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文人画是最能体现出中国绘画的写意趣味和写意精神,而文人画的构成又与诗书画印紧密相关。但长期以来,由于在美术教育中对文人画的忽略或轻视,加之对所谓专业性的强调预设值,割裂了写意关系,在当代不足以被更多的艺术家所认识和学习,所以倪金宝的实践与创作给了我们有益的启迪。

牟克民(江苏省中外社会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倪金宝出生在文化底蕴深厚的扬州,他从小受家庭的熏陶走上了艺术道路,而且一直笔耕不辍。我认为他的书画创作有三个特点:第一,师传正道;第二,兼容并蓄;第三,基础扎实。他的作品非常老练,如果不了解他这个人,只看作品的话,不会被认为是一位年轻的画家画的,因为要达到这种笔墨和境界,没有几十年的功夫是做不到的。他的诗书画印艺术创作可以作为学术研讨来说还是真值得去研究的。

范扬(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倪金宝是我的学生,曾经在中国国家画院进修学习。这么多年来,倪金宝在诗书画印几个方面都下了功夫,做了研究,有所创作,今天他带着自己的诗书画印作品来到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展示,既是给老师们的汇报,也是与同道们交流。

王永亮(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现在的年轻画家注重对传统的临摹和学习的精神非常可贵,所以看到倪金宝的作品,我感到很欣慰。倪金宝的艺术建立在对传统中国画的传承上,他的作品受到“扬州八怪”的影响较多。同时,倪金宝艺术风格的形成需要时间的磨练,这与他的刻苦努力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对他充满着期待,相信他在将来的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会逐步走向成熟、走向完美。

汪小洋(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倪金宝诗书画印皆全,他非科班出身,这让他的作品中有一种原生态的、最本真的东西,这是他值得肯定的地方。中国画讲文气,倪金宝有这样的古诗文基础,也有扬州地域文化的影响,希望他在文人画上有更多的突破。

范新中(《河南大辞典》副主编):我曾经向北京两个专业机构推荐过倪金宝,对方看到倪金宝的作品,都以为是年长者画的,不相信作品是出自年轻人之手,可见倪金宝的功力老道。

邵志军(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中心原副主任):倪金宝从最基层的文化站做起,却诗书画印全能,达到了这么高的成就,出人意料,也让我们感动和骄傲。扬州历史上文化底蕴深厚,出了很多大家,这些年却没有一个在书画界、在全国叫得响的。倪金宝虽没有在中国美协、中国书协上获过大奖,但今天的展览现场来了这么多首都的书画界专家,说明他的作品肯定是立得住的。

魏广君(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所长):倪金宝在书法、绘画、篆刻等方面修养极其深厚,他的作品从经典中来,洋溢着充沛的文人气息。倪金宝的山水画用笔松脱,线条苍润,充分代表了江南一脉的山水程式、风貌和风格,赋予江南景色以新在内涵。祝愿倪金宝在艺术上有更大的拓展。

马跃(江苏省中外社会文化交流协会秘书长)我认识倪金宝很多年了,他是一位非常踏实、刻苦、谦虚、好学的年轻人。在我们跟他交往的过程中,他始终在利用点滴的时间读书,在欣赏别人的作品,在研究别人的书法。希望倪金宝继续坚持自己的艺术道路,不断地丰富自己的学养,在今后的创作中定好一个方向研究下去,把它做好、做精。

朱培尔(《中国书法》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倪金宝的创作和北方艺术家的创作不太一样,体现出江南人的灵气。第一,他的作品题材丰富,绘画(山水、人物、花鸟)、书法作品兼有,整个展览要做得好、做得全并不容易;第二,他的山水画清新淡雅,是对传统山水元素的抽象提炼,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此次展览对倪金宝来说是一次重要的机会,相信他未来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徐水平(中国国家画院创研规划处副处长):我认为诗在诗书画印中是起着统帅的作用的,写诗对当下的大多数画家来说是一个門槛、一个追求,诗书画印皆全是很难做到的。倪金宝给了我们一个提示,让我们更深刻地体会到要学习国学、要写诗,就要不断地去读书,不断地有人生的体悟。这点倪金宝做得不错,值得我学习。

芦俊(浙江省燃气协会理事长):我曾经请杭州的友人写了一副对联送给倪金宝,这副对联的第一句是“明月二分扬四绝”,“扬”有扬州的意思,也有弘扬的意思。第二句是“清风九陌沁双馨”,北京的新秋气候相当宜人,所以就让这陌上清风吹拂,作为对倪金宝画展的衷心祝贺。

刘墨(学者、艺术家):如今展览中我们已经越来越难看到诗意的表达了,尤其是对于在碎片化信息冲击下的我们这一代,对诗文、诗意的驾驭就更少了,所以能在这个画展上看见倪金宝这么多优秀的写意作品,是非常珍贵的。倪金宝的作品风格多、样式多,笔法追求散淡、苍老,也正是因为这个提纯的过程,他的一点一线都能留得住笔,正如苏东坡论到写意所说“始知真放本精微,不比狂花生客慧”,好的写意画家应该有这样的能力。

姜师立(扬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倪金宝擅长书法、绘画、印章,是一个全能型的艺术家。他的作品既有古意盎然的艺术魅力,又有深厚韵味的文化素养。倪金宝能静得下心,埋首于艺术创作,我相信凭借他的努力和成绩,他的艺术之路会越走越宽广。今天倪金宝来到首都北京举办展览,推动了扬州书画艺术走向全国,也为促进南北方的艺术交流作出了新的尝试。

张泽石(中国艺术研究院写意画院花鸟画创作研究室主任):中国画不是画出来的,是养出来的,是在修心、养心的过程中不断地陶冶自己,从而提高自己的艺术境界,所以倪金宝这些年在诗书画印上的修为,助力了他在今天画展上的成就。从今天倪金宝的书画展中,我看到了倪金宝作品中的中国文人传统的正脉笔墨的流淌,倪金宝笔墨背后的这种文化的支撑、这种传承的魅力,是非常明显的,是在诗书画印上的综合体现。

王雪峰(中国美术馆民间美术部主任):作为当代坚守传统路径的水墨画家,倪金宝的学习成长经历,对当代中国画的发展有重要的启示意义。20世纪以来美院式中国画专业的教育受太多西化的影响,而逐渐缺失传统艺术中随心而发的诗性,源自“心”的中国传统艺术只有不断在心性与境界之上提升,才能使繪画不断走向超越,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相信随着倪金宝人生境界的提升,其艺术之路将越来越宽广。

杨军(中国国家画院画家、范扬工作室导师助理):和倪金宝交往十多年了,他给我的印象是谦谦君子、为人厚道、踏实可靠。这十多年,虽然我也十分关心他的创作,但还是第一次这么全面地看到他的画。他的绘画给我的第一感觉是格调高,一个画家最怕的是格调不够,画得很漂亮功夫很深,各种技法都全,但给人的画面感觉格调不高,这就很麻烦,这在倪金宝身上是看不到的。有格调就有好基础,空间就是无限的。

荣宏君(北京城市学院教授):倪金宝秉承扬州八怪的优良传统,诗书画印四艺兼修,在艺术上尤具传统的文人意境与文人风骨。在传统精粹式微的“70后”艺术家与文人群体中殊为难得。

陈明(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负责人):经过这100余年的西画东渐和中西融合,我们从明清以来的文化传统丢失了很多,最主要体现在笔墨的传承上,像倪金宝这样比较年轻的画家能重拾明清的传统,并且能在诗书画印上都能有所建树是非常不容易的。他的篆刻很好,他对传统的文化和哲学也有思考,这几点在倪金宝的作品中都能感受到,他这方面的努力确实是值得现在从事中国画研究的年轻学者和画家学习。

杜浩(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副馆长):倪金宝是一位极具灵性、悟性与创造性的书画家,灵性与悟性源于他的质朴单纯,创造性则是源于他的甘于淡泊和简单。倪金宝于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举办的“陌上清风——倪金宝诗书画印艺术展”是他长期形成的综合修养与创作实力,以及多年来所取得的实绩的一次集中呈现,尤堪欣喜、殊值推介。

于洋(中央美术学院科研处处长、教授):倪金宝从扬州走出,汲取和继承了很多先贤的风貌,无论是呈现出的大尺幅的山水轴,还是写意花鸟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写意性笔墨在当代的新生机和活力。这次展览展示了他很多书法作品,无论是甲骨文还是行草、篆隶,其用笔使我们既看到了一个“书家画”,又看到了“画家书”,显现了其功力。我们今天一直强调中国画传承发展,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战略和导向中,而我们把以倪金宝为代表的传统笔墨的精华部分展示给大众,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

张鹏(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在他的画面前我能感觉到“传统”二字扑面而来,无论是形制、形式,还是题材、语言都是如此。观看倪金宝的展览可以挖掘出一个问题:解析其“传统”,到底是扬州画派的传统还是从魏晋以来江南一隅文化滋养的传统?还是今天在反观传统的时候形成的新的传统?所以,其“传统”的概念有待细化,路径化的研究有待深入。总之,倪金宝的中国画探索形成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案例,我们可以将其与当下的学院派高等美术教育产生一定的关联。

钱建中(书法家、策展人):我与倪金宝是多年的挚友,他的美好的品质深深打动着我。倪金宝在诗书画印各领域展示出超人的天赋,他的这种现象,引起了艺术界的深刻思考与强烈反响。倪金宝是孤独的,他不喜在人群中显露,常常游离于世俗之外,在这种生活环境中,倪金宝依然保持着初心的喜悦,在艺术的大道上绝尘而去。无疑,倪金宝的表现与出现,似乎满足了人们对艺术的各种期待与想象。

刘鉴(《秀江南》杂志主编):观看倪金宝此次展览,感触颇深:第一,展品丰富,形式多样,水平高深。第二,扬州各方对艺术家的支持、对艺术的热爱,让我也很感动。这说明倪金宝并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的,他很积极地融入这个社会,是完全生活化的。而且他从生活化中汲取了大量创作的灵感,非常了不起。

李夏(中国国家画院青年艺术中心画家):此次展览展出倪金宝的百余幅精品皆为他近年所创作,我不由感慨倪金宝日日不离笔墨的勤勉,在如今学院教育高度分科的情况下,能兼善人物、山水、花鸟、诗文、书法者甚少,这样笔墨扎实而全面的画家尤为稀缺。他的作品逸笔草草间能看得出长久的案头功夫积淀,他通过笔墨和前辈大师们对话,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也有自我性灵的自然抒发,师古而不泥古,师心而不逐心,他未来的诗书画艺术探索之路值得我们期待。

方弘毅(东南大学中国艺术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倪金宝的艺术最为突出的地方是,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有禅意与道心。一方面,画面境界大、气象足,每一笔、每个造境都能有所悟。另一方面,倪金宝对于艺术的追求执着而精进。在当今画坛,能够像倪金宝这般在经典与时俗中并进、境界不输古人的年轻画家是不多的。

(嘉宾按年龄排序,本文由张湫逸整理)

猜你喜欢

诗书画画院传统
重拾画院的写意精神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荣宝斋画院招生简章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浙江画院建院35周年系列海报
诗书画苑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春睡画院教师美术作品欣赏
诗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