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子教育思想及其新时代价值意蕴的探析

2023-09-19石东

今古文创 2023年35期
关键词:老子新时代教育

【摘要】老子的思想从先秦时期开始就一直是中华文化中一块璀璨的拼图,对我国的政治、宗教习俗、社会教化等多个方面的发展都彰显着其独特的作用和价值意义。本文以老子“道”的思想为出发点,进一步对老子的教育思想进行探析,从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目的三个方面探究其教育之“道”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新时代价值。一方面,重新回归经典文本之中,利于今日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将老子教育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利用,亦能够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关键词】老子;教育;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5-011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5.035

一、老子及其“道”的思想简述

(一)老子生平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又名老聘,字伯阳,春秋时期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也是道家的创始人。他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后退隐[1]。守藏室之史其职能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或许正是由于担任这一职位,使得老子博览群书,拥有异于常人的思想境界。其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德经》(又名《老子》《德道经》)一书中,该书涉猎内容广泛,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块瑰宝。

(二)“道”所包含的特征

老子思想中的核心概念是“道”,其整个思想体系也是围绕“道”来展开。“道”包含有以下三个特征:一,“道”是万事万物的源头。老子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德道经》第五章)的观点,且从“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德道经》第二章)中可以看出,天、地、神、灵和以候王为代表的人类,只是从“道”中汲取了微弱的力量便能够获得自身的本质属性进而以“自我”作为存在[2],所以“道”即是万事万物的终极本源;二,“道”是超越感性认识的存在。“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听之而弗闻,名之日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日夷”(《德道经》第五十八章)从这里老子对“道”的描写来看,“道”不能够被“视、听、博”,也就是人类无法通过五官去感知“道”,这也就表明“道”是一种超越感性认识的存在,是无法直接作用于人的外置感受器官的[3],因此也可以说“道”是无形无相且不可名的。三,“道”是一种客观实在。“有物昆成,先天地生。”(《德道经》第六十九章)即“道”在天地还未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并且“道”以“无为”的方式对万事万物产生着影响,“生而弗有也,为而弗寺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德道经》第十四章)“道”虽然生养出世间万物,但却不会将其视为己有,也不会因此而居功自傲,反而是任由万事万物顺应其自然的本性进行成长而不去加以干涉和主宰,世间万物主观上仿佛是按照“道”所定的规律进行发展,实际上只是顺应自然、自由自主地进行着生长和演变,万物并没有受到来自“道”的拘束和压迫的,所以万物是尊道而贵德的。基于此,冯友兰先生说:“道之作用,并非有意志的,只是自然如此。”[4]

从以上三个特征出发,“道”是万物的本源,它以“无为”的方式影响着万事万物,让世间万物顺应自己本性进行发展和成长,而不去横加干涉和主宰。从教育层面来看,也就是要求人类社会的教育活动应该去遵循教育本有的规律,按照合乎于“道”的规则去进行。

二、老子“道”中的教育思想

老子的教育之“道”可以归纳总结为“道法自然”和“无为”。一方面,道法自然要求在教育活动中,要顺应教育自身规律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对于不同学段的学生,要尊重其天性,采取合理方式进行教育教学;另一方面,“无为”并非是不作为,而是顺应自然,不妄为、不乱为,最终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实现以“无为”达到“有为”的目的。在实际的教育中,体现为教育者要做好“减法”,要学会让学生进行“自化”,即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生成和成长,而并非是一味使用外部手段来对学生进行灌输。可以看出老子这种顺应自然的教育思想,其内涵与今日所提的“双减”和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理念不谋而合。

(一)教育内容:教以为道,道常无为

老子以“道”作为教学内容。从形而上的“道”来看,它是作为一种超越感性认识的存在,是无形无象亦不可名的,但是,当“道”在世间的万事万物上发挥其作用时便具象化为“德”,它有着“无为”“知足”“处下”“不争”等多方面的内涵。从人类社会的角度来看,也就是我们需要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和掌握相应的行为准则[5]。从教育层面来看,可以说老子的教育内容尤其重视德育,强调个体德性的培养,与今天所讲的立德树人是完全契合的,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求必须以坚持德育为先。但老子认为德并非刻意为之,而是要以“无为”的方式去进行,“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德道经》第一章)即具有上德之人并不会刻意去表現、显露自己的德行,因此被称作上德之人。这也就相应的对今天的教育实践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自身要是一个“上德之人”,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更是要能够以身作则,推己及人,而不是空谈道理,要切实让学生形成道德意识、养成道德行为,真正做好立德树人的工作。另一方面,老子也有着“贵体”的思想。“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德道经》第七章)老子劝诫人们要正确处理物质利益和个人生命的关系,不能为了物质利益而去损害身体,身体是安身立命之根本,所以要进行养护。老子表明只有“善执生者”才能够“陵行不避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德道经》第十三章)即只有懂得爱惜和养护身体之人,才可能免受于外部危险环境的伤害。

现代教育活动中,学校、家庭过于重视学生成绩,劳动教育、生命教育的意识淡薄,导致现在大部分中小学生缺少实践锻炼,身体免疫力低下。老子所表现出的这种朴素的生命教育思想与当前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中的健康生活是不谋而合的。

(二)教育方法:不言之教,无为自化

老子主张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德道经》第四十六章)一方面,因为“道”任由万物生长而不去加以干涉,万物顺应自然率性生长,没有来自“道”的压迫,所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那么“不言之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顺应人之发展的自然本性,再进一步去完善和发展人之“自然”。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也就体现为教育者不可将自己放在“领导者”去进行“多言”,而是去引导出学生个体的本真,让他们能够率性生长,激发出个体本有的生命活力,实现他们的全面发展,否则不仅会加重学生心理上的负担导致教育效果适得其反,也不利于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老子教以为道,但道常无名,即老子所言之道,并非简单能通过语言的方式向他人表达和传递,更加需要学习者自身进行“体悟”。这同样体现在现代学校的教育课程之中,并非所有教育内容都能通过语言进行准确的描述和表达。在现实的教育生活中,诸如品德、感情等内容是无法单纯通过书面语言进行教学的,也就要求教育者在教育活动“希言”“身教”,能够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做到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让受教者获得成长,辅学生以自然,实现他们内在生命的自然生长,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所以教育者要通过“不言之教”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进行反思和实践,使其乐学善学,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进而实现自化[6]。最终达到“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德道经》第二十章)的教育效果。

(三)教育目的:绝学无忧,复归于朴

老子说:“含德之厚者,比与赤子。”(《德道经》第十八章)“恒德不离,复归婴儿。”(《德道经》第七十二章)老子所提到的“赤子”即是婴儿,可以看出老子对婴儿给予了很高的赞美和评价,他认为人类在无知无欲的婴儿阶段有着极高的德行,所以能够规避掉外界带来的种种损害,并且只有最终拥有“恒德”,才能使得个体回归到赤子的状态。但这是否意味着老子是要通过教育将个体培养为无知无欲的婴儿呢?非也。老子实际上通过“婴儿”进行隐喻,希望通过教育帮助个体摒弃掉来自外界环境中的物质诱惑和内心杂念,达到复归于朴的状态,最终成为德性极高的圣人。

个体想要达到复归于朴的状态就是要做到绝学无忧。老子这一思想通常被认为是轻视智育的教育思想,实际上并非如此。老子也提出过“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从中可以领会到老子认为学习是对个体有益的,但是要闻“道”就要去不断“损失”,抛弃内心含有的执念。因为“五色令人目明,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德道经》第五十六章)人类从婴儿状态下成长后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外界各种因素影响,外界的“色”“味”“音”会让个体追名逐利,进而遭至失德和损害,所以要绝学,但绝学并非是不学,而是老子告诫人们不能为了外部利益刻意为学,要学习做“减法”,减去对纷繁世界的物质追求,以这样的心态来为学才是正确的[7]。正如在现代社会中,人类过分追求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忽视生态自然的保护,造成近年来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其实就是人同社会、自然关系的不和谐,是不可取的。反观在现代教育活动中学生过分追求高分,学校过分追求升学率,亦是破坏了人与人、人与教育、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老子是希望通过教育这一方式,能够让个体掌握知识后学会去做人生的“减法”,去擦拭掉蒙尘的内心,不断修身养性涵养德行,最终达到“复归于朴”的圣人境界。

三、老子教育思想的新时代价值意蕴

(一)实现每位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从老子以“道”为教的教育内容来看。它包含有德育、生命教育、体育等多方面的内涵。在过去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长期存在着重知轻德、唯分数论的现象。直到国家“双减”政策的落实,可以说同老子“为无为,事无事”的思想不谋而合。“双减”旨在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而老子“绝学”“无为”“不言”等教育思想也是要求减轻外部教育力量给受教育者带来的压力。在现代教育活动中,二者共同之处都在于减少智育在育人功能中的占比,放大德育、体育、劳育等的育人作用。从另一方面来讲,老子所言“绝学无忧”,实际就是要求个体在纷繁复杂的知识中去做减法,并非是轻视和减少对于智力知识的學习,而是强调五育并举,充分发挥其他几育的育人功能,同今天国家提出的重视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亦是完美契合的。顺应受教者的身心发展进行施教,也使得教育能更好发挥其整体性功能。在数字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重新回归到前人的智慧之中,将老子教育思想中的有益部分进行创造性转化,用以指导借鉴今日的教学实践,引导学生打好文化基础、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能够乐于求知,善于求学,方可实现每位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推动构建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老子的教育方法来看。教育者要行不言之教,“不言”并非是指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真的不言,而是反对违背自然规律的教育教学方法,反对“发号施令”与“空洞说教”[8]。实际上也就是要求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辅学生以自然,摒弃限制学生自然发展的烦琐教条和框架,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应其自然生长的外部教育环境。这同样也对新时代的教育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教育者不断完善自己的师德品行,不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实现教师队伍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只是成为一名“经师”更要学会为“人师”,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其乐学善学。

受教者的无为自化,从现代教育的角度来看则是要更加重视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只有受教者自身足够了解自己的“自然”所在,所以教育者通过引导、身教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受教者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能够自主地去进行实践和反思,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帮助他们“自化”。一方面,受教育者辅以教育者自然而不敢为,才是真正将受教育者看作灵动的生命;另一方面,受教育者感受到来自教育的自然滋养,亦能够明德守道,学会主动尊重师长,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也基于此构建起来。

正如“道”以自然的方式让万物进行成长,万物因此尊道而贵德,教育也应该以“不言之教,无为自化”的方式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让受教育者真正能够尊师而重道。这样就能够利于推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真正实现教育双方的教学相长。

(三)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新时代教育目标

从老子的教育目标來看。要“闻道”必须有“厚德”,可以看出老子教育思想中尤其重视道德教育,但在以往的教育活动,受教者往往是“失德”的。从老子尊道贵德的思想中我们可以发现德育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一个根基性的地位。其一,德可启智。通过德育可以使受教者拥有正确的是非观。个体知善恶,明是非,生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过程,便是一个启迪智慧的过程。其二,德可强体。拥有厚德者,才会成为老子口中的“善执生者”。厚德之人自然不会将自己置于危险境地,亦不会行不利之事,使得个体招致损害;明德之人懂得如何养护自己的身体,增强自身的体质,顺应自然规律去趋利避害。其三,德可促劳。在现代教育中,一部分学生看轻劳动工作从业者,轻视劳动,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并没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以德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才能够让他们积极主动去进行劳动。其四,德可培美。个体品德不断提高,也就可以摒弃和抵制低俗之物,审美趣味也会随之提高,德育也就充盈着美育的功能。老子眼中的“德”,是基于对大自然的深入体察,站在“道”的高度上对人和事的“德”进行论述。[9]基于此,在今天重新认识、挖掘老子教育思想中的德育思想对于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蔡雨恬.《老子》中教育思想的探究[J].汉字文化,2022,(08):188-190.

[2]陆建华.无与有:老子道的哲学[J].江淮论坛,2021,(06):96-102.

[3]杨国荣.论老子之道[J].江汉论坛,2022,(02):5-11.

[4]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35.

[5]秦莉红.老子的教育思想探析[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06):100-102.

[6]李忠.“不言之教”是什么教?——兼论先秦道家教育思想的原创性特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0(02):160-169.

[7]周扬.老子价值观教育思想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12):69-71.

[8]冯加渔,周艳.老子的师道哲学及其当代启示[J]. 泰山学院学报,2022,44(03):107-113.

[9]冯文全,陈一帆.《道德经》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12):66-68.

作者简介:

石东,男,汉族,重庆璧山人,南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学原理。

猜你喜欢

老子新时代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题解教育『三问』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智者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