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民族性钢琴作品融入音乐课堂的路径研究
2023-09-19郑涵
郑 涵
(东华理工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13)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
关于音乐核心素养的内涵,目前较权威的是林崇德教授在《21世纪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里所定义的: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种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6个核心素养,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其分别归属于上位的3个内涵(文化基础、社会参与、自主发展),包含下位的18个基本要点[1][2]。
二、民族性钢琴作品概述
(一)民族性钢琴作品的定义
笔者认为,中国钢琴作品最能体现民族性的方面在于对民族音乐要素的运用和对传统民间音乐的吸收。因此,笔者用以下5点判定一部作品是否为民族性钢琴作品。一是是否蕴藏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例如钢琴协奏曲《黄河》;二是作品的创作素材是否取材于本土民族音乐及民歌,如黎英海编曲的《民歌小曲五十首》;三是作品的旋律是否采用民族音乐的旋律及民族音乐的节奏等,如崔世光的《山东风俗组曲》之《乡土小调》等;四是音乐文化是否蕴含特有的民族审美特色;五是钢琴作品中的旋律及和声是否具有民族特色。
(二)民族性钢琴作品的风格和分类
民族性钢琴作品大多具有民族性的音乐题材、民族性的音乐主题思想、民族性的形象风格和民族性的情感风格。笔者发现,现存的民族性钢琴作品分为三类:一是根据民歌改编的钢琴曲,如杨儒怀的《八首民歌短曲》,这八首短曲都是根据民歌改编而成;二是根据传统乐曲改编的钢琴曲,如《梅花三弄》与《阳关三叠》,这两首作品很好地“再现”了古琴的声音,给人以空旷之感,余音缭绕,韵味无穷;三是采用少数民族音乐风格创作的钢琴曲,这类作品的音乐主题大多来源于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的民间音乐,表现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粗犷豪放、淳朴热情的性格特点和能歌善舞的民族特点。
(三)民族性钢琴作品的创作
自学堂乐歌开始,大量的音乐家将民族文化融入音乐创作,其中突出的几位作曲家为后人谱写了大量的民族性钢琴音乐作品,如《北风吹》这首钢琴曲采用了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曲调;刘庄的《钢琴变奏曲》取材自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汪立三于1953年根据同名陕北民歌改编的《兰花花》是一首受到好评的钢琴曲;周广仁《陕北民歌主题变奏曲》是根据陕北民歌《三十里铺》改编的叙事性钢琴曲,《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改编自同名合唱曲,其歌曲原型是陕北民歌《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和《女孩担水》;这些根据民歌改编、创编的钢琴曲的主题音调都是我们熟悉的,这些改编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作品的原貌,并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发展,使其音乐形象更加丰满,在比较短小的结构中形成悲剧性、戏剧性与叙事性的对比,通过伴奏织体的变化、旋律和声的力量、节奏的推动使音乐达到高潮。
三、音乐鉴赏教学课堂的现状及问题
(一)中学音乐鉴赏课的现状
笔者经过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发现,现如今的中学生课业繁忙,学习压力比较大,这使得大部分学生不重视音乐这门学科。笔者在当地的一所中学进行了一个学期的调研和考察发现,许多高一年级学生看不懂五线谱,经过多次教学反思后,笔者选择用有简谱的方式进行教学,并且采用民族性钢琴作品,效果有所提升,但中学生的音乐基础薄弱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笔者在某次课堂上唱了一段广东民歌《彩云追月》,发现全班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听过,这也反映了民族性音乐的普及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因此,笔者选择了钢琴这个较为流行的乐器,从而更好地融入民族性钢琴作品。笔者选择钢琴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随着钢琴的普及,基本上所有的中小学都有了钢琴;其次,钢琴音域较宽,旋律色彩分明,基本上所有民歌的主旋律都可以用钢琴演奏,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种乐器。
(二)高中音乐鉴赏课的相关问题
高中生音乐鉴赏课的曲目有非常宽泛的选择范围,这给授课老师提供了非常大的选择空间,但也增加了上课的难度。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中,某些客观因素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一是有静无动,这也是许多教师在授课时都存在的问题,在课堂中教师长时间让学生聆听,缺乏互动过程,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二是一味多动,教师过分积极地互动,缺乏对课堂的掌控,导致学生反客为主,影响了教学质量;三是我行我素,教师按照自己的课堂要求进行教学,没有事先了解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影响了课堂品质;四是言无表情,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必须形成精神上、情感上的各种互动,教师如果拥有丰富的肢体语言和生动的表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本质内涵;五是自破氛围,有时候,教师的大意疏忽会降低课堂教学质量;六是势不得体,老师在课堂上的所选课题、教师的行为举止和态势应该协调,避免对学生造成不好的影响;七是音不搭调,每个教师都有自己擅长的方面,教师应该避开自己不擅长的方面。八是被动灌输,虽然大家一直强调教师要采用“创新型教学模式”,但在课堂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还是剥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等权利。
四、民族性钢琴作品融入中学音乐鉴赏课堂的途径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实质是体现音乐的审美价值、创造力价值和文化价值。音乐教育教学应把情感体验作为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基础,把兴趣教学作为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关键,把音乐实践作为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根本。[3]笔者在实践中发现,鉴赏民族性钢琴音乐作品的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在教学活动中具有强烈的、积极的探索动机,那么,一切教学活动都能更有成效地进行并取得最佳效果。要想让音乐核心素养教育取得成效,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人民出版社的《普通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必修)》第六单元《百鸟朝凤》为例,教师可以先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唢呐演奏的《百鸟朝凤》,然后再播放钢琴版的《百鸟朝凤》,培养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并请学生评价该作品,这样一来,学生的兴趣会得到激发。
(二)培养学生对音乐要素的感知力
笔者认为,培养高中生的音乐审美感知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对音乐表现要素的鉴赏。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音乐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音乐要素在具体作品中有哪些作用?代表哪些含义?音乐要素的具体表现有节奏、曲调、节拍、力度等,如人民出版社的《普通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必修)》的第十一单元中的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是根据陕北信天游音调改编而成的一首歌曲,主旋律采用陕北高腔的音调,激昂高亢,旋律线明亮而宽广,迸发出朴素真挚的感情。教师在音乐鉴赏课的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旋律进行分析,并鼓励他们探讨对作品旋律的感知。
(三)引导学生分析作品情感内涵
音乐的魅力在于其具有情感表现功能,能够以独特的方式将作曲者、作词者的思想传递给受众。在音乐作品的鉴赏过程中挖掘作品的情感内涵、发现作品的独特魅力,也是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关键。教师在鉴赏音乐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内涵。以人民出版社的《普通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必修)》的第十单元中的《黄河大合唱》中的《黄水谣》为例,在鉴赏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光未然、冼星海这两位近代著名音乐家的爱国情感进行分析,并使学生理解作品歌颂中华民族、歌颂大好河山、歌颂劳动人民坚强不息的品质和保家卫国的信念的思想内涵,并理解歌曲中的民族性。教师应该在学生聆听的时候提出一些问题,如:“你们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在听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对于歌词你们有什么样的理解?哪一句歌词让你印象深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进行回答。
(四)引导学生鉴赏音乐作品的体裁
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鉴赏作品的特定体裁,使学生通过分析音乐作品的表现形式对作品的情感表现方法形成深刻理解,并逐步明确不同题材的音乐作品的情感表现差异,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梳理音乐体裁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独立鉴赏乐曲的能力。如人民出版社的《普通高中音乐必修音乐鉴赏(必修)》的第二单元中的《澧水船夫号子》是一首流行于湖南澧水一带的船夫号子,是当地的船工在行船时唱的劳动号子,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实际功用。教师可以根据其“民歌”特性,引导学生对“民歌”进行鉴赏,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如何理解《澧水船夫号子》的号子特点?它体现了哪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或民俗?然后请学生依次对问题进行分析。
(五)基于多元民族音乐鉴赏发展核心素养
现如今,很多音乐家都借助民族元素进行音乐创作,创作出许多流传甚广的知名曲目,如《青藏高原》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具有民族性色彩的歌曲,由著名音乐家张千一作词和谱曲。该作品结合了藏族的民族文化,具有悠长的音调,演唱者音域宽广,作品节奏自由,带有独特的藏族文化色彩。在钢琴作品创作过程中,许多中国作曲家把具有民族特点的元素融入钢琴作品,如张朝的钢琴曲《皮黄》立意高远,将钢琴与戏剧元素相结合,打造出独特的音乐叙事语言,是为数不多的具备中国特色的优秀钢琴曲之一。这部作品对京剧中的唱腔和板式的灵活运用,对中国传统乐器音色的模仿,使其具有鲜明的东方特色。[4]这类具有民族性元素的钢琴作品可以让学生对钢琴作品有不同的理解,这也是笔者选择这首乐曲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原因。
五、结语
音乐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对音乐教师的教学带来巨大挑战,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首先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习惯等因素,充分运用民族性钢琴作品进行音乐鉴赏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设计节目,创新音乐课堂的表现形式,如用方言朗诵诗歌、进行团体表演等,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