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塑重构省属科研类事业单位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2023-09-19叶春风陈启琛杨华伟王献忠

行政科学论坛 2023年7期
关键词:科学院河南省实验室

叶春风 陈启琛 杨华伟 王献忠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并对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优化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国家科研机构布局等作出专门部署。省属科研机构是构建一流创新生态、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河南把省属科研类事业单位改革作为省属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的重中之重,聚焦科研院所职能定位不清、机构设置不精、管理体制不顺、创新平台不多、运行机制不活等突出问题,通过整合重组机构、优化调整职能、盘活创新资源等措施,加快构建布局合理、职能清晰、协同高效的现代科研院所体系,有效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让科研院所真正成为河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一、突出龙头带动,推动“三大院”提档升级

(一)重建重振省科学院。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把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第一战略,把重建重振省科学院作为“一号工程”,系统谋划、全力推进。省科学院按照新型研发机构定位、3000名编制规模进行建设,与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三合一”融合发展。围绕推进省科学院高质量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地方法规形式出台《河南省科学院发展促进条例》,系全国首例为一家科研单位“量身打造”的创制性立法典范;省委省政府出台《支持重建重振河南省科学院的若干政策措施》赋予省科学院编制使用、人才引聚、成果转化、经费自主使用、配套要素保障等一揽子支持政策;《关于省科学院与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三合一”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三方在空间布局、科创体系、人才机制、金融资本、产业发展、管理队伍、保障服务等方面深度融合;《河南省科学院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明确其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等,确立“以所办院、以室(实验室)办院、以院(产业研究院)办院”的办院方针;《河南省科学院章程》明确其主要任务、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目前,省科学院重建重振的“四梁八柱”基本到位,自主设置了15家新型研发机构,19位院士陆续签约成为省科学院的战略科学家和首席科学家,39位国家级人才签约成为省科学院首席科学家和特聘研究员。在首席科学家的带领下,一批前沿课题攻关全力推进,省科学院正在成为河南创新资源的强磁场、创新人才的集聚地、创新动能的主引擎,环省科学院创新生态圈正在加速建成。

(二)做大做强省农业科学院。将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水产科学研究院、河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整合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核增编制至2000名,对原有科研机构进行重构,力量布局进一步优化,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学科门类进一步健全。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神农种业实验室两大创新平台建设全力推进,正式入驻“中原农谷”。目前,生物育种中心4150亩田间试验区已全面投入使用,科研设施区一期工程中8个单体(总面积6.4万平米)已全部完工。神农种业实验室基础设施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实现了“机构到位、人员到位、设备到位、运营到位”。改革使省农科院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2022年获得省科技进步奖14项,其中特等奖1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4项;农作物遗传育种等优势领域不断巩固,中药材、食用菌、油莎豆等新兴领域的研究持续增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成效显著,正阳花生、兰考蜜瓜等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逐渐形成,科技对乡村振兴的支撑更加有力。

(三)做优做强省社会科学院。将省直部门所属的河南省行政管理科学研究所、河南省劳动科学研究所、河南省统计科学研究所、河南省商业经济研究所、河南省企业管理研究所、河南省应用法学研究中心等6家省直社科类科研机构整合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核增编制至1000名。重组后的省社会科学院以建设“国内一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国内一流新型高端智库”为目标,立足河南,研究河南,服务河南,对内设机构重新进行了优化调整,共设30个内设机构,1个所属事业单位,其中管理机构6个,研究机构17个,涉及经济、农村发展、城市与生态文明、改革开放与国际经济、政治与党史党建、哲学与宗教、文学等近20个领域,科辅机构1个,教学机构1个(研究生字),并设立具有河南特色的姓氏文化研究会、黄河文化研究会、河洛文化研究中心、中原文化研究中心等学术团体,搭建了“中原智库论坛”“中原智库年会”“现代化建设高端论坛”等高水平多层次学术交流平台。改革后,省社会科学院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以及全省改革发展稳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持续跟踪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为抓手,以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为重点,以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为动力,创新赋能,转型升级,进一步服务全省工作大局,助推中原崛起,在咨政建言、理论创新、舆论引导、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决策服务能力不断得到提升,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智力服务。

二、突出特色引领,做优做精“三个品牌院”

(一)组建新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依托河南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考古遗址资源,以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为核心,重塑现有省内考古科研体系,厘清省内各层级考古机构关系。从探寻中华文明起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把推进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塑性改革作为践行文物大省、考古大省责任担当的具体举措,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关键之举,围绕凝炼一流重大课题、建设一流科研平台、组建一流人才团队、创建一流体制机制等持续发力,努力打造一流考古机构、业内旗舰劲旅。《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塑性改革方案》明确,采用“省部共建、省校联建、全省一体、国际合作”方式,打造全国一流、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考古科研机构,充分发挥行业带动和示范作用,增强国际学术对话和竞争能力。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支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塑性改革若干政策措施》明确了构建新型科研体系、引育高层次人才、建立持续稳定的经费支持机制、赋予科研经费自主使用权和强化配套要素保障等五个方面的具体政策措施。《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章程》,为重塑性改革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在重塑性改革推进落实的同时,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重塑改革和建设一流考古机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四五”期间,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规划建设“一院五中心”的科研基础设施,将分别在郑州建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院,在周口、信阳、三门峡、鹤壁和新郑分别建设豫东、豫南、豫西、豫北和豫中区域考古中心。随着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重塑性改革的深入推进,以及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措施的落实,如实行“揭榜挂帅”和“赛马制”,以首席科学家团队为核心开展重大科研课题研究,推行考古资料信息跨区域跨机构共享、科研人员跨区域跨机构统一调配参与课题攻关的全省一体模式等等,充分激发了考古科研人员创造活力,推动产出一流科研成果,持续为探源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作出河南贡献。

(二)重建河南省医学科学院。以重建省医学科学院为核心,重塑重构全省医学科研院所布局。重建后的省医学科学院,按照新型研发机构定位,为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按1000名编制配备,推动“一院一城一产业集群、医教研产资五位一体”融合发展,形成全要素医学科学创新生态。着眼省医学科学院与中原医学科学城融合发展,拉高标杆、对标一流,高标准编制发展规划、专项方案等,科学谋划中原医学科学城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体制机制,推动创新主体紧密衔接、上下游一体贯通,形成共建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创新格局。充分借鉴省科学院重建重振的经验做法,创新科研管理、项目运行、成果转化、激励评价等机制,进一步深化改革,打通堵点、消除痛点,推动省医学科学院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围绕科研创新,以开放的思维、开阔的视野整合创新资源,大力引进领军人才、高端人才、青年人才,形成创新发展新优势。重塑研发体系、转化体系、服务体系,推动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相互贯通、协同创新,构建从研发、中试到产业化、工程化的完整创新链条,培育壮大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初步构建了以省医学科学院为引领,各级各类高校、医院等医学创新主体竞相融合发展,具有河南特色的一流医学创新生态新格局。

(三)组建河南省地质研究院。将分散在省地矿局、省有色金属地质局、省煤田地质局所属的40余个相关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平台、设备仪器、人力资源等整合重组到新成立的河南省地质研究院,履行全省地质调查研究、全省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和地质科技在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工程建设、民生问题等领域的应用研究等职能。建立由院、所、研究室(实验室)三个层级构成的业务组织体系,实行去行政化、扁平化管理,院机关内设6个部门,研究所、研究室均不设管理服务机构,由院机关派出机构统一管理和服务,最大限度减少管理服务人员。组建10个专业研究所(中心),按专业方向设立40个研究室(实验室),实行以研究室(实验室)为单元的首席专家负责制。对原有的16个省部级、12个厅局级科技创新平台进行整合提升,设备先进、资质齐全、代表河南省地质领域最高水平的超高纯矿物材料实验室、高精度地球化学实验室、学术交流中心、地质科技成果展示中心相继建成,实现了地质科研相关资质和基础设施的整合。省地质研究院聚焦科研主责主业,为省自然资源厅履行管理职能、省地质局开展公益性地质服务、豫地科技集团发展地质产业提供科技支撑,不直接与企业化的地勘队伍竞争市场服务项目,而是通过企业化的地勘队伍实现地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高了地质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地质科技的带动作用。10名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1名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2名二级教授、330名高级职称科技人员等一批高层次人才聚集省地质研究院。重塑后的省地质研究院,初步形成了资源汇聚、优势互补、协同创新的发展新格局,正在朝着打造河南地质科学创新策源地和地质事业发展新引擎的目标加速前进。

三、突出平台建设,重构重塑实验室体系

(一)优化建设布局。把实验室建设作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的重要抓手,重构全省实验室体系。主动接轨国家实验室体系构建,立足河南农业大省地位和承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以及在种业领域的科研基础条件和学科优势,依托省内优势单位,联合国内优势科研力量,积极争创种业国家实验室;争取嵩山实验室成为国家实验室分支机构(基地)。“十四五”期间,力争实现河南国家实验室建设零的突破。加强省部联动,以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为契机,支持在豫国家重点实验室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强化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国内外影响力,在引领河南基础前沿研究中发挥主导作用,在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中跻身入列,力争“十四五”期间,新创建5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完善省实验室布局,聚焦国家战略目标和我省重大战略需求,相继组建嵩山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黄河实验室、龙门实验室、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等14家省实验室,推动省实验室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形成高层次人才汇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研设施共建共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全链条、开放式创新高地,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加强省级重点实验室系统布局,按照“调结构、增合力、上水平、出成果”的原则,撤销一批、整合一批、警告一批、新建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推动省级重点实验室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不断创新,创新支撑能力不断提升。

(二)创新体制机制。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按照“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的定位来建设省实验室,对标国际国内一流研发机构,探索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充满活力的新型体制机制。省实验室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理事会是省实验室的宏观管理与领导机构,由省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理事长,成员由省直相关部门、依托单位负责人以及相关领域的著名科学家、企业家等组成,负责审议省实验室发展战略、机构设置、主任提名、经费预决算等重大事项。省实验室主任由具备一流学术造诣和优秀资源整合能力的同领域国内顶尖科学家担任,由省政府聘任。省实验室实行任务导向、交叉融合、协同攻关、开放共享的新型运行机制,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凝炼部署重大科学任务,组织开展前瞻性、原创性、集成性科学研究和科技攻关,开展跨学科、大协作的科技协同攻关。赋予省实验室科研项目自主立项权,实行以重大任务为牵引的首席科学家制。首席科学家负责重大科研任务的组织实施、各研究方向和研究计划的总体推进,赋予其组建科研团队、确定内部协作模式和激励机制、经费使用等自主权。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同”的用人机制,实行项目管理,按需设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动态调整、能进能出。实行与科研人员科研能力和贡献相称的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分配制度,吸引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进入省实验室,加强青年科研人才和科研后备力量建设。推动构建开放协同、互动发展机制,注重与国内外具有创新优势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行业龙头企业以及各类科技创新机构(组织)开展合作与共建,采取科研合同、揭榜攻关等多种科研新模式,形成“强核心、多基地、大开放、大协作、网络化”的创新格局。同时,围绕省实验室设立了12家省实验室基地,推动形成省实验室主体强核心、优质高端创新资源协同创新的“核心+基地+网络”创新格局。

(三)强化支持保障。省实验室经省政府批准后启动建设,建设期5年,建设期内,政府给予稳定经费支持;建设期满后,根据绩效评价情况给予补助支持。强化多元投入,对省实验室实行省、市、县三级联动,一事一议给予支持。鼓励各级政府引导基金支持省实验室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鼓励省实验室依法通过与社会资本合作、接受社会捐赠及资助等方式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加强机构编制保障,充分利用新型研发机构新型人事管理制度、人才激励机制优势和编制对人才的吸引力,持续加大编制资源统筹力度,不断加强对省实验室引进高端人才的编制保障,累计为省实验室核定人才编制1600余名,有力保障了高端人才的编制需求。优化省实验室等新型研发机构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服务举措,通过建立“容缺办理”工作机制、探索试行电子证照、开辟登记服务“绿色通道”等高效保障新型研发机构法人登记需求,及时为省实验室办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赋予其独立法人地位。按照“长周期、重引导、促发展”的原则,建立符合省实验室特点和规律的绩效评价机制。落实“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科技评价制度改革政策,实行“代表作”制、“标志性成果”制、“里程碑式”考核等多种方式,着重考核国际一流人才引育、标志性成果产出和建设实施方案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改革后的省属科研类事业单位,按照新的体制机制,推进资源整合、流程再造、服务提质,逐步实现从“形”的重塑到“神”的重铸,实现“脱胎换骨”式的根本性转变,功能定位更加精准清晰,布局结构整体优化,编制配置更为科学,制度机制不断健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党的领导全面加强,治理效能明显提高,已经初步显示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全省打造一流创新生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贡献积极力量。

猜你喜欢

科学院河南省实验室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情况简介
咸宁市农业科学院农机所简介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稿约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