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歌行体桃源诗的承与变

2023-09-19黄园园

荆楚学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桃花源韩愈王维

黄园园

摘要: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传奇的笔法讲述了一个遇仙故事,内容与同时期的志怪小说有颇多相似之处。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则是对孟子笔下“大同社会”的理想建构,诗中并未描绘神仙世界。王维的《桃源行》是自创的新题乐府,内容上敷演了《桃花源记》的故事,属于沿袭旧事,但艺术手法上将律诗对句的写法融入到歌行创作之中,体制和手法上有所创新。自王维的《桃源行》将桃花源描绘为一个仙境之后,唐代许多诗人都将桃花源作为了仙境的代名词。韩愈的《桃源图》则一反桃花源遇仙故事的主题,批判桃源中的神仙世界。韩诗在思想上与《桃花源记》和王诗异趣,在一定程度上是《桃花源诗》的回归。此外,韩诗题材上有所创新,以题图之法咏桃源之事,虚实相生,夹叙夹议,是桃源主题诗歌的又一创变。

关键词:桃花源;陶渊明;王维;韩愈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768(2023)04-0045-07

历来对桃源诗主题演变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对于同一主题在体裁和形式上的创变却关注较少。正如金德瑛《冷庐杂识》所云:“凡古人与后人共赋一题者,最可观其用意关键。如《桃源》陶公五言,尔雅从容,草荣木衰八句,略加形容便足。摩诘不得不变七言,然犹皆用本色语,不露斧凿痕也。”[ 1 ]金德瑛已经关注到陶渊明以五古作诗,王维同咏一题不得不变五言为七言。同是吟咏桃花源,如果内容上有所承袭,不同的诗人在体制上必有所创变,这种体制上的创变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桃源诗在唐代诗歌中有两种指向,广义上的桃源诗是指诗歌中涉及到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故事,其中也包括一些诗歌中用到桃花源的典故或者桃源意象;狭义上的桃源诗是指内容上主要以敷演陶渊明《桃花源记》本事为主。唐代桃源诗的体裁和体制非常丰富,有五七言古诗,五七言律诗和五七言绝句。律诗和绝句限于体裁和体制,诗中虽然提及桃花源,但多数情况下,桃源只是作为一个意象或典故来使用。相对于近体诗,古体诗在韵律和篇幅上较为自由,而唐代吟咏《桃花源记》本事的诗也以古体诗为主,其中多数诗篇为歌行体,如王维的《桃源行》、刘禹锡的《桃源行》、韩愈的《桃源图》、武元衡的《桃源行》、权德舆的《桃源篇》等。因此,本文取桃源诗的狭义概念,主要以唐代吟咏桃花源的歌行体为研究对象,关注唐代歌行体桃源诗对陶渊明《桃花源诗并记》在内容上的创变与体制上的创新。

一、《桃花源记》的传奇性与《桃花源诗》的现实性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小说逐渐被重视起来,有不少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认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篇小说。首先是胡适在《论短篇小说》中提出陶潜的《桃花源记》,可以算得上是 “短篇小说”。梁启超、胡寄尘等人也认为《桃花源记》是短篇小说[ 2 ]。事实上,小说与散文都是现代的文体观念,古人并不关心《桃花源记》是一篇散文还是小说,但《桃花源记》确实是一篇可读性很强并且带有传奇色彩的文章。

《桃花源记》的传奇性首先在于这个故事的源头。关于《桃花源记》的创作来源目前存在争议:一是桃花源是陶渊明对于“抱朴含真”的理想社会的想象;一是《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根据桃花源的传说而改写出的作品。《桃花源记》是类似于一个遇仙模式的故事,这类故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中并不少见。例如晋宋期间,托名为陶渊明所作的《搜神后记》中记载的《穴中人世》和刘义庆《幽明录》中所载的刘阮遇仙的故事。此外,刘宋时期的刘敬叔《异苑》中也记载了类似的故事:“元嘉初,武陵蛮人射鹿,逐入石穴,才通人。蛮人入穴,见其旁有梯,因上梯,豁然开朗,桑果蔚然,行人翱翔,亦不一怪。此蛮于路砍树为记,其后茫然,无复彷佛。”[ 3 ]唐长孺先生考证了刘敬叔的《异苑》与《桃花源记》的关系,唐先生认为刘敬叔与渊明同时而略晚,但《异苑》中“武陵蛮人射鹿”的故事却不像是《桃花源记》的复写或改写,倒象更原始的传说[ 4 ]。程千帆先生大体赞同唐先生的考证,认为《异苑》中所记载的“武陵蛮人”的故事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的故事同出一源,是晋、宋之间流传荆湘一代的一种南方传说[ 5 ]。目前很难说明《桃花源记》的故事是否取自民间传说,但从内容来看,《桃花源记》确实是一个带有传奇性的遇仙故事的叙述。

其次,《桃花源记》的传奇性还表现在其结尾处对桃花源神秘性的描述。其结尾处写到: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6 ]

《桃花源记》结尾处的这种叙述模式在志怪小说中常常可以见到,并对唐代的桃源诗的结法产生了一定影响。结尾处“不足为外人道也”这是武陵人对桃源人的承诺;“诣太守,说如此”,说明武陵人没有遵守承诺;“不复得路”就显得桃源非常的神秘。武陵人离开桃花源到再寻桃花源的情节,很像传奇、志怪小说中凡人不能信守受承诺所以不能再进入仙境的故事模式。最后结尾的传奇性写法就使得整个《桃花源记》的故事带有神秘性。唐代桃源诗中有很多类似于《桃花源记》故事的结尾。例如王维《桃源行》中“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刘禹锡《桃源行》结句为“桃花满溪水似镜,尘心如垢洗不去。仙家一出寻无踪,至今流水山重重。”李白的《古风》“一往桃花源,千春隔流水”等等。

此外,《桃花源记》历来被视作为《桃花源诗》的诗序,但《桃花源记》却又与一般诗序有所差异。一般诗序是交代诗歌的写作背景和创作动机或者是补充诗歌内容,但《桃花源记》并不像平常诗序那样,承担交代背景或补充内容的功用。对于《桃花源记》和《桃花源诗》的关系,也有不少学者著文讨论。蒋海生在《论〈桃花源诗〉与记的关系及诗的深层结构》一文中认为《桃花源记》取材于民间传说,陶渊明记录了这个故事,而《桃花源诗》则是陶渊明在桃源故事的啟发之下而创作的诗歌[ 7 ]。《桃花源记》本为《桃花源诗》的诗序,但由于《桃花源记》高超的叙事手法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人们常常把《桃花源记》作为一篇独立的散文,把《桃花源诗》作为《桃花源记》的附诗。但实际上《桃花源诗》与《桃花源记》有不同的思想旨趣。上文已经提及,《桃花源记》是一个遇仙故事的叙述。作者以旁观者的视角记述了武陵人误入桃花源,遇见先秦时隐居于桃源的先民,借武陵人的游踪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安居乐业的生活,最后武陵人离开桃源,而桃源踪迹再难寻访,这是一个完整的故事。尤其是结尾处的描写以传奇的笔法增加了桃花源的神秘性,并且给读者留下了很多对神仙世界的想象空间。因此《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具有传奇性和神秘性,但《桃花源诗》中的桃源世界却是诗人植根于现实生活的理想寄托。

首先,《桃花源诗》中的桃源世界不是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纯粹的想象,而是他躬耕南亩的现实生活写照。如《桃花源诗》中所描写的桃源人“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这种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与邻里相约农耕,相伴而还的生活,在陶集中很常见。如“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移居》),“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再如《桃花源诗》中写道“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在陶集中有“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归园田居》)“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读山海经》)。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所描述的虽然是想象中的桃花源,但桃源的景色和桃源人的生活却与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生活息息相关。《桃花源诗》中所描绘的不仅是桃源人的日常生活,也与陶渊明躬耕南亩的日常生活相呼应。

其次,《桃花源诗》继承诗言志的传统,诗人在诗中表现的是自身的志向与精神的追求。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明确勾勒出一个孟子所希冀的大同社会。诗中所写的“桑竹垂馀荫,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正是孟子所说的“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8 ];“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这是孟子希望的“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桃花源诗》也体现了陶渊明顺应自然,独立求真的精神追求。如《桃花源诗》中写道“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正如《庄子·则阳》中所说的“四时殊气,天不赐,故岁成。”[ 9 ]这都是以小见大,以草木荣枯而知四时更替,顺化自然,不用刻意纪年,不用人为干预。再如《桃花源诗》中“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有“绝圣弃知,民利百倍;絕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10 ]陶渊明这里化用老庄的思想,希望人们能顺应自然,安居乐业,不用费心经营。

总体来说,相比于《桃花源记》的单纯记事来说,《桃花源诗》有陶渊明更加丰富的思想旨趣。《桃花源记》是一个遇仙故事的叙述,它以传奇的笔法虚构了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世外仙境,而《桃花源诗》中的桃源则是植根于诗人现实生活的体验,是诗人躬耕南亩的真实写照。此外,《桃花源记》中没有直接表现诗人的所思所想,而是以第三人称的视角记录了渔人的所见所闻,《桃花源诗》继承了赋诗言志的传统,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田园生活的勾勒和希冀,也流露出诗人顺应自然的思想和超脱于物外的精神追求。

二、王维《桃源行》的体制创新与影响

在陶渊明之后,唐代之前,诗人们吟咏桃花源的诗歌有刘孝胜的《武溪深行》、庾信《咏画屏风诗》和《拟咏怀诗》、徐陵《山斋》,这几首诗主要描写桃源附近的山水风光。唐代王维的《桃源行》开始以《桃花源记》中的故事为主要的吟咏对象。下面我们可以对照《桃源行》和《桃花源记》的内容来看两篇作品的异同。

王维的《桃源行》基本复写《桃花源记》全部的内容,可以说是《桃花源记》的二次创作。清代吴乔的《围炉诗话》所云:“右丞《桃源行》是赋义,只作记读。”[ 11 ] 14确如吴乔所说,如果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作为王维《桃源行》的诗序,二者相辅相成,竟毫无违和之感。《桃源行》中写武陵人误入桃花源,到描写桃源内的风光、习俗,到武陵人离开桃源,再到武陵人再次寻找桃源。诗歌创作的结构和叙事模式基本沿袭了《桃花源记》遇仙故事的叙述,而并没有沿袭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赋诗言志作法。王维《桃源行》这种作诗之法值得格外关注。

首先,《桃源行》是王维十九岁时自创的新题乐府,以新题来吟咏旧内容,可以看做是王维自创新题乐府的一种创举。关于新题乐府概念,胡震亨有云:“唐诗诸体中……新题者,古乐府所无,唐人新制为乐府题者也。其题或名歌,亦或名行,或兼名歌行。”[ 12 ] 2 钱志熙先生在《唐人乐府学述要》一文中阐述了唐人拟乐府的三种体制“一为沿袭齐梁赋题之法,以近体赋古题; 二是采用歌行的体制拟古题;三是模拟乐府歌曲形式,多用歌行体制的新题乐府。”[ 13 ]

《桃源行》虽然是自制的新题乐府,但其写作方法却像是齐梁时期的赋题写意之法。钱志熙先生提出“赋题就是紧紧抓住旧曲的题面意义,刻意形容。”[ 14 ]“‘赋题的特定含义,是严格地由题面着笔,按着题面所提示的内容倾向运思庀材。如以唐人乐府为例,李白《蜀道难》写蜀道之难,句句着力于形容‘难字。王维《少年行》,专写游侠少年的行径……都是在这些字面奇僻的调名上作文章,窥人题中,极意形容而出。”[ 15 ]王维的《桃源行》就是用乐府新题赋写旧内容,全篇内容紧扣《桃源行》,只写渔人进入桃源的所见所闻。诗人在尝试创建新的体制时,往往会选择较为熟悉的题材。显然诗人对《桃花源记》的故事非常熟悉,以熟悉的题材去创建新的体裁,可以说是一种尝试性的创作。在《桃源行》之前,王维还有一首新题乐府,即王维在十八岁时所作的《洛阳女儿行》,这首新题乐府同样是吟咏旧的内容。《洛阳女儿行》主要融合了梁武帝萧衍的《东飞伯劳歌》和《河中之水歌》,诗歌前十八句所吟咏的内容与萧衍诗歌的主题类似,都是描写洛阳女儿的富贵生活。这两首是都是新题乐府,在内容上都选择了前人已经吟咏过的题材,这可以说是王维早期自创乐府新题的一种创举。此外,诗人选择歌行一体来敷演桃花源的故事,也与歌行体本身的特点有关。胡震亨《唐音癸签》中提及歌行的特点为“衍其事而歌之曰行”,[ 12 ] 2歌行一体长于敷演故事,而《桃花源记》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故事性,所以选择歌行体去复写桃源故事,也是诗人的用心之处。

其次,从写作手法来看,王维的《桃源行》将写作律诗之法融入到歌行创作之中,使《桃源行》表现出一种律化现象,这是唐代歌行体创作中的一种典型特征。钱志熙先生在《唐诗近体源流》绪论中提及“唐古诗与歌行中,都有一种律化的现象,像王维的《桃源行》中就有不少律句,偶对也用得很多。”[ 16 ]正如钱先生所言,这种律化现象是唐代歌行中的常见之法,只是王维《桃源行》中这一特点更加突出。通常来说,写景的句子更容易对仗精工,桃源诗歌中一部分重要内容就是对桃花源美轮美奂的景色描写,所以《桃源行》有不少极为工整的对句。如“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等等。《桃源行》总共十六韵,其中八韵都是极为工整、精美的对句。如“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这一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明暗相应,动静结合,有一种画面转换的动态之美。“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这一联朝暮相对,时光流转,富有日常生活的气息。刘青海在《王维诗歌与陶、谢的渊源新探》一文中提及王维的《桃源行》“从艺术上来说,其实是兼取陶谢的。从结构上看,固然是全袭渊明《桃花源记》,而其所展现出的寻幽览胜之趣,又与谢灵运的山水诗趣味高度一致。”[ 17 ]清代张谦宜的《茧斋诗谈》有云:“《桃源行》,比靖节作,此为设色山水,骨格少降,不得不爱其渲染之工。”[ 11 ] 15相比于陶渊明《桃花源诗》丰富的思想旨趣,王维的《桃源行》在思想内容上则略显单薄,但是王维的《桃源行》在艺术手法上自有其“渲染之工”,也有其创新之处。《桃源行》模仿了《桃花源记》的结构,但对诗歌语言的雕琢含而不露,体现了王维诗歌自然灵动的艺术特色。

此外,王维的《桃源行》无论在主题内容上还是艺术手法上都对后继者桃源诗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首先是《桃源行》继承了《桃花源记》中遇仙故事的模式,并且将桃花源进一步仙化。如“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强调桃源是与人间相对的仙境;“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人不知世外之事,而世间人遥望桃源,只见云山,却不知云山中别有美轮美奂的仙境;“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渔人不疑仙境难逢,但却因俗虑未尽,又思故乡,此句与刘晨阮肇遇仙故事的后半段相似。王维的《桃源行》描述了渔人进入桃花源心态的变化,从最初的新奇到后来的思乡。尤其是“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一句,“桃花水”即“桃花汛”,春来遍是汛期,一下写出了仙境与凡界之隔。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只是对人间理想社会的构想与希冀,并没有将桃花源描写成一个可望不可即的仙境,王维《桃源行》后八韵用“人间”“成仙”“灵境”“尘心”“仙源”等字眼更准确地描述了桃源乃仙境的传说。后来的文人在诗文创作之中,都将桃源意象作为一个世外仙源的代名词,而离陶渊明《桃花源诗》中田园生活的现实性相去甚远。例如“莫测幽源里,仙家信几深”(孟浩然《宿武阳即事》);“误入桃源里,初怜竹径深。方知仙子宅,未有世人寻”(孟浩然《游精思,题观主山房》);“暂因问俗到真境,便欲投诚依道源”(王昌龄《武陵开元观黄炼师院》)等等。

刘禹锡继承了《桃源行》王维《桃源行》遇仙主题的写法,主要也是对《桃花源记》本事的敷演。相比于王维的《桃源行》,刘禹锡更加突出其仙化的部分,把桃花源完全作为一个对神仙世界的想象。如“洞门苍黑烟雾生,暗行数步逢虚明”桃源的洞口是烟雾缭绕的;“俗人毛骨惊仙子,争来致词何至此”,“毛骨”指渔人是未能伐毛洗骨的凡夫俗子,与桃源中的仙子相对。桃源中的仙子又是什么样的呢?“须臾皆破冰雪颜,笑言委曲问人间。因嗟隐身来种玉,不知人世如风烛。筵羞石髓劝客餐,灯爇松脂留客宿。”桃源中的仙子如藐姑射之山的神人,“肌肤若冰雪”。桃源人的日常劳作是“种玉”,此典出自干宝《搜神记》,杨伯雍遇仙人,贻赠石子,种于田中而获璧,遂以为聘,而得徐氏为妻。桃源人吃的是“石髓”,《列仙传》卷上:“邛疏者,周封史也,能行气炼形,煮石髓而服之,谓石钟乳。”“种玉”“食石髓”显然都是刘禹锡对于神仙之事的想象[ 18 ]。刘禹锡的《游桃源一百韵》,主要还是描写神仙世界清幽、神秘,诗中一些意象的运用将桃花源渡上了一层更加浓郁的神仙道教之风,如“瑶草”“祥禽”“珠树”“羽人”“霓衣”“童颜”“驯鹿”“萝茑”“仙翁”“王母”“姹女”“丹沙”“青童”“金液”“宝鼎”“神剑”“丹丘”“玉札”等。

总体来说,王维和刘禹锡的《桃源行》都是都陶渊明《桃花源记》故事的复写。值得注意的是唐代桃源诗的创作将《桃花源记》和《幽冥录》中刘晨阮肇遇仙的故事揉和,将陶渊明笔下理想的田园社会敷演为神秘杳渺的人间仙境。此外,王维自创了新题乐府《桃源行》,并用齐梁时期赋题写义之法,将律诗中对句的写法融入到歌行创作之中,这是王维在形式上对桃源诗进行的一种创变。

三、韩愈《桃源图》题材的创新与思想上的承变

王维、刘禹锡的《桃源行》将陶渊明《桃花源记》和《幽冥录》中刘晨阮肇的故事融合起来结构诗篇,唐代其他诗人也已经将陶渊明创建的人间桃花源演变为如梦如幻的神仙世界。然而桃花源的仙化主题在中唐韩愈的笔下被打破,其《桃源图》是对当时流行的神仙道教之说的一种批判。此外,《桃源图》是一种题图作诗之法,艺术手法上虚实相生,夹叙夹议,既是桃源诗主题的一大创变,又是韩愈奇险诗风的典型代表。

从思想主题来说,韩愈的《桃源图》将过度仙化的桃花源带回了现实世界,是王、刘笔下的桃源仙化主题的一大创变,又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一种现实回归。

首先,韩愈笔下的桃花源与陶诗中的桃源一样,都带有现实色彩。韩愈的《桃源图》不再承袭王、刘笔下所描绘的寻幽览胜的仙境,而是用一种现实的笔调叙述桃源人如何在桃源内安家立业,成为常住民。如《桃源图》中写道:“架岩凿谷开宫室,接屋连墙千万日”,写桃源人创建家业的辛苦;“嬴颠刘蹶了不闻,地坼天分非所恤”,寫桃源人在此避乱;“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近远蒸红霞”,遍地盛开的桃花是人们辛勤耕种所得,并非来自世外仙源。“初来犹自念乡邑,岁久此地还成家”,此句打破了桃花源的传奇性与神秘性,把桃源从神仙的世界带回到现实之中。他直白的告示我们桃花源中所居住的不过是一群普通人,他们起初也思念自己的故乡,只不过久而久之,将他乡认作了故乡。韩愈将桃源人视为先秦时避难之人,桃花源中的“落英缤纷”和“屋舍俨然”都是桃源人自己劳作所得,此处的桃花源就是尘世之中的一个幽僻之所,这与陶渊明《桃花源诗》中所希冀的现实中的理想桃花源有异曲同工之妙。

其次,《桃源图》巧妙地借桃源这个被仙化的意象,批判当时的神仙道教之风,具有讽刺现实的意义。韩愈通过渔人的视角,重新审视了当时人们理想中的桃花源。韩愈本人并没有到过桃花源,他借用前人对神仙世界的想象,以略带讽刺的语调,重新构建了桃源世界。王维、刘禹锡乃至其他诗人笔下美轮美奂的桃源世界是人们所向往、所欣羡的,但是韩愈笔下的渔人对这样的神仙世界却并无好感。《桃源图》中写道“月明伴宿玉堂空,骨冷魂清无梦寐。夜半金鸡啁哳鸣,火轮飞出客心惊。人间有累不可住,依然离别难为情。”渔人夜半住在玉堂仙境之处,却感觉到空荡、清冷、彻夜难眠;传闻中仙界的金鸡之鸣在渔人看来是“嘲哳”之声;大如车轮的日出只是让渔人感到心惊。最终渔人还是离开了桃花源,离开的原因是人间还有牵挂,故不得就留。相比于王维、刘禹锡笔下渔人进入桃花源的欣喜和眷恋,韩愈笔下的渔人进入桃花源的体验并不怎么美妙。

卞孝萱先生解《桃源图》的背景为:“韩愈诗有‘武陵太守好事者,题封远寄南官下句,太守即窦常,窦为武陵太守在元和七年(812)冬。刘禹锡为武陵司马,曾写《游桃源诗一百韵》叙神仙事:‘因话近世仙,丛然心神畅。乃言瞿氏子,骨状非凡格。韩愈首破神仙荒唐之说,疑因此而发,当写于元和八年后。”[ 19 ]卞先生认为韩愈的《桃源图》可能是针对刘禹锡《游桃源一百韵》中的神仙道教之事有感而发,这种观点可能有点言之过实。但韩愈的《桃源图》确实是针对当时求仙求道的风气而阐发的议论。中唐的大多皇帝都喜神仙之术,“元和”乃宪宗年号,宪宗在位前期,出现短暂的“元和中兴”,但后期迷于神仙之术,服食丹药,追求长生。上行下效,求仙长生,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风气。韩愈的《桃源图》一开始就针对神仙之说发议论道“神仙有无何渺茫,桃源之说诚荒唐”,韩愈对神仙世界批判与其“觝排异端,攘斥佛老” 的《进学解》思想有关。结尾处发议论道“世俗宁知伪与真,至今传者武陵人”,这种虚无缥缈的仙境在韩愈看来一是真假难辨,二是这种清冷、奇异的环境并没有令人心向往之。因此,韩愈借渔人的视角和心理活动,想要打破人们对桃源世界美好想象的思维惯性,也想要说明当时人们所追求的神仙世界也许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美好。

从题材来看,韩愈的《桃源图》是题画诗,自有其结构章法。历来对韩愈《桃源图》的研究更多关注的是其思想内容上的创变,但却忽略了《桃源图》乃是题画诗的作法。清代评论家方东树在《昭昧詹言》提及:“《桃源图》,自李、杜外,自成一大宗,后来人无不被其凌罩[ 20 ]。方氏关注到韩愈《桃源图》在题图诗中的成就,能与李、杜的题画诗并驾齐驱,自成一宗。

魏晋六朝时期,就有不少的题画诗,但这一时期的题画诗又与咏物诗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如南齐丘巨源的《咏七宝扇》、梁鲍子卿的《咏画扇》、庾信的《咏画屏风诗》等等,都是既咏扇又咏画,是介于咏物与咏画之间的一种题画诗[ 21 ]。初唐时期,上官仪、宋之问也有部分题画诗,他们的题画诗讲求声律,属对精工。盛唐时期,王维诗画兼工,但其题画之作却并不多见,仅有《题友人云母障子》、《崔兴宗写真吟》两首五言绝句,且这两首诗并未涉及画的意境。到李、杜笔下,题画诗数量增多,艺术手法也逐渐成熟。如明代安磐的《颐山诗话》云:“题画诗……雄浑精妙无出老杜。次惟太白,如《族弟烛照山水画歌》、《赵少府粉图山水》,全篇飞动跌宕,真名笔也。”李白的《赵少府粉图山水》是沿着题画诗的基本路径,即开篇概述眼前山水图的雄伟壮观,然后诗人将自己置身于画中,以虚笔想象自己在图画山水间遭遇惊涛骇浪,诗人所描绘的一系列动人心魄的经历都是诗人根据眼前图画而进行的奇妙想象。杜甫也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题画诗,如《画鹰》《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戏为韦偃双松图歌》。杜甫的题画诗大都描写现实图画的栩栩如生以及画家画艺的精妙绝伦,诗歌最后转而抒情言志。例如《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从眼前图景中的马写到画家技法的高超和曾经的荣宠,再从画马如真马写到玄宗时事。诗中“人间又见真乘黄”“龙池十日飞霹雳”“缟素漠漠开风沙”等句,夸饰曹霸画技的神妙,画中见真。

综合李、杜几首最为著名的题画诗,共同的写作章法是以眼前画赞作画之人,然后从现实中的图景想象图画中的世界,艺术手法上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沈德潜曾为杜甫的题画诗作过评论:“其法全在不粘画上发论。如题画马、画鹰,必说到真马、真鹰,复从真马、真鹰开出议论,后人可以为式。”[ 22 ]杜诗题画诗的这种写法,虽然可以成为后人写作的一种范式,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束缚了后代题画诗的创作。韩愈《桃源图》承袭了以往题画诗的作法,用了嵌套式的叙事方法。先是赞赏现实中的《桃源图》,然后赞美画工高超的画技,从“异境恍惚移于斯”这一句开始,转为想象图中的桃花源。

跟李杜题图诗有所不同的是,韩愈不是从眼前画想象画中景,而是更加自由地从前人笔下的桃花源来想象图画中的桃源世界。例如“渔舟之子来何所,物色相猜更问语。大蛇中断丧前王,群马南渡开新主。听终辞绝共凄然,自说经今六百年。争持酒食来相馈,礼数不同樽俎异”,这几句是对陶渊明《桃花源记并诗》的化用。“夜半金鸡啁哳鸣,火轮飞出客心惊”出自《神异经·东荒经》“盖扶桑山……金鸡鸣则石鸡鸣,石鸡鸣则天下之鸡悉鸣”以及《列子·汤问》中“日初出,大如车轮”。[ 23 ]韩愈对图画中桃源世界的想象是来自于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故事以及游仙诗和言神仙之事的志怪小说。《桃源图》作为题画诗,吟咏的重心不在图画,而在桃源。诗歌的后半部分不是围绕着图画来写,但却能紧扣桃花源的主题。这是因为韩愈选用了一个非常熟悉的故事和主题去创作。桃花源本身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题材,关于桃源的故事和意象数不胜数,因此任何有关桃源的内容都可以在题桃源图的诗中展开,这便于诗人更加自由地叙述故事和发表议论。所以韩愈的《桃源图》虽为题画诗,但卻从议论到咏画,到解构神仙世界,再到批判神仙道教之风,这所有的内容都在涵盖在题画诗之中,并没有显得突兀。

此外,《桃源图》“以真作假”的手法与以往题图诗的作法也有所不同。李、杜题画诗的特点是“以假作真,以真衬假,给人以真假难辨之感”[ 24 ]。例如李白的《赵少府粉图山水》,诗人置身图景之中,如梦如幻,真假难辨,杜甫的《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歌》也是画马与真马难分彼此。但韩愈的《桃源图》却非常明确地提出桃源之事不可信。韩愈眼前的图画是真,桃源中的世界是假;韩愈的议论和批判为真,人们追求的神仙道教之说是假。因此,韩愈借传闻中的桃源,以现实之笔,议论之法,直言不讳对其存疑和批判,这正是作者精心构思之处。

概言之,《桃源图》无论是在桃源诗的主题思想上还是题画诗的写作章法上都有创变之处。首先《桃源图》打破了以往桃源诗的仙化主题,以议论的手法批判神仙之事,解构了清冷、渺远的桃源并非人们理想的栖居地。其次,《桃源图》的构诗之法又是题图诗中的一大创变。韩愈学习了杜甫在题图诗中插入议论的作法,夹叙夹议,并借题图诗批判当时的神仙道教之风。前人题图诗都是从眼前图想象图画中的世界,以假作真,真假难辨。韩愈则是从前人的创作经验中想象图画中的世界,以真作假,以眼前真实的画卷去批判虚无缥缈神仙之事。此外,《桃源图》并不像王维采用一些清丽明艳的意象,而是用“骨冷”“魂清”“金鸡”“火轮”这种奇特险怪的意象来描绘桃花源,这也是韩愈奇险诗风的一种体现。

综上所述,从桃源诗内容的承变来看,陶渊明《桃花源记》以传奇性的笔法构建了一个令人向往的神仙世界,但《桃花源诗》却是诗人躬耕南亩的现实生活的写照以及对人间理想社会的希冀。到了唐代,诗人们沿袭《桃花源记》的传奇性将桃花源进一步仙化,而离《桃花源诗》中的现实生活更加遥远。韩愈的《桃源图》一反王、刘笔下仙化的桃源,借桃花源批判神仙荒唐之说,表明他辟佛、道的一贯立场。从桃源诗的题材、体制创变来看,陶渊明的《桃花源诗》以五言古诗的形式,层层叙述,娓娓道来桃源人的质朴生活,有古风古意。王维变五言古诗为七言歌行,并且自创新题乐府《桃源行》,以作律诗之法创作歌行体,可以说是王维自制新题乐府的一种尝试。韩愈再变桃源诗的题材,以题图咏画之法作桃源诗,章法结构上对李、杜的题图诗有所承袭,但在题图诗中加入议论,以前人的创作经验想象图画中的世界又是其创变之处。

参考文献:

[1]陆以湉.历代笔记小说大观·冷庐杂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282。

[2]吴怀东.《桃花源诗并记》文体形态论[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5-9.

[3]刘敬叔.异苑[M].范宁,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96:4.

[4]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624.

[5]程千帆.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古诗考索[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139.

[6]陶渊明.陶渊明集[M].逯钦立,校注.北京:中华书局, 1979:165.

[7]蒋海生.论《桃花源诗》与记的关系及诗的深层结构[J].锦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1):46-51.

[8]李学勤.孟子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0.

[9]庄子[M].王先谦,集解;方勇,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275.

[10]老子道德经注校释[M].王弼,注;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45.

[11]张勇.王维诗全集:汇校汇注汇评[M].武汉:崇文書局,2017.

[12]胡震亨.唐音癸签[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2.

[13]钱志熙.唐人乐府学述要[J].中国社会科学,2013(8):124-145.

[14]钱志熙.乐府古辞的经典价值--魏晋至唐代文人乐府诗的发展[J].文学评论,1998(2):61-74.

[15]钱志熙.齐梁拟乐府诗赋题法初探──兼论乐府诗写作方法之流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60-65.

[16]钱志熙.唐诗近体源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22.

[17]刘青海.王维诗歌与陶、谢的渊源新探[J].求是学刊,2012(1):125-132.

[18]刘禹锡.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M].陶敏,陶红雨,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003:36.

[19]卞孝萱,张清华.韩愈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4:172.

[20]陈伯海.唐诗汇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2514-2516.

[21]刘继才.中国题画诗发展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32.

[22]叶燮,薛雪,沈德潜.原诗 一瓢诗话 说诗晬语[M].霍松林,杜维沫,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245.

[23]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M].郝润华,丁俊丽,整理.北京:中华书局, 2012:367-368.

[24]刘继才.中国题画诗发展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0:62.

[责任编辑:黄俊杰]

猜你喜欢

桃花源韩愈王维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再造“桃花源”
跨越千年仍美丽,韩愈从来不“退之”
《四季桃花源》独幅版
隐匿的桃花源
在《边城》中寻找“桃花源”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