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分析
2023-09-19桂运奇王鲁腾
桂运奇 王鲁腾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进程中,为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取得重大成就发挥了重要作用。我们从对象、介体、结果三个维度可以科学评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鄂豫皖苏区的列宁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完整地展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介体、结果的有效性,是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功范例。
关键词:鄂豫皖苏区 列宁小学 思想政治教育 有效性
鄂豫皖苏区是土地革命时期全国第二大苏区,在当时各苏维埃区域中,鄂豫皖苏区斗争时间之久、根据地规模之大,都是极为罕见的,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苏区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为提高根据地军民的知识水平和思想觉悟,培养服务于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的有用人才,极为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其中,党在根据地所创办的列宁小学为广大劳苦大众的子女享受免费教育、获取知识文化提供了机遇和条件。列宁小学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培养出了一大批德才兼备、信仰坚定、对党忠诚的合格人才,为中国革命最终取得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分析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可以为新时代如何在各级各类学校高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关于苏区列宁小学,相关研究成果大多见于苏区通史或教育史的研究之中,且以列宁小学的整体性叙述为主,专业学术论文不多,代表性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探讨苏区列宁小学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作用。张耀纶指出,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为党和人民培养了新的后代,为中国革命培育出大量优秀人才和党政军干部。[1]二是分析苏区列宁小学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地位。许金华、李水弟认为,列宁小学在中国教育史上开创了党的普通教育的先河。[2]温剑波、温余荣认为,列宁小学第一次在中国实现了民众免费的义务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实施普通教育的伟大尝试。[3]三是研究苏区列宁小学课程教学的具体实践。肖菊梅认为,中央苏区列宁小学所开展的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为革命战争服务的时代价值诉求。[4]陈光华认为,中央苏区列宁小学体育课程由于积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是当今体育课程思政的预演。[5]另外,湖南师范大学谭献民教授指导的系列硕士论文分别对中央苏区、鄂豫皖苏区、湘鄂赣苏区、川陕苏区列宁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有益探讨,但系列论文局限于结果有效性的分析,具体到列宁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仍有深入探究的余地。本文立足于现有成果的研究基础,采用思想政治教育学有效性原理为分析视角,力求为苏区列宁小学研究提供更加丰富和实在的学术支撑。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有效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史表明,工人和农民在中国革命的发展历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地位和作用。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登上历史的舞台,展现出强大的力量,逐渐成长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近代中国的现实国情表明,农民是中国社会的基本力量,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联合工农阶级,在工农群众中传播马列主义,成为中国革命先驱者们的思想共识。自近代以来,鄂豫皖边区工农群众长期遭受各类反动势力的残酷剥削,是中国革命最坚强的动力之一。从教育对象的有效性分析,鄂豫皖边区工农群众有以下两个突出优势。
(一)教育对象主体意识觉醒
近代以降,由于清政府的腐败统治和帝国主义的残酷压迫,包括鄂豫皖边界地区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生活极其悲惨。大革命失败之后,国民党蜕变成为一个由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反动集团所控制的政党,残酷镇压人民和消除异己力量。在鄂豫皖边区,国民党政府巧立名目、横征暴敛,拼命榨取工农群众的血汗,导致大别山区田地荒芜、饿殍千里、民不聊生,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在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下几乎变成惨绝人寰的人间地狱。
在鄂东北农村,“黄梅灾黎,争购砒霜,冀图自尽,各乡村十九断炊,卖妻鬻子者时有所闻”[6]。在豫东南农村,受军阀混战和天灾影响,各地“交通梗塞,死无所逃,救无所施,往往数十里无人烟,百万户无升粟,餐冰卧雪,冻饿以死,日数千人,凄惨状况,殆非人境”[7]。在皖西农村,农民受水旱灾害影响“逃生无路,水藻捞尽,草根掘尽,树皮剥尽,以观音土及稻糠两种,涩于咽而复难于泻,哀嚎惨痛,无异于人间地狱”,更有甚者“鬻三两岁子女以求数元以侥幸苟全,到处皆是哭聲震野,极尽生离死别之惨”[8]。鄂豫皖边区各城镇的手工业工人以及为数不多的产业工人,生存环境同样极其恶劣。他们无法按月领取微薄的工钱,受资本家和工头的欺诈剥削,难以养活家小,生活极为困苦。[9]总之,鄂豫皖边区的工农群众身处水深火热之中,虽然暂时没有群起反抗,但心中对剥削阶级压榨的不满却日益积聚,其主体意识逐渐觉醒,渴望有一种新的理论武器武装自己,以改变自身悲惨的生存状况。
(二)教育对象初具革命知识储备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之后,董必武、恽代英、陈潭秋、高语罕等一批亲历者开始回到大别山区传播马克思主义。他们通过学校、书社、社团、工会、农会等途径,将马克思主义转换成广大工农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帮助他们从封建落后思想的桎梏中走出来,唤醒了他们为改变自身命运而进行斗争的革命激情。在湖北,董必武于1920年3月创办武汉中学,该校以宣传革命思想,培养革命人才为目的,很快发展为湖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武汉中学录取大量鄂东籍进步学生,董必武对他们“在注重基础教育的同时,还尽可能地通过在生活中的接触向他们不断灌输马克思主义教育”[10]。在安徽,皖西籍知识分子高语罕于1921年1月出版《白话书信》一书,该书成为安徽最早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课本。另外,高语罕还与朱蕴山、桂月峰等人在六安省立第三甲种农业学校筹建中国革命小组,引导皖西地区进步青年研究、信仰和传播马克思主义。[11]
董必武、高语罕等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为大别山区培养了一批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进步青年。这批青年知识分子以强烈的革命热情将马克思主义与大别山区工农运动相结合,使得广大工农群众初步认识、理解、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暴力革命学说等先进理论。可以说,董必武、高语罕等先进分子为马克思主义在大别山区的早期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鄂豫皖边界地区的广大工农群众初步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洗礼,弄清了自身悲惨处境的根本原因,认识到只有通过阶级斗争、以暴力革命的手段推翻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获得自身解放,才能够结束被压迫被剥削的命运。总之,马克思主义在大别山区的早期传播使鄂豫皖边界地区工农群众受到了思想启蒙,获得了马克思主义的常识教育,初步具有了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革命知识储备,这为土地革命开启后党在大别山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思想政治教育介體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介体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开展过程中教育者和教育对象相互连接的桥梁和枢纽。因此,分析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介体就成为探讨中的重要一环。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科学向上,采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来教育群众,使受教育者对中国革命和党的工作产生深刻而有效的科学认知。另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灵活适用。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采用共产党人现身说教法、实践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与教育对象的思想发展紧密契合,为提升列宁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性
就教育内容而言,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政治觉悟,能够适应革命斗争需要的合格人才,故教育内容紧紧围绕常识教育、阶级斗争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等方面展开。常识教育主要学习普通基础知识,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其时,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开设有“政治常识”“社会常识”等学习内容,帮助学生系统了解苏区政府的方针、政策,以及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斗争经历等知识。“政治常识”大多以上级党委宣传部、红军政治部、苏维埃政府文化委员会发出的宣传材料及苏维埃政府的方针、政策和法令为讲授内容;“社会常识”主要以中国历代农民战争史、帝国主义侵华史、中国及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史为讲授内容。[12]常识教育虽属基础知识,但却能使受教育者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使他们对近代以来的中国国情、对中国共产党何以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树立清醒的认识,为他们下一步接受更高层次理论知识奠定了思想基础。
阶级斗争教育是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来武装受教育者的大脑,激发他们的阶级意识,以弄清自身遭受压迫和奴役的本质和根源。阶级斗争教育贯穿于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引导受教育者将理论知识运用于革命斗争实践中,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其时,各苏区小学教材不仅要与自然社会、历史地理各方面知识相联系,还要与阶级斗争、革命战争以及群众生活的实际保持密切联系。[13]在此背景下,各苏区列宁小学课本“政治思想性都很强,阶级观点鲜明,教学内容紧密地服务于政治斗争的任务”[14]。
例如,1933年5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教育人民委员部组织人力编写了《共产儿童读本》丛书,成为当时全国各苏区列宁小学通用课本,为培养革命新一代做出了重要贡献。《共产儿童读本》在课文中频繁使用反映阶级斗争的政治术语,如“地主豪绅”“肃清反革命”“反水”“阶级敌人”“白色恐怖”“资本家”“剥削”等词[15],折射出列宁小学对阶级斗争教育的高度重视。总之,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将阶级斗争知识作为一种革命武器有效传授给了受教育者,广大少年儿童则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加深了对阶级斗争知识的理解,成长为有助于苏区建设、有利于中国革命走向成功的先锋者。
形势与政策教育同样是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能够很好地帮助受教育者了解目前的政治形势。例如,在皖西苏区,六安六区五乡黄集列宁小学“除开设的文化课程外,还重点增设了革命形势教育课和军体课”[16]。在鄂东苏区,大冶县各乡以列宁小学师生为主,联合工农群众一起办墙报,以此来向师生和群众进行时事教育和革命形势教育。[17]通过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广大少年儿童认清了斗争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对中国革命的发展走势有了正确判断,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了清醒的认识,树立起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而奋斗的坚定理想信念。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有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者为了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产生认识和影响而采用的手段、方式和形式,是思想政治教育者能否有效实现其教育目标所必备的中介要素和工具要素。在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比较典型的教育方法是共产党人现身说教法和实践教学法。共产党人现身说教法是指列宁小学邀请党政干部、红军战士亲临学校,运用自身的革命经历对受教育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当时,湖北红安列宁小学、河南光山箭河列宁小学、安徽岳西大岗岭列宁小学都曾邀请先进共产党人走进课堂,以自身经历为例勉励学生多学革命道理。[18]通过运用共产党人现身说教法,可以使受教育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革命斗争的艰险不易与重大意义,进而坚定革命理想,积极维护革命政权,自觉拥护党的领导。
实践教学法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其目的是引导受教育者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注重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列宁小学的学生参加的实践教学活动内容丰富,一是开展群众性识字扫盲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利用课余在地方村镇主要路口站岗放哨的机会,给过往群众教授基础的文字知识和简单的革命理论。例如,在豫南苏区,列宁小学的学生在村镇路口站岗放哨,同时也充任“识字小先生”。他们对通行的每一个人一律耐心“教人识字”,直到学会才放行。一时间,豫南苏区农村出现了母女共学、父子同读的学习热潮。[19]如此,受教育者既能够为提高苏区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思想政治觉悟做出贡献,又能够增强服务群众的阶级意识,坚定自身的革命信仰和理想。二是开展生产实习,学生在不影响文化课程学习的同时参加生产劳动,助力苏区经济社会发展。例如,在皖西苏区,列宁小学的学生星期日或农忙时要参加劳动,在学校公田或红军公田参加农业生产,帮助军属、烈属从事砍柴、挑水等家务劳动。[20]通过参加生产劳动,受教育者提高了自身的动手能力,成长为身强体健且忠诚于党的事业的合格战士。
三、思想政治教育结果的有效性
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在创建、巩固和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作为苏区文化教育事业的重要一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科学真理的指导下,帮助苏区人民群众提高知识文化水平,使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得到提升,为中国革命事业培养了无数人才。可以说,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为苏区工农群众的个体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在中国革命由曲折中发展并最终走向成功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彰显了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结果的有效性。
(一)人民群众知识文化水平得到提高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反动统治阶级垄断了教育,将教育变成剥削广大工农群众的工具,文盲可谓充斥全国。就鄂豫皖边区而言,苏维埃政权未成立之前,边区的工农群众绝大多数都是半字不识的。其时,黄安、麻城、黄陂、孝感等县,占人口总数90%以上的人都是文盲。黄安县青壮年中,文盲占95%,适龄儿童很少有上学的。[21]苏维埃政权建立后,鄂豫皖苏区各地普遍建立起列宁小学,第一次在大别山区实现知识文化教育普及,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提高自身文化水平的需要。当时,包括鄂豫皖苏区在内全国各苏区,工农及其子女有享受教育的优先权,苏维埃政府用一切方法来提高工农的文化水平。[22]鄂豫皖省苏维埃文化委员会颁布决议案,明确规定:“普遍地发展乡学,使我们苏区里每一个工农劳苦儿童、红军子弟有读书的机会。”[23]据此,苏区政府规定,年满6—12岁的工农子弟必须入学列宁初级小学接受教育。同时,区和县苏维埃以上的开办列宁高级小学,供16—20岁之间的工农子弟入学接受教育。随着列宁小学的普及和发展,鄂豫皖苏区各地学龄儿童多数能够进入列宁小学就读,他们有机会用大部分时间接受教育,学习知识文化,这与国民党统治区域少年儿童的低入学率、高文盲率形成鲜明对比。
(二)人民群众政治觉悟得到提升
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的教育任务不仅是要提高苏区少年儿童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提升他们的政治觉悟。也就是说,列宁小学所开展的教育既是注重知识文化普及的普通教育,也是为革命战争服务、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为此,列宁小学在课程设置中,注重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不仅设置有社会工作、政治常识等思想政治课程,还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同时,列宁小学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娱活动,加深学生对无产阶级革命的认识,使其政治素质在活动中得到提升。此外,列宁小学特别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在实践中帮助学生践行和领悟党的方针、政策,树立起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提升人民群众政治觉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国民党政府内政部土地司长郑震宇在评价鄂豫皖苏区教育时,感慨苏区内民众“无论识字与否,对于共产党所倡之口号与名词,皆能运用自然”[24]。总之,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苏区的少年儿童接受了革命思想,提高了政治觉悟,为中国革命事业培养了无数信仰坚定、紧跟党走的有用人才。
(三)为中国革命事业培养了无数有用人才
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所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基本上普及了苏区的文化知识教育,使得苏区的绝大多数少年儿童获得了受教育的权利,成长为拥有一定文化技能的有用人才。同时,无数的少年儿童受益于列宁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接受马列主义的熏陶,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逐步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做到了拥护党的领导,养成了为中国革命奋斗终身的意识。列宁小学毕业的学生大部分参加了地方苏维埃和红军工作,不少毕业生历经革命斗争和锤炼,逐步成长为党政军各级部门的领导人,为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另外,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不仅承担了少年儿童的文化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也承担了部分社会教育功能,为苏区广大工农兵群众提供了受教育机会。鄂豫皖苏区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积极利用各地普遍建立起来的列宁小学,组织夜校、扫盲识字班、列宁学习室等,将基本的理论知识、科学的文化知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灌输给工农兵群众,帮助他们初步掌握了马列主义,懂得了党领导中国革命的重大意义,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政治、军事、文化素养,逐步成长为助力党和人民夺取民主革命伟大胜利的人才。
四、结语
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大多出身于工农阶层,是一支信仰坚定、思想端正、工作负责的教师队伍。受教育者则是主体意识觉醒,初具革命知识储备,渴望用一种新的理论武器武装自己,以改变自身悲惨命运的劳苦大众。二者的双向良性互动能最大程度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科学向上,方法灵活适用,表明介体的有效性是保证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条件。最后,受教育的工农群众思想行为发生变化,能够自觉地接纳并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教育结果既满足了苏区工农群众个体发展需求,又满足了中国革命持续发展需要,彰显了鄂豫皖苏区列宁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结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18] [21] [23] 张耀纶.鄂豫皖苏区教育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128,104-114,5,95.
[2] 许金华,李水弟.理想与现实:列宁小学的再阐释[J].教育评论,2007(2):116-120.
[3] 温剑波,温余荣.中央苏区列宁小学教育的历史考察[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7):75-78.
[4] 肖菊梅.中央苏区列宁小学劳动教育的历史经验及启示[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20(4):169-177.
[5] 张宪,韩迪,刘锐.列宁小学的光芒:中央苏区列宁小学体育课程及其当代启示[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21(3):59-63.
[6] 鄂灾惨重[N].大公报,1934-09-10.
[7] 豫灾惨重[N].民国日报,1930-02-02.
[8] 皖灾区广阔占全省三分之一 灾民掘食观音土[N].中央日报,1935-04-02.
[9] 《鄂豫皖苏区历史简编》编写组.鄂豫皖苏区历史简编(1927—1937) [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8.
[10] 严世雄,李敏伦,唐荆莎.红安红色文化研究:第一辑[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20:70.
[11] 中共六安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安徽省六安历史:第1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21.
[12] 王日新,蒋笃运.河南教育通史:中卷[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304.
[13] 董纯才.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第1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165.
[14] 陈元晖.老解放区教育简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45.
[15] 褚興敏.《共产儿童读本》价值取向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5.
[16] 陈贤忠,程艺.安徽教育史:上[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550.
[17] 林楚生,石功彬,石太全.大冶市老解放区教育史略[M].黄石:[出版者不详],1996:59.
[19] 姬忠林.河南成人教育史[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151.
[20] 安徽省六安县教育局.六安县教育志[M].[出版地不详]:[出版者不详],1989:169.
[22] 毛泽东.毛泽东同志论教育工作[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13.
[24] 郑震宇.鄂豫皖克复区视察通讯[J].师大月刊,1933(5):99.
基金项目: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2021CX008),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SK2021A0527),皖西学院校级科研项目(WXSK202255),皖西学院校级质量工程项目(wxxy2021053),安徽省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提升工程大别山革命文化研究项目(dbs202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