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党报评论体系 壮大主流舆论声音
——以《新乡日报》构建层级式评论体系为例
2023-09-19刘军旗
刘军旗
党报评论是政治性很强的业务工作,也是业务性很强的政治工作,承载着统一思想、传递声音、凝聚力量的旗帜性重任。面对舆论生态的大变化、舆论格局的大调整、传播方式的大转变,党报评论的地位不能削弱、力量亟须加强、话语体系需要重建。作为河南新乡市委机关报,新乡日报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重铸优势,构建了层级式、多维化的评论体系,感染力、传播力、影响力日益提升,为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了浓厚舆论氛围。
一、多元视角下的党报评论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深刻阐释了“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职责使命。
长期以来,新闻界总有这样一个说法:评论是党报最有力的武器。评论作为新闻宣传的重要形态之一,有着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是贯彻党的主张、传递党的声音、落实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在基层一线,党报评论能够深化和统一社会各界思想认识,凝聚助推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在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评论员,但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产生足够的传播力、影响力。多元舆论场需要“定盘星”,众声喧哗尤需“定音锤”。思想性、引领性、影响力是当今时代最稀缺的品质,更是党报应该改进和加强的重要着力点。能不能真正掌控舆论场的主动权,能不能真正引领主流舆论,能不能真正实现从单向度向立体化、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变,考验着党报评论队伍的智慧和担当。
结合多年一线工作,笔者认为,当前地市级媒体评论存在以下三方面短板与不足:一是重视不够导致力量“散”。在过去“一报打天下”的时代,各报社均有记者部、总编室、评论部、摄影部,但进入全媒体时代,话语体系、传播手段、舆论生态发生重大转变,评论力量逐渐削弱,主要体现在记者编辑既采访编版又时常被拉去搞评论,专职评论员队伍被严重削减,缺乏“七八条枪,七上八下,七嘴八舌”的生产模式,产生评论可有可无、时有时断的现象,一些积淀下来具有特色的评论栏目办不下去。二是抓取不够产生鼓点“偏”。地方党委政府关注什么、受众关切什么,评论就要快速抓取跟进。现实中,不少评论文章要么围绕中心太偏,要么距离群众太远,主动性不强、及时性不够,“天线”没连上、“地气”接不住,导致文章成为“空中楼阁”。三是厚度不够带来传播“弱”。一些评论文章为评而评、为发而发,未能做到寓理于事之中,少了思想的厚度、人文的温度、行文的力度,看似洋洋洒洒数千言,实则令读者不愿看、不耐看,一篇评论往往不如一则短消息有流量。
二、在深耕本土中彰显评论特色
近两年来,河南新乡日报聚心聚力求变应变,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和重心工作,构建了新春社论、评论员文章、述评、短评、网评等立体化、多层级、全方位的评论体系,作品独树一帜、出新出彩,达到了价值传播、意见传播、柔性传播、有效传播的目的,十多次得到新乡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批示表扬和上级主管部门的阅评肯定。
《新乡日报》坚持构建多层次评论体系,进一步巩固主流阵地。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聚焦重大题材评,新春社论铸品牌。报纸社论是代表上级党委就某个重大事件、重大题材刊发的重要评论,其关注度之高、分量之重不同于一般性评论。2022年春节过后上班第一天,《新乡日报》在一版醒目位置刊发了《虎年勇奔跑 同“新”向未来》的新春社论,从奔跑首在什么、贵在什么、重在什么、成在什么四个方面深入阐理释义,成为各级各部门上班第一天的学习内容,吹响了决战“开门红”的冲锋号。形成首个工作日刊发新春社论的惯例,打造旗帜鲜明、独树一帜的全媒体评论品牌,2023年春节过后第一天,《新乡日报》聚焦市委提出的“两大跨越”奋斗目标,再次刊发了《大道前行向跨越》的新春社论,省级新媒体平台、全市30多家职能部门、县级融媒中心同步转载。这些数易其稿的新春社论由市主要领导点题、报社答题、受众阅卷,站位高、立意新,逻辑严密、文字凝练有力,取得了传递党委声音、读者愿看爱看、报社树立品牌的多重之效。
围绕重点工作评,评论员文章成系列。主动出击、持续发力,评论才能壮声势成气势。围绕中央、省委、市委有关重要会议、重点工作,新乡日报编委会及时组织力量刊发了系列评论员文章,如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评论、贯彻落实省市党代会系列评论、贯彻落实市委全会系列评论,以及年终工作梳理盘点等,均以评论员名义刊发了五论或十论。同时以“辛言”为名,推出了《牢牢抓住中原农谷建设重大机遇》《在改革中奔跑》《凌云健笔意纵横》《一年一度秋风劲》《咬定青山不放松》等述评。读者评论说,每逢重要时刻,总能通过评论员文章、“辛言”读懂党委的决策部署。
紧跟热点事件评,专栏言论暖人心。通过深入基层采访观察,紧跟网络热点焦点,跳出现象析事、探因、说理、融情,以身边人的身边事鼓舞人、打动人、启迪人,是近几年来“牧野谭”短评专栏的内容要义和价值取向。在疫情防控最吃劲时刻,专栏连续快速刊发了《“解封”不等于“解防”,“放开”还不能“放松”》《大象松绑了,但仍在瓷器店中……》等千字小言论;每天推出的“平原腔声”栏目,则关注普通群众和网友关心的大事小情,涉及引导地摊经济、应对极端天气、抵制网络谣言等等。这些专栏固定刊发,文字明快,文风活泼,一经全媒体传播迅速成为10万+产品。
通过一系列评论体系的构建,传统媒体的权威优势、内容优势、队伍优势等进一步巩固和彰显。《河南新闻阅评》认为,《新乡日报》的相关评论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逻辑架构严谨,语言新鲜凝练。新乡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宣传部主要领导多次批示肯定:有高度、有深度,有感染力、有号召力,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三、在锻长板扬优势中壮大主流声音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思想是舆论的先导。“评论是报纸的核心和灵魂,评论的高度决定着报纸的厚度,评论的传播力决定着党报舆论引导力”,这仍然是而且应当成为业内、学界共同推崇的观点和共同践行的方向。
一要以小评论阐述大道理。平台增多,资讯纷繁,故弄玄虚的说教行不通,长篇大论的高谈走不远,人们更喜欢寓人、事、情、理于一体的评论作品。沿海地区的“浙江宣传”,内陆腹地的“今豫网言”等平台刊发的言论,既及时准确阐述了宏大叙事,又以篇幅适中、生动活泼赢得了好口碑。特别是地市级媒体距离基层最近,最懂一线的心声,理应把自身的优势长板拉长,聚焦身边人、身边事,努力创作出受众看得懂、记得住、受鼓舞的评论作品,以教育人、引导人、启迪人。
二要以正能量澎湃大流量。全媒体传播视域下,内容永远为王,技术、渠道乃制胜关键,既不能只做报纸评论的“机械手”,也不能简单做报纸到网络的“搬运工”。要在选题策划、内容创作、推介传播等方面,做足绣花功夫,转变文风,找准党委政府与网民群众的共鸣点、网上传播的引爆点,以共情式、沉浸式、矩阵式传播,让充沛的正能量占据主阵地,进而突围出圈。
三要以机制优塑造大格局。评论工作需要有担当、有思想的人心无旁骛投入其中,更需要优环境、畅机制、真投入。那种评论可有可无的认知、时有时无的做法是不行的。应当集中一切必要的资源、力量和手段,把评论队伍建强,形成专职评论员+特约评论员+专家学者的评论矩阵;破除制约评论创作的瓶颈,形成愿创、能创、创优的宽松环境和浓厚氛围。
面对思想多变、观点多元、价值观多样的大变革大调整时代,我们必须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重构党报评论体系,重塑党报评论优势,更加重视评论队伍建设,更加努力创作出入眼、入脑、入心的评论精品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