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价值、内容与方法

2023-09-19孙菲菲郭华林

文教资料 2023年9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

孙菲菲 郭华林

摘 要: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国家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和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行动纲领,不仅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而且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指导,对国家发展人才力量储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建设以及大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而言,可以从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四大部分融入教学实践,不仅能够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动态融入,也将在开展理论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教学载体的方式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精神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 课程教学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系统总结过去五年工作成就及新时代十年所经历的伟大变革基础上,精准分析我国当前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变的定位下,进一步规划国家发展未来的目标导向和战略部署,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行动纲领,也是高校培育大学生塑造理想品格的重要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主要渠道。如何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什么途径融入是每一个思政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简称“原理”课)为例,着重从价值意蕴、核心内容以及方法路径三个层面探讨如何在“原理”课教学中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

一、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原理”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二者在本质上具有内在统一性,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现实表达,这就使得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原理”課相互融合具备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原理”课教学的价值意蕴具体体现在党和国家未来发展事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建设以及大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等三个方面。

(一)政治价值:为党和国家发展事业储备人才力量

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局势不断发生深刻变化,使得我国发展迎来重要战略机遇期。但与此同时,意识形态斗争加剧、能源危机、单边主义与强权政治等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给我国发展提出严峻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1]。实现这一任务离不开青年大学生的参与。大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强大后备军。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原理”课,有助于大学生深入理解无产阶级政党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要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抵制西方“普世价值”和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的不良侵蚀,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坚定不移拥护党的领导,自觉肩负起振兴中华、复兴民族、幸福人民的重任,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

(二)学科价值:丰富“原理”课教学内容,增强课程实效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开篇总结过去五年工作和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知古论今,进一步分析当前我国发展所处阶段与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在全面把握现实的客观存在基础上,科学规划国家未来的发展战略。其理论依据来源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由此可见,党的二十大精神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理论产物。教师在“原理”课第一章“辩证唯物论”或第三章“历史唯物主义”教学时,适时融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实事求是的相关内容,既能够拓展“原理”课的教学空间,也极大丰富了“原理”课的教学内容。当代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追新求异,获知新事物的能力相对较强,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常学常新。相较于抽象晦涩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更为直观、更易理解,能在最大程度上更新“原理”课的教学内容,增强课程的实效性,进而帮助大学生掌握党的最新理论成果。

(三)实践价值:推动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一大典型特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党的二十大报告所宣扬的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需要我们发扬斗争精神,脚踏实地做好当下。党的二十大精神源于实践,最终要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原理”课教学,能够帮助大学生全面理解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不仅如此,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2]用党的二十大精神这一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适时恰当地在“原理”课教学中融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相关思政元素,有助于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早日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例如,紧抓“奋斗精神”这一主题引导大学生摆脱“玻璃心”,练就愈挫愈勇、积极乐观的良好心态,做脚踏实地的奋斗者;利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一主题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站在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设计个人理想,拒绝“躺平”心态,做精神昂扬、砥砺前行的追梦者;将党的二十大坚持人民至上与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相融合,引导大学生早日承担起时代赋予青年人的责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成蓄势发力。

二、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原理”课教学的核心内容

纵观党的二十大报告全文,无一不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芒。“六个必须坚持”、“两个结合”、过去五年工作总结、当前发展阶段及今后的使命任务、社会主要矛盾、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民立场、中国式现代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等一系列论述都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也为二者的融合提供了现实可能。

(一)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导论章节教学

“六个必须坚持”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立场、观点、方法相融合,讲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3]“原理”课要教授学生以“渔”,首先就要在课程导论部分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并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具体来讲,“原理”课导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部分可以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六个必须坚持”进行教学设计,即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其中,马克思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解放无产阶级及全人类的基本立场与坚持人民至上有异曲同工之意;而坚持自信自立、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观念以及胸怀天下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在21世纪中国化本土化的表现。通过结合“六个必须坚持”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生更加清楚马克思主义离我们生活并不遥远,也并非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供我们分析时代问题的有力工具。

“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当代价值相融合,反驳“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5]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之所以能在中国屹立不倒,一方面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是经实践证明的科学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则离不开中国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与本土化。在“原理”课“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等部分教学中,融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两个结合”,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向学生全面解释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具有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发展性等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功实践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指导价值,反驳了“马克思主义过时论”[6],使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为何行、何以行,进而达到坚定理论自信的目的。

(二)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章节教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拨开哲学迷雾,科学揭示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并以世界的物质本原为起点探求客观事物之间的辩证运动。中国共产党坚持物质第一性,在此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提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并将其运用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成功扭转近代中国贫困落后的面貌,带领亿万人民摆脱侵略与压迫,走向解放,步入小康。党的二十大報告时刻体现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具体表现为回顾总结过去、审视当前与研判未来。[7]将这一系列相关内容融入“原理”课第一章第一节“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中,作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论据。

辩证唯物主义超越了笼罩在唯心主义外壳下的黑格尔哲学,揭示出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留给我们宝贵的哲学方法——唯物辩证法,其实质和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也就是矛盾学说。正确认识并运用矛盾是我们于大千世界从事实践活动的关键。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哲学高度再次明确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并提出一系列举措用于实现平衡发展和充分发展。“原理”课第一章第二节“对立统一规律”教学时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就要利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解释矛盾的基本属性,讲清楚矛盾在中国存在的普遍性,讲透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即党和国家如何在与矛盾的持续斗争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在“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处融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讲清楚事物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向学生阐释中国走向现代化既要协调内部冲突,又要恰当处理外部关系的根源正是兼顾事物发展的内在原因与外在动力,不顾此失彼的表现。

“党的经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书本上抄来的,而是我们党在历经艰辛、饱经风雨的长期摸索中积累下来的,饱含着成败和得失,凝结着鲜血和汗水,充满着智慧和勇毅。”[8]任何一种理论的产生都离不开特定的实践土壤,马克思主义理论如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亦然。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内容融入“原理”课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教学设计,讲清楚这一理论成果形成的实践基础,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各方面成就,再为学生全面介绍这一理论产生、发展和成熟的来龙去脉,以此阐释认识的形成需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复杂过程,也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什么叫理论来源于实践,最终服务于实践。

人民立场与群众史观相结合,解释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历史唯物主义从人类社会的角度揭示了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民群众在此过程中的主体力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必备武器。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原理”课,利用人民至上相关表述,辅助第三章第三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教学,阐释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在人民,将人民视作江山,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保障改善民生,缩小收入差距等一系列

举措。

(三)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章节教学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实质,进一步得出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论断。在“原理”课第四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教学中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就要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具体来讲,教师在讲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时,阐释当前资本主义国家表现出的一些不可调和的社会冲突的根源是内在的固有矛盾,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即在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下,追求高质量发展,落实全过程人民民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缩小贫富差距,推动共同富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打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资本主义发展趋势相融合,驳斥资本主义国家“逆全球化”思潮,进一步论证经济全球化是众望所归的必然趋势。在“原理”课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阐释社会化大生产下,资本主义“逆全球化”并不能改变经济全球化的大方向。反观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共同体理论、全球化理论为依据,在世界发展进入新一轮变革的关键时期,创造性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顺应经济全球化浪潮、符合人类历史发展大势的明智决策。

(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科学社会主义章节教学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相融合,讲清楚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核心引领地位及持续推进党的建设的重要性。教师在进行“原理”课第六章“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教学时,可融入党的二十大报告有关全面从严治党、党的自我革命等新时代党建理论,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根源,进一步阐释党始终决策正确的前提是要持续进行自我革命、自我建设,以此强化自身政治领导能力,巩固其核心引领地位。

三、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原理”课教学的方法路径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开展理论融入

“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当前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9]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原理”课,要高度重视课堂教学,以其为核心,开展理论融入。

首先,“原理”课教师是课堂教学第一负责人,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本人要先接受教育。一方面,“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10],钻研马恩经典著作,不断夯实自身知识储备及理论功底。另一方面,研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原文,深入挖掘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原理”课相互融合的要点、难点,并将其转化为“原理”课教学资源。具体来讲,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23年版)教材为主,把党的二十大相关论述作为教学辅助案例,做好每一章节的教学设计。如导论部分融入“六个必须坚持”“两个结合”,讲好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其次,及时更新教学话语表达方式,增强课程实效性、趣味性与亲和力。如过去常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说法,如今加入时代化,教师在授课时就要及时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让学生第一时间获取党的最新论述。除此之外,学生之所以认为“原理”课晦涩难懂,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专业术语较多。为引起学生对“原理”课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摒弃干巴巴的语言,学会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将抽象理论转述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使用了许多日常化用语,如“不信邪、不怕鬼”,“原理”课教师可以简化教学语言表达方式,不断增强课程趣味性和亲和力。

(二)联系社会实际,加强实践融入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传统“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1]。我们不能把马克思主义视作书斋里的学问,而是要学习理论,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再学以致用,指导实践。因此,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原理”课不能仅局限在课堂上讲,而要联系社会实际,深入开展实践教学。具体来说,在课堂实践过程中,“原理”课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党的二十大相关影像资料,督促学生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原文,并在其中找出与“原理”课相互结合的理论要点,撰写心得体会,或开展党的二十大主题演讲、辩论等,在课堂上展示学习成果,通过教师点评打分以及学生之间互评打分相结合的方式选出优秀作品,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相关比赛,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原理”课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兴趣和积极性。除此之外,为保证实践融入效果,提高学生课外实践质量,“原理”课教师可以调整课程考核方式,更加注重过程性考核,拉高实践考核所占比重,以此引起学生对课程实践部分的高度重视。

(三)创新教学载体,丰富融入方式

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原理”课教学过程中,高校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教学载体,推进教育数字化,为实现二者有机融合营造良好氛围。

首先,高校顺应普遍开展网络教学探索的潮流,加快各种网络虚拟教学平台建设,有序开展线上教学。近几年,学习强国、学习通、慕课等一系列网络教育学习平台接连问世,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学习需求,也给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原理”课教学,就要学会借助各种网络平台的优势,在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基础上,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让学习通、学习强国等程序成为高校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有力工具。其次,利用学校官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引导,实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原理”课教师可以将课程与党的二十大精神相互融合的内容进行加工整理,然后通过这些网络平台推送给学生。学生在自主浏览的过程中,获取相关信息,并通过自身领悟与思考,在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同時,将所学知识消化吸收。此外,在利用数字媒体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原理”课教学的同时,“原理”课教师要注重结合校园宣传栏、班级宣传栏、学校期刊、广播等传统媒体,双管齐下,最大程度地实现育人功效。

四、结语

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原理”课,在党和国家未来发展、“原理”课课程建设和大学生个体发展三方面都具有重要价值。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持续深入地挖掘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原理”课相互契合的理论要点,在此基础上,开展理论教学、加强实践教学、创新教学载体,不断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与“原理”课的动态融入。

参考文献:

[1] [5]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16

[2]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136.

[3] 习近平.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

[4] 刘建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材的几点思考[J].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2(4):6-7.

[6] 卢黎歌,胡春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价值、要点与方法[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11):64-71.

[7] 钟慧容.党的二十大报告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J].宁夏社会科学,2022(6):20-26.

[8]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7):6-13.

[9]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3-8.

[10] 习近平.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 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N].人民日报,2019-03-02.

基金项目:广东白云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新时代大学生正确历史观培育研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为例”(BYJY202221),广东省民办高校思政专项课题“‘大思政视野下民办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现状与路径研究” (2022MBSZ2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念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