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芬兰基础教育课程高质量发展的原因探究

2023-09-19孙艳

新教师 2023年5期
关键词:教育公平课程改革

孙艳

【摘 要】在新世纪,芬兰的教育质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其高质量课程彰显了与众不同的教育理念,走出了一条独特的教育道路。包括其一贯倡导的包容性教育、社会上弥漫的信任文化、自由又规范的课程体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等,这一系列因素紧密联结并不断改进,有序推动着芬兰的新一轮课程改革。

【关键词】教育课程 课程改革 教育公平 信任文化

一、芬兰课程改革的独特理念

芬兰人有自己的教育理念,他们始终将学生的“人本”成长作为教育的第一要义。教育的目的是追寻人的发展,而不仅仅是成绩的比较与能力的竞赛,好的教育是尽最大的努力去充分发挥学生特有的潜能,让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拥有较大的幸福感和愉悦感。基于上述独特理念,在新一轮的世界教育改革浪潮中,大多数国家努力追求教育标准化、注重学习核心课程、建立学生评价机制等,想以最快速、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大幅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达到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芬兰却愿意慢下来,他们对教育的本质与人的发展有着独特的认知,坚信“少即是多”的原则,坚持教育标准的松散化,专注于让学生广泛而创造性地学习,鼓励冒险和不确定性,尊重教育保守主义。

为了实现真正的教育平等,芬兰坚持包容性教育。首先,所有学生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与权利,国家保障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并提供相应的条件。其次,学校、家庭和社区多方协作与持续良性互动,一切人和一切场所都为学习者提供各类服务。最后,课程设计和教师教学遵循包容性的价值观,课程设计考虑到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教师必须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不让任何一个人落后。对于在学习上有较大困难的学生,教师与家长不会将其“驱逐”出学校,学校会给予其特殊教育。这是芬兰教育的独特之处,特殊教育机制既是其教育公平性的表现,也是追求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

芬兰坚定培育与推崇信任文化。地方教育主管机构、学校与教师在课程的设计、实践与评估上拥有充分的自主权,互相之间始终保持充分的信任。芬兰教育工作者都有较高的知识素养与道德修养,这是信任文化成功孕育与蓬勃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新的教学改革进程中,芬兰提出了“基于现象的教学”。这相当于整合教学或跨学科教学,目的是锻炼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综合使用各种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课程融合已是全世界教育的大势,未来的课程会更自由、更自主、更智慧、更多元、更融合。现象教学就赋予了学校与教师更大的自主权,也凸显了教育部门对学校落实教育主导政策的放权与信任。

二、规范且自由的三级课程体系

在芬兰,国家—地方—学校的课程体系是规范且自由的,国家控制教育权力,而地方和学校拥有较大的自主权。1994年,芬兰颁布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标准,逐步推崇以学校为本的课程教育。芬兰国家层面不制定具体的课程内容、目标与评价细则,而是制定总体纲领和基本框架,以此作为学校教学的指导策略。地方政府和学校有充分的自主权,他们会针对本地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现实需求、未来的教育走向合理地制定灵活的课程内容,地方政府和学校会邀请众多专家、教育工作者、对教育有一定研究的家长等一起对课程内容进行讨论和商议。课程内容会不断地进行修改,所以芬兰的课程制订是较费时的。

在学生评价环节上,同样体现了芬兰课程规范且自由的特点。课程的规范性体现在国家提出的素养目标与各学科目标和学段目标是有机融合的,并在这三者中渗透素养教育的内涵。从素养的“学段分解”到素养的“科目渗透”,国家层面提出的详尽的素养指标成为教师备课与教学的有力助手,也是科学、全面、即时地衡量学生所学的评价工具。芬兰把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培养能适应瞬息万变社会的人才,并定义了学生需具备的七大横贯能力,分别为思考与学会学习的能力,文化素养、沟通与自我表达的能力,照顾自己、管理日常生活的能力,多元识读能力,信息素养,工作生活能力与创业精神,参与、介入、构建可持续的未来的能力。其中,多元识读能力、信息素养、创业精神、可持续的未来能力这四项正符合21世纪发展的新潮流。芬兰课程规范的素养目标正使七大横贯能力逐渐成为现实,也让学校在对学生实施评价时有了大的方向指引。

课程自由的另一个表现是教师在实施学生评价时是自主的、灵活的。在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评价指标下,教师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建立不同的细化准则,包括具体的评价方式与评价内容。教师倡导多元评价和替代性评价相结合,等级评价与言语评价相互补充,以便获得对学生的全面认知。在芬兰,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与成长,而非为了评价本身,更不是为了评比。学生在自我评估时,可以就教师或家长的评估中不满意或不认同的条目与教师或家长协商,以达成共识(如图1)。可见,规范且自由的课程体系使学生评价有据可依,灵活通达,充分考虑学生的意见,保障学生的权益。

如此一来,芬兰的课程制定过程费时且费力,但这种全社会参与的机制为其课程的发展察纳雅言,有利于课程建设机制的良好发展。国家、地方和学校各司其职(如图2),基于信任的有机合作为创设多元化的课程带来了契机,为学生的多元发展孕育了良机。国家以对话、讨论的方式了解各地各校的课程实施情况,其协助改进的功能远大于监督问责。对实施课程条件较差的学校,国家会予以更多的支持。通过国家—地方—学校的三层运作,保证了地方和学校能对标国家标准来落实课程的实施,不会出现放任学校教学的情况,同样也不会出现课程内容的一成不变。这一切都得益于芬兰规范而灵活的三级课程体系,也得益于芬兰的信任文化。

三、教师是课程发展的中坚力量

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芬兰课程得以保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芬兰更倾向于培养反思型的教师。他们认为反思型教师更擅长独立思考,会“复盘”教学经历,善于从教学经历中总结规律、汲取经验,在一次次研究中提升自我、改善教学。

芬兰教师较强的研究能力促进了芬兰课程改革的发展。首先,芬兰学校确保教师有一定的课程设置自主权,教师在课程开发设计、实施与最终的评估环节中都有一定的自主权。芬兰确信,教师和学生必须在能够充分发挥自我能力、不受外部约束的自由环境里才能有最佳表现,即教师不用疲于应付考核业绩,能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探究如何更好地教学,学生不用害怕经常开展的测评,可以快乐地学习,教育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其次,芬蘭教师较高的研究能力保障了他们能较好地发挥所拥有的课程自主权,他们既能为学校开发多样的校本课程,也能在实施过程中改善课程。芬兰教师研究学生,研究他们真正需要学习的内容,努力使教与学合一,即教师传授的是学生渴求的知识,学生所学的是能为自身发展赋能的关键能力。

芬兰教师教育的成功离不开芬兰严格、专业的教师培养体系。第一,芬兰的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至少是硕士研究生,在入职之前就具备了一定的学科研究能力。第二,教师在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中,教育学是必修课程,除此之外,他们还要学习其他各学科(如音乐、体育、美术等)的知识,这是为了让教师有足够多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第三,除了五年的专业知识学习(从大学至研究生阶段),他们还要进行一年的教师职前培训,从而保证在进入学校前就有充足的教育学知识与教育技能。进入学校后,教师还要通过在职教育、同事互助等方式继续学习。第四,芬兰在国家层面相当重视对教师的培养与扶持,芬兰会举行大型的教师教育能力讨论会,制定教师教育发展规划,以此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每一位芬兰教师都有极强的研究能力,他们既在日常教学中展开研究,又将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以此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及自我的专业发展。以研究为本位的教育教学使芬兰的每一位教师都能紧跟不断更迭的教育思想,时刻保持对教育热点与重点的灵敏度,以专业的眼光看待世界教育思潮,从而做出独立的判断与选择。

高质量课程也离不开整个社会经济与文化的支撑,芬兰有强大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学生提供各种福利与支持。第一,芬兰的基础教育免学费,学生的学习资料、午餐、保健、学习咨询服务等均免费,该费用由国家承担57%,地方承担43%。第二,在学习指导上,每个学生可享受免费订制个人学习计划的服务,也能在学习中享受对学习计划进行修改、调整的服务。第三,特殊群体有特殊帮助,芬兰争取不让任何一个学生“掉队”。全方位、高质量的扶持体系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了保障,创造了芬兰的“教育神话”。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附属嘉善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王振辉)

猜你喜欢

教育公平课程改革
对特殊学生的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