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海水贝类养殖潜力分析

2023-09-19许叶鹏慕永通李洁杜萍

水产科技情报 2023年5期
关键词:养殖面积贝类滩涂

许叶鹏 慕永通 李洁 杜萍

(1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杭州 310012; 2 中国海洋大学 水产学院,青岛 266003; 3 上海交通大学 海洋学院,上海 200030)

我国是世界海水养殖第一大国,海水养殖产量占世界海水养殖产量的50%以上。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贝类养殖国,2016—2020年我国海水贝类养殖年产量为1 421万~1 480万t,年均1 444万t,占我国海水养殖产量的70.8%,约占世界海水贝类养殖产量的84%[1]。滤食性贝类是近海自然和养殖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态类群,其通过滤食浮游植物等颗粒有机物,促进水体吸收CO2,显著提升水域生态系统碳汇能力;通过摄食、钙化、呼吸、排粪等生理活动,影响着碳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2-3]。我国海水养殖贝类以具有显著碳汇功能的滤食性双壳贝类为主,其约占贝类养殖总产量的95%[4],在碳汇渔业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双碳”目标,难度高、时间紧、任务重、挑战大,提升海洋碳汇能力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

早在2010年,唐启升院士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关于碳汇、碳源的解释和渔业生物固碳特点,提出了“渔业碳汇”的理念[1],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该理念的国家。由于碳汇渔业具有巨大的碳汇潜力,因而也被国外专家、学者高度关注[5-6]。唐启升等[1]评估了我国2016—2020年海水贝藻类养殖的碳汇量,数据表明,2018—2020年我国贝类年均碳汇为547万t。贝类养殖产业是我国沿海省份海水养殖业的支柱产业,要实现养殖业高效低碳,实现国家的“双碳”目标,充分发挥贝类养殖的碳汇功能是重中之重。

浙江省作为我国的沿海省份,拥有广阔的海水养殖面积,贝类一直是浙江省海水养殖产量最高的种类之一,其主要养殖模式有滩涂养殖和筏式养殖,主要养殖品种有蚶、蛏、牡蛎、贻贝等。浙江省滩涂和海域广阔,但养殖面积占滩涂和海域总面积的比例并不高。为了充分挖掘浙江省海水贝类养殖发展的潜力,有必要对我国沿海省份海水贝类产业的生产效率加以分析,找出阻碍浙江省海水贝类养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7]。

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模型适用于多输出到多输入的有效性综合评价问题,在农业上应用广泛[8]。DEA模型的基本原理是通过保持决策单元的投入或产出指标不变,基于线性规划原理,利用现有统计数据确定决策单元相对有效的生产前沿面,在此基础上比较各决策单元的实际情况与生产前沿面之间的差异,由此可以判断各决策单元是否位于生产前沿面上,即DEA是否有效。通过DEA模型,可以确定各决策单元的效率值,找出决策单元处于DEA无效的原因,并为处于DEA无效的决策单元的投入和产出调整提供建议,从而使决策单元的投入产出向DEA有效转移,提高其生产效率[9]。

曾福生等[9]运用DEA模型对我国各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绩效情况进行评价,提出了对策和建议;高强等[10]运用DEA以及Malmquist指数方法,对山东省渔业生产效率及其构成的变动趋势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山东省渔业生产总体趋势较好,但仍存在着技术效率低下,粗放式经营等问题,他们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对策。基于此,本文分析了浙江省海水贝类养殖结构,并运用DEA模型解析贝类养殖产业效率,包括静态效率(综合技术效率)和动态变化(全要素生产率变化),从经济效益角度,结合海洋生态系统的气候、水文、营养状况等自然条件解析浙江省扩大海水贝类养殖规模的潜力,旨在分析浙江省海水贝类养殖的前景。

1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1.1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历年的《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由于2003年以前的贝类苗种数量不齐全,因此采用2003—2021年的年鉴数据。因各类统计资料中均无天津、上海海水贝类养殖的相关数据,故本文采用我国沿海9个省份(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2003—2021年的海水贝类产业数据[7]。

选取贝类苗种数量(千万粒)作为资本投入指标,渔民人均纯收入(元/人)作为劳动投入指标,海水贝类养殖面积(万hm2)作为土地投入指标,水产技术推广经费(千万元)作为创新投入指标,海水贝类养殖产量(万t)作为产量产出指标,后两个指标能很好地反映各地区的贝类产业发展水平[7]。但是,由于浙江省的牡蛎苗种一般购自福建或来源于天然附苗养殖,自产苗种数量无法完全评价资本投入;另外,渔民人均纯收入和水产技术推广经费并不专指海水贝类养殖,数据存在匹配性不强的问题,可能导致产业效率计算稍有偏差。

1.2 数据分析

本文通过DEAP 2.1软件构建DEA-BBC模型,测算2003—2021年我国沿海省份海水贝类养殖产业的静态效率[10]。DEA-BBC模型计算出来的效率值为综合技术效率(crste),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vrste)与规模效率(scale),且综合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综合技术效率为决策单元(本文中的决策单元指每一个沿海省份)在投入既定时的生产效率,是对决策单元的资源配置效率、成本效率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价;纯技术效率是各决策单元的管理、制度因素带来的效率,测算实际生产点与理论上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差距;规模效率指在制度和管理水平一定的前提下,由于企业规模因素的影响,造成现有规模与最优规模之间的差异,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差距[10]。当规模效率为1时,说明该决策单元位于生产前沿,规模报酬不变,产业规模处于最优水平;当规模效率<1时,说明该决策单元并非位于生产前沿。规模报酬有递增和递减两种趋势,规模效益递增,说明要素投入不足,生产潜能未得到充分发挥,适度的扩大投入规模可以有效提高规模效率;规模效益递减,说明现有生产力水平下投入的生产资料过量,应适当缩减规模以提高单位收益[10]。

本文采用DEA模型与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对2003—2021年我国沿海省份海水贝类产业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的动态变化进行测算,并依托软件DEAP 2.1构建DEA-Malmquist模型测算结果[10]。在DEA-Malmquist模型中,全要素生产率变化(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change,TFPC)包括技术效率变化(efficiency change,EC)以及技术进步效率变化(technical change,TC),其中技术效率变化(EC)又可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化(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change,PTEC)以及规模效率变化(scale efficiency change,SEC)[7]。

2 结果

2.1 浙江省海水贝类养殖结构及产业效率

2.1.1 浙江省海水贝类养殖产量及结构

2003—2021年,浙江省海水贝类养殖年均总产量约为78.70万t,同期全国海水贝类养殖年均总产量约为1 232.20万t,浙江海水贝类养殖总产量占全国海水贝类养殖总产量的比例约为6.39%。

2003—2021年,全国海水贝类养殖的主要种类有牡蛎(Ostreidae)、鲍(Haliotidae)、螺(Mesogastropoda)、蚶(Arcidae)、贻贝(Mytilidae)、江珧(Pinnidae)、扇贝(Pectinidae)、蛤(Mactridae)、蛏(Pharellidae)9种,从2004年开始,除了江珧外,其余8个种类浙江省均有养殖。2004—2021年,浙江省海水贝类养殖以蛏、牡蛎、蚶和贻贝为主,各贝类养殖产量占浙江省海水贝类养殖总产量的年均比例分别为:蛏34.51%、牡蛎20.09%、蚶15.88%、贻贝13.35%,蛤11.02%、螺1.82%、扇贝0.12%、鲍0.05%。同期全国海水贝类养殖以牡蛎、蛤、扇贝为主,这3种贝类养殖产量占养殖总产量的年均比例分别为34.37%、29.15%、11.84%(见表1)。

表1 2004—2021年全国及浙江省各主要海水贝类养殖产量占比

浙江近海贝类养殖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不高,但浙江部分种类的产量在全国同种类贝类养殖产量中占比较高。以2021年为例,作为蚶、蛏的养殖大省,浙江蚶的养殖产量达14.630万t,占全国蚶养殖总产量的42.98%;蛏的养殖产量达31.835万t,占全国蛏养殖总产量的37.03%,蚶、蛏的养殖产量在沿海9个省份中均排名第一;贻贝的养殖产量达22.775万t,占全国贻贝养殖总产量中的27.46%,排名第二,仅次于贻贝养殖大省山东;牡蛎、鲍、螺的养殖产量在沿海9个省份中排名居中;蛤的养殖产量仅为9.229万t,在全国蛤养殖总产量中占比为2.15%,排名第七,仅高于河北以及海南;扇贝的养殖产量仅为0.046万t,占全国扇贝养殖总产量的0.03%,排名第八,仅高于江苏(见表2)。

表2 2021年浙江省各种贝类养殖面积和产量及其占全国的比例和排名

2021年浙江省海水贝类养殖总面积为3.465万hm2,总产量为109.286万t。目前浙江省海水蚶、蛏、蛤的养殖主要以围塘底播养殖为主,按统计方式统计在滩涂和其他养殖方式中,标准海堤以外的围塘底播养殖归为滩涂养殖,标准海堤以内的海水围塘养殖通常归为其他养殖方式。蚶、蛏、蛤养殖中很大一部分是在标准塘以内的海水池塘养殖方式,采用与虾、蟹混养的方式,扣除虾、蟹的产量(不包括工厂化养殖)后,余下的几乎均为贝类产量。根据估算,2021年浙江省贝类滩涂养殖面积约为2.6万hm2,约占海水贝类养殖总面积的75.04%,贝类滩涂养殖产量约为36 万t,约占海水贝类养殖总产量的32.94%;贝类筏式养殖面积约为0.6万hm2,约占海水贝类养殖总面积的17.32%,贝类筏式养殖产量约为50万t,约占海水贝类养殖总产量的45.75%;贝类其他养殖面积约为0.2万hm2,约占海水贝类养殖总面积的5.77%,贝类其他养殖产量约为20万t,约占海水贝类养殖总产量的18.30%。虽然浙江省滩涂养殖贝类产量在全国同种贝类中占比较高,但在省内低于贝类筏式养殖(见表3)。

表3 2021年浙江省贝类滩涂、筏式和其他养殖方式的面积、产量及占比

2021年浙江省总滩涂面积为22.850万hm2,滩涂养殖面积为3.419万hm2,贝类滩涂养殖面积约为2.6万hm2,贝类滩涂养殖面积约占滩涂养殖面积的82.04%,约占总滩涂面积的11.38%。浙江省管辖海域面积为444万hm2(4.44万km2),筏式养殖面积为2.181万hm2,其中贝类筏式养殖面积约为0.6万hm2,贝类筏式养殖面积约占筏式养殖面积的27.51%,约占总海域面积的0.14%。

综上所述,浙江省海水贝类养殖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不高,但蚶、蛏的养殖产量在全国同种类贝类养殖产量中占比最高。浙江省贝类养殖结构独特,滩涂贝类养殖面积较大,蚶和蛏对全国蚶和蛏养殖产量的增加有重要贡献;贝类筏式养殖面积虽然不大,但是产量较高,牡蛎和贻贝养殖产量对全省贝类养殖产量的贡献较大。

2.1.2 浙江省海水贝类养殖产业效率

我国海水贝类养殖产业的综合技术效率均值为0.747。导致全国平均综合技术效率偏低的原因是平均规模效率较低,仅有0.794,同时,平均纯技术效率也还有9.1%的提升空间(见表4)。辽宁、福建、山东、广东、广西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值都为1,表明这5个省份的海水贝类产业效率位于生产前沿面上,技术最高效。浙江省综合技术效率均值较低,有纯技术效率较低(0.700)和规模效率不高(0.612)的双重原因,因此,浙江省海水贝类产业应将更新其管理制度、提高其管理水平作为发展重点,以提高纯技术效率,同时提升其规模效率,改革的重点在于如何更好地发挥其规模效益[7]。

表4 2003—2021年我国沿海各省份海水贝类产业综合效率及其构成

我国沿海各省份的规模报酬呈现4省递增、5省不变的状况(见表4)。辽宁、福建、山东、广东、广西规模收益不变,代表这5个省份贝类产业规模处于最优水平;浙江规模报酬递增,表明浙江省产出增比大于投入增比,存在规模经济,可以适当增加产业规模[10]。

2003—2021年我国沿海贝类产业TFP均值年均下降1.3%,主要原因是技术变化均值年均下降了2.3%。技术退步的原因可能与我国海水贝类产业一直沿用传统养殖方法,没有进行相关的技术突破有关。19年间,只有辽宁、浙江和江苏3省的TFP处于上升状态,其余6省的TFP均处于下降状态。其中,辽宁、浙江TFP上升的原因是技术进步(TECHCH>1),江苏TFP上升的原因是规模效率上升(TECHCH<1且SECH>1)(见表5)。2003—2021年浙江省纯技术效率年均上升0.4%,说明海水贝类产业管理和产业制度正逐渐成为浙江省重点关注的对象。

表5 2003—2021年我国海水贝类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构成及其变动情况

2.2 浙江省海洋生态系统特征

浙江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中部,长江三角洲的南侧,总管辖面积约为444万hm2。浙江省的海洋资源极其丰富,有杭州湾、三门湾、乐清湾、象山港、宁波港、温州港、台州湾、舟山群岛等诸多海湾和岛屿。浙江大陆海岸线长达1 840 km,形成了许多港湾和广阔的滩涂[11]。

浙江海域地处中纬度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受黑潮系暖流和沿岸流影响。浙江沿海全年平均水温16~18 ℃,月平均水温最低6~8 ℃(2月份),最高27 ℃(8月份)。受长江冲淡水和浙江沿岸径流入海的影响,海水盐度变化很大,河口区海水盐度在雨季时低于10,冬季一般在20左右,最高可达27;非河口区一般为28~34。大量的淡水携带着大量泥沙、有机物质和营养盐源源不断地注入浙江沿海,为该水域生物的繁殖、生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形成了闻名中外的舟山渔场;加上台湾暖流及上升流活动频繁,浙江海域生物多样性高,资源丰富。浙江沿岸和浙北海区的沉积物以粉砂和黏土为主,沉积物在周期性潮流的作用下再悬浮,导致水体浑浊度较高[11]。浙江省海域位于东亚大陆的东南侧、太平洋的西北部,受海陆气候的共同影响,冬季受西伯利亚、蒙古等地冷高压影响,夏季受台风的影响,春秋季常常受温带气旋的影响,一年四季都会出现大浪灾害[12]。据“908”调查专项(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结果显示,1976—2007年期间,每年12月浙江近海发生海浪灾害的天数最多,平均为11.88 d;5月发生海浪灾害的天数最少,为0.69 d;11月至翌年2月发生海浪灾害的天数占全年总数的55.34%;3月至6月发生海浪灾害的天数仅占全年总数的13.31%[12]。

浙江海域浮游植物丰富,为贝类养殖提供了丰富的饵料。上升流和陆源输入带来的丰富营养物质,以及台湾暖流等外海营养物质的输入是浙江海域浮游植物丰富的主要原因[13]。浙江海域的富营养环境使浙江沿岸成为全国赤潮发生最严重的区域之一。赤潮多发生于春夏季节,集中于离近岸较远的海域如群岛附近及近岸养殖区海域,主要的赤潮种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m)、夜光藻(Noctilucascintillans)、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donghaiense)及米氏凯伦藻(Kareniamikimotoi),其中米氏凯伦藻是毒性赤潮藻,由其形成的赤潮大多发生于春季中层和夏季表层海域[13]。

浙江省滩涂资源较为丰富,据“908”专项调查,海图0 m线以上滩涂面积为2 285.14 km2,其中分布于大陆沿岸的约为1 853.48 km2,分布于海岛四周的约为431.66 km2。从滩涂资源类型分布来看,主要是粉砂淤泥质滩,面积达2 159.72 km2,占滩涂总面积的94.5%;其次是沙砾滩和岩石滩,分别是64.84 km2和60.58 km2,占总面积的2.8%和2.7%[12]。浙江省潮间带滩涂大致可以分为3种类型——河口平原外缘的开敞岸段、半封闭港湾组成的隐蔽岸段以及岛屿岸段,主要集中于河口等开敞岸段,因此滩涂资源的完整性尚好[12]。

3 讨论

3.1 贝类养殖产业效率

既往对于浙江省海水贝类养殖产业效率的研究显示,2005—2014年浙江省海水贝类养殖均值较低,存在纯技术效率低下、投入冗余等问题[7]。本研究在此基础上测算了2003—2021年浙江省海水贝类养殖产业的综合技术效率、规模报酬和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化,结果显示,2003—2021年浙江省海水贝类养殖的综合技术效率较低,管理水平和规模效益均有待提高,但TFP处于上升状态,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说明浙江省正在进行贝类养殖技术方面突破的尝试,向着海水贝类养殖提质增效的目标迈进;同时,规模报酬在递增。因此,应及时扩大海水贝类养殖规模,以获得更多的产出,进而提高TFP。

3.2 浙江省贝类筏式养殖适宜性及发展潜力分析

浙江省近海是我国的强潮海域之一,其潮差普遍较大,加上沿海河口、岛屿众多,导致水动力较为复杂、海水盐度变化较大、水体浑浊度较高,这种海域环境不适合养殖狭盐性且需要清澈水质的贝类,如鲍鱼、扇贝。

目前浙江省贝类筏式养殖的主要种类有紫贻贝(Mytilusedulis)、厚壳贻贝(Mytiluscoruscus)、长牡蛎(Crassostreagigas)等。根据“908”调查专项,目前贻贝筏式养殖主要分布于舟山的嵊泗县枸杞海区,长牡蛎筏式养殖主要分布于象山港和乐清湾[12]。目前港湾区水面利用率较高,但仍有一定的潜力,而对岛屿周围的浅海利用很少,今后应作为发展的重点。

舟山市嵊泗县马鞍列岛海域位于杭州湾以东、长江口东南,该海域水质肥沃、温度适中、饵料丰富,为贻贝提供了优良的生长环境。但是,嵊泗县灾害性海浪频发,平均每年有19.19 d受到灾害性、热带气旋型、冷空气型、温带气旋型、冷空气与气旋配合型海浪的影响,对于贻贝养殖有潜在的威胁[12]。浙南岛屿附近海域,如洞头和南、北麂列岛附近的海域,地理位置优越,生态环境多样,物种资源丰富,海水无污染,水温、盐度稳定,水质肥沃,浮游生物丰富,发展贝类筏式养殖潜力巨大,但是也存在受灾害性风浪影响的风险,因此,开阔海域海岛周边的贝类筏式养殖业发展主要需要评估风暴潮的影响。

以象山港为代表的半封闭海湾,包括三门湾、乐清湾等,风浪较小,可以为贝类筏式养殖提供优良的生长环境。象山港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半封闭狭长海湾,水体交换能力较差,海水自净能力不足,但其透明度较高,光合作用强,浮游植物丰富,可为贝类筏式增养殖提供丰富的饵料。象山港生态环境较脆弱,是一个重度富营养化海湾,今后应增加鱼贝混养面积,优化养殖生态系结构,净化水质,实现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健康发展[14]。乐清湾是南北走向的半封闭港湾,从口门到湾顶的水体交换速度差别很大,口门处水体交换良好,有众多岛屿作屏障,可大大减小外海风浪对湾内的影响,加之湾内水质肥沃,饵料生物丰富,非常适宜进行贝类筏式养殖活动;湾顶处水体交换较困难,不宜进行贝类筏式养殖。目前湾内筏式养殖区主要是在清江口外,将养殖区移至叶绿素和颗粒性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浓度较高的青山-江夏一带可能更为合理[15]。三门湾为西北-东南走向的半封闭宽浅型海湾,受海域自然环境所限,浅海养殖总体规模较小,鉴于湾内良好的水交换能力,贝类筏式养殖尚有一定的潜力可挖[15]。

需要注意的是,半封闭海湾周边电厂和港口建设等开发活动占用了海湾空间,对海湾内的生态环境带来较大影响;另外,电厂温排水可能会影响贝类的摄食率和滤水率[16],进而影响其生长效率。因此,半封闭海湾内的贝类筏式养殖业发展主要需要评估饵料丰度和电厂等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

3.3 浙江省贝类滩涂养殖适宜性及发展潜力分析

浙江省拥有辽阔的滩涂资源,主要来源于沿岸入海河流输沙以及长江入海泥沙扩散。在泥质和泥砂质滩涂,高潮区下段至中潮区上段的涂质较硬,海水淹没时间短,最适合进行围塘养殖;中潮区的涂质较软,海水淹没时间较长,以养殖缢蛏(Sinonovaculaconstricta)、泥蚶(Tegillarcagranosa)等贝类为主;低潮区的底质稀烂,不适合经济贝类的养殖。在沙质底或坡度较大而底质较硬的低潮区,并且有淡水注入的地方,适合养殖菲律宾蛤仔(Ruditapesphilippinarum)、文蛤(Meretrixmeretrix)等。

浙江省3种类型的滩涂贝类养殖适宜性如下:(1)半封闭港湾组成的隐蔽岸段:象山港水色清且风浪小并有淡水注入,适宜养殖缢蛏和菲律宾蛤仔,港湾的口部风浪稍大且涂面狭窄,适宜养殖缢蛏;三门湾自然生物量高,适宜养殖泥蚶和菲律宾蛤仔,也适宜缢蛏和泥蚶苗种的增殖;乐清湾水质肥沃,饵料生物丰富,十分有利于缢蛏、泥蚶的养殖。(2)河口及开阔型海岸区:杭州湾以及其他一些小型海湾风浪大,涂面不稳定,生物栖息环境差,养殖利用率低,但由于该处水流通畅,生物生长较快,在一些较为隐蔽的岸段,如沿浦湾、琵琶门内的滩涂、瑞安县沿岸的部分滩涂、璇门湾、台州浅滩的南部滩涂等,养殖条件尚好,可以从事缢蛏和泥蚶的养殖。(3)海岛区:近岸海岛滩涂较多,为含泥或泥砂底质,适宜养殖缢蛏和泥蚶。

目前浙江省贝类滩涂养殖的主要种类有泥蚶、毛蚶(Scapharcasubcrenata)、缢蛏、彩虹明樱蛤(Moerellairidescens)、文蛤、青蛤(Cyclinasinensis)、菲律宾蛤仔、泥螺(Bullactaexarata)等。浙江港湾众多,滩涂资源丰富,滩涂养殖历史悠久。目前进行滩涂养殖的区域主要分布于象山港、三门湾、乐清湾和杭州湾南岸等沿海海湾潮间带滩涂和浅海。象山港滩涂面积约占象山港总面积的1/3,贝类滩涂养殖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但存在着盲目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由于环境恶化对滩涂养殖业发展产生的制约,实现贝类滩涂养殖的科学管理刻不容缓[14];乐清湾和三门湾贝类滩涂养殖已趋于饱和,应推广先进的养殖技术,实现高质量滩涂养殖[15]。

互花米草是浙江省海岸带粉砂淤泥质海岸主要的植被类型之一。由于互花米草的侵移能力、繁殖能力及竞争排他性过强,会造成滩涂生物多样性减少,与滩涂养殖业产生严重矛盾,应尽快开展对其防治、控制及综合利用方面的研究。其次,浙江陆域面积小,养殖用海可能与经济发展产生冲突。近年来,部分养殖滩涂被围垦工程和临港工业区建设开发征用,滩涂养殖面积呈现缩减趋势。浙江省粉砂淤泥质海岸已由1987年的2 397.28 km2减少到了2007年的2 038.08 km2[12],主要原因就是修建堤坝、围填海等人为活动破坏了原有的水动力平衡条件,使得粉砂淤泥质海岸的淤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因此,需要平衡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浙江省贝类滩涂养殖可持续发展。

4 结论与展望

本文在分析了浙江省海水贝类养殖结构与产业效率后,从产业效率和海洋生态系统自然禀赋角度分析了浙江省海水贝类养殖的潜力,结论如下:

(1)浙江省海水贝类养殖结构独特,滩涂贝类养殖面积较大,养殖蚶和蛏对全国蚶和蛏养殖产量的增加有着重要贡献;贝类筏式养殖面积虽然不大,但产量较高,牡蛎和贻贝养殖对全省贝类养殖产量增加做出了贡献。

(2)浙江省海水贝类产业综合技术效率均值较低,但全要素生产率处于上升状态,且规模报酬在递增,应将更新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作为发展重点,同时应及时扩大养殖规模以获得更多的产出。

(3)浙江省拥有广阔的滩涂、海湾和开阔海域,上升流和较高浓度的营养盐使得浮游植物丰度较高,为贝类养殖提供了丰富的天然饵料。但在实际发展中,浙江省海水贝类养殖受限于开阔海域风暴潮影响贝类筏式养殖安全,半封闭海湾电厂和港口建设等开发活动限制贝类筏式养殖空间和效率,互花米草等外来物种挤占滩涂底播贝类养殖空间,以及养殖活动与全社会经济发展的冲突等,因此,浙江省海水贝类养殖发展需着重突破以上限制,更好地发展海洋经济。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经济学和生态学角度共同分析了浙江省海水贝类养殖的潜力,为浙江省扩大贝类养殖规模和发展碳汇渔业提供了参考。贝类筏式养殖对生态系统存在潜在影响,其引起的浮游生态系统变化主要包括初级生产和浮游生物生物量的变化以及浮游生物群落向小型物种占优的结构转变[17-24],后者可能使双壳类养殖产生负面生态效应[25]。贝类养殖对浮游植物群落的上行效应已被证实[26],但上行效应对浮游动物等较高营养级生物群落结构和浮游生态系统功能的具体影响仍不明确,也有待细化研究。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背景下,可以实行滩涂养殖与光伏发电相结合(渔光互补)、风电场区融合浅海筏式养殖,提高海洋空间资源利用效率,但其可行性有待评估。

猜你喜欢

养殖面积贝类滩涂
中国发起外来滩涂草治理战
我国海水贝类养殖低碳效应评价
养殖面积逐年减少!珠三角这条鱼曾风靡一时,为何现在渔民都不愿养殖它?
霞浦滩涂
出苗量增长30%仍畅销!养殖面积、饲料容量再增!这条“网红鱼”开年拿下第一局
QuEChERS-液相色谱-高分辨质谱法测定贝类中6种亲脂性贝类毒素
鲜美贝类可能暗藏毒素
1斤鲫鱼能卖10元!现鱼苗紧缺,养殖面积和产量锐减!对这条鱼,养殖户是忍痛放弃还是继续坚持?
35元/尾却还是一苗难求!台山养殖面积锐减80%,这个品种还有未来吗?
海边滩涂软淤地基挡潮闸基础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