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评合一+统一评估

2023-09-19范秀敏程茜

环境 2023年7期
关键词:深圳市管控规划

范秀敏?程茜

作为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超大城市,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非常考验城市的治理能力。为此,深圳市以区域环评为抓手,不断深化环评制度,推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逐步完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区域环评,

探索环评制度改革

开展环评制度改革,被列为深圳市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事项清单40条之一。

2020年10月,中办、国办印发《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同时以附件形式印发了首批授权事项清单,授权深圳市开展环评制度改革。

深圳以建立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制度(以下简称“区域环评”)为抓手,探索开展环评制度改革,由政府组织专业团队开展高质量的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制定管理清单,通过明确污染排放要求及防治措施,引导产业规划发展布局,保障生态功能、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片区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区域环评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为核心,以深圳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为基础,衔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国土空间规划、产业规划等内容,划定生态环境管控区域评价单元,提出区域空间生态环境管理要求。同时坚持放管结合,将较复杂、环境影响较大的建设项目纳入重点名录,实施审批管理,依法开展建设项目环评;将较简单、环境影响可控的建设项目纳入清单管理,无需开展建设项目环评。

过去的企业编制环评文件后报政府审批,如今已转变为政府统一组织区域环评,环评管理从行政审批向政府主动服务转变,不仅让企业享受评价成果,降低企业开办成本,还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多评合一,

强化规划衔接共享

深圳市区域环评改革属于环评制度体系的开创性举措,也是先行示范区综合授权改革亮点工作之一。为落实综合改革试点要求,深化环评制度改革,深圳市不断探索和实践,渐渐明晰了发展理念和实施路径。

以立法支撑改革,为区域环评提供推动力。2021年,在深圳生态环境“基本法”《深圳经济特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中,率先从法规层面上明确建立区域空间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提出实行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分类管理。

以试点带动改革,跑出区域推进加速度。2020年深圳启动改革工作,同步开展片区试点,选取盐田、南山、宝安、龙岗、光明、龙华6个具有代表性的片区作为改革试点,在不同试点地区的研究内容各有侧重,如龙岗区重点研究评价单元的划分与筛选,光明区重点研究与国土、产业规划的衔接,南山区重点研究城市建成区调查评价,宝安区重点研究后续监管配套制度及信息化应用等,一批区域环评改革试点成果竞相涌现。

以政策引领改革,校准工作实践的指南针。2022年1月5日,深圳市政府印发《深圳市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了区域环评编制工作的开展方式和审查、发布要求,与规划环评及建设项目管理的衔接,环评工作实施的监督保障。2022年1月12日,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印发《深圳市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单元划定指南(试行)》和《深圳市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技术指南(试行)》,作为区域环评改革配套技术文件。2022年1月13日,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印发《深圳市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重点项目环境影响审批名录(试行)》。之后,按照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制度文件要求,深圳市又组织编制区域环评技术审查流程和审查要点,组织区域环评技术审查,同时,结合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布局规划,指导各区有序开展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

以规划衔接改革,推动管理体系多评合一。产业、规划等相关部门充分参与,以深圳“三线一单”成果为基础,综合考虑国土空间、产业发展、土地整备等相关规划,制定管理清单,从开展评价、制定清单、衔接规划环评(包括产业园区规划环评)等方面,落实产业准入和生态环境管控要求。将区域环评成果要求融入规划部门法定图则、产业部门产业准入中,为“一图统管”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保护奠定管理基础,强化政府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及数据共享。同时,探索区域环评、规划环评、项目环评的衔接机制,推动“多评合一”。

以边界划定改革,列出环境管理“明细表”。改革围绕目标片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战略定位、产业规划和国土空间规划等相关内容,衔接“三线一单”管控单元边界,科学划定功能明确、边界清晰的评价单元,划定“深圳市-区-街道-管控单元-评价单元”五级管控体系。在此基础上开展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摸清区域生态环境基底。结合“三线一单”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要求,根据评价结果对不同的评价单元提出不同的管理要求,制定差异性环境管理清单。同时,将目前无需办理环评手续但环境投诉热点较多的行业,如餐饮业、汽修业等也纳入清单管理,并提出行业管理要求。

优化服务,

从审批向服务转变

目前,除深汕合作区外,深圳全市开展区域环评面积983.23平方公里,占深圳陆域面积的49.2%;深汕合作区开展了深汕智造城和深汕湾机器人集聚区两个先进制造业园区的区域环评。经过长时间探索实践,深圳市区域环评改革形成了一系列值得推广复制的经验做法。

优化政务服务,从传统的行政审批向政府主动服务转变。区域环评制度由区人民政府组织专业团队开展区域生态环境评价、制定管理清单,将环评从企业各自申报转变为政府“统一评估”,突出服务引导,在减轻企业负担的同时也提高了政府部门工作效率。原则上,区域评价成果5年后调整,评价成本大幅降低,进一步提升行政效能。

督促责任落实,形成多部门联动的大环保工作机制。深圳区域环评改革由市政府统筹,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和技术指导,市相关部门参与审查。区政府统筹协调辖区生态环境、发展改革、规划和自然资源、工业和信息化等相关部门及街道,形成市区两级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将用地性质、区域发展等多要素、跨部门的环境问题放在一起考虑,强化宏观空间管控,推动环境管控要求落地。同时,区域环评在评价过程中综合研究相关国土空间、产业发展等规划,并将成果内容及时汇总至市“多规合一”信息平台,供全市各部门共享使用,避免了项目环评介入晚的问题。

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辖区企业享受政府公共服务,清单类项目通过环境管理清单可免于办理环评审批手续,预计将覆盖全市超过90%的建设项目,同时建设项目办理手续从6步流程直接缩减至2步,降低开办成本,提高企业落地效率。

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实现环境管理靠前服务。区域环评抓住了环评源头管控的关键,在企业立项选址时提前介入,通过对企业从选址到运行全方位指导,引导了企业入驻。同时,通过环境管理清单压实了企业环境主体责任,明确企业需落实的生态环境管控要。

创新打造首个“智能选址”区域环评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智能选址、综合查询、清单登记、互动咨询等服务。深圳首个区域环评成果《宝安区沙井街道暨国际会展城片区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于2022年12月22日经深圳市政府同意,其管理清单已于2023年2月16日正式印发,自2023年3月1日起施行。

此外,为推动区域环评改革加快落地,市生态环境局宝安管理局基于CIM平台数字底座,建设了区域环评服务系统,平台归集了近1000条管理清单要求,结合电子地图落实到23个具体评价单元,形成“一张评价地图+一份管理清单”的电子化成果。同时,平台打造了一套“查点位-判准入-荐园区-出报告-作登记”服务流程,实施清单管理类企业可在系统自助办理清单登记,结合“人工+AI”全天候在线咨询,完善全流程服务,大幅提升企业开办时效。

2023年1月,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制度改革成功入选2022年度深圳市优秀改革案例。改革创新没有暂停键,环境保护只有进行时。下一步,深圳將按照《深圳市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制度改革方案》要求,全力推进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力争在2024年完成陆域范围区域环评全覆盖。重点指导各区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的区域环评工作,引导工业、产业规划发展布局,保障生态功能、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深圳市管控规划
EyeCGas OGI在泄漏管控工作中的应用
深圳市鑫钻农牧科技有限公司
多端联动、全时管控的高速路产保通管控平台
BIM技术在土建工程管控中的运用
深圳市朗仁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元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深圳市元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信用证洗钱风险识别及管控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