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才”医学模式浅析岭南地区中风的病因病机
2023-09-19王媛詹杰朱乐英陈红霞詹乐昌
王媛,詹杰,2,朱乐英,陈红霞,2,詹乐昌
1.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2. 广东省中医药防治难治性慢病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120
“三才”医学模式起源于《易经》,成形于《黄帝内经》,以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中华传统文化等为理论根基,是阐述自然、社会、人的动态演变关系以及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种环境医学观、天人一体观[1]。“三才”指天、地、人,其中“天”代表天气、气候、物候、天体运行等自然环境,即“天环境”;“地”代表地理、地貌、水文、地域等自然环境,即“地环境”;“人”代表饮食习惯、心理状态、体质、性别、民族风俗以及社会关系等社会环境,即“人环境”[2-3]。“三才”医学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强调天人合一,即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相处,人体自身阴平阳秘。《周易·文言传》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凶吉,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三才”医学模式既遵循客观规律,又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中医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缩影,在生理、病因、诊断、治疗及预防保健等方面为中医临床实践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
《湿热论》又名《湿热条辨》,由清代著名温病学家薛雪所著。该书在湿热病方面对温病理论进行了开创性的补充,其学术特点主要体现在3 个方面:第一,阐述了湿热为病,着重于“湿”的病机特点;第二,创立了三焦辨证法,成为温病的重要辨证方法体系,至今临床仍广泛使用;第三,治疗上注重化湿通阳,顾护阴液及脾胃阳气,喜用谷芽、白扁豆、薏苡仁、 茯苓等调节脾胃升降,善用理中汤等甘温之剂温补脾胃。
笔者基于“三才”医学模式,以《湿热论》为理论基础,浅析岭南地区中风患者的核心病因病机,以期为中风的临床精准辨证论治提供参考。
1 “天环境”是岭南地区热炽之源
“三才”医学模式中的“天环境”主要指气象气候。《左传·昭公元年》载:“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分为四时,序为五节,过则为灾。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元代朱丹溪认为:“六气之中,湿热为患,十之八九。”由此可见气候环境是造就湿热的重要因素。岭南地区大部分处于北回归线附近,属于热带、亚热带气候,同时可见海洋气候与内陆气候,全年日照时间长,年均气温高,四季变化不明显,夏长冬短且暖,“四时放花,冬无霜雪”是其写照,故常被称为“炎方”[4-5]。岭南地区的气温较高,长年受东南或偏南之暖湿气流影响,每年春季(3—4月)易出现“回南天”,阴雨连绵。夏季(5—9月),尤其是8—9月,台风与雷雨频繁,雨水充沛,空气相对湿度偏高[6-7]。《湿热论》曰:“夫热为天之气,湿为地之气。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温热经纬》亦载:“热得湿则郁遏而不宣,故愈炽;湿得热则蒸腾而上熏,故愈横。两邪相合,为病最多。”岭南地区不仅炎热日久,且常年湿气较重,湿热相合,而热愈甚。可见,“天环境”实为岭南地区热炽之源。
热邪不仅耗损气血津液,而且常与非四时之风、寒、暑、湿等邪气相夹杂,侵袭人体而出现各种证候。如阳热亢盛,热盛伤津耗气,热迫血行,气虚失摄,血溢脉外,导致出血性中风。再如热湿相夹,困阻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水液运化、散布失调,痰饮滋生,内外湿相加,痰湿内蕴,热邪熏蒸,痰热互结,上扰清窍,神机失用,而出现中风中脏腑。如《湿热论》曰:“盖三焦与肝胆同司相火,中焦湿热不解,则热甚于里,而少火悉成壮火。火动则风生,而筋挛脉急;风煽则火炽,而识乱神迷。”梁伟雄等[8]研究结果显示,出血性中风急性期以火证、风证、痰证多见。李建香等[9]经研究发现,出血性中风急性期存在火热证与风证向血瘀证、气虚证演变的趋势。可见,热邪为岭南地区中风患者发病的最重要致病因素与最常见易感因素。
2 “地环境”是岭南地区湿横之根
“三才”医学模式中的“地环境”主要指地理地貌。岭南系指五岭(大庾岭、骑田岭、越城岭、萌渚岭、都庞岭)之南的地区,包括现在的粤、桂、琼、港、澳、闽、台以及湘赣部分地区,所处纬度较低,其北为长江水系,南为珠江水系,地形复杂多样,遍布丘陵、岛屿、山地、菏泽、湖泊等,河道纵横交错,山林植被茂盛,全年雨量充沛,是全国著名的多雨区[10]。岭南地区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皆处全国最高水平,属湿润气候[11]。湿受热气熏蒸,弥漫于空气,仿若蒸笼,使得湿气更甚。正如《湿热论》所言:“湿为地之气……湿得热而湿愈横。”可见,以地理地貌、水文为主的“地环境”乃岭南地区湿横之根。
湿与非四时之风、寒、热、暑等邪气相夹,侵袭机体,阻碍气机运行,影响脏腑功能,导致气血阴阳失调。湿邪易困阻脾胃,引起中焦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不足,水液布散失司,引发痰湿困阻,阻碍气机,气滞血瘀,闭阻脑络,导致中风中经络;亦或湿热相结,炼液为痰,痰热阻滞,腑气不通,气机壅阻,影响卫气运行,使道闭塞不通,神机失常,清窍失灵,而出现中风中脏腑。吴又可在《温疫论》亦言:“南方卑湿之地,更遇久雨淋漓,时有感湿者。”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积,水液停而凝聚成痰,痰可夹风、热、瘀,阻碍气机升降,气血逆乱,上扰清窍,发为中风。岭南地区所处纬度偏低,年平均气温高,毗邻海洋,雨水充足,湿气明显,湿为阴邪,湿性黏滞重浊,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起病隐匿,缠绵难愈,是许多重大慢性病的致病因素[12]。
3 “人环境”是岭南地区人群湿热之本
“三才”医学模式中的“人环境”主要指心理状态、饮食习惯、社会关系等。岭南地区历史文化悠久、经济较为发达,同时劳动人口数量较庞大,竞争压力与生活压力普遍较大,易诱发抑郁、失眠、焦虑等,亚健康人群较多。岭南地区盛产热带水果,海产品亦十分丰富,该地区常住居民平素喜好进食鱼、虾、蟹、蚝等多湿阴柔之品及榴莲、芒果、荔枝等甜腻之品,易使脾胃损伤、内湿滋生。天气炎热,贪食生冷冻物,嗜好凉茶,喜好煲汤进补滋腻之品,凉物易伤脾阳,甜腻之品易困阻脾胃,脾气虚弱,机体痰湿明显,日久化热,热邪易耗损气血津液,出现气虚、阳虚体质,湿热之邪合而为病,阻碍脾胃运化,湿热长居体内而不除,或素体湿热内蕴,或为痰热壅滞,气机壅阻,阳明腑气不通,阻滞清窍,发生中风。加之台风、暴雨频发,从事水中劳作之人较其他地区偏多,人体易受外湿侵袭[13-14]。诸上因素均可导致内外湿邪共患,出现气虚、痰湿、湿热体质[15]。如《湿热论》曰:“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文献[16-17]指出,岭南地区缺血性中风患者的常见体质类型为气虚质、痰湿质。
岭南地区人群所生活的气候环境、地理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等是导致该地区人群患病以湿热多见的主要因素,其中气候环境、地理环境是外因,社会人文环境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并影响内因的变化。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受外因影响。故“人环境”是岭南地区人群气虚、湿热体质之根本,也是影响岭南地区人群是否发生中风的关键因素。
4 正气亏虚、湿热相合是影响岭南地区中风转变的关键病机
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风》提出:“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很好地体现了岭南之地中风之病因病机的“三才”模式。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为自然界正常运转之气。若五脏系统功能正常,正气充盈,则六气不会转变为六淫邪气侵犯人体致病;若五脏系统功能失常,人体正气亏虚,六气则会变成六淫邪气侵犯人体。疾病的产生及发生发展本就是正邪相争的结果。外邪入侵时,人体会通过自身的调节,使邪气循着经脉、络脉、皮毛排出体外;若正气亏虚,邪气则会由表入里,甚至直中脏腑,导致疾病的发展并影响预后。《黄帝内经》提到“热极必寒,寒极必热,重热必寒,重寒必热”,其中的“极”和“重”表明了疾病转归条件,广义来看,是由于邪气过盛,正气无法抵御,故而产生疾病的变化,以此逻辑来看岭南地区中风的发生及转归,可有醍醐灌顶之感。
岭南地区人群由于受到地理、气候、生活习惯、饮食爱好、工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以气虚、阳虚、湿热体质多见,所患疾病的病机以湿热居多。有针对岭南地区中风中医证候的研究表明,岭南地区中风的证候主要为气虚血瘀证及风痰瘀阻证,多兼痰浊[18]。张利丹等[19]对2558 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中医证候与体质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体质多为气虚质及痰湿质。笔者认为,岭南地区中风患者的病机主要是脾胃功能受损,湿热相夹,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血行无力,经脉失充,脑络失养,导致中风;同时湿热之邪阻碍气机升降出入,导致水液运化失调,痰饮滋生,内外湿相合,湿热互结,风火相煽,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致中风。
正气亏虚、湿热相合是影响中风病情转变的关键病机。湿为阴邪,其性黏腻重浊,易阻碍气机,损伤阳气。热为阳邪,其性炎上,易化燥伤津。有湿无热,只能蒙蔽清阳,病机比较单一;有热无湿,会迫血妄行,血溢脉外而致中风。耿静然等[20]研究《湿热经纬》后认为寒邪之一汗可解,温热之一清可除,即单一湿邪或热邪侵袭人体,根据邪气的不同属性分而治之,或清热养阴,或化湿、祛湿、燥湿,病情会逐渐向愈;若湿与热合,病情就会出现多种复杂变化,湿热之邪不仅会阻滞气机,弥漫三焦,内热亦不得散解,还可使人之少火郁化为壮火。三焦火热炽盛,加之有湿热之邪阻滞气机,热邪为湿邪所裹,邪热不得外散,上下充斥,内外煎熬,最为酷烈。古之先贤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又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湿热之邪相合致病,亦遵循此规律。若人之脾胃不伤,中气旺,正气足,则湿热不内生,纵使外之湿热内入,正气亦可驱邪外出,整体病情向愈,预后良好,即“若湿热之证,不挟内伤,中气实者,其病必微”[21]。若正气不足,脾胃功能受损,中气虚,则湿气内生。日久化热,湿热蕴结脾胃,致脾胃升降失司,此时湿热之邪入侵,内外湿热互结,伤阴伤阳,导致诸多变证产生,包括化风生痉、化火致厥、三焦同病、入营迫血,甚或亡阴亡阳,此皆为病情危重之象,预后不良。
岭南地区中风患者喜食寒凉之物,正气亏虚,腠理疏松,脾气虚弱,长期处于湿热之地,易受湿热之邪侵袭。而湿热之邪单独致病还是合而致病,是影响岭南地区中风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键因素。
5 小结
《湿热论》为岭南地区中风的病因病机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三才”医学模式为岭南地区中风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同时也与中医学天人合一的理念相符,也是中医学整体观的体现。岭南地区的气候环境、地理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等是导致常住人群患病的主要因素,湿热之邪为岭南地区最为常见的致病邪气。“人环境”是岭南地区中风发生之根本病因,“天环境”与“地环境”是岭南地区中风发生发展的重要病因,正气亏虚、湿热相合是影响岭南地区中风转变的关键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