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小学英语课程的问题审视与困境突破

2023-09-19史丽娜

文教资料 2023年9期

史丽娜

摘 要:中小学英语课程作为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必备基础,在不同历史时期政策指引下经历了“质疑—重视—再质疑”的发展过程。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中小学英语课程生成培育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创新型人才,助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等新的立意。本文基于教育生态系统理论,剖析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英语课程的困境与失落,通过统筹国内国际语言环境、构建课程群落、融通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等实践措施,促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中小学英语课程 教育生态系统理论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2001年5月29日《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规定:“从小学起逐步按地区统一开设外语课。”[1]开放的视野让中国人民看到了世界的参差,让人们憧憬将“美好”引进来,以实现自身发展。自此,“全民英语”的浪潮席卷整个中国。[2]限于现实需求和视野局限,民众将“英语能力”误读为“竞争力”,从此对英语学习、英语课程的重视不断攀高。

2021年3月4日,《中国青年报》一则全国政协委员建议“取消英语在中小学的主课地位”引爆舆论。[3]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再一次大幅削减英语学科在中小学总课程体系中的占比。[4]一系列政策的颁布以及权威人士的呼吁造成民众对英语学习的再一次误读:英语课程不重要了,英语学习是“无用之功”吗?

早在2011年新课程改革初期,王蔷教授就解答过这个问题,中小学生学习英语除了得天独厚的年龄黄金期,更是占据情感、心理等的优势条件。[5]2021年7月,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发表文章《“不应以任何方式削弱英语教育的地位和价值”》[6],内容是外语界部分知名专家和学者对“取消英语在中小学生课地位”进行具体解读,尝试将民众对英语课程的理解引上正轨。中小学英语课程在“质疑—重视—再质疑”的发展历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和改革,以与时俱进的面貌更好地服务青少年发展,培育国家发展各个时期所需的人才。本文基于新时代背景和教育生态系统理论,肯定中小学英语课程在英语语言能力塑造中的独特优势和培养英语核心素养、民族自信和国际视野的长效价值,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基于新的国情,通過对中小学英语课程的再审视,助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建设,更好地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新时代中小学英语课程的理论基础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需要从全球教育生态系统维度切入,单一、封闭的国家或地区无法实现自身真正的现代化,更不能取得世界级认同。美国教育家劳伦斯·科雷明(Lawrence Creming)于1976年首次提出教育生态学(Ecology of Education)这一概念。教育生态学强调教育情境的范围和复杂性,注重一系列教育组织机构配置和社会的有机互动,构建内外部生态系统联动的教育生态。[7]学者对教育生态学不断发展和完善,并借鉴生态学相关原则,提出了“限制因子”“生态位”“花盆效应”“生态链效应”等原理,总结出教育生态受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在内的复合生态环境影响。随着科技发展和智能时代的到来,教育生态在国际交流间无限丰富和扩展。以信息通信技术为传播媒介的快速交流,为新时代人才成长提供平台和机遇。基于此,本文在教育生态学的基础上提出构建“新”的教育生态环境,诠释新时代背景下中小学英语课程的实然意义。

(一)筑牢底蕴素养,培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创新型人才

2001年1月18日,《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中决定,“把小学开设英语课程作为21世纪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8]。开设中小学英语课程,不是凭空臆想,而是国家从国情出发,借鉴国外众多案例,充分考量个体、社会和现实国情后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措施之一。面对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流畅的英语表达能力和高效理解能力是参与世界谈判的基本素养。英语语言素养的养成离不开中小学英语课程。在中小学阶段,学习英语语言除了发展和深化语言学习和表达能力,积累足够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对于儿童的身心和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助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新时代新征程,开展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是我国走向强国的必经之路。据《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2)》蓝皮书报告显示,尽管受到经济危机、地缘政治以及全球新形势的影响,国际留学生数量仍保持稳定的增长。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的统计与预测,从1999年到2019年,全球学生跨国流动人数增长了近2倍。中国国际化教育蓄势待发,各地积极发展“在地留学”等培养国际化人才。[9]从国际交流视角看,在多元文化环境下,留学是了解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熟悉国际规则并提升国际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除个体层面的交流、交往,留学人员可以在国外开展多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活动,传递并解读中国的政策,增进各领域国际精英人才对中国的了解,同时促进中外普通民众间的直接交流,有利于建立跨国互信,打通以留学人员为主体的“二轨外交”渠道。

与留学人数增加相对应的是中国驻外人口的迅速增长。据2021年中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常住及暂住外国人口总数量为1430695人,其中,有603682人居住超过5年。经商、就业、定居、探亲等多种因素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定居中国,成为中国社会中的一部分。[10]此外,我国已成为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留学目的地国,与188个国家和地区、40多个重要国际组织建立教育合作交流关系。

中外人文交流的双向融通使中国越来越吸引全世界的关注。中小学阶段的基本素养的养成是未来青年发展的奠基石。面对与日俱增的竞争势头,学好英语,并对中西方文化、世界全貌有所了解是小学生成才的必经之路。[11]

二、困境与失落

改革开放初期形成的“全民英语”狂潮造成了中国人民在意识形态上的偏差,使中国传承千年的传统文化备受冷落和批判。部分中小学生政治意识淡薄,评判事物的标准浅显,极易被所谓重视程度和新颖性误导。然而,纵观历史,丢失了文化底蕴的民族是无法走向真正的富强的。中国掀起的“全民英语”浪潮的确给中国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时至今日,以考试通过为目的的英语课程仍大行其道,就显得不合时宜。

(一)事倍功半的困境

教育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1)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93万所,各级各类学历教育在校生2.91亿人。[12]2021年“双减”政策颁布之前,以在校生为主要受众群体的校外培训机构数不胜数。

受众基础大、盈利率高的英语培训机构造就了“全民英语”的怪象,虚构出一幅“繁花似锦”“欣欣向荣”的学习假象。根据王永亮、谢璟以河南大学2019年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综合英语水平为核心的调查研究表明,学生的外语听力能力差,输出能力不佳。以小学三年级起始的总学习时长和精力投入来说,学习结果差强人意。[13]

(二)人文素养的失落

2001年以来,英语课程以小升初、中考、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等英语水平等级考试的形式贯穿中国学生的学习过程。

从网络上几十种品类的书籍销售热度持续攀高到动辄上万的考试人数中不难看出,政策的误读致使以“考试通过”为目的的英语学习热度依旧。迫于激烈的竞争形势,不断兴起的学习内容“超前化”、学业压力“低龄化”成为人们打造作为升学必备、就业必需的英语能力的救命稻草。将“英语考试能力”误读为“竞争力”,既是时代造就,也是价值旨要认识的缺失。

新时代背景下的竞争形势,既是意识形态的碰撞,也是综合实力的较量,那么人才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已故著名英语教育家许国璋曾指出,中小学生专注外语,通盘的文化基础自然被削弱。[14]被功利性外表所诱导的中国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仅仅致力于语言的习得、考试的通过,而忽视了其中的人本价值和文化传承。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15]中小学英语课程应摆脱功利性的束缚,在承载工具价值之余,强调塑造人本精神,造就具有独立个性、外语素养的“全人”。“双减”政策颁布后,国家将培育中小学生英语素养的重任收归至学校内部,强调当代的中小学英语课程应致力于中小学生基本核心素养的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增强和创新创造精神的培育;应着力于文化传承的自觉、社会认同感的培养,进而构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三、推进中小学英语课程,助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以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为主的微观学习环境需要配合课堂情景、校园氛围以及社会舆论等中观、宏观环境才能发挥最大效用。从塑造合理的学习生态系统出发,推进联动联通的各层系统的构造是小学英语课程发展的新思路。

(一)统筹国内国际语言环境,激发学习新体验

中小学阶段是儿童活动空间从“广阔世界”骤然缩减为“校园”乃至“教室”的起始点。要发挥英语课程作为创新性人才素养的基础作用,就要抓住中小学生语言学习能力强、接受新鲜事物意愿高的阶段性特征,拓展其学习空间,激发學习新体验。

“双减”政策规定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培训应坚持公益性,严禁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进行学科类培训。政策的落地实施使英语学习摆脱了盈利性过重的商业模式,将闲暇时间还给了学生,为小学生内化知识技能、培育创新创造能力提供了平台。美国精神病专家亚历山大·雷德·马丁曾说过:“创造的全过程是一个有节奏的过程。首先是有意识地奋斗和努力的阶段。随后是第二个阶段,即游憩或休闲的阶段;在此阶段进行到某个程度时,高峰体验就出现了。”

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国内外远程交流提供了物质基础。我们要统筹国内外语言要素,构建灵活、机动的语言环境,拓展学生的英语学习空间,引导小学生学习英语语言,锻造面向未来的语言素养,在自然、生活的活动方式中实践运用,激发其学习新体验,在愉悦中悄然内化知识和能力并培育其乐于探索、开放兼容的态度。

(二)构建课程群落,塑造综合文化素养

传承千年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包罗万象,存在于生活学习中的方方面面,仅靠单一学科的努力是不可能实现的。构建覆盖全面、互动联通的多学科体系,是培养小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重要路径。[16]

与其他学科相比,中小学英语课程提供了一个更加崭新和宽广的视野,利用发达的科学技术,以互动交往的形式,让中小学生在学习运用英语语言的同时感悟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欣赏不同的文化,尊重文化差异,培养国际视野,孕育开放兼容的学习态度;秉承学科育人的理念,从认知层面对中外优秀人文和科学知识进行加工和整合,积累必要的知识技能,并建构和生成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小学生在感悟中西方文化底蕴、历史进程和现实状态的差异中,深入体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步培养其文化自信,增强其民族自豪感。

(三)建立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培养堪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需求脱节是现当代我国人才培养面临的最大问题。我国高等教育已由大众化进入普及化阶段。高质量、内涵式发展是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必经之路。建立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联动机制,促进高精尖人才培养提前化、一体化对中国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是培养堪当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要措施。

四、结语

重视英语语言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价值,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优化课程组织形式,深入挖掘课程内容,强化文化传承,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推进现代化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C]//中国未来研究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第五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2006.

[2] 许敏妮.全民学习英语怪象初探[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2):113-116.

[3] [6] “不应以任何方式削弱英语教育的地位和价值”——外语界部分知名专家谈“取消英语在中小学主课地位” [J].外国语,2021(4):111-114.

[4] 新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印发[J].时事(初中),2022(1):8.

[5] 王蔷.我国小学英语课程政策与实施分析[J].中国外语,2011(4):47-54.

[7] 康淑敏.教育生态视域下的外语教学设计[J].外语界,2012(5):59-67,78.

[8] 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1(35):34-37.

[9] 郑楠. 《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2)》蓝皮书出版发布[J].留学,2022(20):68-73.

[10]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八号)——接受普查登记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情况[J].中国统计,2021(5):14.

[11] 张珊,杨敏.我国小学英语课程价值取向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16(12):84-87.

[12] 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J].中国地质教育,2022(3):109-112.

[13] 王永亮,谢瑾.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综合英语水平调查研究——以河南大学2019级新生为例[J].英语广场,2020(22):80-86.

[14] 陶嘉玮,陈莉莎.让汉语在英语强势教育环境下高调定位[J].当代教育论坛,2014(3):115-119.

[15] 强化铸魂育人功能 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国家教材委办公室负责人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答记者问[J].新教育,2021(28):6,20.

[16] 梅德明,王蔷.新时代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新发展——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基础教育课程,2022(10):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