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行距及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2023-09-19苏昱生
罗 峣,苏昱生
(1.凤山县凤城镇农业林业水利服务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 凤山 547600;2.凤山县江洲瑶族乡农业林业水利服务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 凤山 547611)
玉米生产种,行距和密度的选择对夏玉米产量有显著影响。不同行株距和密度会影响夏玉米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各项指标。较宽的行距可以扩大光合面积,增加光合有效辐射,而较窄行距则有助于提高群体光合速率和减少呼吸消耗。同时,较高密度造成的资源竞争也会对玉米生长产生负面影响。吕丽华等研究表明,20 cm×70 cm的株行距和8.1×104株/hm2的密度组合籽粒产量最高,比其他组合高出15.94%~18.71%。在不同品种和种植环境下,最佳组合可能会有所不同。综上所述,本论文选取凤山县玉米主要栽培品种——正大719作为试验对象,通过对不同行、株间距与栽培密度对夏玉米产量及有关因子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从而为夏玉米适宜行、株间距的确定奠定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与2022 年在凤山县凤城镇千亩(1 亩=0.067 hm2)玉米高产栽培示范基地进行,试验的玉米品种为正大719,在6月15日进行播种。
1.2 试验设计
本次试验为正大719 玉米品种的大区试验,试验场地长15 m,宽10 m。采用完全随机设计,株距20 cm 不变,行距设置3 个水平(60 cm、70 cm 和80 cm),密度设计5 个水平分别为60 000 株/hm2、67 500 株/hm2、75 000 株/hm2、82 500 株/hm2和90 000株/hm2。各处理情况见表1。
表1 不同处理试验设计Tab.1 Experimental design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试验采用单粒播种,施用基施复合肥300 kg/hm2,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675 kg/hm2,田间管理方法与高产田相同。
1.3 测定项目
在收获前每个处理选取5 个点,在每个点上测定10 次株高、穗高、茎粗,采用长×宽×系数法来测定单株叶面积。单株干物质量则使用烘干法进行测定,并取平均值。在收获时,选择中间2 行进行收获,并通过大小排序挑选10 个穗进行考种。
1.4 数据处理
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22.0进行,使用Origin 2021作图。
2 结果与分析
经过统计,不同行距、密度下正大719玉米籽粒的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如表2所示。不同行距及密度对玉米产量影响方差分析见表3。由表3 可知,不同重复之间差异不显著,行距、密度以及行距与密度的相互作用均达到极显著性水平。
表2 行距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Tab.2 Effect of row spacing density on maize yield
表3 行距及密度对玉米产量影响的方差分析Tab.3 Variance analysis of effects of row spacing and density on maize yield
2.1 不同行距密度对玉米株高的影响
图1为不同行距密度对夏玉米株高的影响,由图可知,当密度相同时,随着行距的增加,正大719玉米籽粒株高逐渐变大,当行距相同时,密度从60 000株/hm2增加到82 500株/hm2,正大719 玉米籽粒株高逐渐变大,而当密度增加到90 000 株/hm2时,株高出现下降。在所有处理小组中,80 cm 行距、密度为82 500 株/hm2处理的正大719 玉米籽粒株高最高,为320.6 cm。
图1 不同行距、密度对夏玉米株高的影响Fig.1 Effect of different row spacing density on plant height of summer maize
2.2 不同行距、密度对玉米穗高的影响
图2 为不同行距密度对夏玉米穗高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出,当密度相同时,随着行距的增加正大719玉米籽粒株高逐渐变大,当行距相同时,随着密度的增加正大719玉米籽粒穗高整体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在所有试验中,80 cm 行距、密度为82 500 株/hm2处理的正大719 玉米籽粒穗高最高,为118.2 cm。
图2 不同行距、密度对夏玉米穗高的影响Fig.2 Effect of different row spacing density on ear height of summer maize
2.3 不同行距、密度对玉米千粒质量的影响
图3 为不同行距密度对夏玉米千粒质量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出,当行距相同时,随着密度的增加正大719玉米籽粒千粒质量整体表现为逐渐减小。密度从60 000 株/hm2增加到90 000 株/hm2,正大719 玉米籽粒千粒质量整体表现为逐渐减小。在所有处理中,70 cm 行距、密度为60 000 株/hm2处理的正大719玉米籽粒千粒质量最大,为339.9 g。
2.4 不同行距、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图4为不同行距、密度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从中可以看出,不同行距条件下,正大719玉米籽粒产产量随密度增加规律表现为不一致性,当行距相同时,密度从60 000 株/hm2增加到90 000 株/hm2,正大719 玉米籽粒产量整体表现为逐渐增大。在所有处理中,80 cm 行距、密度为90 000 株/hm2处理的正大719玉米籽粒产量最大,为13 764.6kg/hm2。
图4 不同行距、密度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Fig.4 Effect of different row spacing density on summer maize yield
3 讨论
3.1 不同行距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玉米株间距离设置与产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互影响。在相同的栽植密度条件下,适度增大行距可以提高玉米的产出率,但过分增大会使玉米的产出率下降。较小的行距通常意味着植株之间的间距较小,植株之间会互相竞争土壤水分、养分和阳光等资源。较小的行距可以提高土壤覆盖率,减少杂草的生长,较大的行距意味着植株之间的间距较大,通风好,每株植株可以获得较多的阳光等资源,植株的生长条件相对较好。确定适当的行距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土壤类型、水分条件、养分状况、气候条件和品种特性等。此外,还应考虑到具体品种的适应性和栽培管理措施的配合,如适时施肥、灌溉管理、病虫害防治等,以最大程度地发挥玉米产量的潜力。
3.2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合理种植是促进作物光、热能的有效转化和有效转化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作物高产的重要途径之一。试验结果显示,玉米的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表现出了而降低,当作物的种植密度达到8 000 株/hm2时,产量达到最优。另外,在不同的种植环境下,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也有差异,因此,种植密度和行距调整需要酌情考虑,根据具体地理环境、品种和管理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选择适当的密度和行距。
4 结论
试验表明在种植宽行距、低密度的玉米中,叶冠长时间地处于郁闭状态,导致生长较慢,而在窄行距、高密度下,叶冠生成更快,玉米产量相对更高。此外,宽行距栽培条件下,玉米植株的株高和穗位高明显下降。
试验表明,在相同种植密度下,随着行距增加,产量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正大719 号玉米在行距为75 cm、密度为80 000 株/hm2时可以获得最佳产量,产量最大值达到13 764.6 kg/hm²。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该试验结果可能受到实验条件、地理环境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其他地区应用这一结论时,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期达到最佳的产量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