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健身休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困境与突破
2023-09-19王颖
王 颖
(湖南工业大学体育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7)
进入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目前着力解决的重点问题。这意味着我国国民需求正在向多元化发展,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各个层面。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健身休闲活动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能够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又承载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消除人的异化以及培养人们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等多重价值[1]。健身休闲产业作为满足人们健身休闲等物质文化需要的产业,厘清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境以及探寻困境的突破路径对今后我国健身休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1 休闲体育与健身休闲产业的概念界定
1.1 休闲体育概念界定
自2000 年起,我国学界对休闲体育、体育休闲等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与解读,但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表层上的研究,而缺乏实证和系统性的调研。因此对休闲体育概念的研究成为健身休闲理论进一步发展的桎梏[2]。2010 年,石振国[3]指出,健身休闲运动是指在时间高度开放的情况下群众自觉参加的运动,是一种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2012 年,李相如[4]等人在《休闲体育概论》中提出,休闲运动是指市民在自由支配的时间范围内,通过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形式,以直接或间接的方法,完成身体需求自我实现的一项文化活动。2014 年,赵强[5]等认为,休闲体育是一种具有社会性质的体育活动,划分为娱乐、健身、探险和社会活动四类,能够满足人们的娱乐、健身和文化等需求。2017 年,刘全[6]等将休闲体育总结为人们利用生活中的余暇时间,以追求安适愉快、自我提升、陶冶身心为目标的业余自由体育活动。
现阶段我国学界对休闲体育概念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几个部分:(1)休闲体育的主体:人;(2)休闲体育的客体:社会体育活动;(3)休闲体育的时空要求:时间要求:余暇时间,空间要求:无空间限制;(4)休闲体育的参与形式:直接或间接参与;(5)休闲体育的活动分类:健身、娱乐、竞赛等。(6)休闲体育的目的:娱乐、健身、文化等。因此,本研究可将休闲体育活动概括为:休闲体育是指人们在余暇时间,直接或间接参与的,以满足人们娱乐、健身、愉悦心情、陶冶情操等多方面需求的社会体育活动。
1.2 体育休闲产业概念的界定
杨铁黎[7]等认为,健身休闲行业指的是以健身活动为手段满足民众在健身娱乐中物质精神需求的产业,微观上涵盖健身休闲服务和体育用品产业。宏观上则把所有与运动休闲领域有关的商品和服务都包括其中。2016 年,《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指出,健身休闲产业是以运动产品为媒介、以活动服务为主要方式、以提升大众心理健康为目的,向广大群众提供相关产品及服务的一系列经济活动[8]。2017 年杨磊[9]等提出,休闲体育产业是以运动为核心主体,为满足人们休闲娱乐健身等多重需求而建立的文化产业形式,在休闲行业中具有显著的影响力和强劲的驱动力,同文化休闲产业及旅游休闲产业一起,并称为休闲产业的“三驾马车”。
梳理以往健身休闲产业的相关研究可知,健身休闲产业是以健身休闲活动为载体,兼具体育产业和休闲产业双重属性的文化产业形式。健身休闲产业作为群众最为直接参与的领域,是体育产业的重要发展动力之一[10]。
2 我国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困境探析
2.1 政策阻滞:我国健身休闲产业相关政策时效性差
虽然现阶段我国对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逐渐提升,但在健身休闲产业飞速发展过程中,受现存的宏观政策缺乏连续性、微观政策缺乏针对性、政策的更新缺乏时效性等因素的影响,政策对健身休闲产业的扶持力度严重不足。梳理我国健身休闲产业政策的发展可以将其分为四个发展阶段,萌芽阶段(1979-1991 年)、探索阶段(1992-2001 年)、提速阶段(2002-2015 年)、深化阶段(2016 年-至今)[11]。以2016 年《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颁布为标志,我国休闲产业进入到深化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我国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主要政策超过20 篇,却集中分布在2016-2017 年。《意见》作为健身休闲产业最具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距今已经17 年。在进入“十四五”发展时期后,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与内部需求已发生巨大变化。2019 年底开始,受新冠疫情影响,国内健身休闲产业发展陷入迟滞,2020 年起疫情全球化扩散,以东京奥运会为代表的各类全球性体育赛事活动的延期甚至搁置,导致我国健身休闲产业面临的局势愈发艰深。2023 年,全球疫情已经基本结束,健身休闲产业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政府作为国民经济的“看得见的手”需要为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顶层设计,捋顺发展思路和构建发展框架。但2022 年由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中与健身休闲产业相关的内容也仅限于“支持体育院校加强休闲体育等相关专业的建设”,缺乏对休闲体育发展更具可操作性的指导。因此,受健身休闲产业现存纲领性文件与其发展速度不同步的限制,现阶段我国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政策指导缺乏时效性,政策供给不足与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
2.2 规模偏小:我国健身休闲产业发展规模不足
近年来中国健身行业整体发展呈持续上升的态势,但其总量中体育产业总量的比重处在较低水平。如表1 所示,2016 年-2021 年我国休闲健身产业的总体规模不断扩大,从2016 年的368.6 亿元增长至2021 年的1877 亿元,但是占体育产业总规模比重始终较低。根据数据统计显示,2018 年底-2020 年底的三年期间,我国健身俱乐部门店数为4.61 万家、4.99 万家和4.33 万家,同一时期美国数量为4.46 万家、3.96 万家和3.91 万家。虽然在绝对数量上,我国健身房俱乐部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但是我国健身人口的渗透率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同样是在2018 年底-2020 年底三年期间,我国国内健身人口渗透率分别为3.1%、4.9%和5.02%;而在美国同一时期的健身人口渗透规模已达到20.3%、20.3%和15.2%。由此可见,我国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整体规模偏小。
表1 近六年健身休闲活动总规模及占体育产业总规模的情况比例
2.3 供给不足:我国健身休闲产业供给不足
首先,体育设施供给不足。体育设施是健身休闲产业领域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2021 年全国体育场地统计调查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22 年年末,我国体育场地数量为422.7 万个,体育场面积达到37.0 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2.62 平方米。但芬兰、日本、德国等国家在21 世纪初,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就分别达到45.7、26、24.8个[12]。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体育设施发展处于较低水平,难以满足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需要。其次,我国健身休闲产业产品供给同质化严重。在发展前期,以创新产品和优质服务为基础的健身服务企业进入到市场后,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在巨大利润的驱使下,部分企业在缺乏充分市场调研和创新技术的背景下,盲目跟风,大量生产同质化产品,导致健身休闲市场产品良莠不齐,高质量健身产品供给不足。以健身app 为例,Keep、BodySpace、Nike Training Club、悦跑圈、咕咚等上百款健身app 功能相似、目标人群相近、售后服务雷同,导致用户资源的分散与浪费,造成健身休闲产业供给低下等问题。最后,健身休闲项目的开发水平不高。目前休闲健身产业布局集中在跑步、健身操及各类小球运动项目中,而对冰雪项目、山地越野等运动开发程度较低、市场化发展不足,暂时无法满足消费者多层次的休闲健身需求[13]。
2.4 发展失衡:我国健身休闲产业发展区域差异大
一方面,受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均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健身休闲产业也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情况。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研究所结合全国各大数据中心共同推出的《中国城市体育消费报告》指出,现阶段中国19 个主要大中城市,在体育消费总量上已经呈现出了极大的优势。预计2025 年,全国人均体育消费将突破4000 元的大中城市有5 座,先后为北京市、深圳、上海市、广州、杭州市;人均体育消费突破3500 元的城市有5 座,依次是武汉市、西安、郑州、北京、苏州;人均体育消费突破3000元的城市有9 个,依次为厦门、沈阳、合肥、长沙、南京、青岛、贵阳、昆明、东莞。仅19 市的居民体育消费总量就将突破8600 亿元,约占全国居民体育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一,表明我国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区域差异显著。另一方面,相较于城市而言,我国农村健身场所与设施更加简陋、群众休闲健身消费水平较低、健身需求也较为单一。即便截止2022年底,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5.22%,但只有比较发达的部分地区拥有充足的体育资源,而多数开发水平一般的都市和农村的健身休闲行业仍处在早期开发阶段。
3 我国休闲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强化政策引领:加强政策时效性与针对性
一方面通过完善健身休闲产业政策的组织、布局与结构,来提高政策对产业发展的引领功能,尤其是在我国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的现阶段,政府制定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时,要充分激发企业活力,给予其一定的税收优惠及财政补贴,制定并落实更具针对性的指导性文件。另一方面,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以及受我国国民消费理念影响下,我国居民的健身休闲活动消费总量偏低。在这一理念背景下,需要政府积极引导,刺激我国健身休闲消费,唤醒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活力。目前,我国多地区发放体育消费券,成为激发产业活力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调查显示,2022 年湖北省发放的体育消费券中,武汉市在17 个市州中累计核销金额最高,为2248 万元,拉动消费8934万元,极大地促进了休闲健身和体育市场的繁荣。
3.2 扩大产业规模:推动健身休闲项目多样化
助推健身休闲产业项目多样化发展,对扩大健身休闲产业规模具有积极意义。推动健身休闲项目多样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首先在于拓宽资金渠道。建立多元化资金筹集渠道,鼓励国内企业对健身休闲产业的投资。利用“商业+体育”模式充分撬动社会力量进入到健身休闲产业中,形成合力。其次,在于加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国居民在健身休闲活动中更加追求贴近自然、贴近绿色。因此,不同地区可依托于自身的自然环境打造健身场地设施,将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紧密联系起来。最后,引导开展多样化健身及休闲活动,引导依托地方特色开展冰雪项目、高山室外项目、水上项目、摩托车、马拉松等运动,尤其是在截至2019 年11月底,全国约1.3 亿人参与了户外休闲活动,其中有6000 万人热衷于徒步、露营等活动形式[14],可见多样化健身休闲项目具有广阔发展空间。
3.3 创新供给渠道:强化产业发展的要素支撑
创新健身休闲产业的供给渠道,离不开土地、技术、人才等要素的支撑。首先针对我国体育设施尤其是体育场地供给不足的问题,要从增加体育用地、盘活城市空闲土地以及推广土地复合利用等方面着手。其次,面对我国休闲健身产品同质化严重的问题,要加强技术要素支撑,利用5G 技术、AI、物联网、VR 等技术推动健身休闲产业线上与线下双渠道并发,形成健身休闲产业生态圈。例如,利用5G 技术实现体育赛事的多视角观看体育赛事,利用AI 技术识别健身过程中的动作规范程度,通过区块链、物联网技术打造智能化体育场馆等等。加强科技要素对健身休闲产业的支撑,是实现产业供给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最后,面对我国健身休闲产业项目开发程度低的问题,应该加强专业性人才的培养。我国健身休闲产业的人才队伍与人们的需求之间还存在较大缺口。在学校培养人才方面,应当加强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在冰雪、足球、高尔夫球等人才紧缺领域,通过集中化专业化的技能训练,为产业发展不断壮大专业人才队伍。
3.4 统筹协调发展:减小城乡区域产业发展差距
一方面,根据数据得知我国健身休闲产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集中在一线城市及部分二线城市。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的首要手段是加强对其他地区的财政扶持与补贴。此外,还要鼓励在有条件的城市群或都市圈实施统一的城市规划,集中力量发展健身休闲产业,推动城市圈之间资源互联互通,产业发展共建共享。例如,都市群可以共同承办体育赛事,拉动区域范围内休闲活动消费进一步增长。另一方面,破解城乡协调发展难题,其有效方式在于拉动乡村休闲健身产业的发展水平。这要求根据乡村实际的自然和社会背景,制定系统性发展规划,政府不仅要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更要尝试依托现有背景制定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发展规划。在政策制定、筹集资金、构建布局等方面充分考虑乡村的实际情况,避免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和低效,推动实现科学规划、配置适当的城乡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
4 结语
目前健身休闲产业作为中国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关键组成部分,其高质量发展对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及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大作用。在中国居民生活水平逐步提升的当下,热衷参加健康休闲活动的群体愈发广泛,通过培育健康休闲行业蓬勃发展,将为促进实现国家人民健康国家战略提供新的发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