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中欣赏 读径通幽

2023-09-19古名亮

新教师 2023年5期
关键词:猎人树林鸟儿

古名亮

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实施,阅读教学出现了新的挑战——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欣赏。这是此前的阅读教学中较少提及的要求,而《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对此的相关表述是“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理解、欣赏和初步评价语言文字作品”;到了“学段目标”,每个学段都安排了“阅读和鉴赏”学习实践活动,也分学段提出了具体的欣赏要求;再到“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中,则从欣赏对象、欣赏要求、欣赏结果等方面提出了学习要求。这些都说明在阅读实践中开展欣赏课文教学势在必行,但一线教师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薛法根老师在执教《父亲、树林和鸟》一课时,只是用了很普通的教学方法——读,就完成了引导学生进行课文欣赏的教学活动,是值得一线教师揣摩学习的范例。

一、在课文题目中读出联系之妙

从题目形式看,《父亲、树林和鸟》在统编教材中属于很特别的一类,由三个不同性质的名词组成,一个“和”字既暗示了它们之间有联系,又暗示了它們之间具有和谐的关系。但薛老师在教学伊始不是引导学生挖掘题目的独特之处与内涵,而是引导学生读读课文中与题目有关的词句,以此让学生在读中慢慢感受题目的妙处。以读“父亲”为例,教学片段如下。

师:课文还写了一位父亲,是怎样的父亲?

生:像树一样兀立的父亲。

师:什么是兀立?

生:一动不动,站立、直立。

生:仿佛时间静止了一般。

师:一动不动的,直直站立的父亲。跟一般的父亲不一样了,读——

生:像树一样兀立的父亲。

师:那这个父亲是不是傻呆呆地站着呢?

生:不是的,是凝神静气地站着。

师:他在干什么?

生:在看,在听,在闻。

师:加上这些词,这个父亲的形象就鲜明了,像站在我们眼前一样。

【赏析】课文中写父亲的词句有很多,薛老师引导学生只抓住“像树一样兀立的父亲”来读,因为这是作者跟父亲来到滹沱河边的一片树林时所看到的很特别的形象,是父亲留在作者记忆中深刻的形象,也是需要读出具体内涵的形象。薛老师通过追问,让学生读出父亲一动不动地站在树林中,通过看、听、闻等多种感官感知林中鸟儿的生活状态,实际上是借林中鸟儿生活习性的描述来表达父亲与众不同的形象。

读“父亲”的内容是这样进行教学,读“树林”、读“鸟”也如此实施教学,学生既读懂了文本中与三个对象相关的核心表述,又读出了对象与对象之间的紧密联系。在这样的读中,分不清是在读课文题目还是在读课文内容,也分不清是在读单一的对象还是在读对象之间的关系。在这样读过之后,学生就能对课文题目产生妙不可言的感觉,如树林像神秘的舞台,让父亲尽情欣赏鸟儿的自由表演;父亲在一天天的欣赏中,悄悄把树林和鸟儿都装进了心中……而这种奇妙的感觉、奇妙的关系虽不知从何说起,但越读越有韵味。

二、在概述内容中读出构思之妙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阅读《父亲、树林和鸟》这样的散文作品,以了解内容为主,至于将理解作品的构思特点作为学习内容就超出水平了。薛老师就是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学习中不知不觉地带领学生欣赏了作品的构思艺术。他充分考虑课文自然段多、对话多给学生概括主要内容带来的难度,因而采用引导、搭建支架的方式进行帮助。先引导学生梳理作者在课文中表述的两件事,搭建支架帮助学生进行主旨概括。在梳理第一件事时,搭建支架所采用的正是课文题目涉及的表达对象(父亲、树林和鸟),而且只搭了半截支架,即“一个春天的黎明,父亲带着‘我_________ ”;然后耐心地启发学生把具体内容说清楚、说准确,并用板书明确是“去听鸟唱歌”。在梳理第二件事时,也搭建了一个半截支架,即“过了几天,父亲告诉‘我_________ ”;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进行概括理解,并同样用板书明确是“黎明时分的鸟容易被打中”。完成了这样的梳理概括后,薛老师如下的教学才是神来之笔。

师:这两件事是围绕课文的哪句话来写的?拿出笔把它画出来。

生: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师:最重要的是哪三个字?

生:“最喜欢”。

师:请在这三个字下面加点。(板书:最喜欢)他不是一次喜欢,是一生都喜欢。(板书:一生)课文围绕这句话讲了两件事,第一件、第二件。(学生看着板书再次连起来读)

师:读懂了吗?

生:读懂了。

师:所谓读懂就是要知道课文写了哪些事,这些事是围绕什么意思来写的。

【赏析】薛老师没有用结构、构思之类的术语引导学生展开对话,但是用学生能够听懂的“围绕哪句话(什么意思)写的”完成了构思特点的讲述:先分写两件事,再总写(一生最喜欢)。这样欣赏课文的构思特点,一方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总分结构是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的一些课文中就经常学习的构段特点,只是在本课中属于隐藏状态,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揭示;另一方面是将构思特点的学习融合在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具有水乳交融、浑然不觉的妙处。这样的教学,学生读着读着,就读出了余味悠长的感觉,这就是欣赏课文时引导的艺术。

三、在对话辨析中读出形象之妙

课文的主体部分是父亲把“我”带进树林后父子间的对话。薛老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这些对话,目的是读出父子对树林中鸟儿理解上的反差感,进而读懂父亲的形象。

父亲说“林子里有不少鸟”“树叶在动”“还有鸟味”,但是“我”在父亲身边却没有看到、没有找到、也没有闻到,也就是“我”认为树林里没有鸟。这个时候,“我”在心里一点也不认同父亲,认为父亲是有些“胡吹”的人,此处是对父亲形象认识的第一个层次。后来,一切都像父亲说的那样,树林里的鸟该叫的就叫起来了,该飞的时候飞起来了,这使“我”对父亲刮目相看,知道父亲在树林里和鸟在一起时是“最快活”的时刻,这是对父亲形象认识的第二个层次。

而在对父亲形象认识的第三个层次中,薛老师的引导具有思辨的意味,那就是先读出父亲像猎人,再读出父亲不是猎人。在引导学生读出父亲像猎人时,薛老师让学生做“阅读的猎人”,到课文中去寻找“父亲像猎人的线索”,学生找到父亲能够像猎人一样具有很灵敏的鼻子、很敏锐的眼睛、很有耐心、很专注、很专业等,由此确认父亲如果是猎人的话,算得上是一个专业的、优秀的猎人。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读出父亲不是猎人的教学。

师:课文有一个地方表明父亲不是猎人,一定要注意。读一读这四句话,像不像猎人说的?

生:不像。

师:这四句话说的都是鸟的知识,像猎人,但又不是猎人说的话。哪儿能证明?

生:鸟要准备歌唱了。

师:猎人只会说“鸟要叫了”,而父亲却说——

生:鸟要准备歌唱了。

师:“歌唱”这个词透露出对鸟的喜爱。你看,“羽毛焐得热腾腾的”,猎人会说“有鸟的气味”;“抖动着羽毛”,非常优美,猎人只会说“拍翅膀”;“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猎人只会说“喘气”。父亲的所有这些词和句,一行一行,不像猎人,像什么?

……

师:像一个诗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富有情感的话。

【赏析】薛老师抓住文本中最能体现父亲与猎人有着本质区别的语言,让学生理解父亲的话中充满了对鸟儿的喜爱和欣赏,具有诗一般的美妙,这就是薛老师提出的父亲“像一个诗人”。薛老师引导学生读父亲所说的四句话,既是在欣赏四句最深情的诗行,又是在欣赏诗人最美的情怀。只是为了让三年级学生能更深地认识人物形象,薛老师先是引入了思辨的阅读方法,即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出可以证明“父亲像猎人却不是猎人”的例子,然后采用比较的方法,把父亲诗一般的语言与猎人的话语一一对照,读出猎人是想方设法找到鸟儿进行猎捕,而父亲是发现鸟儿诗意的栖居,感悟和欣赏鸟儿快乐幸福的生活。通过对照,让学生从中推敲出父亲对鸟的理解是充满诗意的,也是最值得欣赏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完成对父亲从像猎人到像诗人的认识飞跃。

(作者单位: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王振辉)

猜你喜欢

猎人树林鸟儿
与鸟儿的秋日邂逅
秋天的树林
在树林里捉迷藏
鸟儿
不听劝告的猎人
雨后的树林
怪兽猎人10
让鸟儿把烦恼叼去
怪兽猎人③
嘘——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