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生态翻译学十年(2013— 2022)研究综述

2023-09-19路璐

今古文创 2023年35期
关键词:中国知网生态翻译学研究综述

【摘要】生态翻译学是一种兴起于中国本土的翻译研究范式。本文以近十年(2013—2022年)中国知网(CNKI)所收录的期刊论文、硕博论文、会议及报纸文章为研究对象,总结归纳了过去十年生态翻译学的研究成果及研究热点,并针对目前研究中的不足提出了建议,指出研究者们应该顺应时代和学科发展趋势,深入相关研究,推动生态翻译学更加蓬勃地发展。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研究综述;中国知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35-0107-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35.033

一、引言

近些年来,“生态”一词在各个领域都十分受到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生态”一词在包括翻译学在内的诸多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受到关注也是时代发展的自然体现[1]。2001年,胡庚申教授在第三届翻译家论坛上把 “适应”“选择”等生态学术语引入翻译领域。2008年,胡庚申教授在论文《生态翻译学解读》中首次提出了“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这一概念,并指出“生态翻译学是一种跨学科的、多学科交叉的产物,与时代社会和学术发展的方向是相符合的;同时,它也是从新的视角对当代翻译学理论研究的一种延伸,反映了译学理论研究由单一学科视阈转向跨学科整合一体的发展趋势”[2]生态翻译学是在翻译适应选择论基础上的相关研究。该理论认为,翻译实际上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即译者是在原文、源语和译语所共同构成的“世界”里工作[3]。

“生態翻译学是社会文明转型在译学研究方面的一种反映,也是现代哲学思想转型的必然结果”[1]。本文以2013—2022年近十年被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期刊文章、学位论文、会议及报纸文章为研究对象,从发表数量和主题为研究方向,对近十年来国内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现状及研究趋势进行分析,并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建议。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计量法,笔者以CNKI为文献库,检索筛查中文库中2013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整十年间以“生态翻译学”为主题的相关期刊文章、学位论文、会议及报纸文章。CNKI是国内认可度和影响力较高的文献收录库,所收录的文章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参考价值。在进行检索并在网站数据基础上进行人工筛查后,最终统计得出文献数量3410篇,具体数据见表1:

三、文献主题分析

(一)学术期刊文献综述

学术期刊文章在文献总数中占比最多,共2276篇,各年份发表论文篇数可见下图:

由图可知,随着年份的增加,“生态翻译学”相关期刊文章数总体呈上涨趋势,虽在2022年略有回落,但是总数也维持在200篇以上。国内自胡庚申教授于2001年将生态学概念引入翻译学领域计起,生态翻译学已发展了二十余年,但是发表文献数量却在2013年之后大幅上涨,究其原因主要有二:第一个原因是由于生态翻译学本身仍处在发展之中,许多学者对该理论中的一些概念提出质疑、进行探讨、发表看法,不仅推动了生态翻译学本身的完善,也使得文献数量增加;第二个原因更加重要。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翻译学理论不断完善。理论终究要应用于实践,所以大量的实践应用类论文出现,进一步支撑了生态翻译学的蓬勃发展。

在两千余期刊论文中,研究主题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一、理论研究讨论类。这类文献数量相对较少,但本身研究价值很高。比如何刚强教授在《上海翻译》发表了名为《生态翻译生机勃发,学术大树频长新枝》的论文,归纳了“尚生”之道解说的完善、生态翻译学哲学理据将的深化、生态范式立异标的彰显等十条生态翻译学理论的发展趋势[4]。

第二类是研究综述类。这类文章能够使读者快速了解生态翻译学的发展历程,当前的研究热点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比如陈圣白通过对2003—2012年被CNKI收录的生态翻译学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发现在该时期“许多学者在研究翻译问题和现象时都已借用生态翻译学的基本术语和概念、研究方法和途径,这也标志着生态翻译学的‘生态范式逐渐形成一定的学术影响,正获得翻译界越来越多学者的认同和追随”[5]。

最后一类是应用实践类,此类文章数量最多。许多学者使用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指导翻译实践和翻译教学,其中最受到学者关注的研究论点是生态翻译学中的“三维”转换理论,即翻译中“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转换。许多作者以“三维”转换理论为指导研究了翻译实践的方方面面,如翻译方法、翻译策略、译者选择等。而在各类翻译实践中,旅游翻译和外宣翻译又是研究的热点领域。例如,郑金萍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景区公示语翻译探析》中从生态翻译学视角研究了景区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并针对目前景区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翻译对策[6]。

从整体看来,只有少数学者关注生态翻译学本身的理论深层次发展,大多数研究者更加注重探索生态翻译学的实践价值。这种情况无疑使得许多研究没有进行深层次探讨,有生搬硬套之嫌。

(二)学位论文研究方向概述

2013—2022年,CNKI收录的生态翻译学相关硕博学位论文共1081篇,各年份学位论文收录情况如下图所示:

由图2可知,2017年之前,高校硕博毕业生们对生态翻译学及其应用的相关研究成果数量较为平稳。但自2018年开始,研究成果快速增加,2021年达到最高峰,共有192位毕业生通过研究生态翻译学获得学位。

从已收录的学位论文授予单位来看,排名前五的高校是西安外国语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内蒙古大学。上述五所高校十年间分有40、32、30、29、25位硕博研究生因为研究生态翻译学获得了相应学位。这些数据都充分表明了目前我国高校的许多硕博研究生都对生态翻译学本身有一定兴趣,也能独立完成相关研究。从论文选题来看,大多数高校硕博生都聚焦于生态翻译学相关应用研究,主要包括以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各语种译本研究,以及以生态翻译学为指导的笔译和口译实践报告。这些年轻学者选择研究的内容范围十分广阔,从东方到西方,从文学到医学,不仅帮助了其他领域的跨学科发展,也推动了生态翻译学本身的发展。

这些都充分表明有越来越多的年轻学者将研究热情投入到生态翻译学相关研究中,而这些新鲜血液也必将推动生态翻译学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三)会议论文及报纸文章研究分析

生态翻译学主题相关的会议论文和报纸文章相对于期刊和学位论文数量较少。2013年至2022年十年期间CNKI共收录了48篇会议论文以及5篇报纸文章。

会议论文主要来自外语及翻译研究论坛类,如2016至2020年每年举办的贵州省翻译协会学术研讨会,均收录了生态翻译学相关论文;又比如“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系列学术会议,也在持续关着生态翻译学的发展与应用。

相比于期刊论文,会议收录的相关论文更加关注生态翻译学在旅游及外宣方面的應用,比如韩庆的《生态翻译学视域下齐鲁体育文化博物馆外宣文本的英译策略研究》,冯美玲的《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日本化妆品品牌汉译策略研究》,或是陈纪伊杰和崔丹的《生态翻译视域下少数民族景区公示语翻译研究——以西江千户苗寨景区公示语为例》。这些例子都说明生态翻译学在文化外宣方面的实际应用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报纸文章只有5篇,其中1篇文章为彭晓妍发表在《中国电影报》上的《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利刃出鞘〉的字幕翻译策略》。另外4篇均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报》上,主要评价了生态翻译学的价值以及其目前对于大国外交的贡献。

四、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建议

生态翻译学自出现以来,虽受到研究界的关注,也有大量学者投入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获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从目前研究情况看,生态翻译学相关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理论研究有待深入

生态翻译学作为一种出现不过二十年的理论观念,虽然受到翻译学界的广泛关注且成果良多,但应用型成果数量远远高于理论本质研究。导致这种的原因有二:一是由于生态翻译学本身只发展了二十年,时间尚短。理论的内在发展和探讨还需要时间来进行进一步深入。另外,由于翻译学本身的特点,更加强调理论的实践与应用,因此,许多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了应用型成果上,对于生态翻译学本身的理论发展缺少探讨。其二,生态翻译学发展时间不长且许多年轻学者研究水平和能力尚有不足,不能有效地推动理论本身的发展,而是较为关注生态翻译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以及相应实践。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生态翻译学的进一步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两方面着手:一是进一步吸纳更多的学者进行生态翻译学研究,在目前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探讨,推动理论本身的发展;二是增加生态翻译学相关主题的研讨会数量,并鼓励年轻学者参与探讨。这样既能增加学者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也能够有效帮助年轻的学者们提高研究能力和水平。

(二)应用研究有待扩展

“理论的生命既在于创新,又在于应用,更在于理论与实践的互动。”[7]自生态翻译学出现以来,各类应用型成果不胜枚举。但通过2013—2022年十年间的研究成果来看,大多数应用及实践类成果主要集中在城市公示语、旅游宣传语等领域,而采用的视角以“三维转换”为主,还有以“翻译适应选择论”“译者中心”等为研究视角。但从整体来看,应用型研究的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如将生态翻译学与医学、体育、游戏等学科相结合,比如龚祖同和李永兰就提出“在电竞赛事中,赛事解说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在职业赛事期间承担着‘适应赛场信息,再将赛场信息‘选择转换给观众的角色。该角色与翻译选择适应论中译者的身份定位有异曲同工之妙”[8]。这正是说明了生态翻译学本身有着巨大的跨学科潜力。

总而言之,对于进行生态翻译学应用型研究的学者,一要避免浅薄的功利性研究,而是要真正深入到理论中心,深入到应用和实践的本质,忠实应用型研究的实际价值;二是进一步加强生态翻译学的跨学科研究,将研究目光放宽放远,推动生态翻译学以及其他领域的发展。

五、结语

生态翻译学是具有“跨学科”性质的翻译学理论,它的发展“打破了生态学与翻译学之间的学科阻隔,让生态学概念成为翻译学的指导,同时利用翻译反映生态学意义,这对于现代翻译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9]。近些年来,国内生态翻译学研究取得了不俗的成果,学者们在欣喜的同时也要敏锐地注意到研究中的不足。目前,生态翻译学话语体系已经收到了国内和国际广泛地关注,因此,国内的学者们更应该致力于推动生态翻译学的发展,让“生态翻译学”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更好地走出国门。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产生的背景与发展的基础[J].外语研究,2010,(04):62-67.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29(6):11-15.

[3]Cronin,Michael.Translation and Globalization[M].London:Roultledge,2003.Reviewed by Phillipson,Robert.Book Review[J].Language Policy,2003(05):227-232

[4]何刚强.生态翻译生机勃发,学术大树频长新枝——生态翻译学研究十大趋势谫识[J].上海翻译,2022,(01):16-21.

[5]陈圣白.国内生态翻译学十年发展的文献计量分析研究[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3):140-143.

[6]郑金萍.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景区公示语翻译探析[J].海外英语,2021,(13):166-167.

[7]胡庚申.若干生态翻译学视角的应用翻译研究[J].上海翻译,2017,(05):1-6,95.

[8]龚祖同,李永兰.“三维”转换论视角下游戏本地化翻译对比研究——以League of legends(《英雄联盟》)为例[J].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22,(21):159-161.

[9]廖廷良.论生态翻译学及其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1):44-45.

作者简介:

路璐,女,汉族,河南安阳人,郑州西亚斯学院外语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英汉翻译。

猜你喜欢

中国知网生态翻译学研究综述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内蒙古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景点翻译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汉语网络流行语英译的三维转换
媒介融合研究的特点与问题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
小学课桌椅设计研究综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生态翻译学角度下的中日影视作品片名翻译分析
中国知网数据库涨价之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