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高校美育案例?讲中华美育故事

2023-09-19黄家馨张湫逸

中国美术报 2023年32期
关键词:美育艺术课程

黄家馨 张湫逸

【编者按】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八位老教授的回信中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五年来,全国各高校尤其美术院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持把“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写在中华大地上和人民的美好生活中,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有力推动了新时代美育的发展,高校美育发生了格局性的变化,取得历史性的突破,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新意的“美育进行时”。在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八位老教授回信五周年之际,中央美术学院举办了“全国高校美育优秀案例交流展示”活动,通过来自全国22个省市区的59所高校带来的61个优秀美育案例,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近年来全国高校美育教学与实践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果。本期《中国美术报》聚焦高校美育的优秀案例,传播推广高校美育工作经验,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背景下,为进一步推进学校美育工作助力。

美育是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教育,在人才培养中肩负着启智润心、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而高校美育则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近年来,我国高校美育工作有了进一步的加强和改进,高等教育美育方面的建设稳步推进,高校对美育的认识有了新高度,美育学科体系建设更为完善,美育教学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美育实践活动更为丰富多样,全国各地的高校美育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高校美育的推进需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要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融入到高校美育工作中,从而培养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审美能力和美育素养的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更多高校美育力量。在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八位老教授回信五周年之际,中央美术学院举办“弘扬中华美育精神馆藏精品展”。展览深入挖掘学校美术馆和档案馆藏品,回顾百年美育的发展历史,以中国近现代美育的发展历史为背景,结合各类重要藏品和文献,挖掘藏品背后的故事,呈现百年美育的发展脉络,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美育发展的重要方面和取得的成果。展览分为“美育启蒙”“整理国故”“艺术社会化”“表现大时代的艺术”“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吸收外来文明”“服务社会生活中的美育”等七个板块,用近200件馆藏精品和大量历史文献,讲述一段近现代美育百年发展之路。

中华民族丰富而悠久的传统文化是高校美育的重要资源,不少高校都开设与完善了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创新课程。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山東管理学院将黄河流域非遗文化与创新融入课堂,将黄河流域非遗传承项目杨家埠手绘年画、掐丝珐琅、木雕技艺等非遗艺术形态融入到《艺术学概论》课程中,使学生了解与学习到以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形态背后的故事与内涵,突出了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学院非遗传承与创新的品牌特色。黄冈师范学院以当地的非遗文化为美育资源,设置了以鄂东非遗文化为主线感受美、以非遗社团体验美、以非遗文创项目创造美、以线上特色课程传播美的“四美”课程,以美育公共课程为基础、非遗特色美育选修课为延伸、线上特色课程为载体、非遗美育实践社团为拓展的“四位一体”美育课程体系。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则立足非遗传承的工艺美术教育。《蒙古族皮雕工艺》课程结合专业特点和行业发展,深挖北方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工匠精神、蒙古马精神,建成“皮雕传统工艺技艺+智能化制造+数字化宣传”的现代新型民族工艺技艺课程,并依托课程建立犇腾文化文创品牌,建成学校皮雕社团、皮艺工坊,开发现代课程体系,多角度、多维度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课堂。

艺术类院校多维度拓展美育视域

在建设教育强国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综合素养和国际视野的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时代给出的课题,美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创新一直在路上。

在国家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的背景下,湖北美术学院成立COS-J社群美育实验室。实验室积极链接学院与社会,与武汉艺术生态一同发展,使学生及青年艺术家主动介入特定的社会现场中,以潮水般活跃的创意思维及创作作品来再造城市艺术空间。这些年来,湖北美术学院建构高校美育的当代转型与价值延伸,立足于高校、博物馆等文化交流空间的美育实践,顺应跨学科多领域整合趋势,拓展美育视域。如与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万林艺术博物馆合作项目“口腔新视界——科学艺术展”;与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武汉大学生艺术博览会合作等。从构建协同机制提升学校美育实效,与产业发展、社会需求、艺术创新有机对接,湖北美术学院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注重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健全人格培育。

美育,不单纯是美术教育,也不只限于艺术学科范围内,自然科学领域里同样具备着开展美育的可能。科技与艺术本质上不曾分离,科普与美育也互为表里。在“学校美育”“家庭美育”“社会美育”的场景分类之外是否可以形成一种以科学技术视角为切入的“科普美育”新思路呢?对此,中央美术学院提出了“科普美育”这一以内容为导向的美育新模式。“阅壤——月壤科研成果主题艺术展”及系列科普美育活动是由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指导,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共同孵化的全球首个围绕月壤科学研究成果,旨在融合科普与美育的大型展览。

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则将数字艺术、产品设计、环境设计及公共艺术交叉融合的教研创新方式,应用于创新设计人才培养中,注重将生态美学思想融入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生态审美素养及可持续设计创新思推,结合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和高阶思维的综合能力。淮北师范大学尝试将美育的相关要素和专业课程教学相对接,探索建立了专业教育、品德建构、学科交叉和社会美育相结合的四个向度的课程结构,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作为美育教学的突破点,打造美育融入专业课程案例教学的育人新通道;根据研究生的个性特点和知识经验,在学科理论、图像选择和媒介运用等相关主题中加大选择的宽度;切实发挥课程导师的主体责任意识,加强课堂在思政、美育教学、学术报告和社会美育等实践教学环节的主导作用。

吉林建筑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开设的《现代设计名作赏析》课程力图通过为学生提供不同的美育内容,建立全新的设计美育思维,开拓美育教学的新模式,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艺术修养和美育水平。课程中还融入了工匠精神、爱国主义、审美素养等思政点,积极引导学生将中国传统美学精神和设计情怀相结合,突出课程的人文性和时代性。

综合类院校美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加强与完善

与艺术类院校不同,综合类院校中的工科院校由于其在学科结构、培养目标、生源特点等方面的特殊性,在美育学科建设方面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近年来,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与工科院校对美育的重视,多所工科院校探索出了适用于本校的美育学科建设路径。美育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持续深化,具有工科院校特色的美育课程体系不断向高质量发展。这些工科院校美育建设的新思路与新视角,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了贡献。例如,北京理工大学的《领航讲堂——人文艺术名家系列讲座》课程通过“美育+思政”学科交叉和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和教学平台建设,在提高普通理工科艺术零基础学生的政治素养、人文素养上作出生动尝试。

科学与艺术融合筑牢学校美育的基石,科学探索“真”,艺术追求“美”,北京邮电大学形成了具有“艺工融合”工科院校特色的艺术通识课程,重视以理工科学生为美育主体打造艺术公选课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力、艺术创造力与人文精神,以不同专业之间本硕博联合培养的项目式艺术实践作为教学方式。课程内容包含艺术与科技、艺术思维与逻辑思维、设计思维与逻辑思维、艺术与信息通信技术应用、艺工融合实践等模块,在阐述艺术与信息通信技术相互促进关系的同时,帮助理工科学生形成艺术创新思维与技术相结合的科技创新力,为培养和成就创新型技术人才奠定良好的美学意识与美学素养。

同样作为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院校,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以“科技至善 艺术致美”为主题突出学校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发展特色,以科技美育、精神育人、生活美学、高雅艺术、师生艺创五大板块彰显学校以美育人的生动实践。学校系统推进美育教学改革工作,构建了信息特色鲜明的“五位一体”美育教育体系。一是面向全体学生强化普及艺术教育,打造“基础美育、进阶美育、特色美育”金字塔式公共艺术课程体系。二是立足特色办学优势,探索专业与美育融合之道,组织开设《科学之美》系列课程。三是强化美育实践导向,多措并举激发美育效能,发挥社团、赛事、乡村美育、红色教育等育人功能。四是积极引入优质资源,推进美育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校际协同、校馆协同、校企协同等方式,全面提升师生审美能力和素养。五是拓展美育育人载体,重视以美育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创建师生共进、全员参与的育人环境。同样,北京工业大学教学团队通过跨学科课程群建设,完善艺工融合的培养体系,着力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学校联合理学部成立“科技创意学研究中心”,开展多学科交叉实践;建立了由行业兼职教授+骨干教师+校内专家组成的交叉学科团队和课程群;与工信部、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共建重点实验室;凝练出“国家形象展示与文化传播设计”“生活方式设计”,信息交互设计”的三个特色学科方向,丰富了艺工融合知识体系。

高校反哺赋能乡村振兴的推进与深耕

围绕着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近年来涌现了一大批美育服务城市公共文化建设,特别是乡村振兴的实践案例。从“以乡土为课堂”的育人模式创新实践到乡村美育小屋的标准化建设尝试,从艺术作品的公共展示到衣食住行的生活设计,美的创造有了大量的“实题”实践。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以“乡土为课堂”作为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育人模式,学院长期扎根福建省屏南县展开美丽乡村、美育传播、社会服务等实践教学活动,形成育人模式、社会实践、育人成果与社会服务的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闭环。在育人模式上建立了高校、政府、社会力量资源之间的平台资源框架,把学生返乡创业、毕业生入乡就业融入到乡村社区发展中,为高校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平台。这些“扶上马”并“送一程”的举措为高校育人模式和艺术服务乡村建设开拓了更多的可能性。四川美术学院开展了“艺术劳动美育实践”课程改革,将专业教育、劳动教育和乡村美育相结合,动员艺术院校力量进入乡村振兴领域,通过师生的艺术劳动和艺术服务,助力于乡村公共环境的审美化改造,助力于丰富乡村公共艺术活动,助力于提高群众审美能力,用课程的方式将高校美育助力乡村振兴写进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原来分散的、偶发性的行为,转变成为有组织的、长效性的机制,进一步发挥了高等艺术院校的美育引领优势和艺术辐射力。

为发挥高校专业资源优势助力乡村建设,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号召,长期以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秉持“为生活而艺术,为民生而设计”的理念,鼓励师生开展扎根乡野的实践性艺术教学。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为代表的10所艺术院校及设计机构、25个艺术家团队、近300名师生携手村民与手艺人,共同在阿尔山西口村展开了丰富多彩的在地性艺术创作。本次活动总共完成了20件公共艺术作品、7户村民家庭艺术化改造、1间乡村艺术馆建筑改造,以及相配套的村落环境美化提升、文创产品开发设计、村落标识标牌设计等系列艺术设计板块内容。让学生走进乡村,深入了解国情民情,在“社会大课堂”中关注现实、观照时代,在祖国大地上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厚植爱国之情、坚定强国之志、砥砺报国之行。

山东艺术学院和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让我们看到了高校美育力量是如何在乡村基础教育工作阶段发挥重要作用的。山东艺术学院教学团队的年画东方美育创新课程从年画创新的视角切入,以当代生活美学的眼光,通过数字艺术的形式,融合民间艺术与当代艺术,打造具有创新思维、富有浓郁艺术气息、适用于学前儿童的美育包产品。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已经形成具有借鉴意义的美育课程體系,特别是课程的研发遵循了艺术教育的规律和基础教育阶段孩子身心发育的特点,在课堂之外为青少年培养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孩子们的审美情趣与艺术涵养。

西北师范大学围绕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高校美育服务社会、彰显新时代“大美育”特色目标,发挥师范类大学美育研究与实践优势,打造“互联网+”美育浸润支教新模式,在美育课程教学、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教师培训、科学研究等方面提供持续性精准帮扶和志愿服务,初步构建起了“一校一策”“一校一品”的美育新局面。云南艺术学院的“乡村铸美”——万溪冲艺术美育社区建设的实践项目也是将美育浸润与乡村文化振兴有机结合的案例之一。云南艺术学院的音乐、美术、艺术设计、影视、戏剧等学院的专家团队与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团队积极配合,搭建“万溪冲艺术社区专家工作站”,从美育出发,完善乡村特色文化传承与美育建设,因村制宜保护当地的乡土特色文化。

在乡村文化振兴背景下,上海师范大学尝试将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运用在美术教育研究中,从而力求完善乡村学校美术教育发展理论。团队基于扎根全国乡土资源、乡村学校的调研,提出的乡土资源融入乡村学校美术教育的顶层设计规划、“3+2+X”的乡土美术课程模型与实施策略,有助于解决乡村美术教育质量偏低、课程内容同质化、乡村美术教师专业化程度不足、学校美育的社会价值与功能不被重视等问题。从美育视角,在乡村学生心中播下未来乡村振兴的种子。

这些美育案例反映了近年来高校美育工作的新格局、新趋势,有很多有益的启示。立足新时代新征程,高校美育要顺应时代之变,肩负起国家使命、人民期盼,改革创新,大力发展,以新气象新作为推动高校美育工作取得新成效。

猜你喜欢

美育艺术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纸的艺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因艺术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