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启鹏:一个20世纪现实主义人物画家的典型个案

2023-09-19马鸿增

中国美术报 2023年32期
关键词:南通中国画创作

马鸿增

从一定意义上说,我是沈启鹏艺术人生的见证人。

1973年,我点评沈启鹏入选全国美展《我是公社小社员》和《父子俩》两幅中国画,从那时起,我们几十年未曾中断联系,成为交流切磋、相互砥砺的艺友。

沈启鹏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自觉的平民意识。50多年来,他始终如一地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关注时代,深潜生活,服务人民,追求真、善、美相统一的审美理想。他提出“秒表人生”的座右铭,争分夺秒安排紧张而有序的艺术生活,期望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向大众传递对祖国、对乡土、对人民的赤诚挚爱之情。他用他的行动和历年来的作品证明,他一直努力在做,而且做得很好。

2016年5月,中国国家博物馆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了“时代心象——沈启鹏绘画六十年回望”作品展,沈启鹏慨然捐赠出自己1966年至1986年创作的178幅作品,还有693件套珍贵原始资料。而中国国家博物馆乐于收藏他这么多作品,安排一个月的特长展期,体现了高远的学术眼光,同时也是对沈启鹏的肯定与褒奖。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中国画人物画坚持“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受到特别的重视,传统的工笔重彩与结合素描写实造型的水墨人物画都有新的发展,后者尤为突出。杨之光、方增先、刘文西、卢沉、周思聪等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人物画家,杨力舟、刘国辉、马振声、冯远等则是第二代,沈启鹏显然也属于第二代代表性人物画家之一。

沈启鹏典型个案的意义可以从三方面來看:第一,他是非学院派出身,通过刻苦自学、广收博取、融会贯通而成就卓然的典型。第二,他是以身在基层的生活感受为创作根基,呼应着新中国的时代节奏和思潮变迁,坚守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是建树笃实、厚朴、淳真的艺术风格的典型。第三,他是极具文档意识,精心收集、完整保存个人艺术历程所有资料的典型。由于这三方面的代表性,沈启鹏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这批作品,不仅为美术史学家提供了研究20世纪下半叶中国美术史的一个重要个案,而且,“它的意义已经不是沈启鹏个人的学术价值,更多地具有了美术历史的意义”(冯远语)。

循着沈启鹏捐赠作品的时代序列,让我们做一番概略的解读。

1946年,沈启鹏出生于江苏南通一个杰出的机械工匠家庭,自幼全面发展,连年获“三好”荣誉,尤爱绘画。小学时入选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展览,后师从南通名家刘子美习中国画,入门快而稳。中学时临摹古画,并学素描写生。1966年高中毕业,他志在美术院校,已通过大学艺术类专业考试,却因“文革”失去上大学的机会,但沈启鹏发挥绘画特长,创作了很多宣传画。以支援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为背景的宣传画《身在学校 胸怀祖国》、红色背景头像并列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万岁》,配上毛泽东手书诗句的83幅《毛主席木刻头像》、版画《将革命进行到底》、中国画《湘江风雷》等,多带着“红光亮”“高大全”的时代烙印。这既是那段特殊岁月中国美术历史的见证,也是他个人踏上绘画人生第一个舞台的真实记录。

1968年10月,沈启鹏来到黄海之滨的如东县岔东公社“插队落户”,开始了七年知青生涯。他的作品转向了表现农村生活感受的中国画主题性创作,进入“知青美术”时期。

《立下愚公移山志 敢教海滩变良田》《老队长》《沧海夺田》《雪映丹心》等作品,人物造型的准确和农村元素的融入都比较好。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1973年举办的“全国连环画、中国画展览”中,沈启鹏一人竟同时入选三件作品——中国画《我是公社小社员》和合作执笔的《父子俩》《虎穴夺棉》,并大量出版发行。这标志着他已成为当时中国“知青画家”的典型,以致被破格聘为1974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览的评委。为提高水墨人物画技法,他从方增先的《说红书》、刘文西的《祖孙四代》、卢沉的《机车大夫》等经典作品中吸收营养。虽然有着时代局限性,但农村生活气息的浓郁、情节的巧妙安排、色调的变化节奏,表现出他的艺术悟性和艺术创造才能。尤其是《我是公社小社员》,被评为“在今天来看也非常经典”(尚辉语)。真切的生活感受和艺术真情,是他创作的显著特征,并影响着他的整个艺术人生。

从1972年起,沈启鹏画的连环画选页,连续几年被南京艺术学院和南京师范学院(今南京师范大学)定为美术专业考试题的临摹范本,南京艺术学院曾决定对他免试特招,然而县里却以“留住人才”为由,让他失去进入高校学习的良机。他惟有含泪作画,奋发自强。1975年底,招工回到南通。

1976年10月,文化艺术逐步走出“文革”模式,沈启鹏的中国画创作也获得新的生机。1977年10月,他借调去江苏省国画院,随同亚明、宋文治等新金陵画派开创者赴湖南写生两个月,一路瞻仰革命纪念地,寻访历史遗迹,深入工厂农村,白天写生夜晚勾图,相互切磋。亚明的言传身教,使他受益终生。《活愚公》《好阿姨》《周总理在长征路上》代表着他转型期的探索和追求。对人民生活中人性美的挖掘与讴歌,从此成为他创作的主要精神内涵。

1979年,沈启鹏调入南通书画院从事专业创作,确立了新的奋斗目标,补习传统和笔墨两门功课,开拓视野,读书与行路相结合,迈出了主题性人物画创作的新步伐。他不为“中国画穷途末路”和“全盘西化”的思潮所动,坚定不移,继续前行。1987年,他赴北京中国画研究院(现中国国家画院)研修,得到李可染、叶浅予、何海霞、刘勃舒诸家教诲,进一步深悟民族绘画精神,创作更趋成熟。叶浅予评价其个人画展“有生活、有感情、有看头,路子正、路子宽”,并自己出资购藏了他的《二月二回娘家》以示推举。在此次捐赠的作品中,沈启鹏1980年创作的《微山湖之晨》,以抗日战争时期刘少奇在芦苇荡中晨起用湖水洗漱的瞬间形象和诗意环境的描写,表现平民本色;《慰忠魂》则以虚拟的仙鹤群舞与周恩来微笑于朗空的组合,凸显出深切缅怀的真情;《暖融融》用安祥丰足的场景,渲染出农村改革的实惠;《灯会》用民间艺术的夸张,烘托出共享太平的欢乐。这些作品表明,他对现实主义的理解更加深入,探索以多样化的艺术语言,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值得专门提出的还有两件沈启鹏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创作的作品。《悠悠岁月》作于1996年,由中国美术馆展厅内所见场景提炼升华而成。一群天真无邪的小学生正在倾听老师讲解潘鹤的雕塑《艰苦岁月》,画面通过历史与现实、红军少年与现代少年的对比、对视、对话,突出“让历史告诉未来”的主题。另一件《风物聿新——张謇创办中国第一座博物馆》,作于2011年。清末状元张謇,目击内忧外患,胸怀强国富民之志,在家乡南通兴办实业,创建南通博物苑,开中国博物馆事业之先河。画面以博物苑南馆为背景,塑造了当时来南通的34位近代工商界、科技界、文史界、艺术界人物形象,神形兼备、组合有致、色调沉稳,极富历史感。这件作品捐赠给中国国家博物馆可谓恰到好处、意味深长。

沈启鹏此次毅然捐赠如此众多的作品,绝非偶然。几十年艺海拼搏,画坛耕耘,他从一名普通的绘画爱好者,成长为当代中国现实主义人物画的代表性画家之一,曾先后当选为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委员,南通市美协、画院、民盟、政协、人大以及南通大学等领导职务。他对社会、对人民抱有诚挚的感恩之心。他以德艺双馨要求自己,无论做人、从艺、干工作,都统一于服务社会、报效人民和弘扬真善美的人生价值追求之中。他履行社会职责时极其认真负责,多项议案被采纳。

他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捐赠的作品,饱含了他大半生艺术生命的全部心血,每一件作品背后都有一段生动的故事。我为沈启鹏这批呕心沥血、保存完整的作品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而庆幸,为它们由“个人记忆”升格为“国家记忆”而欢欣。它们紧扣时代脉搏,正是“文革”到改革开放初期那段波澜起伏的中国美术史的真实写照。它们让人们了解,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一位自学成才的画家之坎坷的艺术人生、执着的艺术追求、诚挚的创作心态和高质量的创作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应该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用光明驱散黑暗,用美善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就在前方。”。坚守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沈启鹏,定将继续迈步,谱写艺术人生的新篇章。

猜你喜欢

南通中国画创作
中国画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南通职业
中国画之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远方》中国画
《一墙之隔》创作谈
南通中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岁有长又长》(中国画)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