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剖宫产腹壁竖切口改良式心型缝合的效果分析
2023-09-19丁秋娟张琴马翠玉赵斌
丁秋娟 张琴 马翠玉 赵斌
近年来剖宫产手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普遍增多,产妇也越来越重视术后切口恢复状况及切口愈合情况,因此,选取恰当的缝合技术、避免形成术后瘢痕、减轻脂肪液化与切口疼痛,已成为目前临床研究的一项关键性问题[1]。传统剖宫产皮下组织的缝合常采用线结在皮下的间断U形缝合,术后一定比例产妇出现脂肪液化、切口疼痛、瘢痕增生等问题,不仅影响皮肤外观,且影响产妇产后心理健康[2]。近年来兴起的心形缝合技术,可以明显减少缝合张力,有效止血,减少对皮下结缔组织的刺激,消灭真皮和脂肪层之间的空腔,减少脂肪液化[3-5]。本项目选取120例二次剖宫产产妇,按缝合方式分为两组进行对比,且将腹壁竖切口改良式心型缝合的产妇与其前次剖宫产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次剖宫产腹壁竖切口改良式心型缝合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1年9月本院收取的120例二次剖宫产产妇,按照缝合方式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采用改良式心型缝合,对照组60例,采用传统U型缝合。记录两组产妇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妊娠期糖尿病(GDM)、宫腔感染情况、原切口愈合情况、术前疤痕宽度等。纳入标准:(1)年龄>22岁,符合剖宫产手术指征者;(2)前次生产为剖宫产、瘢痕子宫[6]患者;(3)其他生理、心理状况正常者;(4)知情并可完成随访者。排除标准:(1)不能完成随访者;(2)高危孕产妇者;(3)患有肝肾功能障碍或其他重症者。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1.2 操作方法 (1)传统缝合方法:由外向内依次缝合产妇的腹膜、筋膜、皮下脂肪层以及皮肤层等多处部位。选用4号丝线通过间断褥式方式对产妇皮下及皮下组织位置进行缝合处理[6]。(2)改良式心形缝合方法:首先切除原疤痕组织,予梯形切除瘢痕下多余脂肪组织,减少后期减张缝合中脂肪外翻情况。常规缝合筋膜层后,进行脂肪层缝合,其从筋膜层进针后出针,至脂肪中层进针后至真皮层与脂肪层中间出针,至对侧真皮层与脂肪层中间进针,至脂肪中层出针,再次从筋膜层进针后出针,于筋膜层表面打结。最后予皮内缝合皮肤层。见图1。
图1 改良式心形缝合方法(顺序见图中序号)
1.3 研究方法设计 (1)随访方式:所有参与研究的孕产妇,在术后1、3、6、12、18个月对每位研究对象的瘢痕进行记录和拍照。(2)研究指标:①切口愈合程度:分为甲级愈合、乙级愈合、丙级愈合;②切口愈合不良分析:统计切口渗液、脂肪液化、切口感染、发热;③切口疼痛分析:应用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进行评定,分值为0~10分,其中,0分:无痛,1~3分:轻微疼痛,4~6分:中度疼痛,7~10分:重度疼痛;④统计温哥华瘢痕量表(VSS)[7]。由两位医生分别对每位研究对象进行VSS评分,取其平均值进行比较。主要对瘢痕的色泽、血管分布、厚度和柔软度进行评估,总分15分,评分越高表示瘢痕越严重[8]。⑤瘢痕宽度:游标卡尺测量术后疤痕宽度,选取瘢痕长度的 1/5、2/5、3/5、4/5这4处位置,采用游标卡尺进行瘢痕宽度测量。(3)分类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5次随访的术后效果。观察组与自身前次剖宫产瘢痕宽度和温哥华瘢痕量表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或%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一般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一般情况比较
2.2 两组切口不良情况 观察组未出现脂肪液化、切口感染和发热情况,仅出现1例切口渗液,不良情况出现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甲级愈合率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切口不良情况(n)
表3 两组VSS评分比较[(),分]
表3 两组VSS评分比较[(),分]
组别色泽(M)血管分布(V)厚度(H)柔软度(P)VSS评分观察组1.36±0.881.69±0.951.82±0.851.46±0.916.79±1.31对照组2.32±1.012.01±0.992.56±0.922.14±1.108.12±1.24 t值-5.551-1.807-4.576-3.635-5.711 P值<0.0010.073<0.001<0.001<0.001
2.3 两组VSS评分比较 术后3个月,观察组色泽评分、血管分布、厚度、柔软度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
2.4 两组术后愈合时间及切口疼痛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愈合时间及切口疼痛评分比较()
表4 两组术后愈合时间及切口疼痛评分比较()
术后3个月切口疼痛评分(分)观察组9.45±0.971.65±0.711.06±0.78对照组11.88±1.122.02±0.671.57±0.83 t值-12.104-2.936-3.468 P值<0.0010.0040.001组别愈合时间(d)术后1个月切口疼痛评分(分)
2.5 两组瘢痕宽度比较 见表5。
表5 两组瘢痕宽度比较[(),mm]
表5 两组瘢痕宽度比较[(),mm]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瘢痕宽度3个月10.04±3.2912.56±3.82-3.872<0.001瘢痕宽度6个月11.32±2.1712.89±3.61-2.8870.005瘢痕宽度12个月9.94±3.5211.53±3.44-2.5020.014
3 讨论
采用腹壁竖切口改良式心型缝合在术后脂肪液化、切口渗液、愈合等级、VSS评分、术后疤痕宽度、切口疼痛等指标方面与传统技术相比有明显改善。改良式心型缝合可显著减轻脂肪液化、术后发热、切口疼痛等症状,显著减少术后瘢痕宽度、瘢痕增生。
近年来,随着国家三胎政策全面开放,我国孕产妇瘢痕子宫、高龄妊娠等情况越来越多,二次剖宫产在临床中越来越广泛。传统的缝合技术在二次剖宫产中,会对孕产妇脂肪层造成一定影响,并出现脂肪液化、切口渗液、切口疼痛等一系列不良现象,影响愈合效果和产妇身心健康,且在愈合后,也容易产生瘢痕增生[6]。
本研究中采用心形缝合方式,较传统缝合技术可更大概率使伤口达到甲级愈合状态,在术后短期色泽评分、血管分布、厚度、柔软度等方面均有显著的优势,并有效避免切口愈合不良现象,降低产妇切口疼痛等级。在一些研究和报道中[7],心形缝合与传统缝合在切口愈合不良及出血量上无明显差异,而本研究中可以看到心形缝合组明显减少了切口愈合不良率,除了偶然因素外,作者认为样本量是影响统计结果的主要因素,需要不断累积数据和经验。另外,在较长时间的随访中作者发现经过心形缝合的伤口瘢痕增生明显小于传统缝合方式,能够达到更美观的实际效果。
心形缝合技术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缝合技术,这种技术首先对脂肪层进行修剪,以达到减小张力效果,从而消灭孕妇真皮与脂肪层之间的空隙,解决脂肪液化问题[8-9]。心形缝合过程中,轨迹在真皮层呈弓形行走一段距离,一方面尽量减小张力,一方面使表皮紧密对合,降低瘢痕形成概率。并在真皮层不形成线结,避免刺激肉芽增生,降低对真皮层的损伤。可有效降低切口渗液、脂肪液化等愈合不良现象,并缩短愈合时间,提升愈合效果。
李鼎恒等[10-11]通过研究表明,由于心形美容缝合操作简便,应用后产妇的切口愈合质量更好,减少了瘢痕形成,术后切口愈合的不良反应更少,使得产妇对切口的美观度、舒适度和满意度均较高。
综上所述,心形缝合技术可显著提升治疗效果,促进伤口愈合,减轻二次剖宫产对孕妇的身心伤害。具有进行广泛临床推广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